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90394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装载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载机,涉及节能【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装载机的下车传动系统采用液力变矩器、变速箱以及传动桥的结构形式,传动效率低下,能耗大的问题。该装载机包括下车行驶装置以及下车再生装置,其中:下车行驶装置包括发动机、动力泵、泵马达、动力耦合器、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以及驱动轮;发动机与动力泵机械连接;下车再生装置包括蓄能器以及泵马达,泵马达包括动力转轴、第一油口以及第二油口,泵马达与蓄能器连通。动力泵与泵马达连通,泵马达还与油箱相连通;泵马达与第一传动轴机械连接。第二传动轴驱动轮机械连接,且泵马达的动力转轴能驱动各驱动轮转动。上述装载机能实现全液压驱动。
【专利说明】装载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载机。
【背景技术】
[0002]装载机是一种工程机械,主要用于装载作业和行驶。装载机包括作业系统和下车行驶系统。下车行驶系统包括发动机、液力变矩器和变速箱。作业系统包括上述的发动机、液压泵和液压油缸。发动机输出的能量,一部分经由液力变矩器和变速箱传递至行驶机构,用于驱动整个装载机的行驶;另一部分经由液压泵驱动液压油缸,以实现转向和装载作业。
[0003]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现有装载机的下车传动系统采用液力变矩器、变速箱以及传动桥的结构形式,传动效率低下,能耗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装载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装载机的下车传动系统采用液力变矩器、变速箱以及传动桥的结构形式,传动效率低下,能耗大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将在后文详述。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载机,包括下车行驶装置以及下车再生装置,其中:
[0008]所述下车行驶装置包括发动机、动力泵、泵马达、动力耦合器、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以及驱动轮;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动力泵的动力输入轴相连;所述动力耦合器的第一传动轴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第二传动轴通过所述动力耦合器的内部传动机构相连;
[0009]所述下车再生装置包括蓄能器以及所述泵马达,所述泵马达包括动力转轴、第一油口以及第二油口,所述泵马达的第一油口与所述蓄能器的液压油通口相连;
[0010]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与所述泵马达的第一油口相连,所述泵马达的第二油口与油箱相连通;所述泵马达的动力转轴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第一传动轴相连;
[0011]所述动力耦合器的第二传动轴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轮相连,且所述泵马达的动力转轴能依次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内部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0012]所述泵马达的工况包括马达工况以及泵工况;
[0013]当所述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时,由所述泵马达的第一油口输入的来自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和/或所述蓄能器的液压油通口的液压油能驱动所述泵马达的动力转轴转动;
[0014]当所述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时,所述驱动轮能依次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内部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带动所述泵马达的动力转轴转动并驱动所述泵马达将由所述第二油口吸入的液压油从所述第一油口向所述蓄能器的液压油通口输入。[0015]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装载机还包括作业装置,所述作业装置包括多路阀和至少一个执行元件,其中:
[0016]所述执行元件为液压执行元件,所述多路阀设置在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与所述执行元件的液压油入口之间的油路上且能控制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与任一所述执行元件的液压油入口之间的油路是否导通。
[0017]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装载机还包括冷却装置;
[0018]所述冷却装置包括风扇驱动马达、风扇驱动机构以及风扇;
[0019]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与所述风扇驱动马达的液压油入口相连;
[0020]所述风扇驱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通过所述风扇驱动机构与所述风扇相连,且所述风扇驱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能通过所述风扇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风扇运转。
[0021]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装载机还包括润滑泵和先导泵,所述润滑泵和所述先导泵相连;
[0022]所述润滑泵和所述先导泵各自的动力输入轴均与所述动力泵相连,所述动力泵能带动所述润滑泵和所述先导泵各自的动力输入轴转动;
[0023]所述润滑泵的进油口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底部液压油回收装置相连,所述润滑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润滑油入口相连;
[0024]所述先导泵的进油口与油箱相连,所述先导泵的出油口与所述泵马达以及所述多路阀的先导压力油入口相连。
[0025]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润滑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润滑油入口之间的油路上还设置有润滑控制阀,所述润滑控制阀能控制所述润滑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润滑油入口之间的油路是否导通。
[0026]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动力泵的动力输入轴通过第一离合器相连;
[0027]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的一端与所述泵马达的动力转轴相连,所述第二离合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第一传动轴相连。
[0028]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经过第一二位方向阀与所述多路阀的入口连接,所述多路阀的出口与各所述执行元件的液压油入口连接;
[0029]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还经过第二二位方向阀同时与所述泵马达的第一油口以及第三二位方向阀的其中一个油口连接;
[0030]所述泵马达的第一油口也与所述第三二位方向阀的其中一个油口连接,所述第三二位方向阀的其中另一个油口与所述蓄能器的液压油通口连接。
[0031]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通过比例控制阀与所述风扇驱动马达的液压油入口连接;
[0032]所述比例控制阀与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之间的油路上还设置有第一安全阀。
[0033]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二位方向阀与所述蓄能器的液压油通口之间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二安全阀。
[0034]在优选或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先导泵的出油口和所述多路阀的先导压力油入口之间的油路上设置有比例溢流阀。
[0035]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0036]装载机在作业过程中存在频繁起停和往复运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回收装载机起停过程中的能量。车辆常态行驶时,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发动机输出的机械能,传递至动力泵(后文以主泵进行描述)处,带动主泵运转,主泵运转输出的液压油用于驱动泵马达,泵马达作为动力源驱动动力耦合器,进而将机械能传递至第二传动机构,最后驱动车辆上相应的驱动轮,进而带动车辆行驶。在需要回收车辆能量时,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泵马达输出的液压油进入到蓄能器中,完成机械能向液压能的转化。蓄能器中存储的液压能可以用在多种工况下,比如车辆初始启动时,蓄能器中的能量释放以驱动处于马达工况的泵马达,此时泵马达可以独立驱动或与发动机一起驱动整车行驶。蓄能器中存储的能量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液压连接管路,以用于辅助各个执行元件的动作。上述技术方案,结合装载机的工况特点,融合液压混合动力技术,针对装载机提出基于节能理论的新型全液压装载机,实现了装载机的全液压驱动,实现了整车功率匹配,整套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易实现、成本低等特点。
[003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38]I)、采用全液压驱动,无极变速,减少了液力变矩器、变速箱以及传动桥形式下能耗损失大的不足,采用发动机、动力耦合器以及驱动桥传动方式,系统传动链短且易于改造,不仅提高了整车传动效率,也使得整机系统成本可控;
[0039]2)、取消了液压变矩器和变速箱,整套传动系统布置紧凑,整车重量最优分布,系统具有更高的抗倾翻力矩;
[0040]3)、提高了制动系统的可靠性,制动系统采用液压制动,同时装载机作业过程中频繁启停,该套系统同时可以实现对整车制动能量的回收,回收能量可以适时利用,整车燃油经济性得到显著提高。
[0041]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配备独特的独立散热系统,冷却风扇转速可控,实现了制冷量的按需供给。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4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机上的部分结构的液压原理示意图;
[0044]附图标记:1、前车轮;2、制动器;3、风扇驱动马达;4、风扇驱动机构;5、比例控制阀;6、第一安全阀;7、主泵;8、润滑泵;9、先导泵;10、第一二位方向阀;11、比例溢流阀;12、主控多路阀;13、动臂缸;14、铲斗缸;15、其它作业执行元件;16、第二二位方向阀;17、第二离合器;18、第一离合器;19、制动控制单元;20、润滑控制阀;21、液压再生控制器;22、动力耦合器;23、泵马达;24、第三二位方向阀;25、蓄能器;26、第二安全阀;27、主减速器;28、后驱动轮;29、发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下面可以参照附图图1以及文字内容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以及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点。下文通过附图以及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术方案。
[0046]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技术手段进行替换或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装载机,尤其适用于中大吨位的装载机。该装载机包括下车行驶装置以及下车再生装置。其中:下车行驶装置包括发动机29、动力泵(此处优选为主泵7,后文也以主泵7进行描述)、泵马达23、动力耦合器22、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以及驱动轮。发动机29的动力输出轴与主泵7的动力输入轴相连;动力耦合器22的第一传动轴与动力耦合器22的第二传动轴通过动力耦合器22的内部传动机构相连。内部传动机构比如可以采用齿轮机构等。
[0048]下车再生装置包括蓄能器25以及泵马达23,泵马达23包括动力转轴、第一油口以及第二油口,泵马达23的第一油口与蓄能器25的液压油通口相连。主泵7的出油口与泵马达23的第一油口相连,泵马达23的第二油口与油箱相连通;泵马达23的动力转轴通过第一传动机构与动力稱合器22的第一传动轴相连。动力稱合器22的第二传动轴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驱动轮相连,且泵马达23的动力转轴能依次通过第一传动机构、第一传动轴、内部传动机构、第二传动轴以及第二传动机构驱动后驱动轮28转动。装载机具有前车轮I和后驱动轮28,此处的驱动轮是指后驱动轮28。
[0049]泵马达23的工况包括马达工况以及泵工况。当泵马达23处于马达工况时,由泵马达23的第一油口输入的来自动力泵的出油口和/或蓄能器25的液压油通口的液压油能驱动泵马达23的动力转轴转动。来自主泵7的出油口和蓄能器25的液压油通口的液压油能同时驱动泵马达23的动力转轴转动,主泵7和蓄能器25也能择其一驱动泵马达23,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取决于车辆所在的工况。
[0050]当泵马达23处于泵工况时,后驱动轮28能依次通过第二传动机构、第二传动轴、内部传动机构、第一传动轴以及第一传动机构带动泵马达23的动力转轴转动并驱动泵马达23将由第二油口吸入的液压油从第一油口向蓄能器25的液压油通口输入。
[005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可以保留发动机29将机械能传递至动力耦合器22,进而经过动力耦合器22的第二传动机构传递至驱动轮的机械传动结构。此处,增加了一路动力源:发动机29输出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之后再驱动后驱动轮28。本文重点关注液压驱动的方式,也将重点描述此处。
[0052]车辆常态行驶时,泵马达23处于马达工况:发动机29输出的机械能,传递至主泵7处,带动主泵7运转,主泵7运转输出的液压油用于驱动泵马达23,泵马达23作为动力源驱动动力耦合器22,进而将机械能传递至第二传动机构,最后驱动车辆上相应的驱动轮,即后驱动轮28,进而带动车辆行驶。[0053]在需要回收车辆能量时,泵马达23处于泵工况:泵马达23输出的液压油进入到蓄能器25中,完成机械能向液压能的转化。
[0054]蓄能器25中存储的液压能可以用在多种工况下,比如车辆初始启动时,蓄能器25中的能量可以驱动处于马达工况的泵马达23,泵马达23可以独立或者与和发动机29 —起驱动整车行驶。蓄能器25中存储的能量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液压连接管路,以用于辅助各个执行元件的动作。
[0055]此处,装载机还包括作业装置,作业装置包括多路阀(优选为主控多路阀12)和至少一个执行元件。其中:执行元件为液压执行元件,主控多路阀12设置在主泵7的出油口与执行元件的液压油入口之间的油路上且能控制主泵7的出油口与任一执行元件的液压油入口之间的油路是否导通。
[0056]本实施例中,执行元件以三个为例,分别为:动臂缸13、铲斗缸14和其他作业执行元件15。各个执行元件的液压能也来自于主泵7,此处通过主控多路阀12来控制各个执行元件所在油路的通断。
[0057]进一步地,装载机还包括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包括风扇驱动马达3、风扇驱动机构4以及风扇。主泵7的出油口与风扇驱动马达3的液压油入口相连。风扇驱动马达3的动力输出轴通过风扇驱动机构4与风扇相连,且风扇驱动马达3的动力输出轴能通过风扇驱动机构4驱动风扇运转。
[0058]作业装置和冷却装置的都是采用液压驱动,这也实现了整个装载机上关键部件的全液压驱动。
[0059]进一步地,装载机还包括润滑泵8和先导泵9,润滑泵8和先导泵9相连。润滑泵8和先导泵9各自的动力输入轴均与主泵7相连,主泵7能带动润滑泵8和先导泵9各自的动力输入轴转动。润滑泵8的进油口与动力耦合器22的底部液压油回收装置(优选为油底壳)相连,润滑泵8的出油口与动力耦合器22的润滑油入口相连。先导泵9的进油口与油箱相连,先导泵9的出油口与泵马达23以及主控多路阀12的先导压力油入口相连。
[0060]润滑泵8的作用是为动力耦合器22,以及与动力耦合器22存在机械连接的其他部件提供润滑油。润滑泵8吸入的油液来自于动力耦合器22中的油液,实现对动力耦合器22的润滑。
[0061 ] 为便于控制润滑操作,润滑泵8的出油口与动力耦合器22的润滑油入口之间的油路上还设置有润滑控制阀20,润滑控制阀20能控制润滑泵8的出油口与动力耦合器22的润滑油入口之间的油路是否导通。
[0062]参见图1,发动机29的动力输出轴与主泵7的动力输入轴具体通过第一离合器18相连。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二离合器17,第二离合器17的一端与泵马达23的动力转轴相连,第二离合器17的另一端与动力稱合器22的第一传动轴相连。由于动力稱合器22与第二离合器17之间存在机械连接,设置润滑泵8之后,润滑动力耦合器22时,也能润滑第二尚合器17 ο
[0063]参见图1,动力泵的出油口经过第一二位方向阀10与主控多路阀12的入口连接,主控多路阀12的出口与各执行元件的液压油入口连接。
[0064]参见图1,主泵7的出油口输出的液压油分成了多路,第一路流向各个执行元件,详见上文的介绍,第二路流向泵马达,第三路流向冷却装置。关于第二路油路:主泵7的出油口还经过第二二位方向阀16同时与泵马达23的第一油口以及第三二位方向阀24的其中一个油口连接。泵马达23的第一油口也与第三二位方向阀24的其中一个油口连接,第三二位方向阀24的其中另一个油口与蓄能器25的液压油通口连接。
[0065]车辆常态行驶时,第二二位方向阀16处于常开状态,第三二位方向阀24处于关闭状态,发动机29输出的机械能在主泵7处转化为液压能,然后进入到处于马达工况的泵马达23中,以驱动车辆正常行驶。
[0066]能量回收时,第二二位方向阀16处于关闭状态,第三二位方向阀24处于打开状态,处于泵工况的泵马达23将液压油输送至蓄能器25中,以完成能量的收集。
[0067]S卩,利用泵马达23可以工作在泵工况或马达工况的特性实现整车富裕功率的回收与利用,当整车行驶功率富裕时,第二二位方向阀16处于开启状态,第三二位方向阀24适时处于开启状态,此时泵马达23处于泵工况,经由第二二位方向阀16输送的液压油可以经由第三二位方向阀24进入到蓄能器25中,这样可以将整车行驶过程中富裕功率主动地快速地回收。
[0068]上述各个工况只是对部分典型工况进行了描述,具体功能由液压再生控制器21来实现,对于其它工况,此处不一一赘述。
[0069]参见图1,关于主泵流出的第三路油路:主泵7的出油口通过比例控制阀5与风扇驱动马达3的液压油入口连接;比例控制阀5与动力泵的出油口之间的油路上还设置有第一安全阀6。
[0070]参见图1,第三二位方向阀24与蓄能器25的液压油通口之间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二安全阀26。
[0071]各个安全阀用于保障自身所在油路的安全。
[0072]进一步地,先导泵9的出油口和主控多路阀12的先导压力油入口之间的油路上设置有比例溢流阀11。比例溢流阀11也用于保障自身所在油路的安全。
[0073]参见图1,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结构可以与制动控制单元19、液压再生控制器21等控制部件结合,以自动化地实现相应的功能,下面结合图1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载机主要包括作业装置、冷却装置、下车行驶装置、下车再生装置四部分:
[0074]关于作业装置:发动机29的动力输出轴与第一离合器18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离合器18的输出端与主泵7的动力输入轴相连,主泵7的出油口与主控多路阀12的入口相连,主控多路阀12与动臂缸13、铲斗缸14、其它作业执行元件15的液压油入口相连,各个执行元件直接驱动装载机的相应作业装置。
[0075]关于冷却装置:主泵7的出油口与比例控制阀5的输入端相连,比例控制阀5的输出端与风扇驱动马达3的液压油入口相连,风扇驱动马达3的动力输出轴与风扇驱动机构4的输入端相连,风扇驱动机构4直接驱动风扇。液压再生控制器21监测系统状态,并通过控制主泵7、比例控制阀5的控制量大小,控制风扇驱动马达3的液压油油量,进而控制风扇驱动机构4的输出,控制风扇转速,最终实现对整车制冷量的按需控制。
[0076]关于下车行驶装置:发动机29的动力输出轴与第一离合器18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离合器18的输出端与主泵7的动力输入轴相连,主泵7的出油口通过第二二位方向阀16与泵马达23的第一油口相连,泵马达23的动力转轴与第二离合器17的输入端相连,第二离合器17的输出端与动力I禹合器22的输入端相连,动力I禹合器22的第二传动轴的输出端与主减速器27的输入端相连,主减速器27连接后驱动轮28,进而驱动整车行驶。
[0077]关于下车再生装置:泵马达23的第一油口与第三二位方向阀24的入口连接,第三二位方向阀24的出口与蓄能器25的液压油通口相连,泵马达23的动力转轴与第二离合器17的输入端相连,第二离合器17的输出端与动力稱合器22的第一传动轴的输入端相连,动力耦合器22的第二传动轴的输出端与主减速器27的输入端相连,主减速器27连接后驱动轮28。下车再生装置还可以包括制动器2、制动控制单元19和液压再生控制器21,发动机29通过CAN总线与液压再生控制器21相连,制动控制单元19的入口与制动器2的输出口相连,制动控制单元19的输出口与液压再生控制器21的输入口相连,液压再生控制器21的输出口与第一二位方向阀10、第二二位方向阀16、第三二位方向阀24、比例控制阀
5、润滑控制阀20、比例溢流阀11相连。
[0078]下车再生装置可以对整车多余能量进行回收与利用,液压再生控制器21通过CAN总线监测系统状态,以控制泵马达23工作在泵工况或马达工况。
[0079]在下车能量回收时,泵马达23工作在泵工况,泵马达23将整车制动动能通过第三二位方向阀24储存在蓄能器25中。此时,泵马达23独立制动或者制动器2、泵马达23联合制动,完成机械能向液压压力能的转化。
[0080]下车能量利用时,泵马达23工作在马达工况时,蓄能器25中的能量通过第三二位方向阀24释放,驱动泵马达23,此时,泵马达23独立驱动或者发动机29、泵马达23联合驱动,实现整车驱动,完成压力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0081]润滑泵8与先导泵9为双联泵,润滑泵8与先导泵9的动力输入轴都与主泵7的辅助泵法兰连接口相连。润滑泵8实现对动力耦合器22的润滑,动力耦合器22的润滑油入口与润滑控制阀20的输出口相连,润滑控制阀20的入口与润滑泵8的出油口相连。
[0082]先导泵9为泵马达23、主控多路阀12提供所需的先导压力油:先导泵9的出油口出来的油液一路与比例溢流阀11的入口相连(比例溢流阀11控制先导压力),同时先导泵9的另一路油路与主控多路阀12的先导压力油入口相连,先导泵9的又一路油路与泵马达23的摆角缸控制口相连接,实现对泵马达23排量的控制。第二安全阀26有效限制再生系统最闻压力。
[0083]上述技术方案,针对中大吨位装载机进行系统改造升级,实现整机功率最优匹配,实现降低能耗、提升系统动力特性、提高整机系统可靠性。
[0084]整套系统具备如下技术效果:
[0085]I)、具有节能功效的全液压驱动布置方案,整车系统布置紧凑,提高了整车传动效率,整机系统成本可控。
[0086]2)、针对装载机的工况特点,提出来相应的能量回收利用方案,提升了整车燃油经济性。
[0087]3)、合理调整系统回路,构造出独立的散热冷却系统,冷却风扇可控,实现了散热功率的合理分配。
[0088]4)、系统方案中米用总线控制技术,整车安全可罪,易实现。
[0089]上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除另有声明外,如果其公开了数值范围,那么公开的数值范围均为优选的数值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优选的数值范围仅仅是诸多可实施的数值中技术效果比较明显或具有代表性的数值。由于数值较多,无法穷举,所以本实用新型才公开部分数值以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且,上述列举的数值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创造保护范围的限制。
[0090]如果本文中使用了“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的话,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第一”、“第二”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上对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夕卜,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91]同时,上述本实用新型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0092]另外,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0093]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装载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车行驶装置以及下车再生装置,其中: 所述下车行驶装置包括发动机、动力泵、泵马达、动力耦合器、第一传动机构、第二传动机构以及驱动轮;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动力泵的动力输入轴相连;所述动力耦合器的第一传动轴与 所述动力耦合器的第二传动轴通过所述动力耦合器的内部传动机构相连; 所述下车再生装置包括蓄能器以及所述泵马达,所述泵马达包括动力转轴、第一油口以及第二油口,所述泵马达的第一油口与所述蓄能器的液压油通口相连; 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与所述泵马达的第一油口相连,所述泵马达的第二油口与油箱相连通;所述泵马达的动力转轴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第一传动轴相连; 所述动力耦合器的第二传动轴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机构与所述驱动轮相连,且所述泵马达的动力转轴能依次通过所述第一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轴、所述内部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机构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 所述泵马达的工况包括马达工况以及泵工况; 当所述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时,由所述泵马达的第一油口输入的来自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和/或所述蓄能器的液压油通口的液压油能驱动所述泵马达的动力转轴转动; 当所述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时,所述驱动轮能依次通过所述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第二传动轴、所述内部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传动轴以及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带动所述泵马达的动力转轴转动并驱动所述泵马达将由所述第二油口吸入的液压油从所述第一油口向所述蓄能器的液压油通口输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机还包括作业装置,所述作业装置包括多路阀和至少一个执行元件,其中: 所述执行元件为液压执行元件,所述多路阀设置在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与所述执行元件的液压油入口之间的油路上且能控制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与任一所述执行元件的液压油入口之间的油路是否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机还包括冷却装置; 所述冷却装置包括风扇驱动马达、风扇驱动机构以及风扇; 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与所述风扇驱动马达的液压油入口相连; 所述风扇驱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通过所述风扇驱动机构与所述风扇相连,且所述风扇驱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能通过所述风扇驱动机构驱动所述风扇运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机还包括润滑泵和先导泵,所述润滑泵和所述先导泵相连; 所述润滑泵和所述先导泵各自的动力输入轴均与所述动力泵相连,所述动力泵能带动所述润滑泵和所述先导泵各自的动力输入轴转动; 所述润滑泵的进油口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底部液压油回收装置相连,所述润滑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润滑油入口相连; 所述先导泵的进油口与油箱相连,所述先导泵的出油口与所述泵马达以及所述多路阀的先导压力油入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润滑油入口之间的油路上还设置有润滑控制阀,所述润滑控制阀能控制所述润滑泵的出油口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润滑油入口之间的油路是否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动力泵的动力输入轴通过第一离合器相连; 所述第一传动机构包括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的一端与所述泵马达的动力转轴相连,所述第二离合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动力耦合器的第一传动轴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经过第一二位方向阀与所述多路阀的入口连接,所述多路阀的出口与各所述执行元件的液压油入口连接; 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还经过第二二位方向阀同时与所述泵马达的第一油口以及第三二位方向阀的其中一个油口连接; 所述泵马达的第一油口也与所述第三二位方向阀的其中一个油口连接,所述第三二位方向阀的其中另一个油口与所述蓄能器的液压油通口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通过比例控制阀与所述风扇驱动马达的液压油入口连接; 所述比例控制阀与所述动力泵的出油口之间的油路上还设置有第一安全阀。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二位方向阀与所述蓄能器的液压油通口之间的油路上设置有第二安全阀。
10.根据权利要求4-7任一所述的装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先导泵的出油口和所述多路阀的先导压力油入口之间的油路上设置有比例溢流阀。
【文档编号】B60K11/06GK203780313SQ201420051936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7日
【发明者】刘伟, 韩家威, 孙辉 申请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