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自动升降拍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7835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自动升降拍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拍摄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车载自动升降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当驾驶员驾驶车辆时,为了知晓车辆的周围情况来安全行驶时,需要借助安装在车辆两侧的及前方的后视镜进行观察,但是由于后视镜本身的视野范围有限,存在角度视角盲点,对于一些特殊场合的路况并不能全部覆盖,另外现在在绘制路况的全景漫游拍摄大都是专门街景车,比如绘制百度地图,谷歌地图的专用街景车,这些拍摄装置只是固定高度,固定位置的拍摄装置,并不能随意移动,升降或拆卸,而且只能安装在专用的车上,不适合普遍通用的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自动升降拍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载自动升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汽车安装架、固定设置在汽车安装架上的底板、固定在底板上的一对滑轨、配合设置在一对滑轨之间的滑板、与滑板活动连接的底座、固定在底座上的电动升降装置及设置在电动升降装置上的摄像头,所述底板前端设有用于电动升降装置水平放置支撑的弧形支架板,所述电动升降装置的侧壁两端对称设置液压收缩杆,所述液压收缩杆一端固定连接在电动升降装置的侧壁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滑板上,所述电动升降装置侧面固定设置蓄电池,所述蓄电池通过导线与电动升降装置进行电路连接。

所述的一种车载自动升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升降装置的顶端设有用于摄像头安装的托盘。

所述的一种车载自动升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为360°可旋转式摄像头。

所述的一种车载自动升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前端面设有铰链机构,所述底座通过铰链机构与滑板连接,所述底座的后端面焊接设置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开设配位孔,所述连接板通过配位孔与滑板后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的一种车载自动升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上设有一组用于滑板水平位置调节的位置调节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可直接安装在普通汽车上,通过固定在底座上的电动升降装置可实现对拍摄装置高度自动调节,已覆盖更广的拍摄范围,安装在汽车安装架底板上的滑轨,可实现整个拍摄装置的水平移动,合理调节装置的拍摄位置,液压收缩杆的收缩和底座通过铰链机构的旋转可实现整个装置的折叠收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升降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收缩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折叠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的结构图;

图中:1.底板,2.汽车安装架,3.滑轨,4.滑板,5.弧形支架板,6.底座,7.电动升降装置,8.液压收缩杆,9.蓄电池,10.托盘,11.摄像头,12.铰链机构,13.连接板,14.配位孔,15.位置调节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8所示,一种车载自动升降拍摄装置,包括底板1、汽车安装架2、滑轨3、滑板4、弧形支架板5、底座6、电动升降装置7、液压收缩杆8、蓄电池9、托盘10、摄像头11、铰链机构12、连接板13、配位孔14及位置调节孔15。汽车安装架2上固定有底板1,用于连接装置固定在车顶上,弧形支架板5固定在底板1上,用于支撑折叠时的电动升降装置7,滑轨3固定在汽车安装架2的底板1上,滑轨3上有若干位置调节孔,用来调节装置水平移动至合适位置,滑板4切合在滑轨3上,可以在滑轨3上自由移动,其上通过铰链机构12连接有底座6,底座6后端面焊接有一块带有配位孔14的连接板13,底座6前端面焊接用于连接滑板4的铰链机构12,铰链机构12可实现底座6的旋转,在工作时,电动升降装置7直立升降,通过后端面的配位孔14将底座6用螺栓固定在滑板4后端面上,电动升降装置7固定在底座6上,通过滑轨3上的位置调节孔15来控制电动升降装置7的水平移动距离,液压收缩杆8在电动升降装置7侧壁上对称设置两个,液压收缩杆8一端与电动升降装置7侧壁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滑板4上,在停止工作时,电动升降装置7收缩,接着松开配位孔14上的螺栓,底座6带动整个装置通过铰链机构12旋转倾倒,同时两个液压收缩杆8收缩,整个装置完成折叠,蓄电池9安装在电动升降装置7的侧面,蓄电池9与电动升降装置7电路连接,用于对电动升降装置7的供电使用,承载镜头的托盘10安装在电动升降装置7的顶部,用于安装摄像头11,摄像头11为360°可旋转式摄像头,用于对车外路况的拍摄和探测。

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精神下,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