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和烯烃系树脂组合物以及利用其的粘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6744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和烯烃系树脂组合物以及利用其的粘接 ...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聚合而成的、具有特定范围的重均分子量且含有特定范围的含极性基团单体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A');以具有降冰片烯骨架和羧基或酸酐基的极性单体成分作为必需、且具有三种以上单体单元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A");以及,含有特定量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A)和烯烃系树脂(B)的树脂组合物(C)。
【专利说明】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和烯烃系
树脂组合物以及利用其的粘接材料、层叠体及其它用途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和烯烃系树脂组合物以及利用其的粘接材料、层叠体及其它用途制品,更详细而言,涉及含有特定极性基团且对各种基材材料具有优异粘接性能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和烯烃系树脂组合物以及利用其性能的粘接材料、层叠体及其它用途制品。
【背景技术】
[0002]一般而言,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聚合物的机械强度高,耐化学试剂性、耐腐蚀性等优异,廉价且成型性优异,进而在环境问题方面也是适合的,因此作为工业用资材而受到重用,例如通过注射成型、挤出成型、吹入成型等而成型为薄膜、层叠体、容器、吹塑瓶等,用于广泛的用途。
[0003]进而,通过与EV0H、铝箔等阻气性材料等基材进行层叠,能够在上述特性的基础上附加阻气性等性质,能够制成高功能的包装用材料、容器。
[0004]但是,烯烃聚合物通常为非极性,在用于层叠材料时,具有如下缺点:粘接于其它合成树脂、金属、木 材等极性高的不同种材料的粘接强度极低,或者不会粘接。
[0005]因而,为了提高与极性高的不同种材料之间的粘接性,广泛采用了使用有机过氧化物来接枝含极性基团单体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6]但是,该方法中,与接枝化反应一同产生烯烃聚合物彼此的分子间交联、以及烯烃聚合物的分子链切断等,因此会产生接枝改性物无法维持聚烯烃的优异物性这一问题。
[0007]例如,通过分子间交联会导入不需要的长链分枝,因而产生熔融粘度的上升、分子量分布的拓宽化,对粘接性、成型性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因分子链切断而导致聚烯烃的低分子量成分增加,从而显现在成型加工时产生眼眵状物、发烟这一问题点。
[0008]进而,通过提高烯烃共聚物中的极性基团含量,可以提高与极性高的不同种材料的粘接性,但通过接枝改性将大量的含极性基团单体接枝于聚烯烃却是不容易的。作为增加含极性基团单体的含量的方法,例如可以考虑增加供于接枝改性的含极性基团单体量、以及有机过氧化物量的方法。在使用该方法时,会导致烯烃聚合物的进一步的分子间交联、分子链切断,聚烯烃的物性受损。另外,还会发生残留在树脂中的未反应的含极性基团单体或有机过氧化物的分解物的量增加并加快树脂的劣化,或者产生令人不快的气味之类的不良情况。因此,即使要提高树脂中的含极性基团单体的含量,自然也存在极限。
[0009]作为解决这些因接枝改性而产生的问题点的方法,公开了:使用直链状LDPE作为接枝改性材料,减少接枝改性物的污染、接枝改性时产生的分子间交联,用于获得接枝效率高的改性物的制造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
[0010]但是,防止分子间交联的效果、接枝效率的提高是有限的,另外,无法消除由接枝改性带来的根本性的弊端即未反应的含极性基团单体、有机过氧化物的分解物的残留,尚不能认为是充分的改良方法。
[0011]另外,作为消除烯烃聚合物彼此的分子间交联、凝胶化以及分子链的切断、使烯烃聚合物中含有含极性基团单体的手段,还公开了使用高压自由基法聚合工艺使乙烯与含极性基团的乙烯基单体进行共聚,得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 ο
[0012]需要说明的是,使用高压自由基法聚合工艺导入了极性基团的烯烃共聚物的分子结构例示于图1的(a),根据该方法,因接枝改性而产生的问题点得到解决,烯烃共聚物中的含极性基团单体的含量与接枝改性相比可得到提高。但是,由于聚合工艺为高压自由基法,因此所得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成为不规则地具有多个长链分枝和短链分枝的分子结构。因此,与使用金属催化剂进行聚合的烯烃共聚物相比,仅能获得弹性模量低且机械物性低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在要求高强度的用途中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0013]另一方面,在一直以来通常使用的利用了茂金属催化剂的聚合方法中,乙烯和含极性基团单体会降低催化剂聚合活性而难以共聚,但近年来,提出了在所谓的被称为茂后(post-metal1cene)的后周期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的存在下将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进行聚合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5~8)。
[0014]根据这些方法,与通过高压自由基法工艺得到的烯烃共聚物相比,具有高的弹性模量和机械强度,能够提 高极性基团含量(需要说明的是,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进行聚合的烯烃共聚物的分子结构的示意图示于图1的(b)和图1的(C)。),但这些文献中记载的方法主要着眼于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之类的包含丙烯酸酯基的单体、醋酸乙烯酯之类的特定的含极性基团单体与乙烯或α -烯烃的共聚物,具有这些官能团的含极性基团的聚烯烃与极性高的不同种材料的粘接性并不充分。迄今为止,作为极性共聚单体,已经报告了丙烯酸酯(专利文献16~18、5~7)、丙烯腈(非专利文献I)、乙烯基醚(非专利文献2)等。还报告了使用具有降冰片烯骨架的极性共聚单体的共聚(非专利文献3),但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评价结果,它们的性能并不充分(尤其是对粘接性而言,参照本申请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还报告了基于降冰片烯极性共聚单体的多元共聚物的制法(专利文献19),但其限定于利用自由基聚合催化剂的、烯烃含量低的丙烯酸酯系共聚物的制造。
[0015]另外,上述任意文献中均没有涉及到与极性高的不同种材料的具体粘接性能,没有公开以粘接性能为目的、作为特定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的使用。进而,也完全没有涉及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与其它烯烃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的粘接性能。
[0016]进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通过导入至烯烃共聚物而能够表现出与极性高的不同种材料的优异粘接性的极性基团,已知有羧基或其衍生物。作为包含羧基或其衍生物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且为不使用高压自由基法聚合工艺进行聚合的烯烃共聚物,提出了在特定的茂金属系催化剂和充分量的有机铝的存在下使(2,7-辛二烯-1-基)琥珀酸酐与乙烯和α-烯烃共聚得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参照专利文献9)。
[0017]但是,根据该发明,在含极性基团的烯烃共聚时需要大量的有机铝,无法避免制造成本变高。另外,大量的有机铝以杂质的形式存在于共聚物中,为了将其去除又会导致成本的进一步提升。进而,发明的效果主要是以高的聚合活性来制造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并未涉及到与极性高的不同种材料的具体粘接性能。而且,该专利文献中也完全没有涉及到为了使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获得与极性高的不同种材料的充分粘接性而所必要的树脂物性,并未公开作为以高的粘接性能为目标的烯烃共聚物的使用。进而,也完全没有涉及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与其它的烯烃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的粘接性能。
[0018]作为其它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提出了具有如下官能团的烯烃共聚物,所述官能团是由具有特定结构的含极性基团单体与源自乙烯、α -烯烃、非共轭二烯的结构单元形成的(参照专利文献10)。
[0019]但是,该专利文献所提出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的制造方法需要预先使聚合中使用的含极性基团的环状烯烃与有机金属化合物发生反应来掩蔽极性基团,另外,由于在共聚工序之后还进行脱掩蔽处理,因此无法避免制造工序变得繁杂、制造成本变高。进而,存在用于掩蔽的有机金属化合物残留在共聚物中而对各种树脂物性造成不良影响的担心,即使去除也会导致制造成本的进一步增加。进而,也完全没有涉及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与其它的烯烃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的粘接性能。
[0020]作为其它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的制造方法,公开了通过将高分子链的单侧末端、两末端或者分子链内部具有双键的烯烃共聚物的双键部分进行改性,从而向分子链中导入极性基团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1~15)。利用这些方法来制造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时,需要仅由预先将分子链中具有双键的烯烃聚合物聚合、然后使含极性基团的化合物与烯烃共聚物中的双键部分发生反应这一工序,较之使含极性基团的乙烯基单体与乙烯或α -烯烃直接共聚来获得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的情况,制造工序变得繁杂,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进而,想要通过将单侧末端或两末端具有双键的烯烃共聚物进行改性而得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时,从该方法的原理来看,无法分别控制高分子链的分子量和极性基团的含量,所得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的用途有限。进而,也完全没有涉及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与其它的烯烃系 树脂的树脂组合物的粘接性能。
[0021]现有技术文献
[0022]专利文献
[002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0-004144号公报
[0024]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3-11290号公报
[0025]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2792982号公报
[0026]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3-229713号公报
[0027]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0-202647号公报
[0028]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0-150532号公报
[0029]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10-150246号公报
[0030]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10-260913号公报
[0031]专利文献9:日本特许第4672214号公报
[0032]专利文献10:日本特许第3603785号公报
[0033]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2005-97587号公报
[0034]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2005-97588号公报
[0035]专利文献13:日本特开2006-131707号公报
[0036]专利文献14:日本特开2009-155655号公报
[0037]专利文献15:日本特开2009-155656号公报
[0038]专利文献16:日本特表2002-521534号公报[0039]专利文献17:日本特开平6-184214号公报
[0040]专利文献18:日本特开2008-223011号公报[0041 ]专利文献19:日本特表2009-535444号公报
[0042]非专利文献
[0043]非专利文献I:K.Nozaki etal.,J.Am.Chem.Soc.,2007,129,8948-8949.[0044]非专利文献2:R.Jordan etal.,J.Am.Chem.Soc.,2007,129,8946-8947.[0045]非专利文献3:Α.Sen etal., Organometallies, 2007, 26, 210-216.
【发明内容】

[0046]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47]参鉴以上的现有方法时,期望的是,提出一种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树脂组合物以及使用了其的粘接材料、层叠体和其它用途制品,所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不利用作为向烯烃共聚物中导入极性基团的方法的、接枝改性、高压自由基法聚合工艺、使用大量的有机铝的方法、在聚合时用有机铝等有机金属化合物将含极性基团单体的极性基团掩蔽并共聚的方法、将分子链中具有双键的烯烃共聚物的双键部分进行改性的方法等包含各种问题的任意方法来制造,包含羧基或属于其衍生物的二羧酸酐基,且对极性高的不同种材料呈现优异的粘接性能。
[0048]本发明的发明课题在于,鉴于作为【背景技术】而如上所述的现有各问题点,开发不利用包含各种问题点的现有任意方法来制造的、对极性高的不同种材料呈现出优异的粘接性能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以及树脂组合物,进而,还提供使用了其的粘接材料、层叠体、各种制品(包括成型品和各种构件)。
[0049]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50]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的制造中,为了以简易且有效的制法来制造该共聚物,并且提高该共聚物的与不同种材料的粘接性能,对极性基团的导入方法、极性基团和聚合催化剂的选择、进而共聚物的结构与粘接性能的关联等进行了各种研究参考并斟酌证明,其结果,发现了与不同种材料的粘接性能优异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的创造。
[0051]即,本申请的第一发明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A’)的特征在于,其为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聚合而成的特定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为特定范围的重均分子量(Mw)且特定范围的含极性基团单体含量的共聚物,呈现出特别优异的粘接性。
[0052]另外,本申请的第二发明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A”)为以具有降冰片烯骨架和羧基或酸酐基的极性单体成分(ZI)作为必需、且具有三种以上单体单元的多元系共聚物。
[0053]进而,本申请的第三发明为具有特定配混量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㈧和烯烃系树脂(B)的树脂组合物。
[0054]具体而言,如下所示。
[0055]《第一发明》
[0056] <1> 一种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是通过将选自乙烯和碳数3~20的α -烯烃中的至少一种非极性单体与包含羧基或二羧酸酐基的含极性基团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在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共聚而得到的,前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为无规共聚物,且满足下述I)和2)的条件。
[0057]I)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中的源自含极性基团单体的结构单元量为0.001~1mol %。
[0058]2)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求出的重均分子量(Mw)为45,000~1,000,000。
[0059]<2>根据〈1>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中,在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中,分子链内部所包含的源自含极性基团单体的结构单元量多于分子链末端所包含的源自含极性基团单体的结构单元量。
[0060]<3>根据〈1>或〈2>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中,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求出的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为L 5~3.5的范围。
[0061]<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中,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吸收曲线的最大峰位置的温度所表示的熔点为50°C~140°C。
[0062]<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中,前述过渡金属催化剂为包含螯合性配体和第5~11族金属的过渡金属催化剂。
[0063]<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中,前述过渡金属催化剂为对钯或镍金属配位三芳基膦或三芳基胂化合物而成的过渡金属催化剂。
[0064]<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中,前述含极性基团单体包含二羧酸酐基。
[0065]《第二发明》
[0066]〈8>—种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其包含:选自乙烯和碳数3~10的α-烯烃中的至少一种非极性单体(Xl)单元;选自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极性单体(Zl)单元;任选包含的、选自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极性单体(Ζ2)单元(其中,作为Χ1、Ζ1、Ζ2使用的单体单元的种类为3种以上。)。
[0067]
【权利要求】
1.一种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是通过将选自乙烯和碳数3~20的α-烯烃中的至少一种非极性单体与包含羧基或二羧酸酐基的含极性基团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在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共聚而得到的,所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为无规共聚物,且满足下述I)和2)的条件: 1)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中的源自含极性基团单体的结构单元量为0.001~IOmol % ; 2)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求出的重均分子量Mw为45,000~1,000,0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中,在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中,分子链内部所包含的源自含极性基团单体的结构单元量多于分子链末端所包含的源自含极性基团单体的结构单元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中,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求出的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为1.5~3.5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中,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吸收曲线的最大峰位置的温度所表示的熔点为50°C~140°C。
5.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中,所述过渡金属催化剂为包含螯合性配体和第5~11族金属的过渡金属催化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中,所述过渡金属催化剂为对钯或镍 金属配位三芳基膦或三芳基胂化合物而成的过渡金属催化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其中,所述含极性基团单体包含二羧酸酐基。
8.一种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其包含:选自乙烯和碳数3~10的α-烯烃中的至少一种非极性单体(Xl)单元;选自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极性单体(Zl)单元;以及,任选包含的、选自通式(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极性单体(Ζ2)单元,其中,作为X1、Zl、Ζ2使用的单体单元的种类为3种以上,...( I )
H2C = CH-T3...(2) 通式(I)中,Tl、Τ2表示羧基、或者Tl和Τ2连结而形成环状结构的酸酐基;通式(2)中,Τ3表示选自由被羟基取代的碳数I~10的烃基、被碳数I~10的烷氧基取代的碳数2~20的烃基、被碳数2~10的酯基取代的碳数3~20的烃基、被碳数3~18的甲硅烷基取代的碳数4~20的烃基、被卤素原子取代的碳数I~10的烃基、碳数I~10的烷氧基、碳数6~20的芳氧基、羧基、碳数2~10的酯基、氨基、碳数I~12的取代氨基、碳数3~18的甲硅烷基、或者卤素原子组成的组中的取代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其中,所述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中的、源自所述单体Zl和单体Ζ2的单体单元的合计量为0.001~10.000mol%。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其中,利用13C-NMR算出的甲基支化度相对于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的每1000碳为5.0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其中,所述单体Xl为一种乙烯或α-烯烃。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其包含所述单体Ζ2作为必需单体单元,在所述通式(2)中,Τ3为碳数2~10的酯基。
13.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其中,共聚物中的、单体Ζ2相对于所述单体Zl的摩尔比为0.001~10.000。
14.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其中,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求出的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为1.5~3.5的范围。
15.根据权利要求8~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其中,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吸收曲线的最大峰位置的温度所表示的熔点为50°C~140°C。
16.根据权利要求8~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其中,所述过渡金属催化剂为包含螯合性配体和第5~11族金属的过渡金属催化剂。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其中,所述过渡金属催化剂为对钯金属或镍金属配位三芳基膦或三芳基胂化合物而成的过渡金属催化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其中,所述三芳基膦或三芳基胂化合物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被仲烷基或叔烷基取代的苯基。
19.一种烯烃系树脂组合物,其为包含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㈧以及除了㈧以外的烯烃系树脂(B)的树脂组合物(C),烯烃系树脂(B)的配混量相对于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A) 100重量份为25~100,000重量份,所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A)是通过将选自乙烯和碳数3~20的α -烯烃中的至少一种非极性单体与包含羧基或二羧酸酐基的含极性基团单体中的至少一种在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共聚而得到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A)为乙烯或碳数3~20的α -烯烃与包含羧基或二羧酸酐基的含极性基团单体的无规共聚物,分子链内部所包含的源自含极性基团单体的结构单元量多于分子链末端所包含的源自含极性基团单体的结构单元量。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权利要求20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A)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求出的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即Mw/Mn为1.5~3.5的范围。
22.根据权利要求19~权利要求21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A)的、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吸收曲线的最大峰位置的温度所表示的熔点为50°C~140°C的范围。
23.根据权利要求19~权利要求22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A)是在包含螯合性配体和第5~11族金属的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聚合而成的。
24.根据权利要求19~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A)是在对钯金属或镍金属配位三芳基膦或三芳基胂化合物而成的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存在下聚合而成的。
25.根据权利要求19~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烯烃系树脂(B)是通过将选自乙烯和碳数3~20的α-烯烃中的至少一种单体聚合而得到的。
26.根据权利要求19~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含极性基团单体包含二羧酸酐基。
27.—种粘接材料,其含有: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权利要求8~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或者权利要求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
28.一种层叠体,其包含:含有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权利要求8~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或者权利要求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的层;以及基材层。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层叠体,其中,所述基材层包含选自烯烃系树脂、极性高的热塑性树脂、金属、无机氧化物的蒸镀薄膜、纸类、玻璃纸、织布、以及无纺布中的至少一种。
30.一种层压层叠体,其是通过使用层压材料与I层以上的基材层进行层压加工而层叠得到的,所述层压材料包含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权利要求8~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或者权利要求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
31.一种多层共挤出成型品,其包含:含有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权利要求8~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或者权利要求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的层;以及基材层。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多层共挤出成型品,其中,所述多层共挤出成型品为多层薄膜、多层吹塑成型品、多层管状成型品、或者多层片。
33.一种注射成型品,其含有: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权利要求8~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或者权利要求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
34.一种复合化注射成型品,其是利用注射成型来将如下的构件与基材复合化而得到的,所述构件含有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权利要求8~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或者权利要求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
35.一种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覆盖金属构件,其中,在金属上覆盖有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含极性基团烯烃共聚物、权利要求8~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系极性烯烃共聚物、或者权利要求19~26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
【文档编号】C08F210/00GK104024290SQ201280064183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3日
【发明者】阿部一成, 小林稔, 内野英史, 清水浩之, 森冈哲哉, 岩间直 申请人:日本聚乙烯株式会社, 日本聚丙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