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519731阅读:来源:国知局
开关42的误操作。
[0054]并且,“D”开关38、“N”开关40以及“R”开关42沿引导体14的周向并排。因此,在驾驶员通过左手的特定的手指(例如大拇指、食指或者中指)对“D”开关38、“N”开关40以及“R”开关42进行按压操作时,需要使左手整体或者特定的手指沿引导体14的周向转动。由此,能够抑制对“D”开关38、“N”开关40以及“R”开关42的误操作。并且,能够抑制同时对“D”开关38、“N”开关40以及“R”开关中的至少两个进行按压操作,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对“D”开关38、“N”开关40以及“R”开关42的误操作。
[0055]特别地,在驾驶员通过左手的大拇指对“D”开关38以及“R”开关42进行按压操作时,需要使左手整体或者大拇指沿引导体14的周向转动。由此,能够抑制对具有车辆因误操作而行驶的可能性的“D”开关38以及“R”开关42的误操作。并且,能够抑制同时对“D”开关38与“R”开关进行按压操作,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对“D”开关38以及“R”开关42的误操作。
[005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D”开关38、“N”开关40、“R”开关42分别配置于右凹部32的右内表面32A、前凹部34的前内表面34A、后凹部36的后内表面36A,从而使“D”开关38、“N”开关40以及“R”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为引导体14侧。然而,例如,也可以将“D”开关38、“N”开关40、“R”开关42分别配置于右凹部32的右外表面32B、前凹部34的前外表面34B、后凹部36的后外表面36B,从而使“D”开关38、“N”开关40以及“R”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为与引导体14相反的一侧。
[0057]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D”开关38、“N”开关40、“R”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位于水平方向侧(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45°以下)。然而,也可以使“D”开关38、“N”开关40、“R”开关42的按压操作方向为铅垂方向侧(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为45°以下)。
[005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追加引导部形成为凹状的右凹部32、前凹部34以及后凹部36。然而,也可以将追加引导部形成为凸状。
[0059][第二实施方式]
[0060]图2利用从车辆后侧斜右方观察的立体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50。
[006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50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对于以下的点存在不同。
[0062]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50中,引导体14在俯视下呈大致十字状,在引导体14不设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载置面16。
[0063]引导体14的车辆右侧部分形成作为第一引导部的大致三棱锥状的右引导部52,右引导部52向车辆右侧伸出,并且上端伴随趋于车辆右侧而向朝向下侧的方向倾斜。
[0064]引导体14的车辆前侧部分形成作为第二引导部的大致三棱锥状的前引导部54,前引导部54向车辆前侧伸出,并且上端伴随趋于车辆前侧而向朝向下侧的方向倾斜。
[0065]引导体14的车辆后侧部分形成作为第三引导部的大致三棱锥状的后引导部56,后引导部56向车辆后侧伸出,并且上端伴随趋于车辆后侧而向朝向下侧的方向倾斜。
[0066]在右引导部52的车辆右侧(驾驶员侧)附近的配置面12设置有“D”开关38,“D”开关38的“D”操作面38A呈三角形平面状,并与配置面12配置为共面。对于“D”开关38而言,能够对“D”操作面38A向下方进行按压操作,例如,能够通过驾驶员的左手的配置于手掌的右侧的大拇指对“D”开关38( “D”操作面38A)进行按压操作。
[0067]在前引导部54的车辆前侧附近的配置面12设置有“N”开关40,“N”开关40的“N”操作面40A呈圆形平面状,并与配置面12配置为共面。对于“N”开关40而言,能够对“N”操作面40A向下方进行按压操作,例如,能够通过驾驶员的左手的除大拇指以外的手指(特别是食指或者中指)对“N”开关40 ( “N”操作面40A)进行按压操作。
[0068]在后引导部56的车辆后侧附近的配置面12设置有“R”开关42,“R”开关42的“R”操作面42A呈三角形平面状,并与配置面12配置为共面。对于“R”开关42而言,能够对“R”操作面42A向下方进行按压操作,例如,能够通过驾驶员的左手的配置于手掌的下侧的大拇指对“R”开关42( “R”操作面42A)进行按压操作,并且能够通过驾驶员的向右侧转动大致90°的左手的配置于手掌的后侧的大拇指对“R”开关42( “R”操作面42A)进行按压操作。
[0069]此处,在驾驶员对“D”开关38进行按压操作时,驾驶员即使不目视观察换挡装置10,也能够通过引导体14的右引导部52将左手的手指(例如大拇指、食指或者中指)向“D”开关38侧(车辆右侧)引导。
[0070]另外,在驾驶员对“N”开关40进行按压操作时,驾驶员即使不目视观察换挡装置10,也能够通过引导体14的前引导部54将左手的手指(例如食指或者中指)向“N”开关40侧(车辆前侧)引导。
[0071]并且,在驾驶员对“R”开关42进行按压操作时,驾驶员即使不目视观察换挡装置10,也能够通过引导体14的后引导部56将左手的手指(例如大拇指、食指或者中指)向“R”开关42侧(车辆后侧)引导。
[007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右凹部32、前凹部34以及后凹部36所带来的作用以及效果之外,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007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引导体14以例如沿周向旋转45°的方式配置。在该情况下,引导体14的伸出部(例如右引导部52、前引导部54、后引导部56)之间分别形成为第一引导部、第二引导部以及第三引导部,通过配置“D”开关38、“N”开关40以及“R”开关42,从而能够将驾驶员的左手的手指向“D”开关38侧、“N”开关40侧以及“R”开关42侧引导。
[0074][第三实施方式]
[0075]图3利用从车辆后侧斜左方观察的立体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60。
[0076]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60具有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对于以下的点存在不同。
[0077]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换挡装置60中,不设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体14。
[0078]在换挡装置60中,在配置面12设置有作为引导部的在俯视下呈横T字状的引导凹部62。
[0079]引导凹部62的车辆右侧部分形成作为第一引导部的右引导部64,右引导部64向车辆右侧伸出,并且底面呈剖面U字状,并弯曲为凹状。
[0080]引导凹部62的车辆前侧部分形成作为第二引导部的前引导部66,前引导部66向车辆前侧伸出,并且底面呈剖面U字状,并弯曲为凹状。
[0081]引导凹部62的车辆后侧部分形成作为第三引导部的后引导部68,后引导部68向车辆后侧伸出,并且底面呈剖面U字状,并弯曲为凹状。
[0082]在右引导部64的车辆右侧(驾驶员侧)的配置面12设置有“D”开关38,右引导部64的车辆右侧端与“D”开关38邻接。
[0083]在前引导部66的车辆前侧的配置面12设置有“N”开关40,前引导部66的车辆前侧端与“N”开关40邻接。
[0084]在后引导部68的车辆后侧附近的配置面12设置有“R”开关42,后引导部68的车辆后侧端与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