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套箱加强框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6285发布日期:2019-04-05 21:10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套箱加强框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具体涉及一种手套箱加强框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出行需求的增加,汽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消费者对于汽车内饰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手套箱作为汽车驾驶舱内重要的功能件之一,由于其便捷的储物功能而被频繁地使用,因此手套箱的品质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用户体验。手套箱总成由手套箱箱体和手套箱后框组成,如图1所示,传统的手套箱后框11为了保证整体模态和刚度会在背面布置众多加强筋,如图2和图3所示,这种加强筋为简单的线性加强筋12,在模具上制作用于加工该线性加强筋12的结构时,先要在模具上进行电极加工,然后进行人工打磨抛光。这使得用于加工现有的手套箱后框11的模具的生产工艺较为复杂,这增加了生产成本且生产周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手套箱加强框及汽车,以改变现有的用于加工手套箱加强框的模具的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的现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手套箱加强框,包括分别左右布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设在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相交,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上底板和下底板构成整体呈簸箕状的加强框本体;所述上底板上设有自所述上底板的外表面向外凸的第一平面加强筋,所述第一平面加强筋的长度的延伸方向整体垂直于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的交线;所述下底板上设有自所述下底板的外表面向外凸的第二平面加强筋,所述第二平面加强筋的长度的延伸方向整体垂直于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的交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平面加强筋在左右方向的宽度自所述第一平面加强筋的一端向所述第一平面加强筋的另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平面加强筋在左右方向的宽度自所述第二平面加强筋的一端向所述第二平面加强筋的另一端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平面加强筋的小底端与所述第二平面加强筋的小底端在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的相交处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上底板上从左至右设有多根所述第一平面加强筋,所述下底板上设有多根与多根所述第一平面加强筋一一对应的所述第二平面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平面加强筋的数量为五根。

进一步的,还包括围绕所述加强框本体设置的整体呈口状的搭接板,所述搭接板的内边沿与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上底板和下底板的边沿均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搭接板上设有多个螺栓孔。

进一步的,还包括搭接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设有用于限制手套箱的行程的弧形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手套箱加强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本设在手套箱加强框上的加强筋是采用的平面状的加强筋,并且该加强筋由上底板的表面和下底板的表面外凸形成,因此,用于加工本手套箱加强框的模具可以采用普通的机加工工艺而制成,形成所需要的具有平面加强筋的手套箱加强框的模具后,通过一次注塑成型,从而直接制作出本手套箱加强框。因此,和传统的手套箱后框的加强筋相比,本手套箱加强框在制作过程中可以省去了大量的电火花加工时间及电极耗损,从而改变现有的用于制作手套箱加强框的模具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

附图说明

图1背景技术中的手套箱后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轴测图;

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

图4为图1中的手套箱后框在承载载荷后的挠度图;

图5为实施例所述的手套箱加强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轴测图;

图7为图6的BB剖面图;

图8为图5中的手套箱加强框在承载载荷后的挠度图。

图中:1—第一侧板,3—上底板,4—下底板,5—加强框本体,6—第一平面加强筋,7—第二平面加强筋,8—搭接板,9—螺栓孔,10—弧形孔;

11—手套箱后框,12—线性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5和图6所示的一种手套箱加强框,包括分别左右布置的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均设在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之间的上底板3和下底板4,上底板3和下底板4相交,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上底板3和下底板4构成整体呈簸箕状的加强框本体5;上底板3上设有自上底板3的外表面向外凸的第一平面加强筋6,第一平面加强筋6的长度的延伸方向整体垂直于上底板3和下底板4的交线;下底板4上设有自下底板4的外表面向外凸的第二平面加强筋7,第二平面加强筋7的长度的延伸方向整体垂直于上底板3和下底板4的交线。由于本设在手套箱加强框上的加强筋是采用的平面状的加强筋,并且该加强筋由上底板3的表面和下底板4的表面外凸形成,因此,用于加工本手套箱加强框的模具可以采用普通的机加工工艺而制成,形成所需要的具有平面加强筋的手套箱加强框的模具后,通过一次注塑成型,从而直接制作出本手套箱加强框。因此,和传统的手套箱后框的加强筋相比,本手套箱加强框在制作过程中可以省去了大量的电火花加工时间及电极耗损,从而改变现有的用于制作手套箱加强框的模具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

作为优选的,第一平面加强筋6在左右方向的宽度自第一平面加强筋6的一端向第一平面加强筋6的另一端逐渐增大,第二平面加强筋7在左右方向的宽度自第二平面加强筋7的一端向第二平面加强筋7的另一端逐渐增大。优选的,第一平面加强筋6呈高度方向与第一平面加强筋6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的等腰梯形;第二平面加强筋7呈高度方向与第二平面加强筋7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的等腰梯形。

作为优选的,第一平面加强筋6的小底端与第二平面加强筋7的小底端在上底板3和下底板4的相交处相连。由实现数据可得,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上底板3和下底板4在左右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使得上底板3和下底板4在具有载荷的时候的形变量较小。

作为优选的,上底板3上从左至右设有多根第一平面加强筋6,下底板4上设有多根与多根第一平面加强筋6一一对应的第二平面加强筋7。多根第一平面加强筋6和多个第二平面加强筋7更有效地提高了上底板3和下底板4在左右方向上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作为优选的,第一平面加强筋6的数量为五根。

传统手套箱后框如图3中的断面A-A所示,其加强筋为线性加强筋,在实际承载过程中能够有效抵抗来自v向的扭转变形,具有足够的刚度。而在面对u向的载荷过程中,承载后的挠度变化如图4所示,在中点处产生最大位移量,从而导致手套箱框的型面变形。

本实施例所述的手套箱加强框如图7中的断面B-B所示,整体呈波浪状,在实际承载过程中能有效同时抵抗来自v向及u向的变形,具有足够的刚度,承载载荷后的挠度变化如图8所示,在中点处产生最大位移,相比传统手套箱后框的挠度变化,本手套箱加强框在中部最大位移量处有效降低了挠度值,从而有效降低了本手套箱加强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变形量,从而避免共振异响、零件松弛异响等问题。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围绕加强框本体5设置的整体呈口状的搭接板8,搭接板8的内边沿与第一侧板1、第二侧板、上底板3和下底板4的边沿均相连。通过搭接板8的设置,有利于本实施例的手套箱加强框的安装。

作为优选的,搭接板8上设有多个螺栓孔9。通过插入螺栓孔9的螺栓以将本实施例的手套箱加强框安装在仪表台上。

作为优选的,还包括搭接板8,第一侧板1和/或第二侧板上设有用于限制手套箱的行程的弧形孔10。弧形孔10可以限制安装在本手套箱加强框上的手套箱的转动行程,使得手套箱的使用较为方便。

本实施例的原理在于,由于本设在手套箱加强框上的加强筋是采用的平面状的加强筋,并且该加强筋由上底板3的表面和下底板4的表面外凸形成,因此,用于加工本手套箱加强框的模具可以采用普通的机加工工艺而制成,形成所需要的具有平面加强筋的手套箱加强框的模具后,通过一次注塑成型,从而直接制作出本手套箱加强框。因此,和传统的手套箱后框的加强筋相比,本手套箱加强框在制作过程中可以省去了大量的电火花加工时间及电极耗损,从而改变现有的用于制作手套箱加强框的模具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

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汽车,包括如上的手套箱加强框。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