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7689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汽车降温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降温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汽车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众人周知,当汽车停驶后,若汽车停在室外,在炎炎夏日的暴晒下,车内温度会增加,其会大大高于室外温度。因而当驾驶员下次开启车门时,均会感觉太热而不舒服。为解决汽车停驶后车内温度过高的问题,人们通常是在车内放置遮阳板来抑制车内温度上升。当汽车停驶时间很短时,遮阳板能发挥一定的效果,但是当停驶时间略长时,遮阳板便无法抑制车内温度上升。此外,当驾驶员下次开启车门时,为避免忍受过高的温度,人们通常会先点火开启车内空调,待车内温度下降至正常温度后再驾车。而当车暴晒很长时间后,骤然开启空调,其会对汽车蓄电池造成损耗。因此,对于目前汽车停驶后车内温度过高的温度,并无有效的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汽车降温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降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可装入汽车天窗处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朝向汽车天窗的顶部设有太阳能发电板,在所述壳体内设有制冷装置和充放电控制装置,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太阳能发电板及制冷装置电连接,所述制冷装置通过所述太阳能发电板供电而进行制冷工作,从而降低汽车车身内温度。

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隔成热室和冷室,在所述壳体上设有贯通所述冷室与汽车车身内部的第一出风口,在所述壳体上设有贯通所述热室与天窗外部的第二出风口。

在所述壳体上设有贯通所述冷室与汽车车身内部的第一进风孔,在所述壳体上设有贯通所述热室与汽车车身内部的第二进风孔。

在所述冷室内设有第一风机,所述风机使得所述冷室内的气体朝所述第一出风口排出。

在所述热室内设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使得所述热室内的气体朝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

在所述壳体的一端设有用于固定连接于汽车天窗处的固定连接部,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设有用于活动连接于汽车天窗处的活动连接部,当所述壳体装入汽车天窗处时,设于壳体顶部的太阳能发电板位于汽车天窗玻璃的下方。

所述活动连接部可伸缩而适配不同尺寸大小的汽车天窗结构。

所述活动连接部为中空结构,其一端与所述热室贯通,其另一端与天窗外部贯通,所述活动连接部形成所述第二出风口。

所述制冷装置设于所述分隔部上,包括制冷片、第一导热件、第二导热件及隔热片,所述制冷片与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热件与所述制冷片的冷端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导热件与所述制冷片的热端接触连接,在所述第一导热件与第二导热件之间设有所述隔热片,所述第一导热件位于所述冷室内,所述第二导热件位于所述热室内。

在所述太阳能发电板与所述壳体顶部之间设有隔热棉,在所述活动连接部的朝向汽车天窗的一侧设有防撞用的第一密封条,在所述活动连接部的与汽车天窗连接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密封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天窗处设置汽车降温装置,利用太阳能发电进行工作,从而使得其可不依赖于汽车电源,而可在汽车停驶过程中依靠太阳能进行制冷,在车内温度过高时自动进行工作降温,从而可避免汽车停驶时车内温度过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降温装置不仅可大大提高用车舒适性,而且节能环保,充分利用能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壳体去掉顶部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与第二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其中,壳体1、固定连接部11、活动连接部12、分隔部13、热室14、冷室15、第一出风口16、第二出风口17、第一进风孔18、第二进风孔19、太阳能发电板2、制冷装置3、制冷片31、第一导热件32、固定孔321、第二导热件33、螺孔331、隔热片34、定位孔341、第一密封条41、第二密封条42、隔热棉5、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降温装置包括壳体1、太阳能发电板2、制冷装置3和充放电控制装置,所述壳体1用于嵌入装设于汽车天窗处,所述太阳能发电板2用于吸收太阳能光照进行发电而为整个汽车降温装置提供电能,所述制冷装置3通过充放电控制装置与太阳能发电板2连接,其用于制冷而降低汽车车身内的温度。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降温装置,在不改变汽车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天窗玻璃的透光性而采用太阳能发电板2进行发电而提供电能,从而可在汽车不打火的情况下进行制冷工作,降低汽车车身内的温度,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具体的,所述壳体1被构造呈中空状,在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有所述制冷装置3。所述壳体1的截面形状与汽车天窗的形状相匹配。汽车天窗通常呈长方形,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优选构造呈长方体形成。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也可构造呈其他形状。

为方便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降温装置装设于汽车天窗处,在所述壳体1的外壁上设有连接部。具体的,在所述壳体1的一端设有固定连接部11,在所述壳体1的另一端设有活动连接部12。所述固定连接部11和所述活动连接部12既可沿汽车天窗的长度方向设置,也可沿汽车天窗的宽带方向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固定连接部11和所述活动连接部12优选沿汽车天窗的长度方向设置,其设于壳体1的相对的两端外壁上。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固定连接部11和所述活动连接部12也可设于所述壳体1相邻的两侧外壁上。所述固定连接部11用于固定连接在汽车天窗的防护板接口处,其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其可通过各种公知的方式与汽车天窗固定连接。所述活动连接部12用于活动连接在汽车天窗处。由于不同汽车型号的天窗尺寸不同,为适配于不同尺寸大小的天窗结构,本实施例的活动连接部12为可伸缩结构,其可被拉长或缩短,从而适配于不同尺寸大小的天窗。所述活动连接部12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其呈平板状。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活动连接部12还可被构造呈中空状,以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出风口17。为能在汽车天窗玻璃下压时保护所述活动连接部12及汽车天窗,在所述活动连接部12的朝向汽车天窗的表面上,即活动连接部12的顶部设有第一密封条41。所述第一密封条41不仅起缓冲保护作用,从而还可加强汽车降温装置与汽车天窗之间连接的密封性。为避免漏气,在所述活动连接部12的与汽车天窗相连接的部位设有第二密封条42。

在所述壳体1的顶部设有所述太阳能发电板2。所述太阳能发电板2可选用公知的太阳能发电板2。为提高发电效果,所述太阳能发电板2的面积可尽量大至与汽车天窗玻璃的大小相一致。当天窗玻璃处于封闭状态时,所述太阳能发电板2位于所述天窗玻璃的正下方。为降低外部高温影响汽车降温装置的制冷效果,在所述太阳能发电板2与所述壳体1的顶部之间设有隔热棉5。

所述壳体1内设有分隔部13,所述分隔部13将所述壳体1的内部分隔成热室14和冷室15。所述分隔部13将所述壳体1分隔成冷室15和热室14的形式不限,其可以是进行上下分隔而分成两层,也可以是进行左右分隔而分成两侧。当所述分隔部13将壳体1分成上下两层时,所述冷室15应在下,所述热室14应在上。本实施例中,以所述分隔部13将所述壳体1分隔成左右两侧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进行适应性修改。

在所述壳体1上设有第一出风口16和第二出风口17。所述第一出风口16用于将冷空气排入汽车车身内而对汽车车身进行降温,所述第一出风口16贯通所述冷室15与汽车车身内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16设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并位于所述冷室15内。所述第二出风口17用于使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排出至外部环境中,所述第二出风口17贯通所述热室14与天窗外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口17由所述活动连接部12形成,所述活动连接部12内部中空,其一端与所述热室14贯通,其另一端与外部贯通,从而可用于将热空气从所述热室14排出至外部大界中。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口17也可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侧壁上,并位于所述热室14内。

为进行空气交换,在所述壳体1上还可设置第一进风孔18和第二进风孔19。所述第一进风孔18用于使空气流入所述冷室15,所述第二进风孔19用于使空气流入所述热室1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孔18贯通所述冷室15与汽车车身内部,所述第二进风孔19贯通所述热室14与汽车车身,其分别设于所述壳体1相对的两侧侧壁上。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孔18和第二进风孔19也可设于其他位置处。由于汽车密封度较高,当车身内空气由第一进风孔18和的第二进风孔19流向冷室15和热室14时,车声内空气变少会使车身内形成负压,此时可通过汽车现有的空调风道向外吸风进来。此外,为提高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孔19优选其位置对应于所述第二风机7,使得进入的至热室14的空气可送入至第二风机7处。

为加速气体流通,在所述冷室15内设有第一风机6,在所述热室14内设有第二风机7。所述第一风机6使得所述冷室15内的气体朝所述第一出风口16排出至汽车车身内,所述第二风机7使得所述热室14内的气体朝所述第二出风口17排出至天窗外。所述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可选用公知的风机。

所述制冷装置3设于所述分隔部13上,其包括制冷片31、第一导热件32、第二导热件33及隔热片34。所述制冷片31选用公知的制冷片,其为热电半导体制冷片,其分为两面,其一面吸热,为冷端,其另一面散热,为热端。当制冷片31通电时,其热端散热,其冷端吸热,从而可实现降温效果。所述制冷片31与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电连接,其通过所述太阳能发电板2进行发电所提供的电能而进行工作。所述第一导热件32与所述制冷片31的冷端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导热件33与所述制冷片31的热端接触连接。所述隔热片34设于所述第一导热件32与所述第二导热件33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热件32及第二导热件33的表面相接触。所述隔热片34用于隔绝第一导热件32和第二导热件33之间的温度传递。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热片34的厚度与所述制冷片31的厚度一致,所述隔热片34套设于所述制冷片31的外围,其将所述制冷片31包覆在其内,从而使得所述隔热片34及制冷片31的表面同时与所述第一导热件32及第二导热件33相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热件32和第二导热件33选用铝散热片。具体的,在所述第二导热件33上设有若干个螺孔331,其分别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导热件33及将制冷装置3固定于所述分隔部13上。所述第一导热件32和第二导热件33分别具有平面部,在所述第二导热件33的平面部上设有螺孔331,在所述第一导热件32的平面部上设有位置相对应的固定孔32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热件33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导热件32的面积。所述制冷片31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导热件32的面积。为实现更好的温度传递效果,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制冷片31的外侧表面上涂有导热硅,其使得所述制冷片31的表面与第一导热件32及第二导热件33的表面结合无缝隙,从而提高温度传递效果。在所述隔热片34上设有位置与所述螺孔331相对应的定位孔341。安装时,将所述制冷片31装设于所述第二导热件33的螺孔331之间,然后套设所述隔热片34,使隔热片34的定位孔341与所述第二导热件33的螺孔331对应上,然后将第一导热件32对合在制冷片31上,使第一导热片的固定孔321与所述第二导热件33的螺孔331及隔热片34的定位孔341对应上,然后将三者通过紧固件,如螺钉紧固,从而使得第一导热件32、隔热片34、制冷片31及第二导热件33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所述制冷装置3。所述隔热片34不仅可用于隔绝第一导热件32和第二导热件33之间的温度传递,而且还可防护所述紧固件受力过大而破损。

为及时将所述制冷装置3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带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机7固定于所述第二导热件33上。

所述制冷装置3通过公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分隔部13上。根据制冷效果的需求及汽车天窗的尺寸,可在所述分隔部13上设置一个或多个制冷装置3。当所述制冷装置3固定于所述分隔部13上时,所述第一导热件32位于所述冷室15内,所述第二导热件33位于所述热室14内。

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用于实现太阳能发电及放电的电源管理功能,其分别与所述太阳能发电板2及制冷装置3电连接。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设有稳压保护电路,以避免制冷片31烧坏、风机损坏等。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可参考公知技术。

为实现自动控制,还可在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置温度传感器,其用于检测汽车车身内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充放电控制装置电连接,其用于联动所述风机加大功率转动或降低功率转动。

藉此,便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降温装置。使用时,将整个装置装设于汽车天窗处,并通过固定连接端而使壳体1与天窗防护板结构固接,并通过活动连接端而适配于天窗大小,并密封连接于天窗处。当汽车降温装置装设于天窗处时,所述太阳能发电板2位于天窗玻璃的下方,且整个汽车降温装置不影响天窗玻璃的开启和闭合。当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汽车车身内温度达到预定温度而需开启制冷效果时,所述制冷片31工作,其冷端吸热而使第一导热件32温度降低,从而使得冷室15温度降低。冷室15冷却后的空气在第一风机6的作用下而通过第一出风口16送入汽车车身内,从而可对汽车内部进行降温。所述制冷片31工作时,其热端产生热量而使第二导热件33温度升高,从而导致热室14温度升高,热室14内的空气在第二风机7的作用下通过第二出风口17而由热室14排出至天窗外。在第一风机6和第二风机7的作用下,汽车车身内的空气可由第一进风孔18进入冷室15,由第二进风孔19进入热室14。当汽车车身内的空气进入冷室15和热室14时,此时由于车身内空气减少而形成负压,从而可通过汽车现有的空调风道吸风进来以补充空气。通过制冷片31的持续工作,便可对车身内温度进行降温。在降温过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可实时检测车身内温度,当车身内温度较高时,其可联动所述风机加大功率而提高制冷效果,当车身内温度降低时,其可联动所述风机降低功率以节约电能。当车身内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时,其可联动所述制冷片31停止工作。当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车身内温度升高至预设温度时,其可联动所述制冷片31工作而进行降温。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降温装置是通过太阳能发电板2进行发电提供电能,因而其可在汽车不打火的情况下进行制冷工作,且其设有温度传感器,可随着车身内温度而自动开启或停止,因而特别适用于汽车熄火后对车内进行降温,尤其可解决汽车长时间停驶而导致车内温度过高的问题,可避免驾驶员下次开启时车内温度过高而感身体不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降温装置,不需改动汽车现有天窗结构,并且不依赖于汽车供电,因而其使用十分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