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785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座椅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座椅以及具有该座椅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乘用车座椅骨架只能实现不同体态人员的乘坐空间需求,不能满足不同体态乘员的乘坐舒适性需求,而且座椅骨架不能进行功能互换和升级,座椅骨架产品局部结构需要重新开发,造成座椅骨架结构复杂、制造工艺繁琐、重量高、开发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座椅,以解决座椅结构复杂且重量大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座椅,包括:座椅骨架,所述座椅骨架包括:靠背骨架和坐垫坐盆组件,所述靠背骨架包括:上横板;边板,所述边板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横板的左右两端;下横板,所述下横板连接在两个所述边板的底部之间;所述坐垫坐盆组件包括:坐垫,所述坐垫包括左右间隔开设置的坐垫侧板,两个所述坐垫侧板之间设置有前后间隔开的前联动杆和后联动杆,每个联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适于与滑轨可枢转地相连;以及坐盆,所述坐盆设置在所述坐垫的前侧;至少一个手动式功能模块,所述功能模块设置在所述靠背骨架或所述坐垫坐盆组件上,所述至少一个功能模块包括:坐垫坐盆组件前后调节机构、肩部调节机构、靠背骨架调角机构、坐盆调高泵。

进一步地,所述边板上设置有边板上凹部和边板下凹部,所述边板上凹部和所述边板下凹部上下间隔开设置,所述边板上凹部的长度小于所述边板下凹部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边板下凹部的上端靠近所述边板的上端且所述边板下凹部的下端靠近所述边板的下端,并且所述边板下凹部的前边缘与所述边板的前边缘的距离为D1,所述边板下凹部的后边缘与所述边板的后边缘的距离为D2,其中D1和D2分别满足关系式:10mm≤D1≤15mm,10mm≤D2≤15mm。

进一步地,所述下横板位于所述上横板前下方,所述边板分为边板上段、边板中段和边板下段,所述边板上段与所述上横板相连,所述边板下段与所述下横板相连,所述边板中段 以向前弯曲的形式连接在所述边板上段与所述边板下端之间,所述边板上段、所述边板中段和所述边板下段的竖直高度比值为1:4:2。

进一步地,所述坐垫侧板呈多段阶梯状,并且两个所述坐垫侧板之间的距离从后向前逐渐减小,所述坐垫侧板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设置有坐垫边板翻边。

进一步地,所述肩部调节机构包括:肩部骨架;肩部调角器,所述肩部调角器具有固定盘和旋转盘;手动解锁机构,所述手动解锁机构与所述肩部调角器相连且用于驱动所述肩部调角器在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肩部调角器处于所述锁止状态时所述固定盘制动所述旋转盘,在所述肩部调角器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固定盘释放所述旋转盘以使所述肩部骨架可随所述旋转盘绕所述旋转盘的中心轴线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肩部调角器具有解锁轴;所述肩部调节机构还包括:解锁轴卡片,所述解锁轴卡片固定在所述解锁轴上且与所述解锁轴同步转动;以及所述手动解锁机构包括:拉线,所述拉线与所述解锁轴卡片固定且固定点相对所述解锁轴偏心。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还包括: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所述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固定在所述座椅的靠背骨架上,并且所述肩部调角器的固定盘固定在所述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上;所述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包括:U形的框架本体;固定翻边,所述固定翻边从所述框架本体的开口端分别朝向彼此延伸,两个固定翻边处在同一平面内且自由端彼此间隔开。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还包括:滑轨,所述滑轨可滑动地设置在车身上的固定轨上,所述连杆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滑轨上,其中,所述滑轨包括左滑轨和右滑轨,所述坐垫坐盆组件前后调节机构设置成用于同步驱动所述左滑轨和所述右滑轨前后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坐垫坐盆组件前后调节机构包括:拉杆,所述拉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左滑轨和所述右滑轨上且所述拉杆的中部形成有拉手。

进一步地,所述靠背骨架调角机构包括:靠背骨架调角器和解锁手柄,所述靠背骨架调角器的固定盘安装在所述坐垫上且活动盘安装在所述靠背骨架上,所述解锁手柄与所述活动盘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还包括:扇形调高齿轮,所述扇形调高齿轮套设在所述后联动杆上,所述扇形调高齿轮与所述连杆相连,所述坐盆调高泵适于驱动所述扇形调高齿轮以所述后联动杆的轴线为枢转轴线转动以使所述连杆相对滑轨转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座椅具有以下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过设置靠背骨架和坐垫坐盆组件,可以使得座椅骨架结构简单且重量轻,从而可以使得座椅骨架符合车辆的轻量化要求,而且座椅骨架的通用性较好,座椅可以匹配多种功能,可以满足驾驶员对车辆座椅的不同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设置有上述的座椅。

所述车辆与上述座椅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座椅的座椅骨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的座椅骨架中的靠背骨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述的座椅骨架中的坐盆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所述的靠背骨架中的边板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所述的座椅骨架中的坐垫的示意图;

图6为座椅的滑轨的示意图;

图7为用于座椅的肩部调节机构和肩部骨架的示意图;

图8为用于座椅的肩部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所示的肩部调节机构中的肩部调角器的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所示的肩部调节机构中的弹性复位装置、第一固定销和第二固定销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座椅骨架101;坐盆102;坐垫103;前联动杆104;靠背骨架110;上横板111;边板112;下横板113;边板上凹部114;边板下凹部115;边板上段116;边板中段117;边板下段118;边板翻边119;

坐垫坐盆组件120;坐垫侧板121;后联动杆122;连杆123;腿托安装部127;坐盆前部加强结构128;座簧安装挂点129;

扇形调高齿轮139;调高限位槽140;解锁手柄144;拉杆145;拉手146;

左滑轨402;右滑轨403;

肩部调节机构701;肩部骨架702;肩部调角器703;固定盘704;旋转盘705;手动解锁机构706;解锁轴707;解锁轴卡片708;拉线709;旋转手柄710;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711;框架本体712;固定翻边713;旋转盘限位片714;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限位片715;弹性复位装置716;第一固定销717;第二固定销718;肩部骨架旋转部719。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座椅包括:座椅骨架101和至少一个手动式功能模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骨架101可以包括靠背骨架110和坐垫坐盆组件120,靠背骨架110大体沿竖直方向延伸,坐垫坐盆组件120大体沿前后方向延伸,靠背骨架110安装在坐垫坐盆组件120的后侧。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靠背骨架110包括:上横板111、两个边板112和下横板113,两个边板112分别连接在上横板111的左右两端,下横板113连接在两个边板112的底部之间。这样可以使得靠背骨架110结构简单且重量轻,从而座椅骨架101可以符合车辆的轻量化要求。

结合图1和图3所示,坐垫坐盆组件120可以包括:坐垫103和坐盆102,坐垫103包括左右间隔开设置的坐垫侧板121,两个坐垫侧板121之间设置有前后间隔开的前联动杆104和后联动杆122,每个联动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杆123,连杆123适于与滑轨可枢转地相连,坐盆102设置在坐垫103的前侧。换言之,前联动杆104和后联动杆122连接在两个坐垫侧板121之间,其中,前联动杆104和后联动杆122相对两个坐垫侧板121可以转动。连杆123连接在联动杆和滑轨之间,当连杆123相对滑轨转动时,坐垫坐盆组件120的高度可以调节,从而可以便于驾驶员将坐垫坐盆组件120调节至所需高度。这样坐垫坐盆组件120结构简单且重量轻,从而座椅骨架101可以符合车辆的轻量化要求。

功能模块设置在靠背骨架110或者坐垫坐盆组件120上,至少一个功能模块包括:坐垫坐盆组件前后调节机构、肩部调节机构701、靠背骨架调角机构、坐盆调高泵。其中坐垫坐盆组件前后调节机构可以调节坐垫坐盆组件120的前后位置,肩部调节机构701可以调节肩部骨架702相对靠背骨架110的角度,靠背骨架调角机构可以调节靠背骨架110相对坐垫坐盆组件120的角度,坐盆调高泵可以用来调节坐垫坐盆组件120相对滑轨的高度。通过合理设置手动式功能模块,可以使得座椅匹配多种功能,从而可以满足驾驶员对座椅功能的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通过设置靠背骨架110和坐垫坐盆组件120,可以使得座椅骨架101结构简单且重量轻,从而可以使得座椅骨架101符合车辆的轻量化要求,而且座椅骨架101的通用性较好,座椅可以匹配多种功能,可以满足驾驶员对车辆座椅的不同需求。

下面详细描述一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骨架101中的靠背骨架110的具体结构。

如图2和图5所示,边板112上可以设置有边板上凹部114和边板下凹部115,边板上凹部114和边板下凹部115上下间隔开设置。其中,边板上凹部114和边板下凹部115分别朝向内侧凹入,即位于右侧的边板112上的边板上凹部114和边板下凹部115分别朝向左侧凹入。通过设置边板上凹部114和边板下凹部115,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加强边板112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提高靠背骨架110的结构强度,进而可以提高座椅骨架101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如图2所示,边板上凹部114的长度可以小于边板下凹部115的长度。这样边板上凹部114和边板下凹部115可以在边板112的长度方向上有效加强边板112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保证安装部在边板112上的布置可靠性。

优选地,边板上凹部114的深度可以小于边板下凹部115的深度。由此,边板上凹部114和边板下凹部115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边板112的结构强度的影响,从而可以保证边板112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如图2和图5所示,边板上凹部114可以为等宽度结构,边板下凹部115的宽度从上向下呈递增趋势。由此,边板上凹部114在上下方向上对边板112的前侧壁和后侧壁的加强效果可以相同,而且由于边板112在对应边板下凹部115的部分具有从上向下宽度递增趋势,通过将边板下凹部115设置成宽度从上向下递增,可以使得边板下凹部115对边板112的前侧壁和后侧壁的加强效果相同,从而可以保证边板112的结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2所示,边板112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分别设置有边板翻边119,边板翻边119朝向靠背骨架110内部延伸,并且边板翻边119分别向上、向下延伸至边板112的上端和下端。边板翻边119和边板11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将边板翻边119向上延伸至边板112的上端和向下延伸至边板112的下端,可以使得边板翻边119在上下方向上有效加强边板112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有效加强靠背骨架110的结构强度。边板翻边119的上端可以固定连接在上横板111上,边板翻边119的下端可以固定连接在下横板113上。

边板下凹部115的上端靠近边板112的上端,而且边板下凹部115的下端靠近边板112的下端,并且边板下凹部115的前边缘与边板112的前边缘的距离为D1,边板下凹部115的后边缘与边板112的后边缘的距离为D2,其中D1和D2分别满足关系式:10mm≤D1≤15mm,10mm≤D2≤15mm。满足上述范围的边板112结构强度较好,而且符合车辆的轻量化要求。优选地,D1和D2进一步可以满足:D1=D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5所示,下横板113位于上横板111前下方,边板112分为边板上段116、边板中段117和边板下段118,边板上段116与上横板111相 连,边板下段118与下横板113相连,边板中段117以向前弯曲的形式连接在边板上段116与边板112下端之间。由此,边板112可以大体成S形,而且边板中段117可以使得边板112线型流畅,从而座椅可以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进而可以提高驾驶员的驾车舒适性。另外向前弯曲的边板中段117可以保证边板112的结构可靠性。

优选地,如图5所示,边板上段116、边板中段117和边板下段118的竖直高度比值可以为1:4:2。满足上述比值的边板112结构可靠,各段数值高度布置合理,从而可以使得边板112线型较好,可以保证驾驶员坐在座椅上的舒适性。

具体地,如图5所示,边板上凹部114和边板下凹部115的一部分位于边板中段117上,边板下凹部115的另一部分位于边板下段118上,并且边板下凹部115的另一部分的竖直高度不超过边板下凹部115的一部分的竖直高度的三分之一。由此,满足上述关系的边板下凹部115布置合理,从而可以在保证边板112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可以使得边板112质量较轻,进而可以使得靠背骨架110符合车辆的轻量化要求。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骨架101的坐垫坐盆组件120。

可选地,如图4所示,坐盆102的中前部可以形成有腿托安装空间。腿托安装空间可以用于安装腿托301。可选地,坐盆102的上表面可以设置有多个环绕腿托安装空间的腿托安装部127。腿托安装部127可以为安装孔,多个安装孔可以围绕腿托安装空间布置,具体地,腿托安装部127总共为四个,两个腿托安装部127设置在腿托安装空间的后侧且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另外两个腿托安装部127设置在腿托安装空间的左侧和右侧,而且该两个腿托安装部127关于腿托安装空间对称布置,通过设置多个腿托安装部127,可以将腿托301牢靠固定在腿托安装空间内,从而可以保证腿托301和坐盆102之间的安装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靠近腿托安装部127的坐盆102的上表面上冲压有坐盆前部加强结构128。其中坐盆前部加强结构128可以设置成凹槽结构,通过设置坐盆前部加强结构128,可以有效加强坐盆102的结构强度,而且还可以加强坐盆102和腿托301之间的安装强度。结合图1和图4所示,坐盆102的后部设置有座簧安装挂点129,座簧安装挂点129附近设置有坐盆后部加强结构。座簧连接在坐垫103的后联动杆122和坐盆102的座簧安装挂点129之间,通过设置坐盆后部加强结构,可以有效加强坐盆102后部的结构强度,而且可以提高座簧安装挂点129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提高坐垫坐盆组件120的结构可靠性,可以提高座椅骨架101的结构可靠性。

优选地,座簧安装挂点129与坐盆后部加强结构在左右方向上交错布置,坐盆前部加强结构128和坐盆后部加强结构通过对坐盆102冲压而形成。这样,坐盆后部加强结构可以设 置在两个座簧安装挂点129之间或者设置在邻近位于外侧的座簧安装挂点129的位置,从而坐盆后部加强结构可以更好地加强座簧安装挂点129的结构强度,进而可以提高座椅骨架101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坐垫侧板121可以呈多段阶梯状,并且两个坐垫侧板121之间的距离从后向前逐渐减小,坐垫侧板121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设置有坐垫侧板翻边11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坐垫侧板121设置成阶梯状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坐垫侧板121的结构强度,可以提高坐垫103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提高座椅骨架101的结构强度。另外,通过设置坐垫侧板翻边119,可以有效提高坐垫侧板121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以提高坐垫103的结构强度,可以提高座椅骨架101的结构强度。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肩部调节机构701,该肩部调节机构701可以应用在车辆的座椅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肩部调节机构701可以包括:肩部骨架702、肩部调角器703和手动解锁机构706,肩部骨架702包括肩部骨架旋转部719,肩部骨架旋转部719可以枢转地安装在座椅的靠背骨架上。可以理解的是,肩部骨架702通过肩部骨架旋转部719安装在座椅的靠背骨架上,而且肩部骨架702可以以肩部骨架旋转部719为枢转轴相对靠背骨架转动。

具体地,如图7所示,肩部骨架702还可以包括:两个肩部骨架竖直板和肩部骨架水平连接板,两个肩部骨架竖直板相对地设置在肩部骨架旋转部719上,肩部骨架水平连接板连接在两个肩部骨架竖直板的中部之间。两个肩部骨架竖直板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设置,而且两个肩部骨架竖直板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肩部骨架水平连接板沿水平方向延伸,而且肩部骨架水平连接板安装在两个肩部骨架竖直板上,其中肩部骨架水平连接板可以用于安装固定头枕,并且肩部骨架竖直板的上端可以焊接有头枕焊接管。

如图8所示,肩部调角器703具有固定盘704和旋转盘705,旋转盘705与肩部骨架旋转部719固定连接,具体地,肩部调角器703设置在肩部骨架旋转部719的一侧,旋转盘705固定在肩部骨架旋转部719的一侧。手动解锁机构706与肩部调角器703相连,而且手动解锁机构706用于驱动肩部调角器703在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肩部调角器703处于锁止状态时固定盘704制动旋转盘705,在肩部调角器703处于解锁状态时固定盘704释放旋转盘705以使肩部骨架702可随旋转盘705绕旋转盘705的中心轴线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当肩部调角器703处于锁止状态时,固定盘704制动旋转盘705,此时肩部骨架旋转部719被制动,换言之,肩部骨架702相对靠背骨架被制动,这样肩部骨架702相对靠背骨 架保持在该角度。当肩部调角器703处于解锁状态时,固定盘704释放旋转盘705,此时旋转盘705和肩部骨架旋转部719相对固定盘704可以转动,从而肩部骨架702相对靠背骨架可以转动,进而可以实现肩部骨架702相对靠背骨架的角度调节,这样驾驶员可以将座椅的肩部调节至自身的舒服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座椅的肩部调节机构701,通过设置肩部调角器703和手动解锁机构706,可以实现肩部骨架702相对靠背骨架的角度调节,从而驾驶员可以选取适合的角度,这样座椅在支撑驾驶员的腰部的同时,座椅的肩部可以支撑驾驶员的肩部,座椅的头枕可以支撑驾驶员的头部,进而可以减缓驾驶员的驾车疲劳程度,可以提高驾驶员的驾车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9所示,肩部调角器703具有解锁轴707,肩部调节机构701还可以包括:解锁轴卡片708,解锁轴卡片708固定在解锁轴707上,而且解锁轴卡片708与解锁轴707同步转动。如图7所示,手动解锁机构706可以包括:拉线709,拉线709与解锁轴卡片708固定,而且拉线709的固定点相对解锁轴707偏心。由此,当驾驶员拉动拉线709时,拉线709可以带动解锁轴卡片708运动,这样解锁轴卡片708和解锁轴707可以同步绕解锁轴707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解锁轴707可以带动旋转盘705和肩部骨架旋转部719相对固定盘704和靠背骨架转动,进而可以实现肩部骨架702相对靠背骨架的角度调节。

可选地,解锁轴707可以具有多边形截面,解锁轴卡片708具有卡槽,卡槽的形状与解锁轴707的截面形状相同。可以理解的是,解锁轴卡片708可以通过卡槽卡接在解锁轴707上,这样解锁轴707和解锁轴卡片708之间安装拆卸方便,而且两者之间安装可靠性较好,从而可以保证两者同步转动或者同步静止。

优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手动解锁机构706还可以包括:旋转手柄710,旋转手柄710设置在座椅的靠背骨架上,而且旋转手柄710显露出座椅的座椅护面,拉线709与旋转手柄710相连。通过将旋转手柄710显露出座椅的座椅护面,可以便于驾驶员操纵旋转手柄710,可以提高驾驶员的操纵便利性。其中,拉线709可以设置在靠背骨架的内侧,这样靠背骨架可以有效保护拉线70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7和图9所示,肩部调节机构701还可以包括: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711,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711固定在座椅的靠背骨架上,并且肩部调角器703的固定盘704固定在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711上。可以理解的是,肩部调角器703的固定盘704通过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711固定在靠背骨架上,旋转盘705通过肩部骨架旋转部719固定在肩部骨架702上,这样当旋转盘705相对固定盘704转动时,可以实现肩部 骨架702相对靠背骨架的角度调节。

具体地,如图9所示,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711可以包括:框架本体712和固定翻边713,框架本体712可以为U形,框架本体712的开口朝向靠背骨架的内侧壁,固定翻边713从框架本体712的开口端分别朝向彼此延伸,两个固定翻边713处在同一平面内且自由端彼此间隔开。这样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711可以通过两个固定翻边713安装在靠背骨架上,通过设置两个固定翻边713,可以保证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711和靠背骨架之间的安装可靠性。具体地,固定翻边713和靠背骨架之间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肩部调节机构701还可以包括:旋转盘限位片714和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限位片715,旋转盘限位片714固定在旋转盘705上,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限位片715固定在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711,旋转盘限位片714随旋转盘705同步转动,而且在转动期间旋转盘限位片714适于止抵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限位片715以限制肩部骨架702的旋转角度。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旋转盘限位片714和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限位片715,可以限制肩部骨架702相对靠背骨架的最大调节角度,这样肩部骨架702可以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相对靠背骨架调节角度,从而可以有效保护驾驶员的肩部和头部,而且可以保证肩部调节机构701的可靠性。

可选地,肩部调节机构701还可以包括:用于限制肩部骨架702调节角度的肩部骨架转角限位部。可以理解的是,肩部骨架转角限位部可以限制肩部骨架702相对靠背骨架的最大转动角度,从而可以使得肩部骨架702相对靠背骨架110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调节,进而可以提高肩部调节机构701的可靠性,以及可以提高驾驶员调节肩部骨架702角度的便利性。可以理解的是,肩部骨架转角限位部的作用与上述的旋转盘限位片714和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限位片715之间的限位作用相同,即合理限制肩部骨架702的转动角度,但是,肩部骨架转角限位部的结构与上述的旋转盘限位片714和肩部调角器固定支架限位片715的结构可以不同,肩部骨架转角限位部可以单独设置在靠背骨架110上,例如,肩部骨架转角限位部可以为限位销或者限位凸起,从而限制肩部骨架702向前调节的最大角度。

可选地,肩部调节机构701还可以包括:弹性复位装置716,弹性复位装置716与肩部骨架702弹性配合以向肩部骨架702施加弹性复位力。可以理解的是,在手动解锁机构706处于解锁状态且驾驶员未手动调节座椅的肩部角度时,在弹性复位装置716的作用下,弹性复位装置716可以提供给肩部骨架702弹性复位力以使得肩部骨架702回复到初始位置,其中初始位置可以为肩部骨架702处于竖直位置时的位置。由此,通过设置弹性复位装置716,可以提高驾驶员对座椅的肩部骨架702角度调节的便利性。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弹性复位装置716可以设置在肩部骨架702的一端,弹性复 位装置716可以包括:扭簧,扭簧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扭簧的第一端弹性地抵压座椅的靠背骨架,扭簧的第二端弹性地抵压肩部骨架702。这样在手动解锁机构706处于解锁状态且驾驶员未手动调节座椅的肩部角度时,扭簧可以拉动肩部骨架702向后回复到初始位置。

具体地,如图10所示,弹性复位装置716还可以包括:第一固定销717和第二固定销718,第一固定销717和第二固定销718分别固定在靠背骨架上,肩部骨架702上设置有肩部骨架扭簧安装点。第一固定销717和第二固定销718在靠背骨架的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置。扭簧具有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扭簧卷绕部,扭簧卷绕部套在第二固定销718上,扭簧的第一端弹性地抵压第一固定销717,而且扭簧的第二端弹性地抵压肩部骨架扭簧安装点。

下面详细描述一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坐垫坐盆组件前后调节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座椅可以包括:滑轨,滑轨可以滑动地设置在车身上的固定轨上,连杆123可枢转地连接在滑轨上,其中,如图6所示,滑轨包括左滑轨402和右滑轨403,坐垫坐盆组件前后调节机构设置成用于同步驱动左滑轨402和右滑轨403前后移动。由此,坐垫坐盆组件前后调节机构可以同步驱动坐垫坐盆组件120从后向前移动,从而可以保证坐垫坐盆组件120的移动平顺性,可以保证座椅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6所示,坐垫坐盆组件前后调节机构可以包括:拉杆145,拉杆14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左滑轨402和右滑轨403上,而且拉杆145的中部形成有拉手146。其中坐垫坐盆组件前后调节机构中的拉杆145还具有锁止功能,当驾驶员需要调节坐垫坐盆组件120前后位置时,驾驶员可以手动操纵拉杆145以对左滑轨402和右滑轨403解锁,从而可以使得左滑轨402相对左固定轨滑动,以及可以使得右滑轨403相对右固定轨滑动,而且驾驶员可以通过拉杆145的拉手146拉动左滑轨402和右滑轨403同步滑动,进而可以保证坐垫坐盆组件前后调节机构的工作可靠性。

下面详细描述一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靠背骨架调角机构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靠背骨架调角机构可以包括:靠背骨架调角器和解锁手柄144,靠背骨架调角器的固定盘安装在坐垫103上,而且活动盘安装在靠背骨架110上,解锁手柄144与活动盘相连。解锁手柄144可以通过带动活动盘相对固定盘旋转,从而可以使得靠背骨架110相对坐垫坐盆组件120可以转动,进而可以调节靠背骨架110的角度。其中,座椅还可以包括卷簧,卷簧可以限制靠背骨架110的角度调节范围,从可以保证靠背骨架110在有效角度范围内调节。

下面详细描述一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坐盆调高泵的工作原理。座椅还可以包括:扇形调高齿轮139,扇形调高齿轮139套设在后联动杆122上,扇形调高齿轮139与连杆123相连,坐盆调高泵适于驱动扇形调高齿轮139以后联动杆122的轴线为枢转轴线转动以使连杆123相对滑轨转动。坐盆调高泵可以安装在坐垫103的坐垫侧板121上,驾驶员可以手动控制坐盆调高泵,从而可以使得坐盆调高泵通过扇形调高齿轮139带动连杆123转动,当连杆123相对滑轨转动时,坐垫坐盆组件120相对滑轨的高度发生改变,从而驾驶员可以将坐垫坐盆组件120调节至所需高度。

扇形调高齿轮139上设置有调高限位槽140,调高限位槽140用于与坐盆调高泵安装支架上的调高限位凸起配合。坐盆调高泵安装在坐盆调高泵安装支架上,坐盆调高泵安装支架安装在坐垫侧板121上,坐盆调高泵安装支架上设置有调高限位凸起,调高限位槽140可以构造为弧形槽,在调高限位凸起位于调高限位槽140的上端时,扇形调高齿轮139停止转动,此时坐垫坐盆组件120位于最高位置,在调高限位凸起位于调高限位槽140的下端时,扇形调高齿轮139停止转动,此时坐垫坐盆组件120位于最低位置。通过设置调高限位槽140和调高限位凸起,可以使得坐垫坐盆组件120高度调节范围合理,从而可以保证坐垫坐盆组件120的调高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座椅,由于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座椅,该座椅可实现的功能较多,而且座椅的重量轻,从而可以符合车辆的轻量化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