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36376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一直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但是汽车发生碰撞的情况仍然经常发生。汽车车架是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左、右U形纵梁及后横梁等部件组成,U 形纵梁的U形开口朝上设置,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左纵梁和右纵梁的后端相连接。当发生后碰撞时,U形纵梁容易损坏,同时后横梁被撞击,如果撞击强度大,不能有效保护燃油箱和乘客的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及汽车,用以缓冲车架后横梁所受碰撞,保护燃油箱和乘客安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其中,包括防撞横梁,所述防撞横梁的横截面为凹口型,扣设在车架后横梁的外板4外侧;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后横梁的内板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的第二端穿过所述车架后横梁外板上的开口,伸入所述防撞横梁的凹口中悬空容置。如上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车架外加强件,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后横梁的内板与所述车架的左纵梁或右纵梁之间。如上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件,嵌设在左纵梁或右纵梁的U形开口中,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分别与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的两端固定连接,或所述多个第一加强件首尾相接且与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的两端固定连接,用于封堵所述左纵梁或右纵梁的U形开口。[0012]如上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二加强件,固定封堵在所述右纵梁靠近车身尾部的通孔中。如上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三加强件,固定在所述左纵梁的外侧面,用于封堵所述左纵梁远离车身尾部的通孑L。如上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优选的是所述防撞横梁的凹口内部横向焊接多个隔板。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及汽车通过在车身防撞横梁上设置吸能盒有效的对汽车发生后碰撞起到缓冲的作用,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的结构俯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的结构俯视图。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中的右纵梁结构主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中的右纵梁结构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中的左纵梁结构主视图。附图标记1-防撞横梁;2-吸能盒; 3-内板;4-外板;5-隔板;6-第一加强件;7-第二加强件;8-第三加强件;9-车架外加强件;10-左纵梁;11-右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的结构俯视图,图2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的局部侧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包括防撞横梁1和吸能盒2,其中,防撞横梁1的横截面为凹口型,扣设在车架后横梁的外板4外侧;吸能盒2的第一端与车架后横梁的内板3 固定连接,第二端穿过车架后横梁外板4上的开口,伸入防撞横梁1的凹口中悬空容置。所谓吸能盒,是指整车在发生碰撞时能够吸收撞击产生的能量的部件。将吸能盒2设置在防撞横梁1的凹口中,在汽车发生后碰撞的时候,能有效保护燃油箱和乘客的安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通过在防撞横梁的凹口内设置吸能盒,缓冲了车架后横梁所受的碰撞,保护了燃油箱和乘客的安全。实施例二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的结构俯视图,图4 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中的右纵梁结构主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中的右纵梁结构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中的左纵梁结构主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是,该加强装置优选还包括车架外加强件9,请同时参照图1、图3与图4,车架外加强件9可以有多个,分别固定连接在车架后横梁的内板3与车架的左纵梁10或右纵梁11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车架外加强件9固定在纵梁与内板3之间,起到对纵梁的加强作用。进一步地,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件6,请同时参照图5所示,每个第一加强件6分别与左纵梁10或右纵梁11的两端固定连接,或多个第一加强件6 首尾相接且与左纵梁10或右纵梁11的两端固定连接,用于封堵左纵梁10或右纵梁11的 U形开口。在实际应用中,左纵梁10或右纵梁11的U形开口在发生碰撞时极易溃损,应用第一加强件6将该开口进行封堵可以提高纵梁自身的强度,有时U形开口会被其他零部件分隔成多个开口,这时采用多个第一加强件6首尾相接对左纵梁10或右纵梁11的多个开口进行封堵,以提高纵梁的强度。优选的是,还设置有第二加强件7,如图5和图6所示,固定封堵在右纵梁11靠近车身尾部的通孔中,该通孔为工艺孔,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容易溃损,采用第二加强件7进行封堵可以提高右纵梁11的强度。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加强件8,如图7所示,固定在左纵梁10的外侧面,用于封堵左纵梁10远离车身尾部的通孔,以提高左纵梁10的强度。进一步地,在防撞横梁1的凹口内部焊接多个隔板5,具体是隔板5的一端焊接在车架后横梁的外板4上,另一端悬空设置,请同时参照图1,对防撞横梁1起支撑加强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通过在防撞后梁的凹口内设置吸能盒,在汽车发生后碰撞时起到缓冲作用,有效保护了燃油箱和乘客安全,同时在纵梁上设置多个加强件可以提高纵梁的强度,提高了汽车发生碰撞后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汽车,通过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缓冲了车架后横梁所受的碰撞,保护了燃油箱和乘客的安全。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横梁(1),所述防撞横梁(1)的横截面为凹口型,扣设在车架后横梁的外板(4)外侧;吸能盒O),所述吸能盒O)的第一端与所述车架后横梁的内板(3)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O)的第二端穿过所述车架后横梁外板(4)上的开口,伸入所述防撞横梁(1)的凹口中悬空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架外加强件(9),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后横梁的内板C3)与所述车架的左纵梁 (10)或右纵梁(1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件(6),嵌设在左纵梁(10)或右纵梁(11)的U形开口中,每个所述第一加强件(6)分别与所述左纵梁(10)或右纵梁(11)的两端固定连接,或所述多个第一加强件(6)首尾相接且与所述左纵梁(10)或右纵梁(11)的两端固定连接,用于封堵所述左纵梁(10)或右纵梁(11)的U形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加强件(7),固定封堵在右纵梁(11)靠近车身尾部的通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加强件(8),固定在左纵梁(10)的外侧面,用于封堵所述左纵梁(10)远离车身尾部的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撞横梁(1)的凹口内部横向焊接多个隔板(5)。
7.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及汽车,包括防撞横梁和吸能盒,其中防撞横梁的横截面为凹口型,扣设在车架后横梁的外板外侧;吸能盒的第一端与车架后横梁的内板固定连接,第二端穿过车架后横梁外板上的开口,伸入防撞横梁的凹口中悬空容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后碰撞缓冲加强装置及汽车通过在车身防撞横梁上设置吸能盒有效的对汽车发生后碰撞起到缓冲的作用,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B60R19/18GK202080223SQ20112017083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5日
发明者司丽, 石丽华, 许国兴, 郑银辉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