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高炉开铁口定位钻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钻具部件,尤其涉及ー种高炉炼铁中使用的高炉开铁ロ定位钻头。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钢铁冶炼企业炼铁高炉的铁ロ,是由ー根衬管里面填充满炮泥而形成。高炉开铁ロ作业一般采用4 6m长的钻杆及匹配高炉钻头,用于钻凿衬管里面的炮泥。为了便于在炉前高温条件下装卸钻杆及钻头,开ロ机前段采用半开式支撑架支撑钻杆。有些钢铁冶炼企业高炉铁ロ钻凿时操作粗糙,开ロ机钻凿吋,长钻杆产生摆动影响钻头准确对准铁ロ,在偏离铁口中心钻凿下钻斜严重时会破坏衬管,也影响铁水的流向,为此钻凿时需要对铁ロ准确定位。目前在这种情况下,还没有在钻头上采取措施解决此问题,都是采用无定位功能的钻头,给实际生产带来困难,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准确定位和快速钻凿的高炉开铁ロ定位钻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ー种高炉开铁ロ定位钻头,包括钻体,所述钻体呈翼体形分布,且相邻两翼体之间设有排粉槽,翼体上设有柱齿合金;所述钻体的中心盲孔中设有定位合金钢,所述定位钻头的头部端面设有风孔。所述定位合金钢是呈子弹头形定位合金钢。所述钻体呈三翼形分布。所述风孔位于两翼体的夹角中心线上。所述排粉槽槽体两边的夹角为120°。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炉开铁ロ定位钻头,由于钻头呈翼体形分布,排粉槽和钻头头部端面的风孔,加强了排粉效果,在钻凿时不仅实现了钻凿时的准确定位,而且有利于钻头钻凿直孔及快速钻凿,并保护铁ロ。同时,还具有制作成本低廉、实用性强的优点,特别适合于钢铁企业在高炉作业中推广使用。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I的A-A剖面图。图中I-钻体,2-排粉槽,3-柱齿合金,4-子弹头形定位合金钢,5-铜合金焊料层,6-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ー种高炉开铁ロ定位钻头,包括钻体1,钻体
I呈三翼形分布,且相邻两翼体之间开设排粉槽2,排粉槽2槽体两边的夹角为120°。翼体上镶嵌有柱齿合金3。钻体I中心的中心盲孔中镶嵌有子弹 头形定位合金钢4,定位钻头的头部端面设有ー个风孔6,风孔6位于两翼体的夹角中心线上。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需要,钻体I也可以设计制作成四翼形或五翼形分布。柱齿合金3与定位合金钢4相似,比定位合金钢4短,头部比锥形短圆角大,是鹤钴合金。定位合金钢子弹头形的效果最好,还可以是锥形或其他形状。将铜合金焊料进行感应加热熔化,冷却后即可通过铜合金焊料层5将定位合金钢4粘结在钻体I中心的中心盲孔中。风孔6偏离钻头的端面圆心,位于两翼体的夹角中心线上。由于钻体I呈三翼形分布,以120°夹角分布的排粉槽2和钻头头部端面的风孔6,加强了排粉效果。三翼形翼体上合理分布的柱齿合金和排粉槽2,使钻头可以实现快速钻迸。钻头中心采用子弹头形定位合金钢4,具有准确定位及钻凿直孔的作用,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宝贵的鹤钴合金资源。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还可以做出其它等同变型和改进,均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ー种高炉开铁ロ定位钻头,包括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钻体(I)呈翼体形分布,且相邻两翼体之间设有排粉槽(2),翼体上设有柱齿合金(3);所述钻体(I)的中心盲孔中设有定位合金钢(4 ),所述定位钻头的头部端面设有风孔(6 )。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ー种高炉开铁ロ定位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合金钢(4)是呈子弹头形定位合金钢。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种高炉开铁ロ定位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钻体(I)呈三翼形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ー种高炉开铁ロ定位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孔(6)位于两翼体的夹角中心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ー种高炉开铁ロ定位钻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粉槽(2)槽体两边的夹角为12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炉开铁口定位钻头,包括钻体,所述钻体呈翼体形分布,且相邻两翼体之间设有排粉槽,翼体上设有柱齿合金;所述钻体的中心盲孔中设有定位合金钢,所述定位钻头的头部端面设有风孔。该高炉开铁口定位钻头,由于钻头呈翼体形分布,排粉槽和钻头头部端面的风孔,加强了排粉效果,在钻凿时不仅实现了钻凿时的准确定位,而且有利于钻头钻凿直孔及快速钻凿,并保护铁口。同时,还具有制作成本低廉、实用性强的优点,特别适合于钢铁企业在高炉作业中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C21B7/12GK202626219SQ201220249250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0日
发明者李琦, 温涛, 王晨, 任永谦, 梁友乾 申请人:西北矿冶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