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扭转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7698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扭转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扭转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大力发展具有节能环保优势的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中,由于电机代替了燃油发动机,而电机的转矩波动特性与燃油发动机不同,因此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具有其自身特点。燃油发动机驱动所需的多档变速器在电动汽车上简化成了单档的减速器,且燃油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所用的离合器在电动汽车上也被取消,取而代之的则是通过花键将电机和减速器直接连接。

由于花键连接为刚性连接,因而不具备减振和缓冲作用。在电动汽车中,为保证电机和减速器的装配,相互之间配合的花键均采用间隙配合。由于电动汽车使用工况复杂,电机会产生频繁加减速,即使电机在稳态下,其转速也难以精确稳定在某一转速值,导致电机和减速器之间花键频繁的冲击,而电机与减速器之间没有任何缓冲设施,电机的扭转振动直接作用于传动系统上,导致传动系统寿命严重缩短。

授权公告号为CN 20392038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包括电机和减速器,电机内有输出轴,减速器内布置有输入轴,输入轴上设有外花键;还包括一个将电机和减速器相连接的扭转减震器。上述专利公布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增加一个将电机和减速器相连接的扭转减震器,避免了电机扭矩和转速的变化直接传递到减速器上,减缓了动力系统的震动和冲击,提高了电动汽车的起步舒适性以及传动系统寿命。但该扭转减震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只设置了一种减震件,阻尼力大小与减震件的压缩程度有关,若电机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入轴的相对转动幅度较小,减震件产生的阻尼力会显得过大;而若电机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入轴的相对转动幅度较大,则减震件产生的阻尼力会显得偏小,容易使共振振幅过大,工作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根据不同工作情况灵活改变工作方式的用于电动汽车的扭转减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扭转减振装置,该装置设置在电动汽车的电机与减速器之间,所述的装置包括与电机传动连接的从动盘毂以及设置在从动盘毂两侧并与减速器传动连接的从动盘体,所述的从动盘毂及从动盘体上相对应处分别开设有从动盘毂减振弹簧窗口、从动盘体减振弹簧窗口,所述的从动盘毂减振弹簧窗口内沿周向设有嵌套式减振弹簧组,所述的从动盘毂与从动盘体通过嵌套式减振弹簧组弹性连接。若电机与减速器之间的转速不相同,则从动盘毂与从动盘体之间会发生相对转动,并通过嵌套式减振弹簧组进行缓冲,承载冲击载荷,并逐渐进行动力传递,最终使电机与减速器之间转速达到一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嵌套式减振弹簧组共设有多个,并沿周向均匀分布,以保证装置工作时的平衡稳定,并提供足够的阻尼力。

所述的嵌套式减振弹簧组包括沿周向设置在从动盘毂减振弹簧窗口内的内减振弹簧以及套设在内减振弹簧外部的外减振弹簧。通过设置两种不同规格的减振弹簧,能够根据不同的工作情况灵活改变装置的工作方式,满足不同的需要。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内减振弹簧及外减振弹簧均为圆柱螺旋弹簧。

所述的内减振弹簧的刚度大于外减振弹簧的刚度,所述的内减振弹簧的长度小于外减振弹簧的长度。外减振弹簧能够提供较小的阻尼力,内减振弹簧能够较大的阻尼力。外减振弹簧先进入工作状态,当需要较大阻尼力时,内减振弹簧再进入工作状态。

所述的从动盘毂减振弹簧窗口内分别设有与内减振弹簧相适配的内减振弹簧导向柱以及与外减振弹簧相适配的外减振弹簧导向柱,所述的内减振弹簧导向柱位于内减振弹簧的内部,所述的外减振弹簧导向柱位于内减振弹簧与外减振弹簧之间。内减振弹簧导向柱及外减振弹簧导向柱均设有两对,并沿周向分别设置在从动盘毂减振弹簧窗口内的两端。两对内减振弹簧导向柱分别插设在内减振弹簧的两端,对内减振弹簧进行导向和限位;两对外减振弹簧导向柱分别插设在外减振弹簧的两端,对外减振弹簧进行导向和限位。

所述的内减振弹簧导向柱的长度大于外减振弹簧导向柱的长度。由于内减振弹簧的长度小于外减振弹簧的长度,为了防止内减振弹簧工作时发生错位或脱落,影响工作稳定性,故增加内减振弹簧导向柱的长度,以减小两对内减振弹簧导向柱之间的距离,防止内减振弹簧在工作时脱落。

所述的从动盘体减振弹簧窗口处设有翻边。翻边能够从外侧对外减振弹簧进行限位,防止外减振弹簧在工作时脱落。

所述的从动盘体包括分别设置在从动盘毂两侧的摩擦片组件、减振盘,所述的摩擦片组件与减振盘固定相连,所述的摩擦片组件与减速器传动连接。摩擦片组件与减振盘一起将从动盘毂夹在中间,保证装置的整体稳定性。

所述的摩擦片组件与减振盘之间设有连接螺栓,并通过连接螺栓固定相连,所述的从动盘毂上与连接螺栓相对应处开设有连接螺栓活动窗口。由于从动盘体与从动盘毂之间会发生相对转动,而摩擦片组件与减振盘之间通过连接螺栓固定相连,因而在从动盘毂上设置连接螺栓活动窗口,当从动盘体与从动盘毂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时,连接螺栓能够在连接螺栓活动窗口内往复运动,保证装置的有效工作。

所述的摩擦片组件包括从动盘片以及一对分别与从动盘片的两侧面相贴合的摩擦片,所述的从动盘片与减振盘固定相连,所述的摩擦片与减速器传动连接。摩擦片与从动盘片之间通过铆钉固定相连。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从动盘片上沿径向开设有T型槽,以减小从动盘片的翘曲。从动盘片采用65Mn冲压制成。

所述的摩擦片组件与从动盘毂之间、从动盘毂与减振盘之间均设有阻尼片。阻尼片不仅能够吸收振动能量,从而达到衰减运动、改善行驶平顺性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减振降噪,提高装置的抗振性能,使工作更加平稳。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阻尼片与从动盘毂固定相连。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从动盘毂由45号钢锻造制成,整体淬火后中温回火以提高韧性,从动盘毂减振弹簧窗口、从动盘体减振弹簧窗口处进行调质处理以提高耐磨性。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应用时,当电机与减速器之间的相对转动幅度较小时,只有刚度小的外减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并产生所需的阻尼力,避免阻尼力过大的情况;当电机与减速器之间的相对转动幅度较大时,内减振弹簧与外减振弹簧同时处于压缩状态,刚度大的内减振弹簧迅速产生足够的阻尼力,以补充外减振弹簧产生的阻尼力,避免阻尼力不足的情况,保证工作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设置嵌套式减振弹簧组,不仅能够承受电机瞬间的大扭矩冲击,减缓动力系统的高频转矩波动,保证动力传递的平顺性,还能够根据电机与减速器之间不同的扭矩及相对转速灵活调节嵌套式减振弹簧组工作方式,以提供大小合适的阻尼力,保证电动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2)通过设置外减振弹簧导向柱、内减振弹簧导向柱及翻边,能够防止外减振弹簧及内减振弹簧在工作时的错位或脱落,保证了外减振弹簧及内减振弹簧的工作性;

3)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轴向尺寸较小,能够满足电动汽车的空间布置,且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从动盘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从动盘毂、2—从动盘毂减振弹簧窗口、3—内减振弹簧、4—外减振弹簧、5—内减振弹簧导向柱、6—外减振弹簧导向柱、7—翻边、8—减振盘、9—连接螺栓、10—连接螺栓活动窗口、11—从动盘片、12—摩擦片、13—阻尼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扭转减振装置,该装置设置在电动汽车的电机与减速器之间,装置包括与电机传动连接的从动盘毂1以及设置在从动盘毂1两侧并与减速器传动连接的从动盘体,从动盘毂1及从动盘体上相对应处分别开设有从动盘毂减振弹簧窗口2、从动盘体减振弹簧窗口,从动盘毂减振弹簧窗口2内沿周向设有嵌套式减振弹簧组,从动盘毂1与从动盘体通过嵌套式减振弹簧组弹性连接。从动盘体减振弹簧窗口处设有翻边7。

如图2所示,嵌套式减振弹簧组包括沿周向设置在从动盘毂减振弹簧窗口2内的内减振弹簧3以及套设在内减振弹簧3外部的外减振弹簧4。内减振弹簧3的刚度大于外减振弹簧4的刚度,内减振弹簧3的长度小于外减振弹簧4的长度。从动盘毂减振弹簧窗口2内分别设有与内减振弹簧3相适配的内减振弹簧导向柱5以及与外减振弹簧4相适配的外减振弹簧导向柱6,内减振弹簧导向柱5位于内减振弹簧3的内部,外减振弹簧导向柱6位于内减振弹簧3与外减振弹簧4之间。内减振弹簧导向柱5的长度大于外减振弹簧导向柱6的长度。

从动盘体包括分别设置在从动盘毂1两侧的摩擦片组件、减振盘8,摩擦片组件与减振盘8固定相连,摩擦片组件与减速器传动连接。摩擦片组件与减振盘8之间设有连接螺栓9,并通过连接螺栓9固定相连,从动盘毂1上与连接螺栓9相对应处开设有连接螺栓活动窗口10。摩擦片组件包括从动盘片11以及一对分别与从动盘片11的两侧面相贴合的摩擦片12,从动盘片11与减振盘8固定相连,摩擦片12与减速器传动连接。摩擦片组件与从动盘毂1之间、从动盘毂1与减振盘8之间均设有阻尼片13。

装置在实际应用时,当电机与减速器之间的相对转动幅度较小时,只有刚度小的外减振弹簧4处于压缩状态,并产生所需的阻尼力,避免阻尼力过大的情况;当电机与减速器之间的相对转动幅度较大时,内减振弹簧3与外减振弹簧4同时处于压缩状态,刚度大的内减振弹簧3迅速产生足够的阻尼力,以补充外减振弹簧4产生的阻尼力,避免阻尼力不足的情况,保证工作的稳定性。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