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802327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煤化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活性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无论在环保、医药、军事等领域,还是气体分离、贮存刊等新兴工业都对活性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大多沥青的预处理过程,由于沥青有加热熔融的性质,在破碎前须对它进行热处理以使之由热塑性变为热固性,一般采取的方法是直接加热,加热过程需缓慢升温,故而热处理时间较长,且难以使颗粒均匀氧化,处理后沥青仍带有些黏性给破碎带来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沥青活性炭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0004]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煤沥青,以二氯甲烷为溶剂,配制为沥青二氯甲烷溶液;取Sg秸杆内瓤浸泡其中,1h后取出晾干得黑色秸杆;将黑色秸杆置于马弗炉中加热至350°C,保温3h ;冷却后得到炭料,将炭料粉碎后与KOH按2:5的质量比混合,在N2保护下活化;最后将所得活化料依次用水洗,酸洗,再水洗至中性,干燥后即得沥青活性炭。
[0005]本发明所述的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二氯甲烷溶液的浓度为 0.3g/mL。
[0006]本发明所述的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马弗炉的升温速率约为10°C / min0
[0007]本发明所述的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炭料粉碎度为100目。
[0008]本发明所述的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化温度为800°C,活化时间为1.5ho
[0009]本发明所述的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经过对原有工艺的改进,通过将沥青附载于秸杆上,采用空气氧化法进行热处理,不仅使热处理时间大为缩短,而且克服了沥青破碎的困难,所制活性炭可用于环保、气体分离与气体贮存、双电层电容器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0010]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取煤沥青,以二氯甲烷为溶剂,配制为沥青二氯甲烷溶液;取88秸杆内瓤浸泡其中,1h后取出晾干得黑色秸杆;将黑色秸杆置于马弗炉中加热至350°C,保温3h ;冷却后得到炭料,将炭料粉碎后与KOH按2:5的质量比混合,随着KOH的增加,烧失量增加,吸附性能显著提高,但当KOH达到最佳值以后,过量的碱与原先生成的微孔结构碳原子层继续反应,引起炭材料过度烧蚀,生成的部分微孔被刻蚀成中孑L甚至大孔,而大孔对吸附是不利的,因此吸附性能下降。在N2保护下活化;最后将所得活化料依次用水洗,酸洗,再水洗至中性,干燥后即得沥青活性炭。
[0011]本发明所述的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所述沥青二氯甲烷溶液的浓度为0.3g/mL。
[0012]本发明所述的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所述马弗炉的升温速率约为10°C / min。所述炭料粉碎度为100目,对于粒度在100目以下的炭料,随着目数增大,炭料与碱充分接触,活化反应充分,碘吸附值增大较快,但目数增至100目以后,碘吸附值变化甚微。所述活化温度为800°C,活化时间为1.5h。沥青附载于秸杆上,受热均匀,不仅提高了氧化效果,缩短了热处理时间,而且热处理后的秸杆为多孔结构,一捏即碎,破碎问题易得到解决。
【主权项】
1.一种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煤沥青,以二氯甲烷为溶剂,配制为沥青二氯甲烷溶液;取88秸杆内瓤浸泡其中,1h后取出晾干得黑色秸杆;将黑色秸杆置于马弗炉中加热至350°C,保温3h ;冷却后得到炭料,将炭料粉碎后与KOH按2:5的质量比混合,在N2保护下活化;最后将所得活化料依次用水洗,酸洗,再水洗至中性,干燥后即得沥青活性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二氯甲烷溶液的浓度为0.3g/mL。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马弗炉的升温速率约为10C / mino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炭料粉碎度为100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化温度为800°C,活化时间为1.5ho
【专利摘要】一种沥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属于煤化工领域,其特征在于:取煤沥青,以二氯甲烷为溶剂,配制为沥青二氯甲烷溶液;取8g秸秆内瓤浸泡其中,10h后取出晾干得黑色秸秆;将黑色秸秆置于马弗炉中加热至350℃,保温3h;冷却后得到炭料,将炭料粉碎后与KOH按2:5的质量比混合,在N2保护下活化;最后将所得活化料依次用水洗,酸洗,再水洗至中性,干燥后即得沥青活性炭。经过对原有工艺的改进,通过将沥青附载于秸秆上,采用空气氧化法进行热处理,不仅使热处理时间大为缩短,而且克服了沥青破碎的困难,所制活性炭可用于环保、气体分离与气体贮存、双电层电容器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IPC分类】C01B31/12
【公开号】CN105565318
【申请号】CN201510850679
【发明人】王耀斌
【申请人】陕西盛迈石油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