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_2

文档序号:9319805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增稠剂选自羟乙基纤维素250HBR和聚乙烯蜡中的至少一种,分散剂选自德国毕克公司生产的BYK190和山东泰和水处理有限公司生产的TH-904中的至少一种,消泡剂选自德国毕克公司生产的BYK022和BYK024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中所述的水优选为去离子水或者蒸馏水。
[0044]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
[0045]步骤SOl:制备第一组分。如前所述,第一组分包括按质量份数计的如下成分:丙烯酸聚氨酯水分散体90?120份、增稠剂0.5?1.5份、水5?20份。
[0046]步骤S02:制备第二组分。如前所述,第二组分包括按质量份数计的如下成分:丙二醇甲醚醋酸酯2?8份、分散剂0.5?5份、消泡剂0.2?0.8、水10?30份、阻燃剂2?8份、防霉剂10?20份、植物防蛀剂4?8份。
[0047]步骤S03:将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按照质量比为1:1?1:2分别包装。
[0048]其中,第二组分中防霉剂和植物防蛀剂的制备方法按照前文所述的方法制备。
[0049]步骤SOl中,先按照配方用量将增稠剂和水混合均匀。该混合过程可以在搅拌器中进行,伴以300r.min 1的搅拌速度。然后加入配方用量的丙烯酸聚氨酯水分散体,混合均匀,该混合均匀的过程可以通过高速分散的方式分散30min,得到第一组分。
[0050]步骤S02中,先按照配方量将分散剂、消泡剂、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和水混合均匀,该混合的过程可以在备料锅中进行。然后在100r -min 1的速度下搅拌,加入五溴甲苯、防霉剂、植物防蛀剂,可以在高速分散机上将上述物质低速分散,然后高速分散。在高剪切力的作用下,砂磨分散直到细度小于20 μm,得到第二组分。
[0051]由于该涂料在使用时,才将上述两种组分混合,因此,在制备完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后,通过分开独立包装的方式储存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
[0052]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的应用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的过程:将上述的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混合均匀,熟化后,施用于竹木文物上。其中,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的质量比为1:1?1:2。通过搅拌的方式将两者混合均匀后,再熟化1min即可使用。
[0053]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0054]实施例1
[0055]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制备该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实施例1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按照质量配比为1:2构成。其中,第一组分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的成分:丙烯酸聚氨酯水分散体100份、增稠剂I份、蒸馏水10份。第二组分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的成分:丙二醇甲醚醋酸酯4份、分散剂3份、消泡剂0.6份、蒸馏水15份、阻燃剂2份、防霉剂10份、植物防蛀剂4份。
[0056]将实施例1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进行性能测试,具体如下:
[0057]防霉性:霉菌15d的死亡率接近或达到100% ;
[0058]防蛀性:黑皮毛蠹17d的死亡率接近或达到100% ;
[0059]耐水性:245小时通过;
[0060]防火性:木棒垂直燃烧法测得失重率0.91 %、炭化高度9.5cm。
[0061]实施例2
[0062]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制备该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实施例2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按照质量配比为1:1构成。其中,第一组分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的成分:丙烯酸聚氨酯水分散体110份、增稠剂I份、蒸馏水10份。第二组分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的成分:丙二醇甲醚醋酸酯4份、分散剂3份、消泡剂0.6份、蒸馏水15份、阻燃剂5份、防霉剂15份、植物防蛀剂6份。
[0063]将实施例2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进行性能测试,具体如下:
[0064]防霉性:霉菌13d的死亡率接近或达到100% ;
[0065]防蛀性:黑皮毛蠹14d的死亡率接近或达到100% ;
[0066]耐水性:279小时通过;
[0067]防火性:木棒垂直燃烧法测得失重率0.87%、炭化高度9.1cm0
[0068]实施例3
[0069]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制备该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实施例3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按照质量配比为1:1.5构成。其中,第一组分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的成分:丙烯酸聚氨酯水分散体120份、增稠剂I份、蒸馏水10份。第二组分按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的成分:丙二醇甲醚醋酸酯4份、分散剂3份、消泡剂0.6份、蒸馏水15份、阻燃剂8份、防霉剂20份、植物防蛀剂8份。
[0070]将实施例3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进行性能测试,具体如下:
[0071]防霉性:霉菌12d的死亡率接近或达到100% ;
[0072]防蛀性:黑皮毛蠹13d的死亡率接近或达到100% ;
[0073]耐水性:292小时通过;
[0074]防火性:木棒垂直燃烧法测得失重率0.83%、炭化高度8.5cm。
[0075]通过上述实施例可发现本发明的涂料漆膜厚度100 μ m以上,霉菌13d的死亡率接近或达到100%,黑皮毛蠹15d的死亡率接近或达到100%,对蛀虫有明显的致死作用;耐水性大于240h通过,木棒垂直燃烧法测得失重率小于I %、炭化高度小于10cm。
[0076]本发明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通过在防水防火涂料中加入纳米氧化银防霉剂、植物防蛀剂,涂料施工后在竹木文物表面形成具有防火、防水、防霉和防蛀涂层,是一种绿色环保对环境和文物无污染的文物保护涂料,其在竹木文物文物保护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丝绸、纸张书画文物保护等领域。
[007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其特征在于:由质量比为1:1?1:2的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构成,所述第一组分包括按质量份数计的如下成分:丙烯酸聚氨酯水分散体90?120份、增稠剂0.5?1.5份、水5?20份;所述第二组分包括按质量份数计的如下成分:丙二醇甲醚醋酸酯2?8份、分散剂0.5?5份、消泡剂0.2?0.8、水10?30份、阻燃剂2?8份、防霉剂10?20份、植物防蛀剂4?8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霉剂为氧化银防霉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霉剂的形状为螺旋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螺旋形的螺旋体的直径为50?200nm,所述螺旋形的螺距为100?500nm,螺旋直径为100?100nm0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霉剂由如下方法制备: 步骤Sll:以乙炔为碳源、以镍板为催化剂,以PCl3为助催化剂制备得到螺旋形手性碳纤维; 步骤S12:在所述螺旋形手性碳纤维的表面镀银得到镀银的螺旋形手性碳纤维粉末; 步骤S13:将所述镀银的螺旋形手性碳纤维粉末进行热处理,冷却后得到所述防霉剂。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防蛀剂是从香樟树叶、艾叶和薰衣草的混合物中提取的。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防蛀剂由如下方法制备: 步骤S21:将新鲜所述香樟树叶、所述艾叶和所述薰衣草干燥脱水; 步骤S22:将脱水后的所述香樟树叶、所述艾叶和所述薰衣草按质量比2:2:1混合并粉碎为混合浆料; 步骤S23:将所述混合浆料和无水乙醇混合,在50°C下提取得到混合液; 步骤S24:将所述混合液离心、过滤得到滤液,并将所述滤液浓缩得到所述植物防蛀剂。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稠剂选自羟乙基纤维素250HBR和聚乙烯蜡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分散剂选自BYK190分散剂和TH-904分散剂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消泡剂选自BYK022消泡剂和BYK024消泡剂中的至少一种;和/或者,所述阻燃剂为五溴甲苯。9.一种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Ol:制备第一组分,所述第一组分包括按质量份数计的如下成分:丙烯酸聚氨酯水分散体90?120份、增稠剂0.5?1.5份、水5?20份; 步骤S02:制备第二组分,所述第二组分包括按质量份数计的如下成分:丙二醇甲醚醋酸酯2?8份、分散剂0.5?5份、消泡剂0.2?0.8、水10?30份、阻燃剂2?8份、防霉剂10?20份、植物防蛀剂4?8份; 步骤S03:将所述第一组分和所述第二组分按照质量比为1:1?1:2分别包装。10.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 于,包括:将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混合均匀,熟化后,施用于竹木文物上。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由质量比为1:1~1:2的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构成,所述第一组分包括按质量份数计的如下成分:丙烯酸聚氨酯水分散体90~120份、增稠剂0.5~1.5份、水5~20份;所述第二组分包括按质量份数计的如下成分:丙二醇甲醚醋酸酯2~8份、分散剂0.5~5份、消泡剂0.2~0.8、水10~30份、阻燃剂2~8份、防霉剂10~20份、植物防蛀剂4~8份。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方法。本发明的水性竹木文物保护涂料在竹木文物表面形成具有防火、防水、防霉和防蛀涂层,是一种绿色环保对环境和文物无污染的文物保护涂料。
【IPC分类】C09D175/14, C09D5/14, C09D5/18, C09D7/12
【公开号】CN105038567
【申请号】CN201510306210
【发明人】王泽 , 董观秀, 徐修玲, 卢雅琳, 谈衡, 叶霞, 杨晓红
【申请人】江苏理工学院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6月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