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内门把手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3306阅读:103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内门把手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内门把手的把手套。



背景技术:

现阶段,中、低端的汽车厂家为了节省制造成本,对于汽车的一些小的部件做工精细程度不高,其中车内门把手属于使用频率较高的部件,但是其制造精细程度通常较低。绝大多数中、低端车型甚至一部分高端车的车内门把手都是由塑料材质制成的,有的车型车内门把手上会覆盖有一层橡胶或皮革,用于增加手感,但是由于车内门把手使用率很高,所以非常容易磨损,造成车内门把手的手感会变得非常差,南方夏季天气炎热,车内温度能达到50℃~80℃,橡胶制成的车内门把手套会劣化,使用寿命很短。粘接橡胶或者皮革的胶可能会漏出,人手握在胶水上会特别不舒服。通常磨损的内门把手如果直接更换,其成本都较高,进口车的内门把手通常在数百元,而且更换门把手时必须将门内板拆掉,工作量较大。由于车内门把手的结构,如果不拆门内板也无法将车内门把手设置上一个把手套。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方便用于自行安装的车内门把手套。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内门把手套,包括用于套装在车内门把手上的套皮,所述套皮的内侧面的上、下边缘设置有用于使安装后的套皮更美观、结实的嵌入条,所述嵌入条的厚度薄于套皮的厚度,在套皮内侧面的左、右边缘分别设置有一排用于缝合的,贯穿套皮的缝合孔,在套皮内侧面,缝合孔的内侧设置有双面胶带,方便在安装的过程中做临时的固定,使安装更加方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套皮由内侧带绒的皮革制成,增加了套皮与车内门把手的摩擦力,且使手感更加优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套皮的厚度为1.8mm~3mm,所述嵌入条的厚度为0.5mm~1.5mm,所述嵌入条的宽度为5mm~3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可以在相邻缝合孔之间设置预设线,用于进行更加方便的缝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可以将所述缝合孔替换为魔术贴,魔术贴分别设置在套皮左边缘的内侧和右边缘的外侧,可以更加方便的更换套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套皮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外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预设线缝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套皮设置在车内门把手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套皮,2-双面胶带,3-嵌入条,4-缝合孔,5-车内门把手,6-缝合线,7-车内门,8-开门手柄,9-预设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图4所示,一种车内门把手套,包括套皮1,所述套皮1厚度为18mm,所述套皮1的内侧面的上、下边缘设置有嵌入条3,所述嵌入条3的厚度薄于套皮1的厚度,通常用磨皮机将套皮1的上、下边缘磨去一半的厚度即形成嵌入条3,在套皮1内侧面的左、右边缘分别设置有一排用于缝合的,贯穿套皮的缝合孔4,在缝合孔4的内侧设置有双面胶带2。

图1所示的套皮1形状是为符合宝马X5型汽车内门而设计的,其上、下边的形状都包括一个向内折的部分,左、右边也向内折,由于本实施例中,套皮1的材质为牛皮,其内侧带有绒毛,缝合孔4容易被绒毛遮挡,故图1中的缝合孔4没有表现出来。图2是套皮的外侧面,能够看到两排缝合孔4。

图4是将套皮1缝制到车内门把手5上之后的结构示意图,车主自行缝制套皮1的步骤很简单,首先需要将套皮1包住车内门把手5上,调整好位置;然后用薄塑料片将嵌入条3塞入车内门把手5与车内门7之间的缝隙;把套皮1调整好,保证没有皱纹;然后撕下双面胶上的隔离膜,将套皮1做初步的固定,最后用缝合线6穿过缝合孔4,将套皮1缝合好,即做完了给车内门把手5更换把手套的工作,作为进一步改进,可以在相邻缝合孔4之间设置预设线9,然后在用户进行缝制的时候,用缝合线6直接缝制预设线,如图4所示,比较方便。如果按照现有的工艺,需要拆掉车内门把手5,拆车内门把手5之前必须要拆除车内门7的门板以及车内门7上的开门手柄8,工作量很大,而且更换一个车内门把手5的成本也比较高,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车内门把手套来美化车内门把手的成本较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