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半固态压射装置的恒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7813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半固态压射装置的恒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创造属于半固态压铸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一种用于半固态压射装置的恒温系统。



背景技术:

半固态压铸成形温度低,对压铸模具热冲击,可延长磨具寿命,成品组织细小均匀,材料强度高,成本低于锻造法,生产速率快。目前进入工业应用的主要是铝镁合金,这些合金主要集中在汽车领域。但是由于半固态浆料中固相和液相共存,浆料由制浆室流入压射室后温度下降,温度不均衡会导致浆料中固相率和液相率发生变化,产品冲型不完整,内部出现缩孔等缺陷,因此压铸过程中半固态浆料各部分温度均衡是保障顺利冲型及凝固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一种用于半固态压射装置的恒温系统,以解决半固态浆料在压射室内中各部位温度不均匀的情况,保障压铸产品的顺利冲型及凝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半固态压射装置的恒温系统,包括外壳和料筒,所述外壳套设于所述料筒外部,所述外壳与所述料筒之间设置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外表面设有冷凝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层内嵌有电感线圈,所述电感线圈沿所述导热层轴向分布,所述电感线圈在所述导热层上半圆周、下半圆周内均呈蛇形排列,所述冷凝水管沿所述导热层轴向方向呈螺旋状均匀分布,可实现对所述料筒各部分的均匀加热和冷却,在所述电感线圈加热和所述冷凝水管冷却的共同作用下使所述料筒内半固态浆料维持在相对适宜的温度,保证浆料内的固液平衡,各部位流动性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与所述冷凝水管之间设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可以阻挡热量向外散失,且与外界隔离,保证作业安全。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上设有冷凝入水管和冷凝出水管,所述冷凝入水管与冷凝水管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入水管伸出所述外壳的部分与外设冷凝设备连接,所述冷凝出水管与冷凝水管另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出水管伸出所述外壳的部分与外设冷凝设备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料筒内设有若干热电偶,所述热电偶一端伸出至所述外壳外部与外设温控单元连接,所述热电偶可以实时监测所述料筒内浆料的温度并返回至外设温控单元。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用于半固态压铸的加热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蛇形排布的电感线圈和螺旋形排布的冷凝水管有利于料筒内半固态浆料温度均衡分布,保证半固态浆料流动一致性。

(2)通过热电偶可实时监测料筒内浆料的温度,实现自动调温和保温功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一种用于半固态压射装置的恒温系统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电感线圈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冷凝水管分布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2-料筒;3-导热层;4-冷凝水管;5-电感线圈;6-隔热层;7-冷凝入水管;8-冷凝出水管;9-热电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1-3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半固态压射装置的恒温系统,包括外壳1和料筒2,所述外壳1套设于所述料筒2外部,所述外壳1与所述料筒2之间设置有导热层3,所述导热层3外表面设有冷凝水管4。

如图1-3所示,所述导热层3为导热材料制成(如高导热碳纤维等),所述导热层3内嵌有电感线圈5,所述电感线圈5沿所述导热层3轴向分布,所述电感线圈5在所述导热层3上半圆周、下半圆周内均呈蛇形排列,所述冷凝水管4沿所述导热层3轴向方向呈螺旋状均匀分布,可实现对所述料筒2各部分的均匀加热和冷却,在所述电感线圈5加热和所述冷凝水管4冷却的共同作用下使所述料筒2内半固态浆料维持在相对适宜的温度,保证浆料内的固液平衡,各部位流动性一致。

如图1所示,所述外壳1与所述冷凝水管4之间设有隔热层6,所述隔热层6内填充隔热材料(如多孔泡沫、纤维等),所述隔热层6可以阻挡热量向外散失,且与外界隔离,保证作业安全。

如图1所示,所述外壳1外部设有冷凝入水管7和冷凝出水管8,所述冷凝入水管7与所述冷凝水管4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入水管7伸出所述外壳1的部分与外置冷凝设备连接(图中未给出),所述冷凝出水管8与所述冷凝水管4另一端连接,所述冷凝出水管8伸出所述外壳1的部分与外置冷凝设备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料筒2内设有若干热电偶9,所述热电偶9一端伸出至所述外壳1外部,所述热电偶9可以实时监测所述料筒2内浆料的温度,并将感应温度返回外设温控单元(图中未给出),通过调节所述电感线圈5的电流及压缩空气的流量实现对半固态浆料温度的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