一种精密机械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45585发布日期:2020-03-24 15:28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精密机械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精密机械领域,具体为一种精密机械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冲压模具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加工成零件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冲压模具是冲压生产必不可少的工艺装备,是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冲压件的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等均与冲压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有直接关系。

现有的一些冲压模具常因磨损或腐蚀严重从而影响到机械零件的质量,因此需提高冲压模具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性,从而提高机械零件的质量,且延长冲压模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方便操作,稳定性好的精密机械冲压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精密机械冲压模具,包括上冲压模具和下冲压模具,所述上冲压模具中间设有模柄,所述上冲压模具与模柄之间设有上防腐耐磨层,所述模柄下方与冲头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冲头固定板下方中心位置与连接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另一端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杆的内螺纹与冲头的外螺纹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冲头固定板下方与缓冲层固定连接,所述下冲压模具中间设有冲孔,所述冲孔位置与冲头相对应,所述下冲压模具与冲孔之间设有下防腐耐磨层。

优选的,所述上冲压模具下方与上耐磨层固定连接,所述下冲压模具上方与下耐磨层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防腐耐磨层与下防腐耐磨层均为耐腐蚀橡胶材料。

优选的,所述上耐磨层与下耐磨层均为硬质合金钢材料。

优选的,所述缓冲层为橡胶垫圈。

优选的,所述冲头为含有碳纤维的硬质钢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精密机械冲压模具,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方便操作,稳定性好,通过缓冲层、上下耐磨层以及上下防腐耐磨层的设置使得模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的抗磨损,抗腐蚀,从而延长了模具的寿命,也减少了因为磨损造成的精密机械部件的尺寸不准确,冲头与连接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方便了冲头的更换,可适用于不同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冲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模柄,2上冲压模具,3冲头固定板,4缓冲层,5上耐磨层,6连接杆,7冲头,8上防腐耐磨层,9冲孔,10下防腐耐磨层,11下耐磨层,12下冲压模具,13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精密机械冲压模具,包括上冲压模具2和下冲压模具12,所述上冲压模具2中间设有模柄1,所述上冲压模具2与模柄1之间设有上防腐耐磨层8,所述模柄1下方与冲头固定板3固定连接,所述冲头固定板3下方中心位置与连接杆6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6另一端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杆6的内螺纹与冲头7的外螺纹13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冲头固定板3下方与缓冲层4固定连接,所述下冲压模具12中间设有冲孔9,所述冲孔9位置与冲头7相对应,所述下冲压模具12与冲孔9之间设有下防腐耐磨层10。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上冲压模具2下方与上耐磨层5固定连接,所述下冲压模具12上方与下耐磨层11固定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上防腐耐磨层8与下防腐耐磨层10均为耐腐蚀橡胶材料。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上耐磨层5与下耐磨层11均为硬质合金钢材料。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缓冲层4为橡胶垫圈。

上述实施例中,更为具体的,所述冲头7为含有碳纤维的硬质钢材料。

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根据需要换上适合的冲头7,将模具安装到动力装置上,上冲压模具2下行,将机械部件夹于上耐磨层5与下耐磨层11之间,然后冲头固定板3继续下行冲压机械部件,完成冲压。上耐磨层5与下耐磨层11采用的硬质合金钢材料抗磨耐压,上防腐耐磨层8与下防腐耐磨层10采用耐腐蚀橡胶,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