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手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3578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拉手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拉手装置和具有该拉手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尤其是在公共汽车或者地铁中,拉手装置作为重要的一部分,乘客通过抓住拉手装置可以防止乘客在车辆加速、减速或转弯时发生倾倒,对于乘客的安全乘车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技术中,车辆中的拉手装置是间隔排列并固定安装在车内座椅的上方,而在车内的空间的限制下,拉手装置的数量就受到了限制,在车内乘客较多时,拉手装置往往不够用;而在车内乘客较少或者拉手装置的下面放置有乘客行李等障碍物时,空余的拉手无法使用,造成了浪费,且占用了坐在座椅上的乘客上方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一种使用方便的拉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拉手装置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拉手装置,包括承力杆、挡杆、防滑机构、承力带和拉手,所述挡杆设置在所述承力杆上方并与所述承力杆间隔开,所述防滑机构设置在所述挡杆与所述承力杆之间,所述防滑机构的上表面为波浪形,所述承力带套接在所述防滑机构上且相对所述承力杆可沿所述承力杆的长度方向滑动,所述拉手固定在所述承力带的下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拉手装置,在车内乘客较少时,空余的拉手可以被收拢到一块,放置在承力杆的一端,减小空余的拉手对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的影响。在车内乘客较多时,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拉手放置在承力杆的任何位置,使用方便,能保证乘客的乘车安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拉手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优选地,所述防滑机构为弹性防滑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防滑机构为橡胶件。

优选地,所述防滑机构固定在所述承力杆上,所述防滑机构的波峰与所述挡杆上下间隔开。

优选地,所述承力带为弹性带。

优选地,所述拉手为框体结构,所述框体结构的下框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波浪形凸起。

优选地,所述拉手为塑料件。

优选地,所述承力杆上设置有凹槽,所述防滑机构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凹槽沿所述承力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设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上述的拉手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在车内乘客较少时,空余的拉手可以被收拢到一块,放置在承力杆的一端,减小空余的拉手对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的影响。在车内乘客较多时,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拉手放置在承力杆的任何位置,使用方便,能保证乘客的乘车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拉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拉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拉手装置100,承力杆1,挡杆2,防滑机构3,承力带4,扎紧机构41,拉手5,上框体51,左框体52,右框体53,下框体54,波浪形凸起541,四方形通孔5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

首先结合图1和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手装置100。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手装置100可以包括承力杆1、挡杆2、防滑机构3、承力带4和拉手5,拉手装置100可以设在车辆的乘员舱内,挡杆2设置可以在承力杆1上方并与承力杆1间隔开,挡杆2可以设置在承力杆1的正上方,挡杆2与承力杆1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空间,挡杆2可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挡杆2可以设置在车辆的乘员舱的顶部,并与车辆的乘员舱的顶壁固定。承力杆1也可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挡杆2可以设置在车辆的乘员舱的顶部,并与车辆的乘员舱的顶壁固定。

具体地,挡杆2的上表面可以与车辆的顶壁焊接固定,承力杆1的前端可以与车辆的乘员舱内的前壁焊接固定,承力杆1的后端可以与车辆的乘员舱内的后壁焊接固定,从而挡杆2与承力杆1均可以与车辆的乘员舱固定。

承力带4可以套接在防滑机构3上且相对承力杆1可沿承力杆1的长度方向滑动,防滑机构3可以设置在挡杆2与承力杆1之间,优选地,防滑机构3可以固定在承力杆1上,从而承力带4套接在承力杆1和防滑机构3上并可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在承力杆1与防滑机构3上移动,承力带4在移动中与防滑机构3的上表面接触,防滑机构3的上表面可以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使承力带4在防滑机构3上难以轻易滑动,从而使乘客抓取拉手5时拉手5不易滑动,保证了乘客的乘车安全。

防滑机构3的上表面可以为波浪形,即防滑机构3的上表面具有多个波峰和多个波谷,可以理解的是,波峰为防滑机构3的最高点,波谷为防滑机构3的最低点。优选地,防滑机构3的波峰可以与挡杆2上下间隔开,具体地,当乘客抓取拉手5时,可以将拉手5移动到波谷处,即防滑机构3的上表面的最低点,从而拉手5和承力带4不易在乘车过程中滑动,保证了乘客的乘车安全。

拉手5可以固定在承力带4的下端,具体地,承力带4的两端可以固定在拉手5的上表面。从而拉手5位于车辆的顶部,人们可以向上伸手抓取拉手5。

承力杆1用于承接乘客抓取拉手5时的拉力。挡杆2用于限制承力带4的滑动空间,特别地,使防滑机构3的波峰与挡杆2之间的空隙变得更窄,乘客抓取拉手5时,承力带4可以限制在防滑机构3的相邻的两个波峰之间,更不易从防滑机构3的波峰处滑出。承力带4用于连接拉手5并使拉手5可以滑动。拉手5用于乘客乘车时抓取,保证乘客在乘车过程中的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手装置100,通过令拉手5与承力带4相连,承力带4可滑动地套接在承力杆1上,在车内乘客较少时,空余的拉手5可以被收拢到一块,放置在承力杆1的一端,减小空余的拉手5对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的影响。在车内乘客较多时,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拉手5放置在承力杆1的任何位置,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且挡杆2与防滑机构3令拉手5在乘客抓住拉手5乘车时不易滑动,能保证乘客的乘车安全。

下面根据图1和图2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拉手装置100,拉手装置100可以包括承力杆1、挡杆2、防滑机构3、承力带4和拉手5。

如图1和图2所示,拉手装置100可以设在车辆的乘员舱内,挡杆2设置可以在承力杆1上方并与承力杆1间隔开,挡杆2可以设置在承力杆1的正上方,挡杆2与承力杆1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空间,挡杆2可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挡杆2可以设置在车辆的乘员舱的顶部,并与车辆的乘员舱的顶壁固定。承力杆1也可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设置,挡杆2可以设置在车辆的乘员舱的顶部,并与车辆的乘员舱的顶壁固定。

优选地,防滑机构3可以为弹性防滑机构3,由此可以防止抓取拉手5的乘客乘车时拉手5滑动,保护了乘客的乘车安全。具体地,防滑机构3可以为橡胶件,橡胶件可以提供给承力带4较大的摩擦力,使套在防滑机构3上的承力带4移动需要的力较大,拉手5不易在车辆行驶中滑动。另一方面,由于橡胶件弹性强,乘客在抓取并向下拉动拉手5时,与拉手5相连的承力带4给予橡胶件向下的压力,橡胶件中与承力带4接触的部分随即下凹,从而承力带4不易从下凹处滑出,进而拉手5不易在车辆行驶中滑动。

优选地,承力带4可以为弹性带,弹性带具有伸缩性,可以使乘客在抓住拉手5并向下拉动时提供缓冲,并便于身高较矮的乘客抓取拉手5。

优选地,如图1所示,拉手5可以为框体结构,具体地,拉手5的中间可以有四方形通孔55,拉手5可以包括上框体51、下框体54、左框体52和右框体53,四方形通孔55可以由四个框体共同限制出,乘客的可以将一只手除大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伸入四方形通孔55,并与大拇指配合抓住下框体54,从而抓住拉手5。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实施例中,框体结构的下框体54的上表面可以设置有波浪形凸起541,相邻的两个凸起可以限制出一个手指宽的凹陷,使乘客握住拉手5时感觉更舒适。

优选地,拉手5可以为塑料件,由此拉手5造价便宜,便于制造,且具有一定强度。

具体地,承力带4的中部可以具有扎紧机构41,扎紧机构41可以扎紧承力带4,拉手5不易随承力带4沿着承力杆1的轴线大幅摆动,从而保证了乘客的乘车安全。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承力杆1上可以设置有凹槽,防滑机构3上可以设置有凸起,凹槽可以向下方凹陷,凸起可以朝下方凸起,换言之,承力杆1上的凹槽可以向与防滑机构3相反的方向凹陷,防滑机构3上的凸起可以向承力杆1的方向凸起。凸起固定在凹槽内,凸起和凹槽均可以为多个,多个凸起可以与多个凹槽一一对应设置,通过凸起与凹槽配合可以使承力杆1与防滑机构3固定,固定方式简单。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凹槽可以沿承力杆1的长度方向延伸,凸起可以与凹槽过盈配合,从而使防滑机构3与承力杆1之间连接更牢固。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手装置100,通过令拉手5与承力带4相连,承力带4可滑动地套接在承力杆1上,在车内乘客较少时,空余的拉手5可以被收拢到一块,放置在承力杆1的一端,减小空余的拉手5对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的影响。在车内乘客较多时,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拉手5放置在承力杆1的任何位置,设计合理,使用方便,且挡杆2与防滑机构3令拉手5在乘客抓住拉手5乘车时不易滑动,能保证乘客的乘车安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有本实用新型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拉手装置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拉手装置100,在车内乘客较少时,空余的拉手5可以被收拢到一块,放置在承力杆1的一端,减小空余的拉手5对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的影响。在车内乘客较多时,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拉手5放置在承力杆1的任何位置,且拉手装置100不易滑动,使用方便,且能保证乘客在车辆行驶中的安全。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可以是具有发动机的汽车或具有驱动电机的纯电动汽车,另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车辆也可以是轨道车辆如地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