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文档序号:3965416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状织物及其织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造单层(平幅针织物)和双层(管状织物)交替的带状织物的方法,上述带状织物有一表经和一背经,在上述带状织物的中间有减弱的(联结)经线,并且在带状织物针织机上有四根综片控制的纬线,在该针织机上有两根开式(左和右)反向往复运动的织针。
这一类织物应用于容纳自动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气袋。在碰撞的情况下,装在上述带状织物的双层部分中的气袋从部分管状座椅安全带内部突然膨胀,展开在,例如,车辆乘客胸部的前方,保护他的身体不受伤害。这需要带状织物中的气袋在一定范围内展开,以使充气的气袋能在车辆乘客的前面处于一定的精确的位置上。结果,气袋充气时向前离开车辆中的乘客,也就是沿这个方向从带状织物凸出去,而爆发缝不仅设在带状织物的侧面,也设在带状织物的中央,在带状织物背离车辆乘客的那一面上。这种装置的失败一部分是由于安全的可靠程度不足,一部分是由于织造的成本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单层和双层织物交替的织造方法和一种带状织物,这种带状织物至少避免了以上提到的缺点,而且,采用这种方法能以低廉的成本织造出设有结构爆发线的安全可靠的带状织物。
上述目的是由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来达到的。这种方法在一单一的织造工序中所织造出来的带状织物具有一根在双层部分上、位于上述带状织物中央的织造的结构爆发线,更具体的说,这牵涉到一根结构爆发线,带状织物的上层沿着这根线爆裂,让带状织物中的气袋扩展。本方法中的这些步骤保证带状织物中央的上层中的较弱的经线能起作用,这些经线在第三和第四次投梭中,用左方和右方两根梭针穿绕在上述管状织物中。就是这些经线把管状织物上层的两半互相联结起来,所以能织成连续的上层织物。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的各个步骤使这些联结的经线能织入扁平的织物部分,所以在带状织物的表面上看不到这些经线。在这种结构中,联结的经线的强度是特别选定的,所以随着管状织物内部压力的突然增大,也就是当发生以上所说的碰撞情况,气袋点火扩张时,这些经线就断裂。按照本发明在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本方法的另一个方面,把至少两根,更特殊的是四根较弱的联结经线织入带状织物的中央,能形成非常好的结构爆发线。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经过极度简化了的一段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制成的带状织物的示意立体图;图2是沿图1中的带状织物的A-A线的断面图;图3是沿图1中的带状织物的B-B线的断面图;图4是说明一台使用两个开式的作相向往复运动的织针的带状织物针织机的简化了的示意图;图5是按照本发明的带状织物的管状纤维部分的引纬顺序的示意图。
请参阅图1,图中表示一块在带状织物针织机上,用两个开式相向往复运动(一左,一右)的引纬针16和18织成的带状织物2,这块带状织物2有第一段单层带状织物4,和后面的第二段由下部纤维层8和上部纤维层10组成的双层带状织物6。下部纤维层8和上部纤维层10形成了一根扁平的管子。在上部纤维层10中用虚线表示的线条SBL形成了一条用下面将要描述的方法沿着上部纤维层10织在带状织物中间部分的,所谓结构爆发线SBL。这条结构爆发线SBL的作用是,例如,在一条用按照本发明的的方法织成的带状织物2制成的座椅安全带(图中未表示)中,能让布置在纤维层8和10之间的气袋(图中未表示)爆胀,这个气袋充满了由于点燃一火药器(图中未表示)释放出的气体,而立刻成为气球。
请参阅图2,图中表示沿着图1中的带状织物2的单层部分,即沿着第一段带状织物4的A-A线的横断面。带状织物的这一部分设计成能容纳在座椅安全带模件(图中未表示)的伸缩装置(图中未表示)中。
请参阅图3,图中表示沿着图1中的带状织物的双层部分,即沿着第二段带状织物6的B-B线的横断面。带状织物的这一部分是打算用来在纤维层8与10之间容纳座椅安全带的气袋的,座椅安全带的租用已经在上面说明过了。
按照本发明的带状织物2是按照一般原理织成的,所以先织成的第一段带状织物4是单层的(平幅针织物),然后在形成第二段带状织物6时,织成双层的(管状织物),其中有上部织物层10和下部织物层8,从而完成一次反复投梭,此后,再织成一段单层的第一段带状织物4,如此循环编织。本方法中的这种顺序能够用极其简单并且廉价的设备织造出上面提到的那种带状织物或座椅安全带。
为了制成上面提到的结构爆发线SBL,刚才上面描述的基本编织操作要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得格外精确。不过,首先要简短描述以下图4中所示的,用于上述目的的编织机。
请参阅图4,先说明对于本发明十分重要的针织带状织物织机20的构件,它们包括一根左方编织针16和一根右方编织针18,在详图16v和18v中放大表示了它们头部的结构,并且在例示的图4中,纬线S分别用相应的编织针16和18来编制的,如图中的虚线所示。在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的圆形运动中,编织针16和18沿着箭头17和19运动,把纬线织在表经和背经之间。应该指出,图4中所说明的只涉及一般的双织针带状织物编织机。关于按照本发明的织针投梭的详细情况(此时牵涉四根不同的纬线)要看图5和关于图5的说明。图4中,很明显,在带状织物的各织边设有左侧织针23及其支承件,以及右侧织针24及其支承件,纬线是用这两根织针与缝褶线编织在一起的。
编织是在具有两根开式反向往复运动编织针16和18的带状织物针织机(图4)上进行的。投梭的送进由四根用综片控制的纬线A、B、C和D组成。纬线的安排如下纬线B从织物的左方送入,纬线A从织物的右方送入,而两根纬线C和D则从织物的中间送入。综片控制由一台提综机(图中未表示)完成。带状织物通过一个受控的可关闭的调节器牵拉。
请参阅图5,图中示意地表示了下面将要描述的本方法中的各个步骤具体化了的纬线的花样。为了说明简单起见,除了接头E之外,省略了所有的经线。正如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带状织物两侧的缝褶线以及它们的连接圈也同样省略了,以便看得更加清楚些。
每一次投梭都用图5中的小写字母按照下列次序确定双层管状织物6按照以下步骤编织d)第一次投梭da)用右方的梭针18把从右方送进的第一纬线(A)越过带状织物的全部宽度,直到左方织边,但只在背经中;db)在左方织边把第一纬线(A)与第一缝褶线钩接在一起;e) 第二次投梭ea)用左方的梭针16把大致在带状织物中间送进的第三纬线(C)穿过带状织物的一半宽度,直到右方的织边,但只在表经中;eb)在右方织边把第三纬线(C)与第二缝褶线钩接在一起;f) 第三次投梭(停止牵拉带状织物)fa)用右方的梭针18把大致在带状织物中间送进的第四纬线(D)穿过带状织物的一半宽度,直到左方的织边,但只在表经中;fb)在左方织边把第四纬线(D)与第二缝褶线钩接在一起;g) 第四次投梭ga)用左方的梭针16把从左方送进的第二纬线(B)越过带状织物的全部宽度,直到右方织边,但只在背经中;gb)在右方织边把第二纬线(B)与第一褶线钩接在一起;h) 第五次投梭ha)用右方的梭针18把大致在带状织物中间送进的第四纬线(D)穿过带状织物的一半宽度,直到左方的织边,但只在表经中;hb)在左方织边把第四纬线(D)与第二缝褶线钩接在一起;i) 第六次投梭(停止牵拉带状织物)ia)用左方的梭针16把大致在带状织物中间送进的第三纬线(C)穿过带状织物的一半宽度,直到右方的织边,但只在上方经线中;ib)在右方织边把第三纬线(C)与第二褶线钩接在一起;k) 第七次投梭与第一次投梭相同,余类推。
如图5所示,每一次投梭都进入织造的带状织物左侧和右侧标有F的一列中,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图5中所表示的仅仅是这几次投梭的示意的断面,即,从顶部到底部(如图5所示)的织造动作当然只是它们的一部分,而这种投梭每次都要从d)重复到i)。
上述结构爆发线SBL是由织入带状织物中间的较弱的经线E实现的,如图5所示,这种经线是由左方梭针16和右方梭针18在f)和g)这两次投梭中织入的。这些经线E把上部织物的两边联结在起来,形成一条连续的上部织物。在上面提到的平幅针织物部分织入了上述经线E,所以在带状织物的表面上是看不见的。
在本发明方法的上述步骤顺序中带状织物的牵拉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对本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公知的,并且,常常在需要进行非生产性的附加投梭时使用,即,在本发明的方法中,一当在带状织物的整个宽度上进行织造时,便恢复带状织物的牵拉。
在上述方法中,用于织造单层的平幅针织物的步骤,安排在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中的步骤a)到c)中进行,在松开的投梭a)和b)之间,在织造扁平的织物部分时,不需要纬线C和D。
权利要求
1.一种织造单层(平幅针织物)和双层(管状织物)交替的带状织物的方法,上述带状织物有一表经和一背经,在上述带状织物的中间有减弱的(联结)经线(E),并且在带状织物针织机上有四根综片控制的纬线,在该针织机上有两根开式(左和右)反向往复运动的梭针,本方法在织造上述(单层)扁平织物时包括下列步骤a) 第一次投梭aa)用右方的梭针把从右方送进的第一纬线(A)穿过带状织物的全部宽度,直到左方织边;ab)在左方织边把第一纬线(A)与第一褶线钩接在一起;b) 第二次投梭ba)用左方的梭针使从左方送进的第二纬线(B)越过带状织物的全部宽度,直到右方织边;bb)在右方织边把第二纬线(B)与第E二缝褶线钩接在一起;c) 第三次投梭与a)第一次投梭相同,依次类推;并且,还包括下列用于织造相邻的(双层)管状织物的步骤d) 第一次投梭da)用右方的梭针使从右方送进的第一纬线(A)越过带状织物的全部宽度,直到左方织边,但只在背经中;db)在左方织边把第一纬线(A)与第一褶线钩接在一起;e) 第二次投梭ea)用左方的梭针使大致在带状织物中间送进的第三纬线(C)穿过带状织物的一半宽度,直到右方的织边,但只在表经中;eb)在右方织边把第三纬线(C)与第二缝褶线钩接在一起;f) 第三次投梭(停止牵拉带状织物)fa)用右方的梭针使大致在带状织物中间送进的第四纬线(D)越过带状织物的一半宽度,直到左方的织边,但只在表经中;fb)在左方织边把第四纬线(D)与第二缝褶线钩接在一起;g) 第四次投梭ga)用左方的梭针使从左方送进的第二纬线(B)越过带状织物的全部宽度,直到右方织边,但只在背经中;gb)在右方织边把第二纬线(B)与第一缝褶线钩接在一起;h) 第五次投梭ha)用右方的梭针使大致在带状织物中间送进的第四纬线(D)穿过带状织物的一半宽度,直到左方的织边,但只在表经中;hb)在左方织边把第四纬线(D)与第二缝褶线钩接在一起;i) 第六次投梭(停止牵拉带状织物)ia)用左方的梭针16把大致在带状织物中间送进的第三纬线(C)穿过带状织物的一半宽度,直到右方的织边,但只在上方经线中;ib)在右方织边把第三纬线(C)与第二褶线钩接在一起;k) 第七次投梭与d)第一次投梭相同,余类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两根,更特殊的是四根较弱的(联结)经线(E)织入上述带状织物的中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造单层(平幅针织物)和双层(管状织物)交替的带状织物的方法,这种带状织物有一表经和一背经,在带状织物的中央有较弱的联结经线(E),还有四根由针织机上的综片控制的纬线,该针织机上有两根作反向往复运动的开式(左和右)的织针。
文档编号B60R21/235GK1321207SQ99811704
公开日2001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1999年10月4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2日
发明者约翰·堡格, E·雷特尔, J·梅尔茨 申请人:约翰·堡格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