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带受力增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31739发布日期:2021-02-03 18:24阅读: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带受力增强结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散热带受力增强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散热带是散热器的组成部件之一,主要用于进行散热。
[0003]
由于散热带在钎焊焊接时,需要使用气缸紧固件将其抵持在需要钎焊的散热管一侧,再进行钎焊,现有的散热带结构在组装后,气压0.3mpa预紧力下经常把散热带挤扁,达不到0.3mpa压力,使得钎焊效果较差,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散热带受力增强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带受力增强结构,有效的解决了目前散热带结构在组装焊接时,易受到预紧力作用将其挤扁,造成钎焊效果较差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散热带受力增强结构,包括散热带本体、第一散热管、第二散热管、百叶窗口、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散热带本体两端分别焊接有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散热带本体上端均匀开设有百叶窗口,散热带本体上端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
[0006]
优选的,所述散热带本体厚度为0.04mm。
[0007]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深度均为1.2mm,且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上端与散热带本体上端面齐平。
[0008]
优选的,所述散热带本体与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之间通过钎焊焊接。
[0009]
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线性延长方向与散热带本体长度方向夹角为32
±2°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1]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散热带本体两侧设置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设置,在散热带本体受到气缸的预紧力作用时,能够有效的避免被挤扁变形,从而使得散热带本体结构受力增强,不易被挤压变形,提高了钎焊效果。
附图说明
[0012]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3]
在附图中:
[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带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加强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1、散热带本体;2、第一散热管;3、第二散热管;4、百叶窗口;5、第一加强筋;
6、第二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
实施例一,由图1、图2和图3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散热带本体1、第一散热管2、第二散热管3、百叶窗口4、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散热带本体1两端分别焊接有第一散热管2和第二散热管3,散热带本体1上端均匀开设有百叶窗口4,散热带本体1上端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用于增加散热带本体1结构强度。
[0020]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散热带本体1厚度为0.04mm。
[0021]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深度均为1.2mm,且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上端与散热带本体1上端面齐平,使得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增加了散热带本体1的结构强度。
[0022]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散热带本体1与第一散热管2和第二散热管3之间通过钎焊焊接,便于将散热带本体1连接于第一散热管2和第二散热管3之间。
[0023]
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线性延长方向与散热带本体1长度方向夹角为32
±2°
便于提高散热效果。
[0024]
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通过气缸将散热带本体1抵持固定于第一散热管2和第二散热管3之间,然后通过钎焊进行焊接,由于散热带本体1两侧设置的第一加强筋5和第二加强筋6,使得散热带本体1在受到气缸的预紧力时,能够避免被挤扁,从而使得散热带本体1结构受力增强。
[0025]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26]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