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油管的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6613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油管的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尤其是涉及一种加油管的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因车型的外观造型及总体布置的原因,使得加油口到油箱之间的加油管的连接结构相对复杂.由于后悬置布置靠前,造成加油管不能直接与油箱相接,同时车身钣金的高度和强度限制了加油管的纵向通过布置,这就给加油管的总体布置带来了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油管的布置结构,它能完全保证加油功能,并解决了加油口和油箱之间在纵向之间布置有后副车架、以及车身纵梁过低的加油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加油管的布置结构,包括加油管和加油排气管,特征是:加油管由相互串联的第一加油硬管、第一加油软管、第二加油硬管、第二加油软管组成,第一加油硬管上端的加油口通过螺丝固定在车体的侧壁后端,第一加油硬管的中段通过可转动支架固定在车身侧围上,以便易于安装,第一加油硬管的下端通过支架固定在车身纵梁上,第一加油软管的两端用环箍分别与第一加油硬管和第二加油硬管连接,第二加油硬管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支架固定在后副车架的两个横梁右侧,第二加油软管的两端用环箍分别与第二加油硬管和油箱的进油口连接;加油排气管的进气口与油箱采用快插接头连接,加油排气管的中部穿过车身右纵梁的开槽,加油排气管的出气口设在第一加油硬管的加油口的下方,加油排气管横向的右半段通过可滑动安装支架固定在纵梁侧面。

第一加油硬管从加油口下来竖直布置,沿Z轴下降479mm,后副车架处的第二加油硬管沿Z轴下降57mm,以保证加油顺畅性。

在加油排气管经过车身纵梁的部分包覆有尼龙护套。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加油口到油箱加油口的Z向落差为536mm,后副车架布置靠前(在油箱和加油口的中间布置)的前提下,加油硬管1从加油口下来竖直走向,加油硬管1在后侧围的布置Z轴距离为479mm,侧围钣金安装支架为可旋转结构方便装配,在后副车架上布置加油硬管2,此Z轴下降距离为57mm,至此满足了加油管路一直向下的设计原则;加油排气管为尼龙管接快插阳接头形式,直接穿过车身纵梁的开槽,在穿过纵梁的部分包覆尼龙护套;与油箱的加油排气管阴插头连接。

因此,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车身空间、后副车架的结构,以及整体在Z轴的高度关系,解决了整车布置时后副车架布置靠前、车身纵梁Z轴较低、油箱靠近车身纵梁的总体布置时加油管路的功能难以保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第二加油硬管和第二加油软管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加油管的布置结构,包括加油管1和加油排气管2,加油管由相互串联的第一加油硬管3、第一加油软管4、第二加油硬管5、第二加油软管6组成,第一加油硬管3上端的加油口8通过螺丝固定在车体的侧壁后端,第一加油硬管3的中段通过转动支架9固定在车身侧围上,以便易于安装,第一加油硬管3的下端通过支架10固定在车身纵梁上,第一加油软管4的两端用环箍11分别与第一加油硬管3和第二加油硬管5连接,第二加油硬管5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支架18固定在后副车架16的两个横梁17右侧,第二加油软管6的两端用环箍分别与第二加油硬管5和油箱7的进油口连接;加油排气管2的进气口与油箱7采用快插接头14连接,加油排气管2的中部穿过车身右纵梁15的开槽,加油排气管2的出气口设在第一加油硬管3的加油口8的下方,加油排气管2横向的右半段通过可滑动安装支架12固定在纵梁侧面。

第一加油硬管3从加油口8下来竖直布置,沿Z轴下降479mm,后副车架16处的第二加油硬管5沿Z轴下降57mm,以保证加油顺畅性。

在加油排气管2经过车身纵梁的部分包覆有尼龙护套1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