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736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例如,涉及拖拉机等农作业机、吊车等特殊作业机那样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拖拉机、轮式装载机这样的作业车辆中,在机体框架的前部搭载发动机,在机体框架的后部连结变速器箱体,由前后的行驶部支承行驶机体。在变速器箱体中,例如内置了行驶变速齿轮机构、差动齿轮机构及pto变速齿轮机构等。前侧的发动机的动力向后侧的变速器箱体传输,从变速器箱体内的差动齿轮机构至少向左右的后方行驶部传递。从变速器箱体内的pto变速齿轮机构也向旋转式耕耘机等的作业部进行动力传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在专利文献1的作业车辆中,在变速器箱体内装配了直列式的油压无级变速机。该油压无级变速机具备从发动机经输入轴传递动力的油压泵部和经输出轴向后方行驶部等传递变速输出的油压马达部。输入轴和输出轴成为位于同心状的双重轴,在输入轴上嵌合了与它一体旋转的缸体。在输入轴中的夹着缸体的一方嵌合了油压泵部,在另一方嵌合了油压马达部。在专利文献1的作业车辆中,在变速器箱体内的后部侧,与差动齿轮机构邻接地收容了油压无级变速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5273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若从提高组装性及维护性以及削减零件数量的观点看,则优选将油压无级变速机及行驶变速齿轮机构等行驶传动系统、pto变速齿轮机构及pto轴等pto传动系统按照每个各自的系统集中地配置在变速器箱体内部。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变速器箱体内的前部侧配置行驶变速齿轮机构及pto变速齿轮机构等,在变速器箱体的后部侧配置差动齿轮机构、油压无级变速机及pto轴等,没有按每个传动系统集中,从组装性、维护性及零件数量的方面看仍有改善的余地。

另外,变速器箱体作为工作油箱利用,因为变速器箱体内的工作油也作为润滑油向变速器箱体的内部机构供给,但当然向包括前述内部机构在内的由油压驱动的机器供给,所以从以往就有想相对于前述内部机构尽可能稳定地供给润滑油这样的要求。

另外,在此种作业车辆中,具备对作为后方行驶部的左右的后车轮进行制动的左右的制动机构。制动机构是由制动踏板、停车制动器杆的制动操作对左右的后车轮进行制动的机构。但是,在以往的结构中,因为在对制动踏板进行了制动操作的情况和对停车制动器杆进行了制动操作的情况的任意一种情况下,都在左右分别使共同的制动机构进行制动工作(因为仅由左右的制动机构执行行驶时的制动和停车时的制动),所以在维持该制动机构的耐久性的方面,存在研究的余地。

进而,在此种作业车辆中,因为由从发动机直接传递的动力使pto轴旋转,所以pto轴的旋转速度与车速无关地为恒速的情况多。与此相对,例如,在施肥作业、播种作业中,想使pto轴的旋转速度与车速同步这样的要求强烈。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申请发明以提供一种研究上述那样的现状并加以改善的作业车辆为技术课题。

本申请发明是一种作业车辆,所述作业车辆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将前述发动机的动力变速的油压无级变速机;内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器箱体;和经后车轴箱体设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左右两侧的后方行驶部,其中,将前述变速器箱体分割为前部箱体、中间箱体及后部箱体的三者构成,将前述左右的后车轴箱体安装在前述后部箱体的左右两侧,在构成前述行驶机体的左右的机体框架上连结了将前述前部箱体和前述后部箱体相连的前述中间箱体。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使前述中间箱体及前述后部箱体为铸铁制,另一方面,使前述前部箱体为压铸铝合金制的结构。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做成从前述前部箱体遍及前述中间箱体地相互呈平行状地配置了传输前述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入轴和从前述输入轴进行动力传递的输入传递轴,在前述前部箱体内经前述输入传递轴配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的结构。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做成在前述中间箱体内配置了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的输出切换为正转或反转方向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结构。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做成在可装拆地将前述前部箱体的前面开口部堵塞的前盖部件的内面侧安装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的结构。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做成在前述前部箱体内还配置了将经由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输出进行多级变速的行驶变速齿轮机构,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以到达比前述行驶变速齿轮机构高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前述前部箱体内的结构。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做成在前述变速器箱体内部配置了由前述发动机的动力驱动的润滑油泵,构成为由前述润滑油泵将前述变速器箱体内的工作油向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内部机构供给进行润滑的结构。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做成在前述变速器箱体形成了前室、中间室及后室,使前述润滑油泵支承在中间辅助板上,该中间辅助板安装在划分前述中间室和前述后室的后部分隔壁的前面侧的结构。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做成在前述变速器箱体内配置了将经由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变速动力向前述左右的后方行驶部传递的差动机构,并且在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内部,与使前述后方行驶部制动的左右的制动机构分开单独地配置了将前述差动机构维持为制动状态的停车制动器的结构。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做成在前述变速器箱体中形成了前室、中间室及后室,使前述停车制动器位于前述中间室侧,使前述差动机构位于前述后室侧,将中间辅助板可装拆地紧固连结在划分前述中间室和前述后室的后部分隔壁的前面侧,使前述停车制动器支承在前述中间辅助板上的结构。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做成构成为将车速同步输出从向前述停车制动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向从前述变速器箱体向后突出的pto轴传递这样的结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发明,因为作业车辆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将前述发动机的动力变速的油压无级变速机;内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器箱体;经后车轴箱体设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左右两侧的后方行驶部,在此作业车辆中,将前述变速器箱体分割为前部箱体、中间箱体及后部箱体的三者构成,所以能够在预先将轴、齿轮等零件组装到前述各箱体中后,将前述前部箱体、前述中间箱体及前述后部箱体的三者组装。因此,能够正确且效率良好地进行前述变速器箱体的组装。

另外,因为将前述左右的后车轴箱体安装在前述后部箱体的左右两侧,在构成前述行驶机体的左右的机体框架上连结了将前述前部箱体和前述后部箱体相连的前述中间箱体,所以例如能够执行将前述中间箱体及前述后部箱体安装在前述机体框架上不变地仅将前述前部箱体拆下而进行轴、齿轮的更换这样的作业。因此,能够使将前述变速器箱体整体从作业车辆取下(拆下)的频度变得非常低,能够谋求维护时、修理时的作业性的提高。

根据本申请发明,因为使前述中间箱体及前述后部箱体为铸铁制,另一方面,使前述前部箱体为压铸铝合金制,所以能够将与前述机体框架连结的前述中间箱体和连结前述左右的后车轴箱体的前述后部箱体作为构成前述行驶机体的强度构件高刚性地构成。在此基础上,能够使不是强度构件的前述前部箱体轻量化。因此,能够一面充分地确保前述行驶机体的刚性,一面谋求作为前述变速器箱体整体的轻量化。

根据本申请发明,因为从前述前部箱体遍及前述中间箱体地相互呈平行状地配置了传输前述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入轴和从前述输入轴进行动力传递的输入传递轴,在前述前部箱体内经前述输入传递轴配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所以例如若将前述中间箱体及前述后部箱体安装在前述机体框架上不变地仅将前述前部箱体拆下,则能够使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露出。能够谋求配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内的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的维护性提高。

根据本申请发明,因为作业车辆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将前述发动机的动力变速的油压无级变速机;内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器箱体;经后车轴箱体设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左右两侧的后方行驶部,在此作业车辆中,将前述变速器箱体分割为前部箱体、中间箱体及后部箱体的三者构成,所以能够在预先将轴、齿轮等零件组装到前述各箱体中后,将前述前部箱体、前述中间箱体及前述后部箱体的三者组装。因此,能够正确且效率良好地进行前述变速器箱体的组装。

另外,因为从前述前部箱体遍及前述中间箱体地相互呈平行状地配置了传输前述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入轴和从前述输入轴进行动力传递的输入传递轴,在前述前部箱体内经前述输入传递轴配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在前述中间箱体内配置了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的输出切换为正转或反转方向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所以能够在前述前部箱体及前述中间箱体(前述变速器箱体前部)中集中收容行驶传动系统,能够谋求前述行驶传动系统乃至前述变速器箱体的组装性以及维护性的提高。

根据本申请发明,通过使前述中间箱体及前述后部箱体为铸铁制,另一方面,使前述前部箱体为压铸铝合金制,在前述前部箱体内还配置将经由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输出进行多级变速的行驶变速齿轮机构,将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分配在重量重的前述中间箱体侧,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及前述行驶变速齿轮机构分配在重量轻的前述前部箱体侧。因此,能够使前述变速器箱体的重量平衡变得良好。

根据本申请发明,因为作业车辆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将前述发动机的动力变速的油压无级变速机;内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的变速器箱体;经后车轴箱体设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左右两侧的后方行驶部,在此作业车辆中,将前述变速器箱体分割为前部箱体、中间箱体及后部箱体的三者构成,从前述前部箱体遍及前述中间箱体地相互呈平行状地配置了传输前述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入轴和从前述输入轴进行动力传递的输入传递轴,在前述前部箱体内经前述输入传递轴配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在可装拆地将前述前部箱体的前面开口部堵塞的前盖部件的内面侧安装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所以若从前述变速器箱体拆下前述前盖部件,则能够使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露出。因此,能够谋求配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内的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的维护性提高。

根据本申请发明,因为在前述前部箱体内还配置了将经由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的输出进行多级变速的行驶变速齿轮机构,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配置在前述前部箱体内,以便其到达比前述行驶变速齿轮机构高的位置,所以前述变速器箱体内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比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小的前述行驶变速齿轮机构达到低的位置,能够降低由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搅拌前述变速器箱体内的工作油的危险(能够降低由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产生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因此,能够有助于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的传动效率提高。

根据本申请发明,因为作业车辆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和将前述发动机的动力变速而向支承前述行驶机体的行驶部传递的变速器箱体,在此作业车辆中,在前述变速器箱体内部配置了由前述发动机的动力驱动的润滑油泵,由前述润滑油泵将前述变速器箱体内的工作油向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内部机构供给进行润滑,所以能够由专用的前述润滑油泵将工作油作为润滑油向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前述内部机构供给,能够可靠地润滑前述内部机构。因此,能够谋求润滑油相对于前述内部机构的供给的稳定化,并且能够良好地确保前述内部机构的功能。

根据本申请发明,通过做成如下的结构,即,在前述变速器箱体形成了前室、中间室及后室,在前述前室内配置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在前述中间室内配置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在前述后室内配置前述pto油压离合器,使前述润滑油泵支承在安装在划分前述中间室和前述后室的后部分隔壁的前面侧的中间辅助板上,能够将前述润滑油泵配置在相对于前述内部机构中使用多的润滑油的机构尽可能近的部位,主动地向它们供给润滑油,并且能够谋求润滑用油压系统的简洁化。

根据本申请发明,因为作业车辆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将前述发动机的动力变速的变速器箱体;经后车轴箱体设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左右两侧的后方行驶部,在前述变速器箱体内配置了将经由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变速动力向前述左右的后方行驶部传递的差动机构,在此作业车辆中,在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内部,与使前述后方行驶部制动的左右的制动机构分开单独地配置了将前述差动机构维持为制动状态的停车制动器,所以能够由各别的制动器(前述制动机构和前述停车制动器)分开执行行驶时的制动和停车时的制动。因此,能够谋求前述制动机构和前述停车制动器的双方的耐久性提高。

根据本申请发明,因为在前述变速器箱体形成了前室、中间室及后室,使前述停车制动器位于前述中间室侧,使前述差动机构位于前述后室侧,将中间辅助板可装拆地紧固连结在划分前述中间室和前述后室的后部分隔壁的前面侧,使前述停车制动器支承在前述中间辅助板上,所以能够由前述停车制动器对与前述制动机构相比处于上游侧的前述差动机构进行制动,能够可靠地维持前述行驶机体的制动状态。在将前述停车制动器全部组装到前述中间辅助板上的状态下,能够按每个前述停车制动器将前述中间辅助板装配在前述后部分隔壁上,能够谋求前述变速器箱体的组装性提高和前述停车制动器的安装精度的稳定化。

根据本申请发明,因为作业车辆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上的发动机;将前述发动机的动力变速的变速器箱体;经后车轴箱体设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左右两侧的后方行驶部,在前述变速器箱体内配置了将经由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变速动力向前述左右的后方行驶部传递的差动机构,在此作业车辆中,在前述变速器箱体的内部,与使前述后方行驶部制动的左右的制动机构分开单独地配置了将前述差动机构维持为制动状态的停车制动器,从向前述停车制动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向从前述变速器箱体向后突出的pto轴传递车速同步输出,所以能够由各别的制动器(前述制动机构和前述停车制动器)分开执行行驶时的制动和停车时的制动。因此,能够谋求前述制动机构和前述停车制动器的双方的耐久性提高。在此基础上,能够简单地构成利用向前述停车制动器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向前述pto轴传递车速同步输出的构造,能够谋求削减零件数量乃至成本的抑制。

根据本申请发明,通过在前述变速器箱体中形成了前室、中间室及后室,将前述差动机构配置在前述后室,将对前述发动机的动力进行变速而向前述pto轴传递的pto变速机构配置在前述后室内中的与前述差动机构相比为后方的一侧,使前述停车制动器支承在划分前述中间室和前述后室的后部分隔壁上,能够夹着前述差动机构地在前后紧凑地配置前述停车制动器和前述pto变速机构,有助于向前述pto轴传递车速同步输出的构造的进一步的简略化、前述变速器箱体的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拖拉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拖拉机的俯视图。

图3是拖拉机的右侧视图。

图4是从右斜后方看拖拉机的立体图。

图5是行驶机体的左侧视说明图。

图6是表示行驶机体的详细构造的左侧视说明图。

图7是从左斜后方看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8是行驶机体的右侧视说明图。

图9是表示行驶机体的详细构造的右侧视说明图。

图10是从右斜后方看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11是拖拉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概要图。

图12是变速器箱体的左侧视图。

图13是从左斜前方看变速器箱体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变速器箱体的内部构造的左侧视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变速器箱体的内部构造的俯视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变速器箱体的内部构造的立体说明图。

图17是变速器箱体前部的左侧视剖视图。

图18是变速器箱体中间部的左侧视剖视图。

图19是变速器箱体后部的左侧视剖视图。

图20是拖拉机的油压回路图。

图21是拖拉机的润滑系统的油压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下面,对将本申请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说明农作业用拖拉机。如图1~图10所示,拖拉机1的行驶机体2由作为行驶部的左右一对前车轮3和同样的左右一对后车轮4支承。左右一对后车轮4是相当于后方行驶部的部件。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搭载了柴油发动机5(下面简单地称为发动机),被构成为通过由发动机5驱动后车轮4或前车轮3,拖拉机1进行前进后退行驶。发动机5由发动机罩6覆盖。在行驶机体2的上面上设置驾驶舱7。在该驾驶舱7的内部配置了操纵座席8和对前车轮3进行转向操作的操纵手柄9。在驾驶舱7的左右外侧设置了操作员乘降的台阶10。向发动机5供给燃料的燃料箱11被设置在驾驶舱7底部的下侧。

行驶机体2由具有前保险杠12及前车轴箱体13的发动机框架14和装拆自由地固定在发动机框架14的后部的左右的机体框架15构成。使前车轴16从前车轴箱体13的左右两端侧向外可旋转地突出。在前车轴箱体13的左右两端侧经前车轴16安装了前车轮3。在机体框架15的后部,连结了用于将来自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适宜地变速而向前后四轮3、3、4、4传递的变速器箱体17。将向左右外侧伸出的俯视时矩形框板状的箱框架18由螺栓紧固连结在左右的机体框架15及变速器箱体17的下面侧。实施方式的燃料箱11被分为左右2个。在箱框架18的左右伸出部的上面侧分开地搭载了左右的燃料箱11。在变速器箱体17的左右外侧面上,以向外突出的方式安装了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将左右的后车轴20可旋转地内插在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中。在变速器箱体17上经后车轴20安装了后车轮4。左右的后车轮4的上方由左右的后挡泥板21覆盖。

在变速器箱体17的后部,例如可装拆地安装了使旋转式耕耘机等对地作业机(省略图示)进行升降运动的油压式升降机构22。前述对地作业机经由左右一对下连杆23及上连杆24构成的3点连杆机构111连结在变速器箱体17的后部。在变速器箱体17的后侧面上,向后突出地设置了用于向旋转式耕耘机等作业机传递pto驱动力的pto轴25。

在从发动机5的后侧面向后突出地设置的发动机5的输出轴(活塞杆)上以直接连结的方式安装了飞轮26。经在两端具有万向轴接头的动力传递轴29连结了从飞轮26向后突出的主动轴27和从变速器箱体17前面侧向前突出的主变速输入轴28(参照图1、图7及图10)。在变速器箱体17内,配置了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行驶变速齿轮机构及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等。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经由主动轴27及动力传递轴29向变速器箱体17的主变速输入轴28传递,由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及行驶变速齿轮机构适宜地变速,该变速动力经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向左右的后车轮4传递。

在从变速器箱体17的前面下部向前突出的前车轮输出轴30上,经前车轮驱动轴31连结了从内置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7的前车轴箱体13向后突出的前车轮传递轴508。由变速器箱体17内的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及行驶变速齿轮机构产生的变速动力从前车轮输出轴30、前车轮驱动轴31及前车轮传递轴508经由前车轴箱体13内的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7向左右的前车轮3传递。

接着,一面参照图1~图4一面对驾驶舱7内部的构造进行说明。在驾驶舱7内的操纵座席8的前方配置了转向柱32。转向柱32以埋设在配置于驾驶舱7内部的前面侧的仪表板33的背面侧的那样的状态直立设置。在从转向柱32上面向上突出的手柄轴的上端侧,安装了俯视时大致圆型的操纵手柄9。

在转向柱32的右侧,配置了强制性地使旋转式耕耘机等作业机向最上升位置、最下降位置移动的单触式升降杆34和用于对行驶机体2进行制动操作的左右一对制动踏板35。在转向柱32的左侧,配置了用于将行驶机体2的行进方向切换操作为前进和后退的前进后退切换杆36(换向器杆)和用于对动力连接断开用的离合器(省略图示)进行断开操作的离合器踏板37。

在转向柱32的左侧,在前进后退切换杆36的下方配置了沿前进后退切换杆36延伸的误操作防止体38(换向器导向件)。通过将作为接触防止件的误操作防止体38配置在前进后退切换杆36的下方,在乘降拖拉机1时,防止了操作员不注意地接触前进后退切换杆36。在仪表板33的背面上部侧设置了内置液晶面板的操作显示盘39。

在处于驾驶舱7内的操纵座席8的前方的地板40中,在转向柱32的右侧配置了对发动机5的旋转速度或车速等进行控制的加速器踏板41。另外,地板40上面的大致整体形成为平坦面。夹着操纵座席8地在左右两侧配置了侧柱42。在操纵座席8和左侧柱42之间,配置了用于执行将左右两后车轮4维持为制动状态的操作的停车制动器杆43;强制性地使拖拉机1的行驶速度(车速)大幅降低的超低速杆44(慢速杆);用于切换变速器箱体17内的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的输出范围的副变速杆45;和用于对pto轴25的驱动速度进行切换操作的pto变速杆46。在操纵座席8的下方,配置了用于使左右两后车轮4的差动驱动进行连接断开的差速锁踏板47。在操纵座席8的后方左侧,配置了用于执行使pto轴25进行反转驱动的操作的反转pto杆48。

在操纵座席8、操纵座席8和左侧柱42之间,设置了用于放置落座在操纵座席8的操作员的胳膊、肘部的扶手49。扶手49与操纵座席8分体地构成,并且具备使拖拉机1的行驶速度进行增减速的主变速杆50;通过手动来变更调节旋转式耕耘机这样的对地作业机的高度位置的刻度盘式的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升降刻度盘)。另外,扶手49成为可以以后端下部为支点呈多阶段地跳起转动的结构。

在左侧柱42上,从前侧依次配置了设定并保持发动机5的旋转速度的节气门杆52;对从pto轴25向旋转式耕耘机等作业机的动力传递进行连接断开操作的pto离合器开关53;和用于对配置在变速器箱体17的上面侧的油压外部取出阀(辅助控制阀,省略图示)进行切换操作的多个油压操作杆54(scv杆)。在这里,油压外部取出阀是用于对向附加在拖拉机1上的前装载机这样的其它的作业机的油压机器供给工作油进行控制的部件。在实施方式中,与油压外部取出阀的数量(4联)一致地配置了4个油压操作杆54。

进而,如图7、图10等所示,具备支承驾驶舱7的前侧的左右的前部支承台96和支承驾驶舱7的后部的左右的后部支承台97。在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机外侧面中的前后中间部由螺栓紧固连结了前部支承台96,在前部支承台96的上面侧经防振橡胶体98防振支承驾驶舱7的前侧底部,并且在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设置的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的上面中的左右宽度中间部由螺栓紧固连结了后部支承台97,在后部支承台97的上面侧经防振橡胶体99防振支承驾驶舱7的后侧底部。另外,如图11、图15等所示,以夹着截面端面为大致四角筒状的后车轴箱体19的方式,在后车轴箱体19的上面侧配置了后部支承台97,在后车轴箱体19的下面侧配置了防振托架101,由螺栓102紧固连结了后部支承台97和防振托架101,并且在延伸设置在前后方向的下连杆23的中间部和防振托架101上连结了可伸缩调节的带螺纹扣的防振杆体103的两端部,防止了下连杆23的左右方向的摇摆。

接着,参照图6、图9、图10等,对发动机罩6下的柴油发动机5和发动机室的构造进行说明。柴油发动机5被构成为,在内置发动机输出轴和活塞的缸体上搭载缸盖,在柴油发动机5(缸盖)的右侧面上配置经涡轮增压机211与空气滤清器221连接的进气歧管203和使来自排气歧管204的排出气体的一部分再循环的egr装置210,通过排出到排气歧管204的排出气体的一部分向进气歧管203回流,高负荷运转时的最高燃烧温度降低,来自柴油发动机5的nox(氮氧化物)的排出量减少。另一方面,在柴油发动机5(缸盖)的左侧面上配置与尾管229连接的排气歧管204和涡轮增压机211。即,在发动机5中,在沿着发动机输出轴的左右侧面上,分开配置进气歧管203和排气歧管204,并且在柴油发动机5(缸体)的前面侧配置冷却风扇206。

此外,如图6、图9、图10等所示,柴油发动机5具备配置在柴油发动机5的上面侧(排气歧管204上方)的连续再生式的排出气体净化装置224(dpf),在排出气体净化装置224的排气侧连接了尾管229。构成为,由排出气体净化装置224将从发动机5经尾管229向机外排出的排出气体中的颗粒物(pm)除去,并且减少排出气体中的一氧化碳(co)、碳化氢(hc)。

进而,如图1、图6、图9、图10等所示,发动机罩6在前部下侧具有前格栅231,覆盖发动机室200的上面侧和前面侧。在发动机罩6的左右下侧配置了由多孔板形成的侧部发动机盖232,覆盖发动机室200的左右侧方。即,由发动机罩6及发动机盖232覆盖柴油发动机5的前方、上方及左右。

另外,将在背面侧安装了风扇护罩234的散热器235以位于发动机5的前面侧的方式直立设置在发动机框架14上。风扇护罩234包围冷却风扇206的外周侧,使散热器235和冷却风扇206连通。在散热器235的前面侧设置了矩形框体状的框体框架226,在框体框架226的前面的上方位置配置了空气滤清器221。另外,在框体框架226内,除了上述的中间冷却器外,还设置了机油冷却器、燃料冷却器等。

另一方面,如图10等所示,左右一对机体框架15由支承用梁框架236连结。支承用梁框架236分别由螺栓与左右的机体框架15紧固连结,架设在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前端部(发动机5后面侧),在支承用梁框架236上面上经具有防振橡胶的发动机支脚连结柴油发动机5的后部。另外,在左右一对发动机框架14的中途部,经具有防振橡胶的左右的前部发动机支脚238连结了柴油发动机5的前部的左右侧面。即,在发动机框架14上防振支承柴油发动机5前侧,并且在左右一对机体框架15的前端侧经支承用梁框架236防振支承柴油发动机5的后部。

另外,在前述支承用梁框架236上面上,经左右一对支柱框架等直立设置了发动机罩屏蔽板(遮蔽板)244。由发动机罩屏蔽板244覆盖发动机罩6的后方。内装柴油发动机5的发动机室200由被发动机罩6、左右的侧部发动机盖232、风扇护罩234和发动机罩屏蔽板244包围的空间形成。另外,通过从驾驶舱7前面离开地配置发动机罩屏蔽板244,在被配置在发动机罩6的后方的驾驶舱7和发动机罩屏蔽板244之间形成隔热层。因此,因为能够防止驾驶舱7侧被来自发动机室200的排热加温,所以驾驶舱7内的操作员不会受到柴油发动机5、排出气体净化装置224的排热的影响,可舒适地进行操纵。

进而,使左右一对梁框架248架设在风扇护罩234的上部和发动机罩屏蔽板244的上部之间。将风扇护罩234的上部及发动机罩屏蔽板244的上部由一对梁框架248连结,这些部件成为一体,作为整体构成牢固的发动机室200的框架构造体,并且在左右一对梁框架248上固定安装隔热板250的左右两缘,由隔热板250覆盖柴油发动机5的上侧的排出气体净化装置224等。通过在排出气体净化装置224上配置隔热板250,能够防止因排出气体净化装置224及柴油发动机5的排热进行的发动机罩6的加温,并且能够在发动机罩6和隔热板250之间形成空间,将隔热板250下侧的发动机室200内与外气隔热,使排出气体净化装置224在高温环境中动作。

在发动机罩屏蔽板244前面上缘设置发动机罩支承托架255,可转动地支承发动机罩6的后端部,以发动机罩支承托架255的合页部为支点使发动机罩6的前部进行升降运动。另外,在发动机罩6的下方中的隔热板250的左右两侧配置了可伸缩的气动弹簧256。在左右一对梁框架248的后端侧铰接了左右一对气动弹簧256的一端(后端),并且在发动机罩6的上部内侧面上铰接了气动弹簧256的另一端(前端)。因此,通过将发动机罩6的前部抬起,能够以发动机罩支承托架255的合页部为轴支点使发动机罩6的前部向上方进行打开动作,将发动机室200的前部上面侧开放,执行柴油发动机5等的维护作业等。

接着,参照图5~图10,对前述油压式升降机构22及连杆机构111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前述变速器箱体17具备具有主变速输入轴28等的前部变速箱体112、具有后车轴箱体19等的后部变速箱体113和使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前侧连结在前部变速箱体112的后侧的中间箱体114。在中间箱体114的左右侧面上经左右的上下机体连结轴体115、116连结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后端部。即,构成为,由2根上机体连结轴体115和2根下机体连结轴体116使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后端部连结在中间箱体114的左右两侧面上,一体地连续设置机体框架15和变速器箱体17,构成行驶机体2的后部,并且在左右的机体框架15之间配置前部变速箱体112或动力传递轴29等,保护前部变速箱体112等。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以向外突出的方式安装在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左右两侧。在实施方式中,使中间箱体114及后部变速箱体113为铸铁制,另一方面,使前部变速箱体112为压铸铝合金制。

根据上述的结构,因为将变速器箱体17分割为前部变速箱体112、中间箱体114及后部箱体113的三者构成,所以能够在将轴、齿轮等零件预先组装到各箱体112~114中后将前部变速箱体112、中间箱体114及后部变速箱体113的三者组装。因此,能够正确且效率良好地进行变速器箱体17的组装。

另外,因为将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安装在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左右两侧,在构成行驶机体2的左右的机体框架15上连结了将前部变速箱体112和后部变速箱体113相连的中间箱体114,所以例如能够将中间箱体114及后部变速箱体113安装在机体框架15上不变地仅将前部变速箱体112拆下而执行轴、齿轮的更换这样的作业。因此,能够使将变速器箱体17整体从拖拉机1取下(拆下)的频度变得非常低,能够谋求维护时、修理时的作业性的提高。

进而,因为使中间箱体114及后部变速箱体113为铸铁制,另一方面,使前部变速箱体112为压铸铝合金制,所以能够将与机体框架15连结的中间箱体114和连结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的后部变速箱体113作为构成行驶机体2的强度构件高刚性地构成。在此基础上,能够使不是强度构件的前部变速箱体112轻量化。因此,能够一面充分地确保行驶机体2的刚性,一面谋求作为变速器箱体17整体的轻量化。

另外,油压式升降机构22具有通过前述单触式升降杆34或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的操作进行工作控制的左右的油压提升缸117;经提升支点轴119将基端侧可转动地铰接在变速器箱体17中的设置在后部变速箱体113的上面侧的可开闭的上面盖体118上的左右的提升臂120;和使左右的提升臂120连结在左右的下连杆23上的左右的提升杆121。由油压控制用的水平缸122形成右提升杆121的一部分,并构成为由水平缸122可伸缩调节右提升杆121的长度。

另外,如图7及图10等所示,在上面盖体118的背面侧固定安装上连杆合页123,在上连杆合页123上经合页销连结上连杆24。构成为,在将对地作业机支承在上连杆24和左右的下连杆23上的状态下,使水平缸122的活塞伸缩,在变更了右提升杆121的长度的情况下,前述对地作业机的左右倾斜角度变化。

接着,一面参照图11~图19,一面对变速器箱体17的内部构造及拖拉机1的动力传递系统进行说明。变速器箱体17具备具有主变速输入轴28等的前部变速箱体112、具有后车轴箱体19等的后部变速箱体113和使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前侧连结在前部变速箱体112的后侧的中间箱体114。变速器箱体17作为整体被形成为空心箱形。

在变速器箱体17的前面,即前部变速箱体112的前面上配置了前盖部件491。前盖部件491由多个螺栓可装拆地紧固连结在前部变速箱体112的前面上。在变速器箱体17的后面,即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后面上配置了后盖部件492。后盖部件492由多个螺栓可装拆地紧固连结在后部变速箱体的后面上。在中间箱体114内的前面侧,一体地形成了将前部变速箱体112和中间箱体114之间分隔的中间分隔壁493。在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前后中途部,一体地形成了将后部变速箱体113内前后地分隔的后部分隔壁494。

因此,变速器箱体17内部由中间及后部分隔壁493、494划分为前室495、后室496及中间室497的三个室。变速器箱体17内部中的前盖部件491和中间分隔壁493之间的空间(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部)成为前室495。后盖部件492和后部分隔壁494之间(后部变速箱体113后侧的内部)成为后室496。中间分隔壁493和后部分隔壁494之间的空间(中间箱体114及后部变速箱体113前侧的内部)成为中间室497。另外,前室495、中间室497及后室496将各分隔壁493、494的一部分切掉而连通,以便各室495~497内的工作油(润滑油)能够相互移动。

在变速器箱体17的前室495内(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配置了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后述的将经由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的旋转动力变速的机械式的慢速变速齿轮机构502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和对前后车轮3、4的二驱和四驱进行切换的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04。在变速器箱体17的中间室497内(中间箱体114及后部变速箱体113前侧的内部),配置了将来自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旋转动力切换为正转或反转方向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配置了将来自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适宜地变速而向pto轴25传递的pto变速机构505、将经由了慢速变速齿轮机构502或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的旋转动力向左右的后车轮4传递的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慢速变速齿轮机构502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是相当于将经由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的变速输出进行多级变速的行驶变速齿轮机构的部件。在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左外面前部,安装了收容由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驱动的行驶用油压泵481及作业机用油压泵482的泵箱体480。

如图1、图7及图10所示,在从发动机5的后侧面向后突出设置的发动机5的输出轴上直接连结了飞轮26。在从飞轮26向后突出的主动轴27上,经在两端具有万向轴接头的动力传递轴29连结了从变速器箱体17前面(前盖部件491)侧向前突出的主变速输入轴28。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经由主动轴27及动力传递轴29向变速器箱体17(前部变速箱体112)的主变速输入轴28传递,在由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和慢速变速齿轮机构502或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适宜地变速后,向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传递,使左右的后车轮4驱动。经由了慢速变速齿轮机构502或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的变速动力从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04经前车轮输出轴30、前车轮驱动轴31及前车轮传递轴508向前车轴箱体13内的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7传递,使左右的前车轮3驱动。

从前盖部件491向前突出的主变速输入轴28从前部变速箱体112遍及中间箱体114(从前室495向中间室497)地在前后方向延伸。主变速输入轴28的前后中途部可旋转地铰接在中间分隔壁493上。主变速输入轴28的后端侧可旋转地铰接在可装拆地紧固连结在后部分隔壁494的前面侧(中间室497侧)的中间辅助板498上。中间辅助板498和后部分隔壁494配置成在两者498、494之间空出前后方向的间隙。从前部变速箱体112遍及中间箱体114(从前室495遍及中间室497)地与主变速输入轴28呈平行状地配置了从主变速输入轴28进行传递动力的输入传递轴511。在前部变速箱体112内(前室495内),经输入传递轴511配置了油压无级变速机500。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前部侧安装在可装拆地将前部变速箱体112的前面开口部堵塞的前盖部件491的内面侧。输入传递轴511的后端侧可旋转地铰接在中间辅助板498和后部分隔壁494上。

根据上述的结构,因为从前部变速箱体112开始中间箱体114地相互呈平行状地配置了传输发动机5的动力的主变速输入轴28和从主变速输入轴28进行动力传递的输入传递轴511,在前部变速箱体112内经输入传递轴511配置了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特别是在可装拆地将前部变速箱体112的前面开口部堵塞的前盖部件491的内面侧安装了油压无级变速机500),所以例如若将中间箱体114及后部变速箱体113安装在机体框架15上不变地仅将前部变速箱体112拆下,则能够使油压无级变速机500露出。能够谋求配置在变速器箱体17内的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维护性提高。

处于前室495内的油压无级变速机500是在输入传递轴511上呈同心状地配置了主变速输出轴512的直列式的油压无级变速机。在输入传递轴511中的中间室497内的部位嵌合了圆筒形的主变速输出轴512。主变速输出轴512的前端侧贯通了中间分隔壁493,可旋转地铰接在中间分隔壁493上。主变速输出轴512的后端侧可旋转地铰接在中间辅助板498上。因此,作为输入传递轴511的输入侧的后端侧与主变速输出轴512的后端相比向后方突出。在主变速输入轴28的后端侧(中间辅助板498和后部分隔壁494之间),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了主变速输入齿轮513。在输入传递轴511的后端侧(中间辅助板498和后部分隔壁494之间)固定安装了总是与主变速输入齿轮513啮合的输入传递齿轮514。因此,主变速输入轴28的旋转动力经主变速输入齿轮513、输入传递齿轮514及输入传递轴511向油压无级变速机500传递。在主变速输出轴512上,作为行驶输出用,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了主变速高速齿轮516、主变速反转齿轮517及主变速低速齿轮515。

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具备可变容量形的油压泵部521和由从该油压泵部521排出的高压的工作油工作的定容量形的油压马达部522。在油压泵部521,设置了可相对于输入传递轴511的轴线变更倾斜角而对工作油供给量进行调节的泵斜板523。在泵斜板523上,联动地连结了对泵斜板523的相对于输入传递轴511的轴线的倾斜角进行变更调节的主变速油压缸524。在实施方式中,在油压无级变速机500上装配了主变速油压缸524,作为一个部件进行了单元化。通过由主变速油压缸524的驱动变更泵斜板523的倾斜角,对从油压泵部521向油压马达部522供给的工作油量进行变更调节,进行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主变速动作。

即,若与主变速杆50的操作量成比例地使主变速油压缸524驱动,则与此相伴,泵斜板523的相对于输入传递轴511的轴线的倾斜角被变更。实施方式的泵斜板523可夹着倾斜大致为零(包括零在内的前后)的中立角度地在一方(正)的最大倾斜角度和另一方(负)的最大倾斜角度之间的范围内进行角度调节,而且,被设定为在行驶机体2的车速为最低时向任意一方倾斜了的角度(在此情况下,是负且最大附近的倾斜角度)。

在泵斜板523的倾斜角大致为零(中立角度)时,在油压泵部521中,油压马达部522不被驱动,主变速输出轴512以与输入传递轴511大致相同的旋转速度旋转。在使泵斜板523相对于输入传递轴511的轴线向一方向(正的倾斜角)侧倾斜了时,油压泵部521使油压马达部522进行增速工作,主变速输出轴512以比输入传递轴511快的旋转速度旋转。因此,在输入传递轴511的旋转速度上加上油压马达部522的旋转速度地向主变速输出轴512传递。其结果,来自主变速输出轴512的变速动力(车速)在比输入传递轴511的旋转速度高的旋转速度的范围内与泵斜板523的倾斜角(正的倾斜角)成比例地被变更。在泵斜板523为正且为最大附近的倾斜角度时,行驶机体2成为最高车速。

在使泵斜板523相对于输入传递轴511的轴线向另一方向(负的倾斜角)侧倾斜了时,油压泵部521使油压马达部522进行减速(反转)工作,主变速输出轴512以比输入传递轴511低的旋转速度旋转。因此,从输入传递轴511的旋转速度减去油压马达部522的旋转速度地向主变速输出轴512传递。其结果,来自主变速输出轴512的变速动力在比输入传递轴511的旋转速度低的旋转速度的范围内与泵斜板523的倾斜角(负的倾斜角)成比例地被变更。在泵斜板523为负且为最大附近的倾斜角度时,行驶机体2成为最低车速。

另外,在使作业机用及行驶用油压泵481、482的两者驱动的泵驱动轴483上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了泵驱动齿轮484。泵驱动齿轮484经平齿轮机构485可进行动力传递地连结了主变速输入轴28的主变速输入齿轮513。另外,在中间辅助板498和后部分隔壁494之间配置了向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等供给润滑用的工作油的润滑油泵518。固定安装在润滑油泵518的泵轴519上的泵齿轮520总是与输入传递轴511的输入传递齿轮514啮合。因此,作业机用及行驶用油压泵481、482和润滑油泵518由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驱动。

接着,对经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执行的前进和后退的切换构造进行说明。在主变速输入轴28中的中间室497内的部位(主变速输入轴28的后部侧),配置了作为前进高速齿轮机构的行星齿轮机构526和作为前进低速齿轮机构的低速齿轮对525。行星齿轮机构526具备与可旋转地铰接在主变速输入轴28上的输入侧传动齿轮529一体地旋转的太阳齿轮531、将多个行星齿轮533可旋转地铰接在相同半径上的行星齿轮架532以及在内周面上具有内齿的环形齿轮534。太阳齿轮531及环形齿轮534可旋转地嵌合在主变速输入轴28上。行星齿轮架532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在主变速输入轴28上。太阳齿轮531从半径内侧与行星齿轮架532的各行星齿轮533啮合。另外,环形齿轮534的内齿从半径外侧与各行星齿轮533啮合。在主变速输入轴28上也可旋转地铰接了与环形齿轮534一体旋转的输出侧传动齿轮530。构成低速齿轮对525的输入侧低速齿轮527和输出侧低速齿轮528成为一体构造,可旋转地铰接在主变速输入轴28中的行星齿轮机构526和主变速输入齿轮513之间。

在变速器箱体17的中间室497内(中间箱体114及后部变速箱体113前侧的内部),配置了与主变速输入轴28、输入传递轴511及主变速输出轴512呈平行状地延伸的行驶中继轴535以及行驶传动轴536。行驶中继轴535的前端侧可旋转地铰接在中间分隔壁493上。行驶中继轴535的后端侧可旋转地铰接在中间辅助板498上。行驶传动轴536的前端侧可旋转地铰接在中间分隔壁493上。行驶传动轴536的后端侧可旋转地铰接在中间辅助板498上。

在行驶中继轴535上设置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即,在行驶中继轴535上嵌合了由湿式多片型的前进高速油压离合器539连结的前进高速齿轮540、由湿式多片型的后退油压离合器541连结的后退齿轮542和由湿式多片型的前进低速油压离合器537连结的前进低速齿轮538。在行驶中继轴535中的前进高速油压离合器539和后退齿轮542之间,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了行驶中继齿轮543。在行驶传动轴536上,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了总是与行驶中继齿轮543啮合的行驶传动齿轮544。主变速输出轴512的主变速低速齿轮515总是与处于主变速输入轴28侧的低速齿轮对525的输入侧低速齿轮527啮合,输出侧低速齿轮528总是与前进低速齿轮538啮合。主变速输出轴512的主变速高速齿轮516总是与处于主变速输入轴28侧的行星齿轮机构526的输入侧传动齿轮529啮合,输出侧传动齿轮530总是与前进高速齿轮540啮合。主变速输出轴512的主变速反转齿轮517总是与后退齿轮542啮合。

若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6向前进侧操作,则前进低速油压离合器537或前进高速油压离合器539成为动力连接状态,前进低速齿轮538或前进高速齿轮540和行驶中继轴535被不可相对旋转地连结。其结果,从主变速输出轴512经低速齿轮对525或行星齿轮机构526向行驶中继轴535传递前进低速或前进高速的旋转动力,从行驶中继轴535向行驶传动轴536进行动力传递。若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6向后退侧操作,则后退油压离合器541成为动力连接状态,后退齿轮542和行驶中继轴535被不可相对旋转地连结。其结果,从主变速输出轴512经低速齿轮对525或行星齿轮机构526向行驶中继轴535传递后退的旋转动力,从行驶中继轴535向行驶传动轴536进行动力传递。

另外,通过前进后退切换杆36的前进侧操作,前进低速油压离合器537及前进高速油压离合器539的哪个成为动力连接状态是与主变速杆50的操作量相应地决定。另外,当前进后退切换杆36在中立位置时,所有的油压离合器537、539、541均成为动力切断状态,来自主变速输出轴512的行驶驱动力大致成为零(主离合器断开的状态)。

根据上述的结构,因为从前部变速箱体112遍及中间箱体114地相互呈平行状地配置了传输发动机5的动力的主变速输入轴28和从主变速输入轴28进行动力传递的输入传递轴511,在前部变速箱体112内经输入传递轴511配置了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在中间箱体114内配置了将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输出切换为正转或反转方向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所以能够在前部变速箱体112及中间箱体114(变速器箱体17前部)中集中收容行驶传动系统,能够谋求前述行驶传动系统乃至变速器箱体17的组装性以及维护性的提高。

接着,对经作为行驶变速齿轮机构的慢速变速齿轮机构502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执行的超低速、低速和高速的切换构造进行说明。在变速器箱体的前室495内(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配置了将经由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的旋转动力变速的机械式的慢速变速齿轮机构502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在此情况下,在前室495内(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配置了与行驶传动轴536呈同轴状地延伸的行驶中间轴545。另外,从前部变速箱体112遍及后部变速箱体113(从前室495开始经中间室497遍及后室496)地配置了与行驶中间轴545呈平行状地延伸的副变速轴546。行驶中间轴545的前端侧可旋转地铰接在前盖部件491上。行驶中间轴545的后端侧可旋转地支承在中间分隔壁493上。副变速轴546的前端侧可旋转地铰接在前盖部件491上。副变速轴546的前后中途部可旋转地铰接在中间分隔壁493上。副变速轴546的后端侧可旋转地铰接在中间辅助板498及后部分隔壁494上。

在行驶中间轴545的后部侧设置了传递齿轮547和慢速齿轮548。传递齿轮547可旋转地嵌合在行驶中间轴545上,并且以连结成与行驶传动轴536一体旋转的状态可转动地铰接在中间分隔壁493上。慢速齿轮548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在行驶中间轴545上。在行驶中间轴545中的传递齿轮547和慢速齿轮548之间,不可相对旋转且可在轴线方向滑动地由花键嵌合了慢速拨叉549。通过对超低速杆44进行连接断开操作,慢速拨叉549进行滑动移动,传递齿轮547及慢速齿轮548择一地与行驶中间轴545连结。在副变速轴546中的前室495(前部变速箱体112)内的部位可旋转地嵌合了减速齿轮对550。构成减速齿轮对550的输入侧减速齿轮551和输出侧减速齿轮552成为一体构造,行驶中间轴545的传递齿轮547总是与副变速轴546的输入侧减速齿轮551啮合,慢速齿轮548总是与输出侧减速齿轮552啮合。

在行驶中间轴545的前部侧设置了低速中继齿轮553和高速中继齿轮554。低速中继齿轮553固定安装在行驶中间轴545上。高速中继齿轮554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在行驶中间轴545上。在副变速轴546中的与减速齿轮对550相比为前部的一侧,可旋转地嵌合了与低速中继齿轮553啮合的低速齿轮555和与高速中继齿轮554啮合的高速齿轮556。在副变速轴546中的低速齿轮555和高速齿轮556之间,不可相对旋转且可在轴线方向滑动地由花键嵌合了副变速拨叉557。通过对副变速杆45进行操作,副变速拨叉557进行滑动移动,低速齿轮555及高速齿轮556择一地与副变速轴546连结。

在实施方式中,若对超低速杆44进行连接操作,并且将副变速杆45向低速侧操作,则慢速齿轮548不可相对旋转地与行驶中间轴545连结,并且低速齿轮555不可相对旋转地与副变速轴546连结,从行驶传动轴536经过行驶中间轴545及副变速轴546朝向前车轮3、后车轮4输出超低速的行驶驱动力。另外,超低速杆44和副变速杆45经牵制机构(省略图示)联动连结,构成为在对超低速杆44进行了连接操作的状态下不能将副变速杆45向高速侧操作。

若对超低速杆44进行断开操作,并且将副变速杆45向低速侧操作,则传递齿轮547不可相对旋转地与行驶中间轴545连结,并且低速齿轮555不可相对旋转地与副变速轴546连结,从行驶传动轴536经过行驶中间轴545及副变速轴546朝向前车轮3、后车轮4输出低速的行驶驱动力。若对超低速杆44进行断开操作,并且将副变速杆45向高速侧操作,则传递齿轮547不可相对旋转地与行驶中间轴545连结,并且高速齿轮556不可相对旋转地与副变速轴546连结,从行驶传动轴536经过行驶中间轴545及副变速轴546朝向前车轮3、后车轮4输出高速的行驶驱动力。

在实施方式中,将油压无级变速机500配置在前部变速箱体112(前室495)内,以便其到达比作为行驶变速齿轮机构的慢速变速齿轮机构502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高的位置。因此,变速器箱体17内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比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小的行驶变速齿轮机构(慢速变速齿轮机构502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到达低的位置,能够降低由油压无级变速机500搅拌变速器箱体17内的工作油的危险(能够降低由油压无级变速机500产生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因此,能够有助于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传动效率提高。

另外,因为使中间箱体114及后部变速箱体113为铸铁制,另一方面,使前部变速箱体112为压铸铝合金制,在前部变速箱体112内还配置了将经由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的输出进行多级变速的作为行驶变速齿轮机构的慢速变速齿轮机构502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所以能够将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分配在重量重的中间箱体114侧,将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及作为行驶变速齿轮机构的慢速变速齿轮机构502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分配在重量轻的前部变速箱体112侧。因此,能够使变速器箱体17的重量平衡变得良好。

副变速轴546的后端侧贯通后部分隔壁494,延伸至后室496内部。在副变速轴546的后端部设置了小齿轮558。另外,在后室496内(后部变速箱体113后侧的内部)配置了向左右的后车轮4传递行驶驱动力的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具备与副变速轴546的小齿轮558啮合的环形齿轮559、设置在环形齿轮559上的差动齿轮箱体560和在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差动输出轴561。差动输出轴561经终端齿轮562等与后车轴20连结。在后车轴20的前端侧安装了后车轮4。

在左右的差动输出轴561上分别配置了制动机构563。制动机构563是由制动踏板35的操作和自动控制这2个系统对左右的后车轮4进行制动的部件。即,构成为,各制动机构563通过制动踏板35的踩踏操作对对应的差动输出轴56乃至后车轮4进行制动。构成为,若操纵手柄9的转向角成为规定角度以上,则通过自动制动电磁阀631(参照图20)的对回转内侧的后车轮4的切换工作,制动缸630(参照图20)工作,制动机构563对回转内侧的后车轮4自动地进行制动工作(所谓的自动制动器)。因此,拖拉机1能够简单地执行u形转弯(在田地的垄地中的方向转换)等转弯半径小的回转行驶。

另外,在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上设置了使其本身的差动停止(总是等速驱动左右的差动输出轴561)的差速锁机构585。若通过差速锁踏板47的踩踏操作使构成差速锁机构585的差速锁销与差动齿轮箱体560的差动齿轮卡合,则差动齿轮被固定在差动齿轮箱体560上,差动齿轮的差动功能停止,左右的差动输出轴561以等速驱动。

在后部变速箱体113内从中间室497遍及后室496地配置了与副变速轴546呈平行状地延伸的前后长的停车制动轴564。在停车制动轴564的前端侧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了停车制动齿轮565。停车制动齿轮565总是与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在副变速轴546中的中间室497内的部位的锁止齿轮566啮合。在停车制动轴564中的中间辅助板498和后部分隔壁494之间设置了湿式多片圆盘等停车制动器567。若通过停车制动器杆43的制动操作使停车制动器567进行制动工作,则停车制动轴564及停车制动齿轮565不可旋转地被锁止。其结果,锁止齿轮566乃至副变速轴546不可旋转地被锁止,对左右两后车轮4进行制动。

根据上述的结构,因为在变速器箱体17的内部与使左右的后车轮4制动的左右的制动机构563分开单独地配置了将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维持为制动状态的停车制动器567,所以能够由各别的制动器(制动机构563和停车制动器567)分开执行行驶时的制动和停车时的制动。因此,能够谋求提高制动机构563和停车制动器567的双方的耐久性。

另外,因为在变速器箱体17中形成了前室495、中间室497及后室496,使停车制动器567位于中间室496侧,使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位于后室496侧,在划分中间室497和后室496的后部分隔壁494的前面侧可装拆地紧固连结了中间辅助板498,使停车制动器567支承在中间辅助板498上,所以能够由停车制动器567对与制动机构563相比处于上游侧的差动机构506进行制动,能够可靠地维持行驶机体1的制动状态。在将停车制动器567全部组装到中间辅助板498上的状态下,能够按每个停车制动器567将中间辅助板498装配在后部分隔壁494上,能够谋求变速器箱体17的组装性提高和停车制动器567的安装精度的稳定化。

接着,对经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04执行的前后车轮3、4的二驱和四驱的切换构造进行说明。在变速器箱体的前室495(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配置了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04。在此情况下,在前室495内(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配置了与行驶中间轴545、副变速轴546呈平行状地延伸的前车轮输入轴568及前车轮输出轴30。使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在前车轮输入轴568上的从动齿轮570总是与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在副变速轴546的前端侧的主动齿轮569啮合。在前车轮输入轴568上,将倍速中继齿轮571和四驱中继齿轮572分开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在夹着从动齿轮570的前后两侧。

在前车轮输出轴30上设置了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04。即,在前车轮输出轴30上嵌合了由湿式多片型的倍速油压离合器573连结的倍速齿轮574和由湿式多片型的四驱油压离合器575连结的四驱齿轮576。前车轮输入轴568的倍速中继齿轮571总是与前车轮输出轴30的倍速齿轮574啮合,四驱中继齿轮572与四驱齿轮576啮合。

若将驱动切换开关或驱动切换杆(省略图示)向四驱侧操作,则四驱油压离合器575成为动力连接状态,前车轮输出轴30和四驱齿轮576不可相对旋转地被连结。而且,从副变速轴546经由前车轮输入轴568及四驱齿轮576向前车轮输出轴30传递旋转动力,结果,拖拉机1成为前车轮3与后车轮4一起进行驱动的四轮驱动状态。另外,若对操纵手柄9进行u形转弯操作等,转向角成为规定角度以上,则倍速油压离合器573成为动力连接状态,前车轮输出轴30和倍速齿轮574不可相对旋转地被连结。而且,从副变速轴546经由前车轮输入轴568及倍速齿轮574向前车轮输出轴30传递旋转动力,结果,前车轮3以与由经由四驱齿轮576的旋转动力产生的前车轮3的旋转速度相比约二倍的高速度进行驱动。

由向前车轮3传递动力的前车轮驱动轴31连结了从前车轴箱体13向后突出的前车轮传递轴508和从前述变速器箱体17(前盖部件491)的前面下部向前突出的前车轮输出轴30。在前车轴箱体13内配置了向左右的前车轮3传递行驶驱动力的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7。作为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7具备与设置在前车轮传递轴508前端侧的小齿轮577啮合的环形齿轮578、设置在环形齿轮578上的差动齿轮箱体579和在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差动输出轴580。差动输出轴580经终端齿轮581等与前车轴16连结。在前车轴16的前端侧安装了前车轮3。另外,在前车轴箱体13的外侧面上设置了通过操纵手柄9的转向操作将前车轮3的行驶方向向左右变更的动力转向用的转向油压缸622(参照图20)。

接着,对经pto变速机构505执行的pto轴25的驱动速度的切换构造(正转三档及反转一档)进行说明。在变速器箱体17的后室496内(后部变速箱体113后侧的内部)配置了将来自发动机5的动力向pto轴25传递的pto变速机构505。在此情况下,在主变速输入轴28的后端侧,经动力传递连接断开用的pto油压离合器590连结了与主变速输入轴28呈同轴状地延伸的pto输入轴591。pto输入轴591配置在后室496内。在后室496内配置了与pto输入轴591呈平行状地延伸的pto变速轴592、pto中间轴593及pto轴25。pto轴25从后盖部件492向后方突出。若对pto离合器开关53进行动力连接操作,则pto油压离合器590成为动力连接状态,主变速输入轴28和pto输入轴591不可相对旋转地被连结。其结果,从主变速输入轴28朝向pto输入轴591传递旋转动力。

在pto输入轴591上,从前侧按顺序设置了中速输入齿轮597、低速输入齿轮595、高速输入齿轮596及反转拨叉齿轮598。中速输入齿轮597、低速输入齿轮595及高速输入齿轮596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在pto输入轴591上。反转拨叉齿轮598不可相对旋转且可在轴线方向滑动地花键嵌合在pto输入轴591上。

另一方面,在pto变速轴592上,可旋转地嵌合了与中速输入齿轮597啮合的pto中速齿轮601、与低速输入齿轮595啮合的pto低速齿轮599及与高速输入齿轮596啮合的pto高速齿轮600。在pto变速轴592上,不可相对旋转且可在轴线方向滑动地由花键嵌合了前后一对pto变速拨叉602、603。第一pto变速拨叉602配置在pto中速齿轮601和pto低速齿轮599之间。第二pto变速拨叉603与pto高速齿轮600相比配置在后端侧。前后一对pto变速拨叉602、603构成为伴随着pto变速杆46的操作联动地在轴线方向滑动移动。在pto变速轴592中的pto低速齿轮599和pto高速齿轮600之间固定安装了pto传动齿轮604。

在pto中间轴593上,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了与pto传动齿轮604啮合的pto中间齿轮605、与不可相对旋转地嵌合在pto轴25上的pto输出齿轮608啮合的pto中继齿轮606和pto反转齿轮607。构成为,通过在对pto变速杆46进行了中立操作的状态下对反转pto杆48进行反转连接操作,反转拨叉齿轮598进行滑动移动,反转拨叉齿轮598和pto中间轴593的pto反转齿轮607啮合。

若对pto变速杆46进行变速操作,则前后一对pto变速拨叉602、603沿pto变速轴592进行滑动移动,pto低速齿轮595、pto中速齿轮597及pto高速齿轮596择一地与pto变速轴592连结。其结果,低速~高速的各pto变速输出从pto变速轴592经pto传动齿轮604及pto中间齿轮605向pto中间轴593传递,进而,经pto中继齿轮607及pto输出齿轮608向pto轴25传递。另外,构成为,pto变速杆46和反转pto杆48经牵制机构(省略图示)联动连结,在将pto变速杆46变速操作到中立以外的状态下,不能对反转pto杆48进行反转连接操作。

若对反转pto杆48进行反转连接操作,则反转拨叉齿轮598与pto反转齿轮607啮合,pto输入轴591的旋转动力经反转拨叉齿轮598及pto反转齿轮607向pto中间轴593传递。而且,反转的pto变速输出从pto中间轴593经pto中继齿轮607及pto输出齿轮608向pto轴25传递。

另外,作为可旋转地嵌合在pto轴25中的与pto输出齿轮608相比为前部的一侧的车速同步输出齿轮610,总是与固定安装在停车制动轴594的后端部的车速同步输入齿轮609啮合。在pto轴25中的车速同步输出齿轮610和pto输出齿轮608之间,不可相对旋转且可在轴线方向滑动地由花键嵌合了车速同步拨叉611。通过对pto车速同步杆(省略图示)进行连接操作,车速同步拨叉611进行滑动移动,车速同步输出齿轮610与pto轴25连结。其结果,从副变速轴546向pto轴25传递经由了停车制动轴594的车速同步输出。

另外,因为在变速器箱体17中形成了前室495、中间室497及后室496,将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配置在后室496,将对发动机5的动力进行变速而向pto轴25传递的pto变速机构505配置在后室496内的与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相比为后方的一侧,使停车制动器567支承在划分中间室497和后室496的后部分隔壁494上,所以能够夹着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地在前后紧凑地配置停车制动器567和pto变速机构505,能够有助于向pto轴25传递车速同步输出的构造的进一步的简略化、变速器箱体17的紧凑化。

接着,一面参照图20,一面对拖拉机1的油压回路620的构造进行说明。拖拉机1的油压回路620具备由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驱动的作业机用油压泵481及行驶用油压泵482。在实施方式中,变速器箱体17作为作业油箱利用,变速器箱体17内的工作油向作业机用油压泵481及行驶用油压泵482供给。行驶用油压泵482经动力转向用的控制阀机构621与通过操纵手柄9进行的动力转向用的转向油压缸622连接,并且与将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油压泵521和油压马达522相连的闭环油路623连接。在发动机5的驱动中,来自行驶用油压泵482的工作油总是向闭环油路623补充。

另外,行驶用油压泵482与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相对于主变速油压缸524的主变速油压切换阀624、相对于倍速油压离合器573的倍速油压切换阀625、相对于四驱油压离合器575的四驱油压切换阀626、相对于pto油压离合器590的pto离合器电磁阀627及由此进行工作的切换阀628和相对于使差速锁机构工作的差速锁缸586的差速锁电磁阀629连接。

进而,行驶用油压泵482与分别使左右一对自动制动器用的制动缸630工作的作为切换阀的左右的自动制动电磁阀631、使前进低速油压离合器537工作的前进低速离合器电磁阀632、使前进高速油压离合器539工作的前进高速离合器电磁阀633和使后退油压离合器541工作的后退离合器电磁阀634连接。作业机用油压泵481与向油压式升降机构22中的左右的油压提升缸117供给工作油的控制阀机构635连接。另外,油压回路620具备安全阀、流量调整阀、单向阀、机油冷却器、机油过滤器等。

接着,一面参照图21,一面对拖拉机1中的润滑系统的油压回路640的构造进行说明。拖拉机1中的润滑系统的油压回路640具备由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驱动的润滑油泵518。作为润滑油泵518,与向pto油压离合器590的润滑部供给工作油(润滑油)的pto离合器油压切换阀641、铰接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输入传递轴511的润滑部、向前进低速油压离合器537的润滑部供给工作油(润滑油)的前进低速离合器油压切换阀642、向前进高速油压离合器539的润滑部供给工作油(润滑油)的前进高速离合器油压切换阀643、向后退油压离合器541的润滑部供给工作油(润滑油)的后退离合器油压切换阀644连接。

根据上述的结构,因为构成为在变速器箱体17内部配置了由发动机5的动力驱动的润滑油泵518,由润滑油泵518将变速器箱体17内的工作油向变速器箱体17的内部机构500、501、590供给进行润滑,所以能够由专用的润滑油泵518将工作油作为润滑油向变速器箱体17的内部机构500、501、590供给,能够可靠地润滑前述内部机构500、501、590。因此,能够谋求润滑油对前述内部机构500、501、590的供给的稳定化,并且良好地确保前述内部机构500、501、590的功能。

特别是,因为在变速器箱体17中形成了前室495、中间室497及后室496,在前室495内配置了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在中间室497内配置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在后室496内配置pto油压离合器590,使滑油泵518支承在安装在划分中间室497和后室496的后部分隔壁494的前面侧的中间辅助板498上,所以能够将润滑油泵518配置在相对于前述内部机构中的使用多的润滑油的油压无级变速机500、油压无级变速机501、油压无级变速机590尽可能近的位置,能够主动地向这些500、501、590供给润滑油,并且可谋求润滑用油压系统的简洁化。

从上述的记载以及图11~图19可知,因为作业车辆1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2上的发动机5、将前述发动机5的动力变速的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内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变速器箱体17和经后车轴箱体19设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左右两侧的后方行驶部4,在此作业车辆1中,将前述变速器箱体17分割为前部箱体112、中间箱体114及后部箱体113的三者构成,所以能够在将轴、齿轮等零件预先组装到前述各箱体112~114中后,组装前述前部箱体112、前述中间箱体114及前述后部箱体113的三者。因此,能够正确且效率良好地进行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组装。

另外,因为将前述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安装在前述后部箱体113的左右两侧,在构成前述行驶机体2的左右的机体框架15上连结了将前述前部箱体112和前述后部箱体113相连的前述中间箱体114,所以例如能够执行将前述中间箱体114及前述后部箱体113安装在前述机体框架15上不变地仅将前述前部箱体112拆下而进行轴、齿轮的更换这样的作业。因此,能够使将前述变速器箱体17整体从作业车辆1取下(拆下)的频度变得非常低,能够谋求维护时、修理时的作业性的提高。

在实施方式中,因为使前述中间箱体114及前述后部箱体113为铸铁制,另一方面,使前述前部箱体112为压铸铝合金制,所以能够将与前述机体框架15连结的前述中间箱体114、连结前述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的前述后部箱体113作为构成前述行驶机体2的强度构件高刚性地构成。在此基础上,能够使不是强度构件的前述前部箱体112轻量化。因此,能够一面充分地确保前述行驶机体2的刚性,一面谋求作为前述变速器箱体17整体的轻量化。

进而,因为从前述前部箱体112遍及前述中间箱体114地相互呈平行状地配置了传输前述发动机5的动力的输入轴28和从前述输入轴28进行动力传递的输入传递轴511,在前述前部箱体112内经前述输入传递轴511配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所以例如若将前述中间箱体114及前述后部箱体113安装在前述机体框架15上不变地仅将前述前部箱体112拆下,则能够使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露出。能够谋求配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内的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维护性提高。

从上述的记载以及图11~图19可知,因为作业车辆1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2上的发动机5;将前述发动机5的动力变速的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内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变速器箱体17;和经后车轴箱体19设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左右两侧的后方行驶部4,在此作业车辆1中,将前述变速器箱体17分割为前部箱体112、中间箱体114及后部箱体113的三者构成,从前述前部箱体112遍及前述中间箱体114地相互呈平行状地配置了传输前述发动机5的动力的输入轴28和从前述输入轴28进行动力传递的输入传递轴511,在前述前部箱体112内经前述输入传递轴511配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在前述中间箱体114内配置了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输出向正转或反转方向切换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所以能够在前述前部箱体112及前述中间箱体114(前述变速器箱体17前部)中集中收容行驶传动系统,能够谋求前述行驶传动系统乃至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组装性以及维护性的提高。

另外,因为使前述中间箱体114及前述后部箱体113为铸铁制,另一方面,使前述前部箱体112为压铸铝合金制,在前述前部箱体112内还配置了将经由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0的输出进行多级变速的行驶变速齿轮机构502、503,所以将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分配在重量重的前述中间箱体114侧,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及前述行驶变速齿轮机构502、503分配在重量轻的前述前部箱体112侧。因此,能够使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重量平衡变得良好。

从上述的记载以及图11~图19可知,因为作业车辆1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2的发动机5;将前述发动机5的动力变速的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内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变速器箱体17;和经后车轴箱体19设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左右两侧的后方行驶部4,在此作业车辆1中,将前述变速器箱体17分割为前部箱体112、中间箱体114及后部箱体113的三者构成,从前述前部箱体112遍及前述中间箱体114地相互呈平行状地配置了传输前述发动机5的动力的输入轴28和从前述输入轴28进行动力传递的输入传递轴511,在前述前部箱体112内经前述输入传递轴511配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在可装拆地将前述前部箱体112的前面开口部堵塞的前盖部件491的内面侧安装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所以若从前述变速器箱体17将前述前盖部件491拆下,则能够使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露出。因此,能够谋求配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内的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维护性提高。

另外,因为在前述前部箱体112内还配置了将经由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的输出进行多级变速的行驶变速齿轮机构502、503,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配置在前述前部箱体112内,以便其到达比前述行驶变速齿轮机构502、503高的位置,所以前述变速器箱体17内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比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小的前述行驶变速齿轮机构502、503到达低的位置,能够降低由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搅拌前述变速器箱体17内的工作油的危险(能够降低由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产生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因此,能够有助于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的传动效率提高。

从上述的记载以及图11、图17~图19及图21可知,因为作业车辆1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2的发动机5;和将前述发动机5的动力变速而向支承前述行驶机体2的行驶部3、4传递的变速器箱体17,在此作业车辆1中,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内部配置由前述发动机5的动力驱动的润滑油泵518,由前述润滑油泵518将前述变速器箱体17内的工作油向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内部机构500、501、590供给进行润滑,所以能够由专用的前述润滑油泵518将工作油作为润滑油向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前述内部机构500、501、590供给,能够可靠地润滑前述内部机构500、501、590。因此,能够谋求润滑油相对于前述内部机构500、501、590供给的稳定化,并且良好地确保前述内部机构500、501、590的功能。

特别是,因为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中形成了前室495、中间室497及后室496,在前述前室495内配置了前述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在前述中间室497内配置了前述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在前述后室496内配置了前述pto油压离合器590,使前述润滑油泵518支承在安装在划分前述中间室497和前述后室496的后部分隔壁494的前面侧的中间辅助板498上,所以能够在相对于前述内部机构中的使用多的润滑油的油压无级变速机500、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pto油压离合器590尽可能近的位置配置前述润滑油泵518,主动地向这些500、501、590供给润滑油,并且可谋求润滑用油压系统的简洁化。

从上述的记载以及图11、图18及图19可知,因为作业车辆1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2的发动机5;将发动机5的动力变速的变速器箱体17;和经后车轴箱体19设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左右两侧的后方行驶部4,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内配置了将经由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变速动力向前述左右的后方行驶部4传递的差动机构506,在此作业车辆1中,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内部,与使前述后方行驶部4制动的左右的制动机构563分开单独地配置了将前述差动机构506维持为制动状态的停车制动器567,所以能够由各别的制动器(前述制动机构563和前述停车制动器567)分开执行行驶时的制动和停车时的制动。因此,能够谋求前述制动机构563和前述停车制动器567的双方的耐久性提高。

另外,因为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中形成了前室495、中间室497及后室496,使前述停车制动器567位于前述中间室497侧,使前述差动机构506位于前述后室496侧,将中间辅助板498可装拆地紧固连结在划分前述中间室497和前述后室496的后部分隔壁494的前面侧,使前述停车制动器567支承在前述中间辅助板498上,所以能够由前述停车制动器567对与前述制动机构563相比处于上游侧的前述差动机构506进行制动,能够可靠地维持前述行驶机体1的制动状态。能够在将前述停车制动器567全部组装到前述中间辅助板498上的状态下,按照每个前述停车制动器567将前述中间辅助板498装配在前述后部分隔壁494上,能够谋求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组装性提高和前述停车制动器567的安装精度的稳定化。

从上述的记载以及图11、图18及图19可知,因为作业车辆1具备搭载在行驶机体2的发动机5;将前述发动机5的动力变速的变速器箱体17;和经后车轴箱体19设置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左右两侧的后方行驶部4,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内配置了将经由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变速动力向前述左右的后方行驶部4传递的差动机构506,在此作业车辆1中,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内部,与使前述后方行驶部4制动的左右的制动机构563分开单独地配置了将前述差动机构506维持为制动状态的停车制动器567,从向前述停车制动器567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向从前述变速器箱体17向后突出的pto轴25传递车速同步输出,所以能够由各别的制动器(前述制动机构563和前述停车制动器567)分开执行行驶时的制动和停车时的制动。因此,能够谋求前述制动机构563和前述停车制动器567的双方的耐久性提高。在此基础上,能够简单地构成利用向前述停车制动器567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系统向前述pto轴25传递车速同步输出的构造,能够谋求零件数量的削减乃至成本的抑制。

另外,因为在前述变速器箱体17中形成了前室495、中间室497及后室496,将前述差动机构506配置在前述后室496,将对前述发动机5的动力进行变速而向前述pto轴25传递的pto变速机构505配置在前述后室496内的与前述差动机构506相比为后方的一侧,使前述停车制动器567支承在划分前述中间室497和前述后室496的后部分隔壁494上,所以能够夹着前述差动机构506地在前后紧凑地配置前述停车制动器567和前述pto变速机构505,有助于向前述pto轴25传递车速同步输出的构造的进一步的简略化、前述变速器箱体17的紧凑化。

另外,本申请发明中的各部的结构不是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可在不脱离本申请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符号的说明

2:行驶机体;5:柴油发动机;17:变速器箱体;112:前部变速箱体;113:后部变速箱体;114:中间箱体;491:前盖部件;492:后盖部件;493:中间分隔壁;494:后部分隔壁;495:前室;496:后室;497:中间室;498:中间辅助板;500:油压无级变速机;501: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2:慢速变速齿轮机构;503:行驶副c变速齿轮机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