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式车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6908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式车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篷,尤其是涉及一种折叠式车篷。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主要应用在皮卡汽车的后厢上,整体可以折叠。现有技术中关于折叠式车篷有多种,但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依然有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对于车篷与车厢之间的固定方式,以及使用操作时的打开方式。现有技术中,折叠式车篷往往使用带有滑道的固定装置实现车篷与车厢的固定,一方面,类似的固定方式对操作人员所花费的力气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车篷左右两侧的固定装置之间无法实现联动,操作人员需要分别打开两侧的固定装置,方能实现车篷的打开。

对于折叠式车篷,折叠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现有技术中,折叠式车篷各个折叠部件之间往往使用铰链的方式进行连接,上述的铰链在工作时需要一个旋转轴,造成了成本的增加,安装的不便,以及防水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折叠式车篷,操作人员可以在车厢左右的任意一侧操作打开折叠式车篷;折叠式车篷的折叠部件之间通过纯橡胶铰链进行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折叠式车篷,包括后杠,所述后杠下方设置有第一固定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装置包括两端对称设置并且通过一翻转板连接的第一锁具,所述第一锁具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设置有可以活动的锁舌和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可以自由活动的手把,所述手把的底部设置有插槽;所述通孔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杠杆和第二杠杆,所述第一杠杆的左端与第一连杆的右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左端与所述锁舌连接;所述第一杠杆的右端固定于手把的插槽内;所述第二杠杆的左端固定于插槽内,所述第二杠杆的右端与第二连杆的左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右端与翻转板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翻转板上设置有一个可以围绕固定点旋转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二连杆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杠杆和第二杠杆均呈V字形,所述第一杠杆和第二杠杆的底端活动固定于所述第一底板,第一杠杆和第二杠杆可以围绕固定点实现一定角度的旋转。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通孔内的底部设置有限位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锁舌与安装框架配合固定,所述安装框架的横截面成C字形,开口一侧面向车篷,另外一侧与车厢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在车厢与安装框架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密封件; 在安装框架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上设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安装框架上的凹槽相互配合,形成密封接触。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前杠,所述前杠下方设置有第二固定装置,所述第二固定装置的两端分别为第二锁具和第三锁具,所述第二锁具和第三锁具之间通过第二连杆相连接以实现联动;所述第二锁具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锁舌;所述第二底板上还设置有可以旋转的齿轮,所述齿轮的下端设置有配合齿轮运动的第一齿条,所述齿轮的上端设置有配合齿轮运动的第二齿条;所述第一齿条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杆与锁舌连接,所述第二齿条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杆与第三锁具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折叠板与第二折叠板,所述第一折叠板与第二折叠板之间通过橡胶铰链连接固定;所述橡胶铰链16的横截面包括位于顶部的横条,横条的两端垂直向下延伸一定距离后,分别向外侧继续延伸,在两个端点处成圆形结构,并且所述圆形结构的直径大于所述横条延伸段的宽度;另外,横条的两端水平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后再垂直向下延伸出一个凸字形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在第一折叠板与第二折叠板之间形成的型材空腔内设置有横截面为C字形固定块。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三折叠板,所述第二折叠板与第三折叠板之间设置有双铰链杠。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双铰链杠的下方设置有第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采用第一锁具与第三锁具连接配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固定装置两端的锁舌与安装框架配合固定处设置有锁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车篷左右两侧的锁具可以实现联动,方便打开车篷;锁闩限制车篷在水平方向的移动;橡胶铰链既方便安装,同时防水性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与车厢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锁具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安装框架与锁具配合横截面示意图。

图6是密封件位置示意图。

图7是第二固定装置示意图。

图8是锁闩位置示意图。

图9是双铰链杠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橡胶铰链安装后横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橡胶铰链结构横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橡胶铰链与型材形成的防水腔横截面示意图。

图13是双铰链结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与说明。本实施例以三折叠的车篷为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时整体成矩形状,包括第一折叠板1、第二折叠板2和第三折叠板3,所述第一折叠板的外侧设置有后杠4,所述第三折叠板3的外侧设置有前杠5,每个折叠板的左右两侧都设置有侧边框6,所述折叠板完全展开后,可以覆盖住皮卡车的后车厢,折叠板折叠时,可以由车尾方向向车头方向折叠,也可以由车头向车尾方向折叠。考虑到车篷自身的厚度,在车篷的第一折叠板1完成折叠后,第一折叠板1与第二折叠板2重叠在一起会导致车篷厚度的增加,因此,在第二折叠板2和第三折叠板之间3设置了双铰链杠7,以方便车篷的二次折叠。第一折叠板1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固定装置41,所述第一固定装置41固定在后杠4的底部,第一固定装置41两端伸出的锁舌411与安装于车厢上的安装框架8配合固定。第一固定装置41两端的锁舌411在正常状态下处于舒张状态,向外延伸至安装框架8内。所述的第一固定装置41的两端为对称设置的第一锁具42,两端的第一锁具42通过一翻转板413连接,实现两端的第一锁具42之间的联动,即,当打开任意一端的第一锁具42时,另一端的第一锁具也同时打开。

如图3、图4所示,所述第一锁具42包括第一底板421,第一底板421上设置有一可以活动的锁舌422,锁舌422内设置有弹簧423,锁舌422受到弹簧423的压力伸出第一底板421之外。所述第一底板421上设置有通孔424,所述通孔424内设置有一可以自由活动的手把425,通孔424内的底部设置有限位件426,手把425因限位件426的限制不会脱离通孔424,另外通孔424未设置限位件的一面由于安装后与后杠4固定,因此,手把425也不会脱离通孔。所述手把425的底部设置有插槽427。所述通孔424两侧分别固定有第一杠杆428和第二杠杆429,所述第一杠杆428和第二杠杆429均呈V字形,所述第一杠杆428和第二杠杆429的底端活动固定于所述第一底板,第一杠杆428和第二杠杆429可以围绕固定点430实现一定角度的旋转。所述第一杠杆428和第二杠杆429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圆孔,第一杠杆428的左端与第一连杆431的右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431的左端与所述锁舌422连接;第一杠杆428的右端固定于手把425的插槽427内,并且可以在插槽427内移动;第二杠杆429的左端固定于插槽427内,可以在插槽427内移动,第二杠杆429的右端与第二连杆432的左端连接,第二连杆432的右端与翻转板413相连接。所述翻转板413上设置有一个可以围绕固定点旋转的第三连杆433,所述第三连杆433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第二连杆432相连接。

如图5、图6所示,安装框架8的横截面成C字形,开口一侧面向车篷,另外一侧与车厢9固定,在车厢9与安装框架8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0,实现车厢侧面的防水性。安装框架8和车厢9之间通过螺栓固定,通过螺栓紧固的方式,第一密封件10与车厢9之间可以更好的接触,实现防水。

为了更好的实现车篷的防水性能,在安装框架8的上方,侧边框6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1,所述第二密封件11的尾部延伸至车厢9的上方,尤其是,第二密封件11上设置有凸出部,所述突出部与安装框架上凹槽相互配合,形成密封接触。

两端对称设置的第一锁具42之间通过一翻转板413相连接,以实现当一端的第一锁具42的手把因外力纵向移动时,带动了第一杠杆428的旋转,从而实现锁舌422的横向移动;同时,带动了第二杠杆429的旋转,作用力经过第二连杆432、翻转板413、另一端第一锁具的传递,实现另一端锁舌的横向移动。当两端的锁舌向内横向移动一定距离后,锁舌与车厢上的安装框架8脱离,从而可以打开第一折叠板1。

上述技术方案的核心是将手把的纵向运动转化为锁舌的横向运动,同时翻转板的设计实现了第一固定装置41两端锁具的联动。

如图7所示,前杠5的下方安装固定有第二固定装置51,第二固定装置51的两端分别为第二锁具52和第三锁具53,第二锁具52和第三锁具53之间通过第二连杆527相连接以实现联动。所述第二锁具52包括第二底板521,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锁舌522,锁舌内设置有弹簧528,锁舌受到弹簧528的压力伸出第一底板之外。所述第二底板521上还设置有可以旋转的齿轮523,齿轮523的下端设置有配合齿轮运动的第一齿条524,齿轮523的上端设置有配合齿轮运动的第二齿条525,当齿轮523做旋转运动时,带动齿条做横向运动,以实现齿轮523的旋转位移变成齿条的横向移动。第一齿条524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杆526与锁舌522连接,第二齿条525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杆527与第三锁具53连接。

齿轮523内设置有锁芯529,当使用钥匙打开锁芯529时,齿轮523随着钥匙的旋转而旋转,从而带动第二锁具52和第三锁具53上的锁舌的收缩,并与固定于车厢9的安装框架8分离,从而实现第三折叠板3的打开。

如图8所示,在第二折叠板2与第三折叠板3之间设置有双铰链杠7,所述双铰链杠7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固定装置41。考虑到车篷固定后,从后杠4处打开车篷以及从前杠5处打开车篷的几率更大,因此,当后杠4处的第一固定装置41和前杠5处的第二固定装置51同时打开时,车篷整体在水平方向缺乏固定的力,可能导致车篷脱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双铰链杠7下方的第一固定装置41的锁舌对应的安装框架处设置有锁闩71,所述锁闩71的横截面成凹字形,车篷安装固定后,锁舌刚好插入凹字形的锁闩中,以实现当第一折叠板1与第三折叠板3同时打开后,车篷水平方向的固定。所述安装框架8设置锁闩71之处,安装框架的厚度较其他位置的厚度略有降低,以实现锁闩的安装。

如图9所示,在双铰链杠下方设置的固定装置,可以采用与第一固定装置相同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第一锁具与第三锁具直接相连。

如图10所示,第一折叠板1与第二折叠板2之间通过橡胶铰链16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折叠板1与第二折叠板2的外部均覆盖有型材,折叠板与型材密封固定后,通过橡胶铰链与型材之间的配合固定,实现第一折叠板1与第二折叠板2之间的固定。

在第一折叠板1与第二折叠板2之间形成的型材空腔内设置有横截面为C字形固定块17。由于第一折叠板1与第二折叠板2之间采用的是橡胶铰链的连接固定方式,在折叠板折叠时,橡胶铰链可能会随着折叠板的翻动而出现位移,导致脱落;加入固定块17后,固定块17与型材之间卡合固定,对橡胶铰链起到限位的作用,确保橡胶铰链不会脱落。

如图11和图12所示,橡胶铰链16的横截面包括位于顶部的横条161,横条161的两端垂直向下延伸一定距离后,分别向外侧继续延伸,在两个端点处成圆形结构162,并且所述圆形结构162的直径大于所述横条延伸段163的宽度;另外,横条的两端水平向外延伸一定距离后再垂直向下延伸出一个凸字形结构164。橡胶铰链16与型材的结构配合安装,配合安装完毕后,可以实现数个防水腔。所述凸字形结构164与型材配合形成第一防水腔165,圆形结构162与型材配合后形成第二防水腔166。橡胶铰链16的横向长度一直延伸超过车厢9的内侧,从而可以实现更好的防水性能。

第二折叠板2与双铰链杠之间;双铰链杠与第三折叠板之间,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橡胶铰链实现连接固定。

如图13所示,上述连接方式在双铰链两侧形成一个特有的双铰链结构。

本实施例针对是三折叠车篷,类似的,双折叠车篷、四折叠车篷均可以采用类似的固定装置以及橡胶铰链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