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6649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气囊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
背景技术
在乘用车辆中,气囊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标准的配置,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气囊能及时的爆破展开,从而对驾驶员和/或乘员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但常规的一个气囊只能保护一个乘员,对于前排三人座的乘用车,驾驶员右侧有 时会并排乘坐两个乘员,这时普通的气囊就无法起到同时对两位乘员的保护作用。目前对于同时保护两个乘员的气囊,常规的作法是采用两个发生器一个气囊袋或者两个单独的气囊模块,分别实现对前排右侧两个乘员的单独保护。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致少两个气体发生器,需求的产气量大,结构复杂,结构成本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安全气囊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该气囊通过一个气体发生器,即可以同时实现对驾驶员右侧两个乘员的保护,又可以实现对右侧单个乘员的保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和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括一个气袋和进气口部件,所述进气口部件用以连接气袋和气体发生器,在所述气袋内设置有一截流片,所述截流片将所述气袋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与进气口部件上用以连接气袋的上通气孔连通,第二腔室与进气口部件上用以连接气袋的上通气孔不连通;所述截流片与所述气袋内壁之间留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过流间隙。所述过流间隙的面积占所述气袋沿所述截流片展开后所截取的截面面积的5% 40%。所述第一腔室与进气口部件上用以连接气袋的上通气孔连通的面积占整个上通气孔面积的60% -95%。本发明在所述第二腔室的气袋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截流孔。本发明所述过流间隙设置面向乘员的一侧和/或面向车体的一侧。本发明所述的进气口部件由进气口裁片通过缝纫线缝制而成,所述进气口部件为长方体结构,在所述进气口部件的底面设置与气体发生器连接的下通气孔,所述进气口部件的顶面设置有所述的上通气孔。本发明所述的气袋由气袋上片和气袋下片通过缝纫线缝制而成,在所述气袋下片上开设有一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进气口部件的上通气孔缝制在一起,所述排气截流孔开设在所述气袋下片上;所述截流片的顶部采用缝纫线缝制在气袋上片上,所述截流片的下部采用缝纫线缝制在所述进气口部件的上通气孔一部分上,所述上通气孔被所述截流片的下部缝制的一部分形成第二腔室与进气口部件的上通气孔不连通部位,而所述上通气孔没有被所述截流片的下部缝制的另一部分形成第一腔室与进气口部件的上通气孔连通部位。本发明所述的气袋展开后大致成L形状。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当乘坐两个乘员时,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同时起作用,气体通过第二气室的排气截流孔排出,起到保护两个乘员的作用。当仅乘座一个右侧乘员时,分布在第二气室内的气体受压,大部份气体从第二气室的排气截流孔中排出,小部份气体流回到第一气室,起到保护单个乘员的作用。本发明根据三人座乘用车的乘员乘坐位置,将气袋设计成L形。采用一个常规容量的气体发生器,对“L”形的气袋充气,通过截流片控制气体流动路径、合理分配左右气囊袋内的容量。通过特殊的排气截流片的形状、位置,来实现气囊作用时刻袋内气体压力的增大,能够同时对两个并排乘坐的乘员进行保护。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效果是通过调整分割左右两个气室的截流片的尺寸和排气孔直径,来实现即可以对单个乘员进行保护,又可对同时乘坐两个乘员时进行保护的功能。当乘坐两个乘员时,左右气室同时起作用,气体通过右侧气室的截流孔排出,起到保护两个乘员的作用。当仅乘座一个右侧乘员时,分布在右侧气室内的气体受压,大部份从右侧气室的排气孔中排出,小部份气体流处左侧气室,起到保护单个乘员的作用。


图I为本发明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展开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的进气口部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的进气口裁片展开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的气袋上片和气袋下片展开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的截流片与气袋上片的缝制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的截流片与进气口部件的上通气孔之间的缝制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过流间隙的面积与气袋内压力的关系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左右气室袋内压力与上通气孔连通面积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内。参见图1,本发明的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100和气囊,而气囊由一个气袋200和一个进气口部件300构成。参看图2和图4,进气口部件300由一块进气口裁片310通过缝纫线320缝制而成,由进气口裁片310缝制的进气口部件300为一长方体结构,在进气口部件300的底面设置与气体发生器100连接的下通气孔330,而进气口部件300的顶面自然形成一个长方形的上通气孔340。上通气孔340的面积要大于下通气孔330的面积。气袋200在展开形成一个大致成L形状气袋,这样便于同时对两个乘员保护。结合参见图4,气袋200由形状大致相同的气袋上片210和气袋下片220通过缝纫线230缝制而成,在气袋下片220上开设有一进气孔221,该进气孔221与进气口部件300的上通气孔340形状相同,采用缝纫线222缝制在一起。在气袋下片220还开设有两个截流排气孔223,当然截流排气孔223的数量也不局限于两个,可以为I个或三个,甚至更多。截流排气孔223的直径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设计。在气袋200内设置有一截流片240,截流片240将整个气袋200分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在气袋200展开后,第一腔室位于气袋200的左边,也就是靠近驾驶员一侧,为左气室250,第二腔室位于气袋200的右边,为右气室260,而截流排气孔223在气袋展开后,正好位于右气室260的气袋壁上。结合参见图5,截流片240的顶部采用缝纫线241缝制在气袋上片210上,缝制的位置位于整个气袋上片210的中间位置,而截流片240面向乘员的一侧和面向车体的一侧不与气袋上片210和气袋下片220缝制,这样截流片240面向乘员的一侧和面向车体的一侧就与气袋200的内壁之间留有连通左、右气室250、260的过流间隙241,这样保证左、右气室250、260气体流通并且均匀。截流片240的下部采用缝纫线缝制在进气口部件300的上通气孔340—部分上,这样上通气孔340就被截流片240的下部封闭住一部分,这一部分使得进气口部件300与右气室260不连通,而上通气孔340没有被截流片240的下部遮盖的另一部分使得左气室250与进气口部件300连通。这样气体发生器100点爆后产生的气体通过下通气孔330流入进气口部件300内,经上通气孔340没有被截流片240的下部遮盖的另一部分进入左气室250内,再通过截流片240与气袋200的内壁之间的过流间隙241流入右气室260,使得在气袋200发挥作用的时刻,袋内压力能够较大。一般来说,过流间隙241的面积占气袋200沿截流片240展开后所截取的截面面积的5% 40%。参见图7,过流间隙241的面积越小,气袋200内压力越大,即表示气袋200充气的效率越高。基于同一产气源,同一气袋外形的情况下,常规技术方案的产气源直接对整个气袋腔体进行充气,由于气袋存在排气孔,气袋在充气同时排气孔也在排出气体,所以同一时刻的袋内压力要小于本发明的方案。一般来说,左气室250与进气口部件300上的上通气孔340连通的面积占整个上通气孔340面积的60% 95%。参见图8,在气袋静态充气不受挤压的状况下,当此比值小于50%时,左、右气室250、260压力基本持平,当超过50%时,左气室250压力上升,右气室260压力下降,在60% -95%的比值范围内,左、右气室250、260压力差较小,气体能够发挥最大的吸能作用。本发明可以通过设计截流片240宽度和长度、以及排气截流孔223的直径和数量,使得本发明对两个乘员的情况及右侧单个乘员的情况时,均起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本发明通过一个气体发生器,即可以同时实现对两个乘员的保护,也可以实现对右侧单个乘员的保护。减小了对气体发生器数量、产气能力及气袋容器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本发明还可以由如下变化
基于本发明将气袋分割为两个相互联通的独立气室的原理,截流片也可以将左、右气室250、260完全分隔开来,左、右气室250、260之间通过通气孔通气。本发明可以在气袋内设置多个截流片,形成多个气室。本发明根据保护对象乘员 与气囊的相对位置不同,本发明也可将截流片布置于气袋的左半部份,排气截流孔置于相对的左半部份。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保护作用。
权利要求
1.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和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括一个气袋和进气口部件,所述进气口部件用以连接气袋和气体发生器,在所述气袋内设置有一截流片,所述截流片将所述气袋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与进气口部件上用以连接气袋的上通气孔连通,第二腔室与进气口部件上用以连接气袋的上通气孔不连通;所述截流片与所述气袋内壁之间留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过流间隙。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间隙的面积占所述气袋沿所述截流片展开后所截取的截面面积的5% 40%。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 与进气口部件上用以连接气袋的上通气孔连通部分的面积占整个上通气孔面积的5% 4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本发明在所述第二腔室的气袋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气截流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间隙设置面向乘员的一侧和/或面向车体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口部件由进气口裁片通过缝纫线缝制而成,所述进气口部件为长方体结构,在所述进气口部件的底面设置与气体发生器连接的下通气孔,所述进气口部件的顶面设置有所述的上通气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本发明所述的气袋由气袋上片和气袋下片通过缝纫线缝制而成,在所述气袋下片上开设有一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进气口部件的上通气孔缝制在一起,所述排气截流孔开设在所述气袋下片上;所述截流片的顶部采用缝纫线缝制在气袋上片上,所述截流片的下部采用缝纫线缝制在所述进气口部件的上通气孔一部分上,所述上通气孔被所述截流片的下部缝制的一部分形成第二腔室与进气口部件的上通气孔不连通部位,而所述上通气孔没有被所述截流片的下部缝制的另一部分形成第一腔室与进气口部件的上通气孔连通部位。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袋展开后大致成L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前排三人座乘用车乘员侧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和气囊,其气囊包括一个气袋和进气口部件,进气口部件用以连接气袋和气体发生器,在气袋内设置有一截流片,截流片将气袋分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与进气口部件上用以连接气袋的上通气孔连通,第二腔室与进气口部件上用以连接气袋的上通气孔不连通;截流片与气袋内壁之间留有连通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过流间隙。本发明通过一个气体发生器,即可以同时实现对两个乘员的保护,也可以实现对右侧单个乘员的保护。减小了对气体发生器数量、产气能力及气袋容器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
文档编号B60R21/26GK102862543SQ20111019006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7日
发明者张绍卫, 郝玮, 杜亮 申请人:上海东方久乐安全气囊有限公司, 东方久乐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