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碰撞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8177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身碰撞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构造的技术领域,涉及车身的防撞结构,更具体 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身碰撞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安全法规正在不断完善,厂商与顾客对安全 性能要求日益增加,因此,在汽车设计时,对于碰撞要求更加严格。在现有的 车身设计中,都是在下部车身骨架前后纵梁处设计一段吸能盒,设计合理的吸 能盒,在发生碰撞时通过压溃吸能,减少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对乘员和车身的损
伤。但是,通过吸能盒的吸能还存在如下缺点;
1、 吸能盒吸能方式很难有一个固定的设计标准,对于CAE分析有很高的 要求,而且如果CAE模拟不准确,设计投入生产之后,若碰撞性能达不到预定 的目标,则更改设计需较高的更改成本,而且很难满足预定设计要求。现在随 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安全要求也逐渐严格,汽车安全法规的更新也更为 频繁,对于一个老车型,如果要满足逐步更新的法规,设计更改费用非常高, 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2、 吸能盒吸能方式,如果发生碰撞,汽车损坏后,维修成本也较高,或者 根本无法修复。
3、 由于吸能盒是刚性结构,对车身的保护作用还达不到理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身碰撞吸能装置,其目的是合理 地分配碰撞能量传递路线和大小,可以通过不断调节适应碰撞法规,而且能降低碰撞后修复的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这种车身碰撞吸能装置,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装置为 多个,分别设在车身骨架上的前纵梁与前保险杠横梁之间及后纵梁与后保险杠 横梁之间,所述车身骨架的中间位置为乘员舱,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装置为柔 性吸能装置,其结构采用液压吸能系统。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加完善,还进一步提出了以下更为详尽和具体的技术方 案,以获得最佳的实用效果,更好地实现发明目的,并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新颖 性和创造性-
所述的液压吸能系统设液压泵、液压缸及油箱,所述的液压缸通过缸体及 活塞,分别连接车身骨架上的前纵梁与前保险杠横梁之间及后纵梁与后保险杠 横梁之间。
所述的液压吸能系统设能量分配装置,所述的能量分配装置设在所述的液 压缸与车身骨架之间。
所述的能量分配装置还通过液压油路与能量卸荷装置及压力调节器连接。 所述的压力调节器通过液压油路与行程感应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后)保险杠横梁和车身前(后)纵梁
连接处由柔性吸能装置替代传统吸能盒;利用液体或气体传递碰撞能量,且为 等压强传递,以及利用液体和气体有弹性压缩特性;可以设计一个能量分配装 置合理的分配能量传递路径;碰撞发生后修复成本较小;可以根据法规要求动 态的调节相关参数;柔性吸能盒装置设计能量分配模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 车辆法规要求调解相应的技术参数,有效的分配能量吸收。

下面对本说明书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柔性吸能装置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柔性吸能装置,2、前纵梁,3、后纵梁,4、前保险杠横梁,5、后保险 杠横梁,6、乘员舱,7、液压泵,8、液压缸,9、车身骨架,10、能量分配装 置,11、能量卸荷装置,12、压力调节器,13、油箱,14、行程感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所 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 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 理解。
如图l、图2所表达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为一种车身碰撞吸能装置,所述 的车身碰撞吸能装置为多个,分别设在车身骨架9上的前纵梁2与前保险杠横 梁4之间及后纵梁3与后保险杠横梁5之间,所述车身骨架9的中间位置为乘 员舱6。
为了解决在本说明书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的目前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 其缺陷,实现合理地分配碰撞能量传递路线和大小,降低碰撞后修复的难度的 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这种车身碰撞吸能装置为柔性吸 能装置l,其结构采用液压吸能系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后)保险杠横梁和车身前(后)纵梁连接处由柔性吸能装置替代传统吸能盒;利用液体或气体传递碰撞能量,且为等压强传递, 以及利用液体和气体有弹性压縮特性;碰撞发生后修复成本较小;可以根据法 规要求动态的调节相关参数。
本实用新型利用气体或者液体等等压强传递原理,而且具有良好的可压縮 特点,在原有车身设计的吸能盒处用具有柔性压縮的缸体替代原有的钣金吸能 盒,且柔性压縮物质的设定压力可调。
本实用新型可以从CAE以及实际的碰撞模拟,很方便的更改设计,使设计 达到一个很合理的状态。
下面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示例,供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实施本实用新 型时参考和选择应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吸能系统设液压泵7、液压缸8及油箱 13,所述的液压缸8通过缸体及活塞,分别连接车身骨架9上的前纵梁2与前 保险杠横梁4之间及后纵梁3与后保险杠横梁5之间。
上述结构,直接将液压缸8通过缸体及活塞与前(后)保险杠横梁和车身 前(后)纵梁连接,实现对乘员舱6的有效保护。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液压吸能系统设能量分配装置10,所述的 能量分配装置10设在所述的液压缸8与车身骨架9之间。
能量分配装置IO合理地分配能量传递路径和能量传递的大小。柔性吸能盒 装置设计能量分配模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车辆法规要求调解相应的技术参 数,有效的分配能量吸收。
实施例三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能量分配装置10还通过液压油路与能量卸 荷装置11及压力调节器12连接。
采用的柔性可压縮物质吸能,能很好的控制碰撞能量的吸收,通过一个智 能的能量调节装置,即压力调节器12,设定不同的压力以及调节缸体柔性物质 压縮行程,合理的分配能量的吸收,可以使一部分碰撞能量用能量卸荷装置11 控制泄荷能量, 一部分能量靠可压缩物质很均匀的传递至车身骨架9,并设计合 理的传递路径,使整车更安全、更环保。
可以根据对实际碰撞能量的研究的不断深入,调整至更准确的泄荷压力。
实施例四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压力调节器12通过液压油路与行程感应装 置14连接。
通过对碰撞行程的感应,合理地进行压力调节和能量的泄荷。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 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 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 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车身碰撞吸能装置,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装置为多个,分别设在车身骨架(9)上的前纵梁(2)与前保险杠横梁(4)之间及后纵梁(3)与后保险杠横梁(5)之间,所述车身骨架(9)的中间位置为乘员舱(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装置为柔性吸能装置(1),其结构采用液压吸能系统。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吸 能系统设液压泵(7)、液压缸(8)及油箱(13),所述的液压缸(8)通过缸体 及活塞,分别连接车身骨架(9)上的前纵梁(2)与前保险杠横梁(4)之间及 后纵梁(3)与后保险杠横梁(5)之间。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吸 能系统设能量分配装置(10),所述的能量分配装置(10)设在所述的液压缸(8) 与车身骨架(9)之间。
4、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能量分 配装置(10)还通过液压油路与能量卸荷装置(11)及压力调节器(12)连接。
5、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调 节器(12)通过液压油路与行程感应装置(14)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碰撞吸能装置,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装置为多个,分别设在车身骨架(9)上的前纵梁(2)与前保险杠横梁(4)之间及后纵梁(3)与后保险杠横梁(5)之间,所述车身骨架(9)的中间位置为乘员舱(6),所述的车身碰撞吸能装置为柔性吸能装置(1),其结构采用液压吸能系统。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液体或气体传递碰撞能量,且为等压强传递,以及利用液体和气体有弹性压缩特性;可以设计一个能量分配装置合理的分配能量传递路径;碰撞发生后修复成本较小;可以根据法规要求动态的调节相关参数;设计能量分配模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车辆法规要求调解相应的技术参数,有效的分配能量吸收。
文档编号B60R19/32GK201415651SQ20092017213
公开日2010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8日
发明者周东峰, 潘陈兵, 高发华, 高新华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