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7849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座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其减轻在使用座椅时对腰部的负担,并且使就坐时的舒适性和便利性提高。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日程生活中使用的座椅中,一般由座位部和靠背构成,通常,靠背利用角度调节工具与座位部升降自如地连结。在使用这样的座椅的情况下,根据使用目的,靠背的角度可调节成身体最舒适的状态。例如,在读书、观看电视等时,将靠背设为立起状态,另外,在小睡、休息的情况下,将靠背放倒,将角度调节成不对腰部施加负担的状态。

在日本特开2002-291566专利文献(以下简称为专利文献1)中,在靠背相对于座位部升降自如地连结的座椅中设有辅助工具,辅助工具移动自如地配设于就坐时人体的臀部和腰部的抵接面,而且所述辅助工具由连结件和缓冲部件构成,连结件的一端卡止于座位部和靠背的弯折部,缓冲部件设置于该连结件的另一端部。

即,根据专利文献1的座椅,在靠背相对于座位部升降自如地连结的座椅中设有辅助工具,辅助工具移动自如地配设于就坐时人体的臀部和腰部的抵接面。由于能在座位部配设辅助工具,即使就坐于座椅上,臀部也稳定,所以能长时间舒适且轻松地就坐。另外,通过将辅助工具移动到靠背的任意部位,能一边就坐一边挺直脊背,能得到舒适的刺激。而且,在将靠背放倒为水平状态,在腰部下配设辅助工具仰面斜卧的情况下,能进行使腰部和后背的关节、肌肉伸展的伸展运动。

另外,该发明的座椅的所述辅助工具由连结件和缓冲部件构成,连结件的一端卡止于座位部和靠背的弯折部,缓冲部件设置于该连结件的 另一端部。能通过连结件将座椅的弯折部和缓冲部件连结,由此能与座椅一体化,实现使用的容易性。而且,本发明的座椅优选所述连结件呈遍及大致座椅宽度延伸的平布状。通过将连结件设为遍及大致座椅宽度延伸的平布状,从而起到如下效果:能简单地进行向座位部、靠背的移动,并且,即使将缓冲部件移动到任意部位,在使用座椅时缓冲部件也不会偏移,稳定性优良。再者,本发明的座椅优选所述缓冲部件呈壁厚的矩形。通过将缓冲部件设为壁厚的矩形,从而就坐时臀部或者腰部的稳定性好,使用感也良好。

这样一来,专利文献1在靠背相对于座位部升降自如地连结的座椅中设有辅助工具,辅助工具移动自如地配设于就坐时人体的臀部和腰部的抵接面,而且所述辅助工具由连结件和缓冲部件构成,连结件的一端卡止于座位部和靠背的弯折部,缓冲部件设置于该连结件的另一端部。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当人就坐于座椅时,臀部接触靠背就决定就坐位置。并且,使状态向后倾确定后背、即胸椎的位置。此时,辅助工具只不过仅仅作为缓冲部件执行功能。

在专利文献1中,例如在就坐时坐在辅助工具上,另外在靠着的情况下在臀部与靠背之间夹着辅助工具。因此,在就坐时在臀部下垫上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在靠着时的臀部的后面夹着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均使人体的成为基准的稳定位置不稳定,所以虽然在外观上具有稳定的缓冲性好的座椅的印象,但是当使用一下该座椅时就知道由于缓冲性导致的不稳定而变得不安定。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如下座椅:可得到没有不舒适感的稳定的就坐感觉,并且即使长时间持续就坐也可得到减轻腰椎负担的就坐感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座椅,具有座位部和与座位部连接的靠背部,靠背部上形成有开口部,在开口部上装设有可调节其相对于靠背部的倾角的支撑缓冲部。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座椅,通过支撑缓冲部消除靠背部的面与该座椅上就座的人的腰椎间的间隙,使得人的腰椎能保持在正确坐姿的位置,从而使人持续得到没有不舒适感的稳定的就坐感觉,减轻长时间持续就坐而引起的腰椎负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座椅是在上述第一种座椅的基础上,上述支撑缓冲部以所述靠背部的所述开口部的上侧为轴在所述靠背部的面与腰椎之间的间隙中转动自如地装设在所述靠背部上。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座椅,在具有第一种座椅的效果的基础上,所述支撑缓冲部在不使用时,其整体可以收纳于所述开口部内,而且也可以使一部分从所述靠背部突出,反之,也可以向所述靠背部的背面侧突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种座椅是在上述第一种座椅的基础上,上述支撑缓冲部以所述靠背部的所述开口部的下侧为轴在所述靠背部的面与腰椎之间的间隙中转动自如地装设在所述靠背部上。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座椅,在具有第一种座椅的效果的基础上,所述支撑缓冲部在不使用时,其整体可以收纳于所述开口部内,而且也可以使一部分从所述靠背部突出,反之,也可以向所述靠背部的背面侧突出。另外,由于支撑缓冲部是以开口部的下侧为轴装设在所述靠背部上的,与支撑缓冲部以开口部的上侧为轴装设在所述靠背部上的座椅相比,不会因支撑缓冲部将就座人的臀部往远离靠背部的外方诱导,即使得就座人的臀不会远离靠背部,从而能保持良好的坐姿,确保能够减轻长时间持续就坐而引起的腰椎负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种座椅是在上述第一种至第三种的任意一种座椅的基础上,所述靠背部的最上部侧设有使头部倚靠的头部接纳部。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座椅,在具有第一种至第三种的任意一种座椅的效果的基础上,由于所述靠背部的最上部侧设有使头部倚靠的头 部接纳部,无论上半身是什么样的体形,都能形成按照腰椎和颈椎的形状、即按照椎骨的形状的支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种座椅是在上述第四种座椅的基础上,所述靠背部的最上部侧的头部接纳部翻转自如。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座椅,在具有第四种座椅的效果的基础上,能根据座椅使用者的喜好调整头部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内部整体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整体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靠背部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内部结构的图3的切割线X-X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内部结构的图3的切割线Y-Y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内部结构以及与人体的椎骨的关系的相当于图3的切割线X-X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内部结构以及与人体的椎骨的关系的相当于图3的切割线Y-Y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延伸成直线状态的棘轮机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折弯约15度程度的棘轮机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折弯约90度程度的棘轮机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超出约90度地折弯而转动自如的棘轮机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支撑缓冲部的棘轮机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头部接纳部的棘轮机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座椅的内部整体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内部整体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用金属管制成的座位框架10由呈U字状的主座位框架11和辅助座位框架12构成。另外,用金属管制成的背框架30包括由2根竖立框架31和1根水平框架32构成的主背框架33。

另外,在座位框架10的主座位框架11的开口端和主背框架33的竖立框架31的下端的开口端,都配设有棘轮机构20。棘轮机构20的结构基本上与后述的棘轮机构40、棘轮机构50相同,后面仅对它们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此外,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棘轮机构40、棘轮机构50不一定非要与棘轮机构20具有相同的结构。2个棘轮机构20插入到主座位框架11的开口端和主背框架33的竖立框架31的开口端,通过点焊、冲压将棘轮机构20与主座位框架11的开口端或者主背框架33下端的开口端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背框架30的水平框架32的中央位置配设有2个棘轮机构40。在该2个棘轮机构40上连接有用金属管制成的呈U字状的辅助缓冲框 架41的开口端部。另外,在背框架30的主背框架33的竖立框架31的端部配设有2个棘轮机构50。在该2个棘轮机构50上连接有用金属管制成的呈U字状的头部接纳框架51的开口端部。

如图4至图7所示,座位框架10具有采用发泡性树脂(例如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填充成型的缓冲部件18,或者具有采用在橡胶制容器中注入空气的空气缓冲类型的缓冲部件18。不管怎样,作为缓冲部件18呈规定壁厚的大致矩形,从人就坐时的稳定性等方面出发,优选用软质发泡树脂形成离人体近的位置,用硬质发泡树脂形成离人体远的位置。另外,在软质的缓冲部件18内部收纳有具有缓冲性的芯材,芯材由氨基甲酸乙酯泡沫芯片等构成。在该情况下,缓冲部件18的外表面原料作为具有缓冲性的原料优选例如尼龙等合成树脂、橡胶材料等。另外,作为缓冲部件18也可以使用低反弹材料、高反弹材料。

此外,座位框架10与必需的缓冲部件18和坚韧的布料等罩面材料15一起形成座位部A。

另外,背框架30的构成基本与座位部A相同,即具有采用发泡性树脂(例如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填充成型的缓冲部件38,或者具有采用在橡胶制容器中注入空气的空气缓冲类型的缓冲部件38。作为缓冲部件38呈规定壁厚的大致矩形,从背靠着时的稳定性等方面出发,优选用软质发泡树脂形成离人体近的位置,用硬质发泡树脂形成离人体远的位置。在软质的缓冲部件38内部收纳有具有缓冲性的芯材,芯材由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构成。在该情况下,缓冲部件38的外表面原料作为具有缓冲性的原料优选例如尼龙等合成树脂、橡胶材料。另外,作为缓冲部件38也有时使用低反弹材料、高反弹材料。

此外,背框架30与必需的缓冲部件38和坚韧的布料等罩面材料35一起形成靠背部B。

并且,辅助缓冲框架41也同样,即具有采用发泡性树脂(例如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填充成型的缓冲部件48,或者具有采用在橡胶制容器中注入空气的空气缓冲类型的缓冲部件48。作为缓冲部件48,呈规 定壁厚的大致矩形,从背靠着时的稳定性等方面出发,优选用软质发泡树脂形成离人体近的位置,用硬质发泡树脂形成离人体远的位置。在软质的缓冲部件48内部收纳有具有缓冲性的芯材,芯材由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构成。在该情况下,缓冲部件48的外表面原料作为具有缓冲性的原料优选例如尼龙等合成树脂、橡胶材料。另外,作为缓冲部件48也有时使用低反弹材料、高反弹材料。但是,为了使人体的背侧的透气性良好,优选使用发泡树脂的发泡率高的材料或者立体网制成的网状物。当然,也可以在发泡树脂中形成贯通孔。

此外,辅助缓冲框架41与必需的缓冲部件48和坚韧的布料等罩面材料45一起形成支撑缓冲部C。关于所述支撑缓冲部C和开口部E的关系,在从正面看靠背部B时,所述支撑缓冲部C收纳于开口部E中,所述支撑缓冲部C形成得比开口部E小。

该开口部E是在靠背部B的下部的座位部A侧形成的开口,在使臀部的尾骨M1和胸椎M4的上部(从第2胸椎到第7胸椎)倚靠于靠背部B的面上的状态下,通过以靠背部B的开口部E的上侧为轴转动自如的规定的缓冲部件的鼓出,使靠背部B的面与腰椎M3之间的间隙作为支撑缓冲部C的收纳部执行功能,支撑缓冲部C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开口部E以使得消除该间隙。从消除靠背部B的面与腰椎M3之间的间隙的功能出发设定成:支撑缓冲部C的下端位于骶骨M2之上,优选位于第2腰椎至第4腰椎的位置。因此,支撑缓冲部C以腰椎M3为中心顶起胸椎M4,且能保持与骶骨M2等骨头的间隔。

而且,头部接纳框架51也同样,即具有采用发泡性树脂(例如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填充成型的缓冲部件58,或者具有采用在橡胶制容器中注入空气的空气缓冲类型的缓冲部件58。作为缓冲部件58,呈规定壁厚的大致矩形,从背靠着时的稳定性等方面出发,优选用软质发泡树脂形成离人体近的位置,用硬质发泡树脂形成离人体远的位置。也可以在软质的缓冲部件58内部收纳有具有缓冲性的芯材,芯材由氨基甲酸乙酯泡沫等构成。在该情况下,缓冲部件58的外表面原料作为具有 缓冲性的原料优选例如尼龙等合成树脂、橡胶材料。另外,作为缓冲部件58也有时使用低反弹材料、高反弹材料。

此外,头部接纳框架51与所需的缓冲部件58和坚韧的布料等罩面材料55一起形成头部接纳部D。

头部接纳部D的横向宽度可以与靠背部B的横向宽度相同,而且如图14所示,也能设为1/4~2/3的宽度。另外,也可以直接在靠背部B接合缓冲部件。若是设为靠背部B的横向宽度的1/4~2/3的宽度,当将头部接纳部D的部分的罩面材料55设为比靠背部B的色彩浓的色彩或者反之设为比其淡的色彩时,可强调头部接纳部D,能告诉购买者头部接纳部D的功能。当然,即使头部接纳部D的横向宽度与靠背部B的横向宽度相同也有同样的效果。但是,若是头部接纳部D的横向宽度与靠背部B的横向宽度相同,则不强调而具有通过使用发现细节的效果。

棘轮机构20和棘轮机构40、棘轮机构50具有如下结构。首先,使用图8至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棘轮机构20说明具体的构成。此外,关于棘轮机构,因为是公知的,所以仅将其一例作为实施例来说明。

在图中,棘轮机构20使用于座椅的座位框架10与背框架30之间的连结部,基本结构为包括:位于座位部A侧的固定构件210和位于靠背部B侧的转动构件220;防逆转爪230,其防止逆向旋转;以及凸轮盘240,其禁止棘轮功能或者将禁止棘轮功能解除。棘轮机构40和棘轮机构50也同样。

固定构件210具有:安装片211,其通过插装、铆接或者点焊安装到座椅中的座位部A的座位框架10的两端部;以及壳体部212,其折弯成大致U字状,收纳在安装片211的端部的两侧所形成的棘轮机构20的机构部分的大致整体。壳体部212由如下构成:相对的一对大致卵形的侧壁,其形成于安装片211的端部;以及底面,其将该侧壁相互连接。

靠背部B侧的转动构件220具有:安装片221,其安装于背框架30的各端部;以及相对的一对棘轮222,其形成于安装片221的端部。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该一对棘轮222也能仅设为片侧。

在转动构件220的安装片221的端部以规定的间距形成有多个棘轮齿而成的棘轮222上设有第1接受部225或者第2接受部226,凸轮盘240的第1抵接片245或者第2抵接片246与第1接受部225或者第2接受部226碰撞。棘轮222的棘轮齿决定以几阶段的变化使靠背部B停止翻转,通常形成为能在5阶段至10阶段的位置停止。

在形成于该转动构件220上的一对棘轮222之间夹着凸轮盘240的状态下,棘轮222和凸轮盘240收纳于固定构件210的壳体部212内,转动自如地被转动轴251轴支撑,转动轴251设于壳体部212的两侧壁。

另外,配置于壳体部212内的防逆转爪230在其顶端侧形成有与棘轮齿卡合的卡合爪231。在使卡合爪231与棘轮齿对应的状态下,防逆转爪230的基端侧通过爪轴252旋转自如地被壳体部212轴支撑。并且,该防逆转爪230以爪轴252为支点,在图8至图11的逆时针方向上被赋予弹力,卡合爪231与棘轮齿卡合,并且,另外在该防逆转爪230利用棘轮222的棘轮齿向图8至图11的顺时钟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成为卡合爪231从棘轮齿脱离的状态。

即,防逆转爪230由于设于爪轴252的螺旋弹簧253的弹力,在作为图8至图11的逆时针方向的与棘轮齿啮合的方向上被赋予弹力。并且,在卡合爪231与棘轮齿卡合的状态下,棘轮222的顺时钟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当棘轮222将要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被向脱离方向按压以使得棘轮齿和卡合爪231不卡合,从而卡合被解除。此外,卡合爪231的齿数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

以该转动轴251为中心转动自如的凸轮盘240在与防逆转爪230相对的一侧的约90~120度的外周具有第1抵接片245和第2抵接片246,第1抵接片245和第2抵接片246与转动构件220的第1接受部225或者第2接受部226碰撞,凸轮盘240设有:周缘凹部241,其允许卡合爪231向棘轮齿卡合;以及周缘突部242,其形成为圆弧状,且形成得比棘轮222稍大以使得限制卡合爪231向棘轮齿卡合。

在该构成的棘轮机构20中,如图8至图11所示,在将转动构件220相对于固定构件210打开的靠背向后方放倒的状态下,防逆转爪230的卡合爪231配置于凸轮盘240的周缘凹部241内,由此防逆转爪230在卡合方向上被施力,卡合爪231与棘轮齿分别卡合。

在图9的状态下,将图8的转动构件220(靠背部B)和固定构件210(座位部A)的角度缩小,相当于将靠背部B立起约15度程度的状态。此时,即使向顺时钟方向施加载荷,卡合爪231也与棘轮齿卡合,向打开角度的方向的旋转被卡合爪231与棘轮齿卡合的状态限制。

另外,如图10所示,在使转动构件220(靠背部B)相对于固定构件210(座位部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利用棘轮齿使卡合爪231向脱离方向移动,在卡合爪231跨越了下一阶段的棘轮齿后,卡合爪231由于螺旋弹簧253的弹力与下一阶段的棘轮齿卡合。在该卡合状态下也是,即使向打开转动构件220的方向施加载荷,卡合爪231也与棘轮齿卡合,相反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从使转动构件220(靠背部B)相对于固定构件210(座位部A)旋转约90度的图10所示的状态开始向将转动构件220闭合的方向翻转至最终卡合位置时,在卡合爪231与最终卡合位置的棘轮222卡合时,转动构件220相对于固定构件210固定在大致90度的位置。

而且,从该最终卡合位置开始,如图11所示,一旦使转动构件220向相对于固定构件210闭合的方向翻转时,转动构件220的第2接受部226与凸轮盘240的第2抵接片246抵接,凸轮盘240向逆时针方向略微转动。由此,卡合爪231的顶端克服螺旋弹簧253的作用力沿着凸轮盘240的引导部243向脱离方向移动,成为跨上周缘突部242的状态。这样,保持为卡合爪231相对于棘轮齿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

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向打开靠背部B的转动构件220的方向旋转。另外,如图11所示,当向打开靠背部B的转动构件220的方向、即将靠背部B放倒的方向旋转时,如图8所示,转动构件220的第1接受部225与凸轮盘240的第1抵接片245相撞,凸轮盘240向顺时钟方向略 微转动,第2爪片232的顶端从凸轮盘240的周缘突部242通过引导部243配置于周缘凹部241的位置。由此,卡合爪231由于螺旋弹簧253的弹力插入到周缘凹部241内,同时能与对应的棘轮齿分别卡合。

这样,当使靠背部B向座位部A侧翻转时,棘轮机构20转动至图11的位置,能使靠背部B与座位部A侧接触。在该状态下,防逆转爪230的卡合爪231与棘轮222的棘轮齿不啮合,所以凸轮盘240能使靠背部B向离开座位部A侧的方向转动。

在使靠背部B向座位部A侧翻转时,在转动至图8至图10的位置的期间,在该靠背部B的特定的翻转角度停止转动,当向与靠背部B的转动方向不同的方向返回一些时,卡合爪231与棘轮222的最近的棘轮齿卡合,转动构件220相对于固定构件210成为特定的角度的停止位置并固定。

因此,在使图8至图11所示的转动构件220(靠背部B)相对于固定构件210(座位部A)转动约90度的期间,能使转动构件220(靠背部B)相对于固定构件210(座位部A)在特定的角度停止。但是,当使转动构件220(靠背部B)相对于固定构件210(座位部A)超出约90度地转动时,卡合爪231不能与棘轮222的最近的棘轮齿卡合,所以转动构件220(靠背部B)和固定构件210(座位部A)成为图11所示的转动构件220(靠背部B)和固定构件210(座位部A)的重叠状态或者图8所示的一直线状态。通过从图8所示的转动构件220(靠背部B)和固定构件210(座位部A)的最大斜度逐渐缩小转动角度,从而能使其在该翻转角度停止。此时的卡合爪231与棘轮222的最近的棘轮齿卡合的点成为转动构件220(靠背部B)的停止点,其数量决定以几阶段的变化使靠背停止,通常形成为能在5阶段至10阶段的位置停止。

图12表示支撑缓冲部C的棘轮机构40。当仅说明与棘轮机构20的不同点时,固定构件210侧均用焊接接合到背框架30的×32上。关于棘轮功能,基本上与棘轮机构20没有不同。本实施方式的支撑缓冲部C的棘轮机构40能在3至5阶段翻转。

此外,当将构成背框架30的水平框架32二分割成L字状,在水平框架32之间用加强件(棒钢、板材)连接,也可以在二分割成L字状的水平框架32上连接固定构件210。

图13表示头部接纳部D的棘轮机构50。当仅说明与棘轮机构20的不同点时,固定构件210侧均插装到构成背框架30的大致U字状的2根竖立框架31的端部,用焊接接合。关于棘轮功能等,基本上没有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头部接纳部D的棘轮机构50与支撑缓冲部C的棘轮机构40同样,能在3至5阶段翻转。

此外,2根竖立框架31和其上部的水平框架32能用1根直线框架构成背框架30,在其端部配设有头部接纳部D的棘轮机构50,但是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将2根竖立框架31和水平框架32设为金属制的管材,也能形成为大致呈U字状。

另外,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变形例,是表示内部整体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在图14的座位框架10中,在大致U字状的主座位框架11的开口端间利用辅助座位框架12使座位框架10的机械结构稳定。另外,也可以取代辅助座位框架12,而用合成树脂胶带将大致U字状的主座位框架11的开口端间连接。不管怎样,是用于产生机械强度的应对。

在图1的本实施方式的座椅中,用由金属管制的2根竖立框架31和1根水平框架32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主背框架33构成背框架30,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直接将棘轮机构20的固定构件210侧焊接于水平框架32的中央部分。

并且,关于头部接纳部D的棘轮机构50,构成背框架30的主背框架33由用金属管制成的2根竖立框架31和1根水平框架32构成,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主背框架33是用1根金属管折弯成U字状而形成竖立框架部31a和水平框架部32a的。在该主背框架33的水平框架部32a侧以规定的间隔焊接有一对棘轮机构50的固定构件210侧,在棘轮机 构50的转动构件220上插装金属管制的大致コ字状的头部接纳框架51并焊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中,座位部A、靠背部B、支撑缓冲部C、头部接纳部D、开口部E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关于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特别是当臀部的尾骨M1等臀部与靠背部B的面接触时,在使胸椎M4的上部、即例如第2胸椎至第7胸椎等倚靠于靠背部B的状态下,靠背部B的面与腰椎M3之间产生间隙。通过以靠背部B的开口部E的上侧为轴安装于该间隙的支撑缓冲部C,将缓冲部件提供给此处以消除该间隙。通过用支撑缓冲部C消除靠背部B的面与腰椎M3之间的间隙,从而相对于翻转靠背部B而就坐的人体的腰,能在腰椎M3的位置依旧保持为自然状态的情况下使用。因此,可持续地得到没有不舒适感的稳定的就坐感觉,并且即使继续就坐也可得到减轻腰椎M3的负担的就坐感觉。

另外,至少在具有人就坐的座位部A和与座位部A连接、翻转自如的靠背部B的座椅中,在靠背部B的下部的座位部A侧形成的开口部E可进行以该靠背部B的开口部E的上侧为轴安装的支撑缓冲部C的鼓出,所以开口部E必然成为比支撑缓冲部C宽广的面积,即使人就坐于座位部A,使上半身倚靠于靠背部B,也在开口部E与支撑缓冲部C之间的间隙产生空气流,能防止在人的腰椎M3侧、即后背侧凝聚湿度,能确保清凉感,能将座椅设为使用通用润滑。

特别是,若是将支撑缓冲部C设为透气性良好的结构,可得到显著的效果。

特别是,当臀部的尾骨M1接触靠背部B的面时,在使胸椎M4的上部、即第2胸椎至第7胸椎倚靠于靠背部B的状态下,靠背部B的面与腰椎M3之间产生间隙。该间隙以如下方式变化:骨盆侧的尾骨M1和骶骨M2侧宽,越往身体上部去,其间隔变得越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靠背部B的开口部E的上侧为转动轴安装的支撑缓冲部C能以转动轴为基准,越往下部的自由端去,越加宽间隔,所以用支撑缓冲部C 补充靠背部B的面与腰椎M3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在通过支撑缓冲部C的面使随着靠背部B翻转而就坐的人体的腰椎M3的位置依旧保持为自然状态的情况下使用,即使继续就坐,也可得到非常减轻腰椎M3的负担的就坐感觉。因此,即使在看起来用直线形成的座椅中,也能按照人体的椎骨的曲线应对,即使是椎间盘突出等椎间盘有损伤的人,也能轻松地就坐,且能使该状态持续。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头部接纳部D用棘轮机构50翻转自如,所以能进行与颈椎M5的位置相应的头部的设定。特别是,若是同时具有支撑缓冲部C和头部接纳部D的功能,则能在身体放松的状态下就坐,所以有就坐时间变长的倾向。但是,此时在开口部E与支撑缓冲部C之间的间隙产生空气流,能防止在人的腰椎M3侧、即后背侧凝聚湿度,能确保清凉感,所以通过该相辅相成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的放松有以往的座椅无法比拟的程度的显著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大致U字状的主座位框架11和保护该主座位框架11之间的辅助座位框架12构成的座位框架10、由主背框架31和保护该主背框架31之间的辅助背框架32构成的背框架30不限定于图1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能采用其他的公知构成。

另外,棘轮机构20、棘轮机构40、棘轮机构50的结构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棘轮机构20,能使用公知的棘轮功能的机构,另外,也可以使用液压缸、气缸等机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靠背部B的下部的座位部A侧形成的开口部E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靠背部B的下端可以释放,而且在闭合后,即在从座位部A的上表面起5至10cm上形成四方形开口的最下部。另外,也能将其宽度扩大到背框架30的宽度。不管怎样,从靠背部B的面观看,开口部E的面积只有比支撑缓冲部C的面积宽广即可。至少在座椅的使用状态下开口部E比支撑缓冲部C大,期望是在两者间产生间隙的程度。

在使臀部和胸椎M4倚靠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靠背部B的面的状态下,由于以靠背部B的开口部E的上侧为轴转动自如的支撑缓冲部C的规定的缓冲部件的鼓出,使得消除靠背部B的面与腰椎M3之间的间隙。在使臀部的尾骨M1和胸椎M4倚靠于该靠背部B的面的状态下形成的靠背部B的面与腰椎M3之间的间隙在椎骨的弯曲状态下自然形成,当身体的肌肉在此处放松时,对椎骨施加负担,出现突出等的主要原因,但是当利用支撑缓冲部C支撑腰椎M3时,对椎骨自身施加的应力减少,人体的负担减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辅助缓冲框架41利用缓冲部件48和罩面材料45构成支撑缓冲部C。因此,人在使用前需要设定支撑缓冲部C的转动角度。但是,当用液压缸或者气缸控制该支撑缓冲部C,在人就坐于座位部A、使臀部和胸椎M4倚靠于靠背部B的面的状态下以将支撑缓冲部C插入到靠背部B的面与腰椎M3之间的间隙的方式使其转动时,能在人就坐的状态下决定该压力的程度,所以能进行符合喜好的调节。特别是,如果在靠背部B的侧部配置液压缸或者气缸的控制阀的控制器,则能在人体自然就坐状态下进行支撑缓冲部C的设定。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内部整体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如图所示,该实施方式与前面的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水平框架32连接于靠近座位框架10的竖立框架31的下侧,而其他结构与前面实施方式基本相同。这样一来,通过以靠背部B的开口部E的下侧为轴安装于该间隙的支撑缓冲部C,将缓冲部件提供给此处以消除该间隙。通过用支撑缓冲部C消除靠背部B的面与腰椎M3之间的间隙,从而相对于翻转靠背部B而就坐的人体的腰,能在腰椎M3的位置依旧保持为自然状态的情况下使用。因此,可持续地得到没有不舒适感的稳定的就坐感觉,并且即使继续就坐也可得到减轻腰椎M3的负担的就坐感觉。另外,由于支撑缓冲部C是以开口部E的下侧为轴装设在所述靠背部B上的,与支撑缓冲部C以开口部E的上侧为轴装设在所述靠背部B上的座椅相比,不会因支撑缓冲部C将就座人的臀部往远离靠 背部B的外方诱导,即使得就座人的臀不会远离靠背部B,从而能保持良好的坐姿,确保能够减轻长时间持续就坐而引起的腰椎负担。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座椅结构能应用于所有的椅子,并不仅限定于座椅。当然,也能使用于车辆用的座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