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937285发布日期:2018-11-14 02:35阅读:59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胡麻叶斑病,又称水稻胡麻斑病、胡麻叶枯病。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尤以叶片最为普遍。芽期发病,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枝梗发病,病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瘪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水稻胡麻叶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稻平脐蠕孢,又称稻离蠕孢(bipolarisoryzae)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以以菌丝体在病草、颖壳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在干燥条件下,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则借助气流传播至水稻植株上,从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5~35℃,最适温度24~30℃;分生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8~33℃,以30℃最适,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40℃,以24~30℃最适。孢子萌发须有水滴存在,相对湿度大于92%。饱和湿度下25~28℃,4小时就可侵入寄主。

体外扩增dna采用pcr及其相关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等一些优点,在植物病原真菌检测当中被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植物病原真菌的复杂性和植物病害的多样性,使传统的pcr技术较难满足需要,采用传统的致病性检测技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鉴定出水稻胡麻叶斑病菌,降低了对该菌的分子鉴定、侵染机制和生活史的研究效率,因此,对于水稻胡麻叶斑病的研究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基于dna分子标记技术快速鉴定水稻水稻胡麻叶斑病菌株的有效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目前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鉴定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dna分子标记技术快速鉴定水稻水稻胡麻叶斑病菌株的有效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检测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方法,包含以下操作步骤:

(1)将已知的水稻胡麻叶斑病菌株活化培养后收集菌丝,滤纸吸干菌丝外表水分,放入-20℃冰箱储存备用;

(2)菌丝冷冻干燥后采取ctab法提取dna,检测提取dna的浓度和纯度,之后将检测的dna样品放入-20℃冰箱保存备用;

(3)采用随机引物对供试菌株dna进行pcr扩增,产物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90v电泳40min后切胶回收dna;

(4)将回收的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特异性随机引物扩增片段与puc18-t载体连接后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

(5)采用菌落pcr筛选阳性单克隆,单克隆摇菌培养后提取质粒,对插入片段测序;

(6)将测序后的序列输入ncbi核酸数据库作blast分析,与genebank中己有序列进行同源性对比,验证序列为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特异性序列,采用primer5.0设计病菌分子检测的特异性scar引物;

(7)在水稻胡麻叶斑病发生的田块,于水稻黄熟期,采集病穗的谷粒,75%乙醇浸泡45s,无菌条件下分别剥取病穗谷粒颖壳和健穗谷粒颖壳各0.5g,ctab法提取dna,将提取的dna测定浓度并稀释后作为dna模板;

(8)采用scar引物对待测水稻胡麻叶斑病菌dna进行扩增,产物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恒压90v电泳40min,紫外下在400bp处出现产物条带。

(9)利用primer5.0设计第二轮巣式pcr引物,采用scar引物扩增产物作为模板进行第二轮巣式pcr反应,产物进行1.8%琼脂糖凝胶电泳,特异性扩增出218bp目的片段即为检测阳性。

优选地,所述随机引物为随机8聚体寡聚核苷酸,选用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dna能够扩增出稳定多态性条带的随机引物。

优选地,所述随机引物扩增的体系为:引物1.5μl、dna模板1μl、5×taqmastermix5μl、ddh2o18.5μl。

优选地,所述随机引物扩增的反应条件为:95℃,5min;95℃,30s;52.5℃,45s;72℃,1min,35循环;72℃,10min,4℃保存。

优选地,所述水稻胡麻叶斑病菌株活化培养方法为:在马铃薯琼脂蔗糖培养基上培养8d后,沿菌落边缘切取菌丝3块转接到装有100ml的马铃薯蔗糖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内,于27℃,140rpm摇床上振荡培养8d,直接用纱布过滤,无菌水冲洗2~3次,收集菌丝球。

优选地,所述scar引物对待测水稻胡麻叶斑病菌进行扩增鉴定的体系为:1μl上游引物,1μl下游引物,1μldna模板,5μldreamtaqgreenpcrmastermix(5x)和17μl双蒸水。

优选地,所述scar引物对待测水稻胡麻叶斑病菌进行扩增鉴定的反应条件为:95℃,5min;95℃,30s;55℃,45s;72℃,1min,35循环;72℃,10min,4℃保存。

进一步优选地,dna模板的浓度为100ng/μl。

优选地,第二轮巣式pcr反应的体系为:0.5μl上游引物,0.5μl下游引物,1μldna模板,5μldreamtaqgreenpcrmastermix(5x)和18μl双蒸水。

优选地,第二轮巣式pcr反应的条件为:95℃,5min;95℃,30s;57℃,40s;72℃,1min,35循环;72℃,10min,4℃保存。

本发明获得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可快速鉴定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特异性高,无须根据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基因组dna序列设计筛选特异性引物,直接提取样本dna序列后即可进行鉴定,有效提高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鉴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鉴定已知病菌和待测田间病叶样本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图。

m:dnamarker;lane1~2:已知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菌株;lane3~9:田间病叶样本;lane10:阴性对照;lane11~18分别为大豆炭疽病菌、大豆疫霉病菌、大豆腐化镰刀菌、番茄早疫病菌、茄子枯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病菌、水稻稻曲病病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实施例1:

采用如下方法鉴定田间获取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稻叶样本:

(1)将保存的已知胡麻叶斑病病菌在马铃薯琼脂蔗糖培养基上培养10d后,沿菌落边缘切取菌丝3块(5mm×5mm大小)转接到装有100ml的马铃薯蔗糖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内,于27℃,140rpm摇床上振荡培养8d,直接用纱布过滤,无菌水冲洗2~3次,收集菌丝球,滤纸吸干菌丝外表水分,放入-20℃冰箱储存备用;

(2)菌丝冷冻干燥后采取ctab法(参考《分子克隆实验指南》)提取dna,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提取dna的浓度和纯度,用ddh2o将dna浓度调整至100ng/μl之后将检测的dna样品放入-20℃冰箱保存备用;

(3)采用随机8聚体寡聚核苷酸(购自上海生工随机引物库)对供试菌株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出一条对水稻胡麻叶斑病菌dna能够扩增出稳定多态性条带的随机引物s1,序列为5’-acgcttac-3’。

(4)采用s1进行pcr体系如下:引物1.5μl、dna模板1μl、5×taqmastermix5μl、ddh2o18.5μl。pcr反应条件如下:95℃,5min;95℃,30s;52.5℃,45s;72℃,1min,35循环;72℃,10min,4℃保存。

(5)pcr产物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90v电泳40min后利用上海生工dna回收纯化试剂盒对dna进行切胶回收;

(6)将回收的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特异性随机引物扩增片段与puc18-t载体连接后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参考《分子克隆实验指南》),将bl-21稀释涂布于含50μg/ml氨苄青霉素的lb琼脂平板上,分离单菌落,挑取单克隆,分别接种于含50μg/ml氨苄青霉素的lb液体培养基中,150rpm,37℃摇菌10h,取200μl菌液7000rpm离心15min后弃上清,采用100μlddh2o重悬菌体,沸水浴5min制得菌体裂解液;

(7)采用s1进行菌落pcr筛选阳性单克隆,单克隆摇菌培养(方法同步骤6)后提取质粒,对插入片段测序;菌落pcr条件如下:引物1.5μl、dna模板1μl、5×taqmastermix5μl、ddh2o18.5μl。pcr反应条件如下:95℃,5min;95℃,30s;52.5℃,45s;72℃,1min,35循环;72℃,10min,4℃保存。

(8)将测序后的序列输入ncbi核酸数据库作blast分析,与genebank中己有序列进行同源性对比,如没有找到同源序列,则序列为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特异性序列,采用primer5.0设计病菌分子检测的特异性scar引物,引物序列如下:

s2:5’-cgcataccgctactactc-3’

s3:5’-actacgcgcattcatctg-3’

(9)在水稻胡麻叶斑病发生的田块,取幼嫩的染病叶片0.5g,75%乙醇浸泡45s,ctab法提取dna,将提取的dna测定浓度并稀释至100ng/μl后作为dna模板;

(10)采用引物s2和s3对已知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和待测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dna进行扩增,pcr体系为:1μl上游引物,1μl下游引物,1μldna模板,5μldreamtaqgreenpcrmastermix(5x)和17μl双蒸水。pcr反应条件为:95℃,5min;95℃,30s;55℃,45s;72℃,1min,35循环;72℃,10min,4℃保存。

(11)步骤(9)中的pcr产物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恒压90v电泳40min,紫外下在400bp处出现条带。

(12)利用primer5.0设计第二轮巣式pcr引物,采用步骤(11)中的scar引物扩增产物作为模板进行第二轮巣式pcr反应,第二轮巣式pcr反应的体系为:0.5μl上游引物,0.5μl下游引物,1μldna模板,5μldreamtaqgreenpcrmastermix(5x)和18μl双蒸水;第二轮巣式pcr反应的条件为:95℃,5min;95℃,30s;57℃,40s;72℃,1min,35循环;72℃,10min,4℃保存。第二轮巣式pcr引物序列如下:

s4:5’-tcaagcctcatcgtatg-3’

s5:5’-ctagatacctactagcg-3’

(13)第二轮巣式pcr产物进行1.8%琼脂糖凝胶电泳,恒压90v电泳40min,紫外下特异性出现218bp目的片段条带即为检测阳性。

检测结果见图1。

检测结果显示利用设计的水稻胡麻叶斑病菌检测特定的scar标记引物和巣式pcr引物进行扩增,可特异性扩增出218bp的目标片段,特异性高,仅出现一条dna条带,其它病原真菌、细菌及空白对照,均无扩增条带。

综上所述,本发明可快速鉴定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特异性高,无须根据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基因组dna序列设计筛选特异性引物,直接提取样本dna序列后即可进行鉴定,有效提高水稻胡麻叶斑病病菌的鉴定效率。

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