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箱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312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料箱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燃料箱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作了许多尝试来提供一种燃料供给组件,其由容纳有一个泵的上开端型壳体构成,所述燃料供给组件悬挂于安装在燃料箱上的一块上侧板上,所述燃料箱的上端形成有一个由所述上侧板盖住的开口,并且燃料供给组件由燃料箱的底壁支承(参见披露了类似现有技术的日本专利公开文献NO.2001-214825)。其结构为持续保持燃料供给组件的底壁与燃料箱的底壁部分抵靠接触,以借助燃料供给组件自身的重量以及一对其产生向下作用的推动件进行竖直运动,以便允许从燃料箱底壁附近的区域可靠地抽吸燃料。在燃料箱的底壁竖直运动期间有关因素包括燃料箱内部压力的变化或燃料箱底壁部分和路面凸起之间的干涉。
另外,存在一些这样的情况,即将用于处理蒸发燃料的阀(如通风阀和截流阀)安装在悬挂有燃料供给组件的上侧板上。这些阀以从上侧板向下伸入燃料箱内的方式安装在上侧板上。因此,阀设置在燃料箱中的措施从开始就能够以一种有效的方式处理蒸发燃料。
但是,采用这种现有技术的结构,将蒸发燃料处理阀安装在上侧板上,燃料供给组件悬挂于上侧板上而能够在可竖直变化的行程中进行自由运动,以便向下伸入燃料箱内,因此在以超出固定量行程的数值量使燃料供给组件过量升高时,会产生阀与位于燃料供给组件内部的刚性泵发生干涉的危险。为此,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需要增大阀和燃料供给组件之间的竖直空间,以避免阀和燃料供给组件之间产生干涉,故难以以较小的竖直尺寸在燃料箱中布置燃料供给组件和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根据以上考虑作出的,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该结构即使在较小的竖直尺寸内也能够使燃料供给组件和阀位于燃料箱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燃料箱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其具有一个上侧板,该板支承一个用以处理蒸发燃料的向下延伸的阀,所述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包括一个燃料供给组件,其具有一个壳体和一个设置在其内部以从一个燃料箱抽取燃料的泵;以及一个倾斜机构,该机构设置在燃料箱的上侧板和燃料供给组件之间且包括一个悬挂于上侧板且朝燃料供给组件延伸的导引件以及一个随动件,该随动件由导引件导引以允许燃料供给组件在可自由变化的行程中正常运动靠近并离开上侧板;其中倾斜机构的导引件和随动件是可操作的,以便在燃料箱的底壁部分向上运动期间,响应施加至燃料供给组件的外力,使燃料供给组件沿离开向下延伸的阀的方向倾斜。
采用上述这种结构,倾斜机构能够正常工作以允许在燃料箱内的燃料供给组件根据燃料箱底壁的向上运动而进行竖直运动。当燃料供给组件达到最上端位置时,由于施加至燃料供给组件底端的外力的结果,倾斜机构会进一步工作,以允许燃料供给组件沿离开向下延伸的阀的方向倾斜。因此,燃料供给组件可在燃料箱内运动以呈现理想的操作位置,以便在不碰撞向下延伸阀的情况下,以最高的效率从该处抽吸燃料。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具有紧凑的结构,且生产成本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燃料箱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其具有一个上侧板,该板支承一个用以处理蒸发燃料的向下延伸的阀,所述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包括一个燃料供给组件,其具有一个壳体和一个设置在壳体内部以从燃料箱抽取燃料的泵;以及一个倾斜机构,该机构设置在燃料箱的上侧板和燃料供给组件之间且包括一个悬挂于上侧板且朝燃料供给组件延伸的导引件以及随动装置,该随动装置由导引装置导引以允许燃料供给组件在可自由变化的行程中正常运动靠近并离开上侧板;其中导引装置和随动装置是可操作的,以便在燃料箱的底壁部分向上运动期间,响应施加至燃料供给组件的外力,使燃料供给组件沿离开向下延伸的阀的方向倾斜。


图1为一种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的平面图,其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图2为说明在图1中所示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侧视图,其说明了在倾斜位置处的图2中所示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
图4为一种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的平面图,其说明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图5为说明图4中所示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的侧视图。
图6为侧视图,其说明了在倾斜位置处的图5中所示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
图7A为图5中左侧撑条的侧视图,图7B为图7A中所示撑条的导槽的上端部分的剖面图,图7C为图5中右侧撑条的侧视图,图7D为图7C中所示撑条的导槽的上端部分的剖面图。
对最佳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参见附图,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一个最佳实施例中用于燃料箱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
图1~3显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整个燃料箱1具有中空容器形状且由分别位于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的顶壁部分2和底壁部分3形成。在车辆的行驶期间,由于燃料箱1的内部压力的波动或由于与路面上不规则凸起的碰撞,底壁部分3的位置会上下运动。另外,底壁部分3的变形中心S表示在减小燃料箱1中的内部压力且底壁部分3必然会升高时变形量达到最大值的位置。
顶壁部分2形成有一个圆形孔4,从上侧将一块圆形上侧板5安装至该圆形孔以封闭孔4。
从上侧板5的后表面、经一倾斜机构TM悬挂燃料供给组件6,其下端由底壁部分3支承。燃料供给组件6包括一个上部开口端型壳体8,该壳体以圆柱形状形成且具有周壁,该周壁靠近变形中心S的一个底端位于较高水平位置,而其保持在相对侧的另一底端终接于最低水平位置,并且弧形倾斜底壁7在一个底端和另一底端之间延伸;以及一个容纳在壳体8中的泵9。此处,设想变形中心S表示图2中所示的中心线CL的左侧,而相对侧表示中心线CL的右侧。参照附图,为了简便起见,在对此处所描述的燃料供给组件6的以下说明中,分别利用如中心线CL的“右侧”以及“左侧”这样的方向术语表示“变形中心S的侧部”以及“相对侧”。在壳体8的右侧形成有一个燃料输入口10,通过该输入口能够吸进燃料,并且在燃料输入口10附近的区域中设有泵9的过滤器11,以将燃料抽吸至燃料泵9。
倾斜机构TM可操作地设置在燃料箱1的上侧板5和燃料供给组件6之间且包括一个“导引件”以及一个由导引件导引的“随动件”。
导引件由一对撑条14,14构成,这对撑条悬挂于上侧板5的后表面且在从中心线CL向右偏移的位置(偏置位置)处朝燃料供给组件6延伸。每一撑条14的内侧壁均具有沿横向弯曲的表面以与每一凸起部分12的外表面配合,并且形成有一竖直延伸的导槽15,其宽度略大于下面描述的相配套的凸起部分13的宽度。另外,在导槽15的最上部极限位置处,在每一撑条14中均形成有一个与导槽15邻近的圆形导引孔16,其直径略大于凸起部分13的竖直长度。
随动件分别由一对从壳体8的上端周边向上延伸的伸出部分12以及一对分别从伸出部分12横向伸出的凸起部分13,所述凸起部分13与导引件配合并由其导引以允许燃料供给组件6在可自由变化的行程中能够正常地靠近和离开上侧板5。凸起部分13的剖面具有长形形状,其纵向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以使该凸起部分13在配套的导槽15内移动。
在燃料供给组件6达到最上端极限位置的情况下,使随动件的凸起部分13与导引件的导引孔16接合,以允许倾斜机构TM的导引件和随动件工作,从而使燃料供给组件6在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向上运动期间,响应施加至燃料供给组件6底壁7的外力F,沿与一由通风阀20构成的向下延伸的阀分开的方向倾斜。
在燃料供给组件6的正常竖直运动期间,即在燃料供给组件6在最上侧极限位置下方的行程内的向上或向下运动期间,起到随动件作用的凸起部分13在起到导引件作用的成对撑条14的导槽15内滑动,以允许燃料供给组件6可完全自由地在竖直行程中运动。因此,即使在由于燃料供给组件6的自身重力而导致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竖直波动时,燃料供给组件6的底壁7始终保持与底壁部分3抵靠接合,以便随底壁部分3的竖直运动一起运动。这样便能够使泵9有效地从位于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附近的区域吸进燃料。
壳体8上端的左部经位于中心线CL右侧的作为推动件的弹簧17悬挂于上侧板5。即,由于位于在中心线CL右侧偏移的位置(偏置位置)处的撑条14和凸起部分13的结构,因此,燃料供给组件6的自身重量会使燃料供给组件6的下端相对于中心线CL向右转动,以便使凸起部分13在导槽15内倾斜并在其中锁紧,从而难以使燃料供给组件6作进一步的正常竖直运动。但是,在壳体8通过弹簧17在中心线CL左侧悬挂于上侧板5的情况下,弹簧17的出现能够修正燃料供给组件6偏置的自身重量(转动)作用(由偏离中心线CL的撑条14和凸起部分13的偏置位置产生),从而能够使燃料供给组件6以可靠的方式沿撑条14竖直运动。
进料嘴18在偏离于中心线CL右侧的区域中设置在上侧板5上,该进料嘴经用于供给燃料的柔性管19连接至泵9上。另外,通风阀20和截流阀(cut valve)21在偏置于中心线CL左侧的区域中设置在上侧板5上,这两个阀作为向下延伸的阀。通风阀20和截流阀21分别具有蒸汽喷嘴22,23,这些蒸汽喷嘴形成在上侧板5上方的区域内以将在燃料箱1中产生的蒸发燃料供给至未示出的发动机。同样,在通风阀20的一侧设有一个与未示出的燃料填充口相连的传感器管嘴24。通风阀20和截流阀21内部含有阀机构,这些机构可分别根据燃料箱1中的内部压力开启、关闭,从而能够使通风阀20在添加燃料期间开启以允许蒸发的燃料供给至发动机,同时允许截流阀21在以高于在添加燃料操作期间所获得的压力的内部压力添加燃料终止之后立刻开启,以允许蒸发的燃料供给至发动机。
虽然在上侧开口端结构中形成有燃料供给组件6的壳体8能够避免通风阀20的底端和壳体8之间的干涉,但是如果燃料供给组件6碰巧向上移动超过规定量的行程一段距离,那么在壳体8内侧的泵9和通风阀20之间出现产生干涉的可能性。在燃料箱1具有较小垂直尺寸的情况下,这种干涉是特别可能发生的,因此所导致的结果是难以充分增大通风阀20和截流阀21以及泵9之间的竖直空间。
利用本实施例,将“行程的规定量dM”定为这样的行程量,即只在泵9与通风阀20抵触之前允许燃料供给组件6沿撑条14上升同时保持竖直状态,并且与导槽15邻接的圆形孔16形成在规定量行程范围(在行程量满足公式d<dM的范围)内的最上端极限位置处以允许凸起部分13达到“最上端结合位置”,在这些位置处使凸起部分13与圆形孔16结合以进入可转动状态。
下面,参照附图3对该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更详细的描述。该实施例如图所示,所处的状态为以在中心线CL左侧的底壁部分3的区域内遇到(与在燃料箱1的内部压力减小期间相似)的最大变形量使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向上运动,所述底壁部分的最大变形量是由因与路面上的凸起碰撞产生施加至底壁部分3上的外力F形成的。
当底壁部分3上升时,在会导致泵9与通风阀20的底端产生干涉的规定量的行程的范围(d<dM)内,凸起部分13沿导槽15运动以允许燃料供给组件6升高同时保持竖直姿态。虽然壳体8的底壁7包括弯曲倾斜的表面,但由于燃料供给组件6被悬挂成在竖直行程中能自由运动,因此,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的底壁部分3允许燃料供给组件6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上升。
同样,当凸起部分13到达形成在导槽15最上侧极限位置处的圆形孔16时,能避免燃料供给组件6进一步向上运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燃料供给组件6的底壁7具有弯曲倾斜面7,该斜面带有形成在较高处的、在中心线CL左侧的下部拐弯区,因此如果迫使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与燃料供给组件6的底壁7抵靠结合,那么燃料供给组件6的底壁7则会绕凸起部分13和圆形孔16之间的结合区的中心、以离开阀的方向(如箭头X所示)转动,从而使燃料供给组件6以此方式完全倾斜。因此,避免了通风阀20和燃料供给组件6内的泵9之间发生干涉,从而能够防止通风阀20损坏。
另外,即使强迫向上推动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也会使燃料供给组件6倾斜且燃料供给组件6离开危险位置,从而不会导致在凸起部分13与圆形孔16之间结合区引起损坏。因此,不存在因燃料供给组件6的不规则运动而损坏通风阀20的可能性,其中所述燃料供给组件6的不规则运动是由凸起部分13和圆形孔16之间结合区域的可能损坏引起的。
采用该实施例的结构,特别是由于撑条14位于离开通风阀20(在中心线CL右侧)的区域内,因此在燃料供给组件6绕凸起部分13的中心倾斜的情况下,燃料供给组件6中的泵9往往会呈现远离通风阀20的位置。
另外,采用该实施例的结构,将通风阀20安装在中心线CL左侧区域内的上侧板5上,由于存在因与路面上的凸起发生干涉所产生的外力F施加至位于中心线CL左侧的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与因燃料箱10中减小的内部压力必然会使底壁部分3升高时相似),因此,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以倾斜状态保持在离开通风阀20的区域内,以便与在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保持平坦状态或处于反向倾斜的状态时使燃料供给组件6的底壁7升高所获得的情况相比,在使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与以倾斜状态形成的底壁7抵靠结合时,易于推动燃料供给组件6的底壁7的拐弯部分远离通风阀20。
图4和7显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燃料供给组件,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以省去重复性说明。
采用目前提出的实施例,将通风阀20和截流阀21安装在中心线CL右侧的区域,将进料嘴18安装在中心线CL左侧的另一区域内。另外,在中心线CL左侧和右侧,分别将形成倾斜机构TM的“导引件”的圆柱形撑条25,26安装在上侧板5的后表面上。这些撑条25,26形成有竖直延伸的导槽27,27,仅在中心线CL左侧形成的撑条25在细长导槽27的上端形成有一个减弱部分28,该部分能使燃料供给组件29产生倾斜运动,如后面将详细说明的那样。所述减弱部分28具有三个切口,这三个切口在导槽15的上侧区形成在撑条25的周向分离位置处(参见7A和7B)。安装在中心线CL右侧的上侧板5上的撑条26未形成减弱部分28。
采用该实施例的燃料供给组件29,壳体30具有平坦的底壁。并且,壳体30具有轴32,32,这些轴分别形成了与前面所述的“导引件”配套的“随动件”的“随动部分”,它们分别在与撑条25,26相对的位置处从壳体30的上部直立,以插入这些撑条内。每根轴32的上端均带有一个凸起部分33,所述凸起部分可在相关撑条的配套导槽27内运动且还起到“随动件”的作用。因此,利用这种实施例,凸起部分33和轴32形成了“随动件”。同样,撑条25,26还装有弹簧34,34,每一根弹簧均起到一个“推动件”的作用下,这种推动件具有一个从其上侧接合凸起部分33的下端以及一个保持与上侧板5后表面紧靠接合的上端。因此,除了燃料供给组件29的自身重量以外,凸起部分33还由弹簧34,34向下推动,从而推动燃料供给组件29的底壁31抵靠在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上。
下面,参照图6说明该实施例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当底壁部分3因外力的作用上升时,在会导致泵9与通风阀20底端产生干涉的规定量的行程范围(满足d<dM的行程量)内,凸起部分33沿狭缝27运动以允许燃料供给组件29升高同时保持竖直姿态。
同样,当凸起部分33达到狭缝27的上端时,应避免燃料供给组件29进一步向上运动,并且外力F经凸起部分33施加至狭缝27的最上端极限位置。当发生这种情况时,使位于中心线CL左侧的撑条25的减弱部分28破裂以使在中心线CL右侧的撑条26顺其自然。为此,沿离开通风阀20的方向(如箭头Y所示)使燃料供给组件的整个结构倾斜,从而避免通风阀20和燃料供给组件29的泵9之间产生干涉。
另外,采用该实施例,由于在靠近变形中心S的区域,将易于破坏的撑条25安装在上侧板5上,因此,由与路面上的凸起发生干涉而引起(与由减小的内部压力必然引起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升高的情况相同)并施加至靠近变形中心S的壳体30的区域处的外力F的存在会使燃料箱1的底壁部分3保持倾斜状态,在该状态下,在靠近被破坏的撑条25的区域处的壳体30的底壁31升高,从而易于使底壁31保持与燃料箱1的倾斜底部3紧靠接合的燃料供给组件29能够可靠地向被破坏的撑条25(沿离开通风阀20的方向)倾斜。
此处,可参考使用申请日为2001年12月6日的日本专利申请NO.P2001-373149的全部内容。
虽然已参照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应局限于上面描述的实施例,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申请所给出的启示可作出改进。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燃料箱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其具有一个上侧板,该板支承一个用以处理蒸发燃料的向下延伸的阀,所述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包括一个燃料供给组件,其具有一个壳体和一个设置在其内部以从一个燃料箱抽取燃料的泵;以及一个倾斜机构,该机构设置在燃料箱的上侧板和燃料供给组件之间且包括一个悬挂于上侧板且朝燃料供给组件延伸的导引件以及一个随动件,该随动件由导引件导引以允许燃料供给组件在可自由变化的行程中正常运动靠近并离开上侧板;其中倾斜机构的导引件和随动件是可操作的,以便在燃料箱的底壁部分向上运动期间,响应施加至燃料供给组件的外力,使燃料供给组件沿离开向下延伸的阀的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导引件包括一对撑条,所述撑条从上侧板向下延伸以导引随动件,以便允许燃料供给组件在可自由变化的行程中竖直运动,直至随动件到达燃料供给组件的最上端极限位置,且导引件可以操作以允许随动件使燃料供给组件在其最上端极限位置处倾斜,其中,燃料供给组件具有一个形成在倾斜表面的底壁,以便在燃料供给组件向上运动期间,在燃料供给组件与燃料箱的底壁部分抵靠接合时允许其产生倾斜运动,从而允许燃料供给组件与向下延伸的阀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其中所述成对的撑条在与向下延伸的阀偏离的位置处被安装在上侧板的后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向下延伸的阀在靠近燃料箱底壁部分的变形中心的位置处被安装在所述上侧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其中所述导引件包括一对从上侧板向下延伸的撑条,而所述随动件包括一对分别与成对的撑条可操作配合的随动部分,以便允许燃料供给组件在可自由变化的行程中竖直运动,直至随动件到达燃料供给组件的最上端极限位置,且所述撑条中的一个包括一个减弱部分,该部分适于在燃料箱底壁向上运动期间,通过燃料供给组件与燃料箱的底壁部分抵靠接合而产生变形,以允许随动件在燃料供给组件位于其最上端极限位置时使该燃料供给组件倾斜,从而允许燃料供给组件与向下延伸的阀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其还包括一个推动至少一个随动部分向下运动的推动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其中在靠近燃料箱底壁部分的变形中心位置处,将成对的撑条中的一个安装在所述上侧板上。
8.一种用于燃料箱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其具有一个上侧板,该板支承一个用以处理蒸发燃料的向下延伸的阀,所述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包括一个燃料供给组件,其具有一个壳体和一个设置在壳体内部以从燃料箱抽取燃料的泵;以及一个倾斜机构,该机构设置在燃料箱的上侧板和燃料供给组件之间且包括一个悬挂于上侧板且朝燃料供给组件延伸的导引件以及随动装置,该随动装置由导引装置导引以允许燃料供给组件在可自由变化的行程中正常运动靠近并离开上侧板;其中导引装置和随动装置是可操作的,以便在燃料箱的底壁部分向上运动期间,响应施加至燃料供给组件的外力,使燃料供给组件沿离开向下延伸的阀的方向倾斜。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料箱(1)的燃料供给组件安装结构,该结构具有一个倾斜机构(TM)构成的燃料供给组件(6),该倾斜机构设置在上侧板(5)和壳体(8,30)之间,并且是可操作的以通过壳体与燃料箱的底壁部分的抵靠接合,响应壳体以超出规定量行程的数值量竖直向上运动,使壳体沿离开阀(20)的方向倾斜,从而避免阀(20)和安装在壳体(8,30)内的泵(9)形成干涉。
文档编号B60K15/01GK1424498SQ0215591
公开日2003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6日
发明者磯崎昭宏, 磯部博树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