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侧气囊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163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侧气囊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侧气囊结构,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汽车侧气囊结构展开与乘员接触时容易造成冲击伤害的问题。本汽车侧气囊结构,设置在汽车座椅靠背的两侧,包括一气体发生器和一气袋,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与气袋内腔相连通,气袋的内表面上固连有一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气袋展开时朝向乘员的一侧。本汽车侧气囊结构在展开时与乘员接触较为缓和,减少对乘员的冲击伤害。
【专利说明】
一种汽车侧气囊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侧气囊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驾驶安全性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汽车上拥有诸多安全部件,如ABS泵、车身吸能盒、后视镜、左右车门镜等,安全气囊作为车内最直接的安全部件,其设计性能尤为重要。设置在车内前方、侧方和车顶三个方向,旨在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当发生碰撞事故时,安全气囊通过大约0.03秒的充气时间对气袋进行充气,使身体还在向前行进时,安全气囊能及时到位,避免乘员发生二次碰撞,或车辆发生翻滚等危险情况下被抛离座位。
[0003]汽车座椅除了具有较好的舒适性外还会安装有安全带、侧向支撑柱、防下潜装置等安全部件,但是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过程中,车门、B柱等会发生变形侵入车内对乘员造成的伤害,而乘员与车门较近,侧面生存空间比较狭窄,尤其是乘员的胸部区域。因此目前的许多汽车的座椅靠背两侧都会安装侧气囊,侧气囊有效缓冲车身侵入对乘员的伤害。
[0004]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01120475012.1)公开了一种汽车侧气囊气袋,该气袋的上下层气袋布边缘处由缝合线缝合并在一端开有进气口,所述的上下层气袋布中间设有将气袋布分隔成两个充气区域的间隔气布袋,所述的间隔气布袋上设有通气孔,由进气口吹入的气流吹入一个充气区域后经通气孔吹入另一个充气区域,这样的气袋再按照一定方式折叠,能够保证气袋充气时有效、均匀的展开,保护驾乘人员肩部和头部安全。但是由于气袋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充气展开的,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当气袋与乘员接触时会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侧气囊结构,该汽车侧气囊结构在展开时与乘员接触较为缓和,减少对乘员的冲击伤害。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侧气囊结构,设置在汽车座椅靠背的两侧,包括一气体发生器和一气袋,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与气袋内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的内表面上固连有一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气袋展开时朝向乘员的一侧。
[0007]气袋与气体发生器在未发生工作时均设置在一个气囊模块内,该气囊模块固定在汽车座椅靠背内,气袋展开时能够冲破座椅皮套并在乘员的侧面展开;缓冲层材质较软,且能够被压缩,当与乘员身体接触时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减少气袋对乘员的冲击伤害;气袋展开时与乘员的接触位置有个大致的区域,该缓冲层只需要铺设固定在该区域即可,无需整个气袋均覆盖,减少整个气袋压缩后的体积;由于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具有较高的温度,缓冲层能够避免气袋高温烫伤乘员。
[0008]在上述的汽车侧气囊结构中,所述缓冲层为一海绵层。海绵材质软,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同时压缩后体积较小,不会对气囊模块的整体体积产生改变。
[0009]在上述的汽车侧气囊结构中,所述海绵层通过粘接固定在气袋内表面上。通过胶水粘合固定,工艺简单,连接强度也足够。
[0010]在上述的汽车侧气囊结构中,所述缓冲层包括固连在气袋内表面上的织物尼龙层,所述织物尼龙层的边沿与气袋内表面缝合固定,所述气袋内表面与织物尼龙层之间填设有棉絮。织物尼龙为气袋材料的组成部分,取材方便,棉絮材质软,压缩后体积也较小,也不会对气囊模块的整体体积产生改变。
[0011]在上述的汽车侧气囊结构中,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4mm?5mm。该厚度太大,则压缩后的体积也较大,厚度太小,其缓冲的效果不够明显。
[0012]在上述的汽车侧气囊结构中,所述气袋上开设有排气孔。在气袋充气展开后,排气孔对气袋进行排气,使气袋体积减小,为乘员提供空间。
[0013]所述气体发生器为燃烧式气体发生器。燃烧式气体发生器通过对储存的气体进行加热膨胀产生气体,数度块,使用较为普遍,技术也较为成熟。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侧气囊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0015]1、由于气袋的内表面上固连有一缓冲层,因此当与乘员身体接触时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减少气袋对乘员的冲击伤害。
[0016]2、由于缓冲层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具有隔热作用,能够避免气袋高温烫伤乘员。
[0017]3、由于缓冲层采用海绵或者棉絮结构,不但取材方便,而且压缩后体积较小,不会对气囊模块的整体体积产生改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汽车侧气囊结构的结构剖视图。
[0019]图2是实施例二中的汽车侧气囊结构的结构剖视图。
[0020]图中,1、气体发生器;2、气袋;21、排气孔;3、缓冲层;31、海绵层;32、织物尼龙层;33、棉絮。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2]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侧气囊结构,包括一气体发生器I和一气袋2,气袋2与气体发生器I在未发生工作时均设置在一个气囊模块内,该气囊模块固定在汽车座椅靠背内,气袋2展开时能够冲破座椅皮套并在乘员的侧面展开。气体发生器I的出气口与气袋2内腔相连通,工作时能够迅速产生气体使气袋2展开,气袋2的内表面上固连有一缓冲层3,缓冲层3材质较软,且能够被压缩,该缓冲层3位于气袋2展开时朝向乘员的一侧,即气袋2展开时与乘员的接触位置有个大致的区域,只需要铺设固定在该区域即可,无需整个气袋2均覆盖,减少整个气袋2压缩后的体积,而当与乘员身体接触时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减少气袋2对乘员的冲击伤害。由于气体发生器I产生的气体具有较高的温度,缓冲层3能够避免气袋高温烫伤乘员。
[0023]具体来说,缓冲层3为一海绵层31,海绵材质软,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同时压缩后体积较小,不会对气囊模块的整体体积产生改变。海绵层31通过粘接固定在气袋2内表面上,胶水、双面胶等均能够实现粘合固定,工艺简单,连接强度也足够。由于缓冲层3的厚度太大,则压缩后的体积也较大,厚度太小,其缓冲的效果不够明显,因此综合可虑对压缩后气囊模块体积的影响以及气袋2展开后的缓冲效果,本实施例中缓冲层3的厚度为4.5mm。在气袋2上开设有排气孔21,在气袋2充气展开后,排气孔21对气袋2进行排气,使气袋2体积减小,为乘员提供空间。气体发生器I为燃烧式气体发生器,该种气体发生器通过对储存的气体进行加热膨胀产生气体,数度块,使用较为普遍,技术也较为成熟。
[0024]实施例二:
[0025]该汽车侧气囊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如图2所示,缓冲层3包括一织物尼龙层32,织物尼龙为气袋2材料的组成部分,取材方便,织物尼龙层32固定在气袋2的内表面,其边沿与气袋2内表面缝合固定,在气袋2内表面与织物尼龙层32之间填设有棉絮33,棉絮33材质软,压缩后体积也较小,也不会对气囊模块的整体体积产生改变。
[0026]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27]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气体发生器1、气袋2、排气孔21、缓冲层3、海绵层31、织物尼龙层32、棉絮33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侧气囊结构,设置在汽车座椅靠背的两侧,包括一气体发生器(I)和一气袋(2),所述气体发生器(I)的出气口与气袋(2)内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2)的内表面上固连有一缓冲层(3),所述缓冲层(3)位于气袋(2)展开时朝向乘员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3)为一海绵层(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侧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绵层(31)通过粘接固定在气袋(2)内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3)包括固连在气袋(2)内表面上的织物尼龙层(32),所述织物尼龙层(32)的边沿与气袋(2)内表面缝合固定,所述气袋(2)内表面与织物尼龙层(32)之间填设有棉絮(33)。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汽车侧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3)的厚度为4mm?Smnin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侧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2)上开设有排气孔(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侧气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I)为燃烧式气体发生器。
【文档编号】B60R21/231GK204184306SQ201420575948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30日
【发明者】林涛, 其力格尔, 周大永, 刘卫国, 潘之杰, 吴成明, 冯擎峰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