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主装卸货物的运货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8655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货车,具体涉及一种可自主装卸货物的运货车,属于车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流成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命脉,像人体的血液一样,时刻支撑着人体的各种循环,维持着生命。在从原材料获取到把产品送到用户的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中,只有72%的费用是生产成本,在剩余的28%的费用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费用(大概占63%)都消耗在了运输和仓储过程中。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国内物流货运行业使用的货车产品比较单一,其概况如下:

(1)使用市场上现有的货车时,需要工人借助叉车将货物从地面搬运到车厢里,速度和效率较低;

(2)市场上现有的货车,其产品性能单一,智能运输功能不够完善;

(3)当前自动仓储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可是货车还没有改善,无法与自动仓储系统连接形成一套智能运输体系。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研发的货车的种类稀少,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当前的货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性能单一、需要人工和机械工具配合完成装卸、适用范围较小、很少有专用类型的货车等,这种落后的局面急需改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主装卸货物的运货车,其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自动化程度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自主装卸货物的运货车,其特征在于,前述运货车的车厢(1)被分隔成2层以上,每层均设置有运输传送带(2),前述运输传送带(2)的移动由步进电机驱动,在步进电机的驱动下其能够沿车厢(1)的前后方向传送货物,车厢(1)的后部还配套设置有升降平台(3),前述升降平台(3)的升降由液压传动机构(4)进行控制。

前述的可自主装卸货物的运货车,其特征在于,前述运货车的车厢(1)的左右两侧为敞开的,或者设置有观察窗。

前述的可自主装卸货物的运货车,其特征在于,前述升降平台(3)的左右两侧设置有防护限位板。

前述的可自主装卸货物的运货车,其特征在于,前述升降平台(3)由若干并排设置的可转动的圆管组成。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的运货车可自主装卸货物,其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自动化程度高,工作人员将运货车开到指定位置,运货车就会和自动仓储系统连接,并自动、快速的装卸货物,实现点对点的运输货物,无需人员搬运,有效减轻了快递行业的运输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可自主装卸货物的运货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车厢、2-运输传送带、3-升降平台、4-液压传动机构、5-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参照图1,本发明的可自主装卸货物的运货车,其车厢1被分隔成2层以上,每层均设置有运输传送带2,该运输传送带2的移动由步进电机(通过发送脉冲来精确控制步进电机)驱动,在步进电机的驱动下其能够沿车厢1的前后方向传送货物。此外,车厢1的后部还配套设置有升降平台3,该升降平台3的升降由液压传动机构4进行控制。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运货车的车厢1的左右两侧为敞开的,或者设置有观察窗(未图示),这样可以清楚的掌握货物在运输传送带2上的情况。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升降平台3的左右两侧设置有防护限位板(未图示),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货物在升降平台3升降的过程中掉下来,提高安全性,而且可以确保货物不错位,能够顺利被送入车厢1内的运输传送带2上。

更为优选的是,升降平台3由若干并排设置的可转动的圆管组成,货物与升降平台3之间为滚动摩擦,这样可以轻松地将货物送入车厢1内的运输传送带2上,也可以轻松地将货物从车厢1内的运输传送带2上运出来。

工作原理:

(1)装货:液压传动机构4将升降平台3降到地面(或指定高度),工作人员将货物推到升降平台3上,然后液压传动机构4将升降平台3升降至与运输传送带2齐平,接下来步进电机驱动运输传送带2向车厢1的前方移动一定的距离,将升降平台3上的货物运至车厢1内,然后停止移动,此后升降平台3再次回到地面(或指定高度)取货,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运输传送带2上摆满货物;

(2)卸货:液压传动机构4将升降平台3升降至与运输传送带2齐平,步进电机驱动运输传送带2向车厢1的后方移动一定的距离,将车厢1内的运输传送带2上的货物运至升降平台3上,然后液压传动机构4将升降平台3升降至地面(或指定高度),工作人员将货物从升降平台3移出即可。

可见,位于车厢1后部的升降平台3可以帮助工人将货物从地面搬运到车厢1,还可以帮助工人将货物从车厢1搬运到地面,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工作量,也节省了人员的使用量。

使用方法:工作人员将运货车开到指定位置,运货车就会和自动仓储系统连接,并自动、快速的装卸货物,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大型机械的使用,实现点对点的运输货物,相比传统的搬运模式它大大的减少了装货的时间,有效减轻了快递行业的运输压力。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