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减振器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9393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后减振器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减振器座,特别是一种汽车后减振 器座。
背景技术
现在整车设计过程中,对NVH的要求越来越高,继而分解到车身各安装点的刚度 需求也变得更加苛刻。另外,由于对整车使用寿命需求的提高,车身上各主要受力点也要达 到一定的强度。现有车型后减震器结构是直接焊接在纵梁上,在各种工况下强度难于保证。为此,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有些在减 振器上增加连接件,然后通过连接件与汽车连接。这样设置增加了减振器的重量,增加汽车 的载重负担;而且连接件与减振器未连为一体,给加工和安装带来很大麻烦,这种结构不适 合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强度和刚度高的 汽车后减振器座。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汽车后减振器座,包括固定设置在汽车纵梁上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 侧部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下侧面与汽车的横梁固连,所述的连接件与本体为一体式 结构。将连接件与本体设置成一体式结构,方便对后减振器座的加工,而且只需将连接 件与汽车的横梁固连,减少后减振器座直接与汽车横梁固连的局限性,连接方便、实用。在上述的汽车后减振器座中,所述的连接件呈片状,且所述的连接件通过焊接方 式固定在汽车横梁上。这样设置是为了增强连接件与汽车横梁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使连接 件更不容易脱离汽车横梁。在上述的汽车后减振器座中,所述的本体的下部还设有与其连为一体且沿其周向 延伸的翻边,所述的翻边下侧面与汽车纵梁焊接。增加翻边就是增加后减震器座与汽车纵 梁的接触面积,使后减震器座与汽车纵梁的接触面积增大,其连接面增大,进一步防止后减 震器座脱离汽车纵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后减振器座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减振器座下设置翻边 和与后减震器座连为一体的连接件,大大加强了后减震器座强度又加强了整个车身强度。

图1是本汽车后减振器座设置在汽车上时的示意图。图中,1、纵梁;2、横梁;3、本体;31、连接件;32、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 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汽车后减振器座,包括固定设置在汽车纵梁1上的本体3,在本体3 的下侧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翻边32,增加翻边32的目的在于,使后减振器座与纵梁1的接 触面积增大。这里设置的翻边32与后减振器座连为一体,为使翻边32与纵梁1连接更加 牢固,翻边32的下侧面与汽车纵梁1焊接。为使后减震器座能同时固定到纵梁1和横梁2上,在本体3的侧部设置有连接件 31,通过连接件31与横梁2连接。具体的,如图1所示,连接件31呈片状,连接件31的下侧面与汽车的横梁2通过 焊接方式固连,连接件31与本体3为一体式结构。将连接件31与本体3设置成一体式结 构,方便对减振器座的加工,而且只需将连接件31与汽车的横梁2固连,减少减振器座直接 与汽车横梁2固连的局限性,增强连接件31与汽车横梁2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使连接件31 更不容易脱离汽车横梁2。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 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纵梁1、横梁2、本体3、连接件31、翻边32等术语,但并不 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 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包括固定设置在汽车纵梁(1)上的本体(3),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本体C3)侧部设有连接件(31),所述连接件(31)的下侧面与汽车的横梁O)固连,所 述的连接件(31)与本体(3)为一体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31)呈片状,且 所述的连接件(31)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汽车横梁( 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后减振器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3)的下部 还设有与其连为一体且沿其周向延伸的翻边(32),所述的翻边(3 下侧面与汽车纵梁(1) 焊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减振器座,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汽车后减振器座容易晃动,结构不牢固的问题。本汽车后减振器座,包括固定设置在汽车纵梁上的本体,本体侧部设有连接件,连接件的下侧面与汽车的横梁固连,连接件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强度和刚度高等优点。
文档编号B60N2/50GK201881934SQ20102060969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6日
发明者丁勇, 吴成明, 李书福, 李宏华, 杨健, 王相虎, 赵福全, 金爱君, 陈定方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