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发泡内胎的轮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8344发布日期:2018-09-11 22:47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轮组结构,尤其是关于一种使用橡塑复合材料制成的发泡内胎,内胎的外型配合外胎与轮圈尺寸搭配设计,使内胎、外胎、轮圈三者能够有更佳的紧密配合,为骑乘者提供良好的骑乘平稳性与舒适性,且发泡内胎免充气,改善了传统空气内胎穿刺破胎、漏气、补胎等问题的具有发泡内胎的轮组结构。



背景技术:

科技进步造就人类的便利,汽车的发明即是其中之一。举凡各式不同车辆,都需要能在合适道路上稳定行驶,而车轮除了部分要承载车的重量,仍需负担转向的功能与吸收路面部分震动,且长时间行驶时,胎面更需在磨损与高温的狀况下保持其弹性,可见车轮在车辆行驶时,扮演着一定的重要性。

为满足承载重量、吸收道路部分震动与将引擎动力转变成汽车驱动力的功用,车轮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一)车轮的轮胎必须满足承载的弹性与强度、负载车重以传输引擎动力、刹车时产生的制动力与其反作用力、转弯时产生的侧推力,以及承受行驶于各种路面产生的应力与缓冲。

(二)车轮的胎面必须具备耐磨耗与耐高温,且车辆长途行驶时车轮胎面弹性仍保持优良。

(三)车轮整体须符合轮胎相关性能需求的标准。

车轮是由轮圈与轮胎组成,因轮胎的不同又可以分成有内胎车轮与无内胎车轮,其中于下所讨轮的有内胎车轮是指轮胎外胎的内腔中需要配有内胎的充气轮胎,一般常见的就是于内胎中填充空气,俗称空气内胎,而在内胎上会设置有气阀,可通过气阀将气体填充入内胎,使内胎膨胀而充斥于外胎内部。内胎在轮胎中处于伸张状态,当轮胎遭受穿刺后会快速漏气、泄压,可能会产生安全性问题;而补胎、换胎的过程费力耗时,内胎的补修与更换对于一般使用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必须花费更多的金额进行修缮;另外内胎胶料与气阀本身也有慢性漏气的现象,必须定期的进行气压检视与充气,以保持良好的骑乘效能与舒适性。因此对于现今致力于有内胎的相关业者必须审慎的思考,该如何改善才可以符合大众的需求。

有鉴于上述所说明已知缺失,本创作人投入许多时间研究相关知识,并加以比较各项优劣,进行相关产品的研究及开发,并历经的多次实验及测试,而终于推出一种具有发泡内胎的轮组结构以改善上述缺失,以符合大众所需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所装设的发泡内胎采用橡塑复合材料制成,胎体内部布满微型独立气室,气室之间有壁膜隔开不相连通,使发泡内胎具有良好弹性、抗冲击性,在遭受穿刺时,也不会像空气内胎产生大量泄气与失压问题。高弹性的发泡内胎能够与外胎、轮圈紧密配合,为骑乘者提供良好的骑乘平稳性与舒适性。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发泡内胎的轮组结构,其包括:一轮圈,其外周面是向内凹设形成一轮槽;一外胎,其一端装设于轮圈的轮槽,另一端则凸出于轮槽;该外胎对应轮圈的轮槽的一侧是向内凹设形成一胎槽,并于该外胎的外周面凸设有数个花纹块;及一内胎,其是以橡塑复合材料制成的发泡环状体内胎组装于胎槽内,该内胎是贴合于外胎的胎槽的槽底面,且该内胎又与胎槽的槽口相互切齐设置。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的界定下,该轮圈进一步包含一轮框体及两个胎唇,该两个胎唇是一体成形于轮框体的外表面,而该两个胎唇是呈间隔设置,且该轮框体及该两个胎唇是围设形成轮槽。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的界定下,该两个胎唇于相对应的一侧进一步分别凹设一凹钩槽,而该外胎的两端则对应各凹钩槽分别形成一凸钩部,各凸钩部是于外胎装设于轮圈时勾固于相对应的凹钩槽予以定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断面示意图。

图4为图1沿Ⅳ-Ⅳ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分解剖视示意图。

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1 轮圈;11 轮槽;12 轮框体;13 胎唇;131 凹钩槽;132 定位凸块;2 外胎;21 胎槽;22 花纹块;23 凸钩部;24 限位槽;3 内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能达成上述的目的及功效,现搭配图示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其特征与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发泡内胎的轮组结构,其包括: 一轮圈1呈环圈状,其外周面是向内凹设形成一轮槽11;一外胎2与轮圈1的形状相同,其一端装设于轮圈1的轮槽11,另一端则凸出于轮槽11,该外胎2对应轮圈1的轮槽11的一侧是向内凹设形成一胎槽21,并于该外胎2的外周面(凸出于轮槽11的部分)凸设有数个花纹块22;及一内胎3,将橡塑复合材料制成的发泡环状体内胎3组装于胎槽21内,该内胎3是贴合于外胎2的胎槽21的槽底面,且该内胎3又与胎槽21的槽口相互切齐设置。

根据上述的界定下,将橡塑复合材料制成的发泡内胎3组装进入外胎2的胎槽21内,利用发泡内胎的高弹性特性,使内胎3、外胎2、轮圈1三者紧密配合,借以确实达到免充气、防穿刺、良好骑乘舒适性的性能。本实用新型更细微之处在于,该轮圈1进一步包含有一轮框体12及两个胎唇13,该轮框体12与该两个胎唇13为一体成形的设计,且该轮槽11是由该两个胎唇13及轮框体12所连结而形成的凹陷状,因此从图2至图5即可清楚的了解该轮圈1的截面是呈类ㄩ字状,该两个胎唇13于相互对应的一侧(轮槽11的内壁面)进一步分别凹设形成一凹钩槽131,且各凹钩槽131的顶端处进一步分别凸出一定位凸块132,而该外胎2由图2至图5中呈ㄇ字状,因此该外胎2的两端对应各凹钩槽131则于外周面分别凸设形成一凸钩部23,各凸钩部23会于外胎安装于轮圈1的轮槽11时勾卡于相对应的凹钩槽131内予以定位,而该外胎2的外侧面对应各定位凸块132则凹设有一限位槽24,同样的于该外胎2安装于轮圈1的轮槽11时,各定位凸块132则嵌卡于相对应的限位槽24内,通过凹钩槽131、凸钩部23的配合,以及限位槽24、定位凸块132之间的配合下,能够让外胎2与轮圈1之间的结合更加的确实、稳固,让外胎2可以确实达到免充气、防穿刺、良好骑乘舒适性的功效,比起已知内胎产生的遭受穿刺后会漏气、泄压、补胎与换胎的缺失,本实用新型实质上具有极大的进步性与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其他运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精神的等效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