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空调单元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92297阅读:来源:国知局
,箭头“前”表示车辆前方,箭头“上”表示车辆上方,箭头“右”表示车辆右方并且箭头“左”表示车辆左方。
[0044]〈车辆空调单元构造〉
[0045]如图7所示,设置有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空调单元10的车辆12是,例如称为具有三排座椅的小型货车类型的车辆。车辆12的车厢14按照第一排、第二排和第三排的顺序,分别设置有座椅16、18、20。第一排座椅16是驾驶员座椅和副驾驶座椅,并且第二排座椅18和第三排座椅20是,例如分别能够乘坐三名乘客的条凳式座椅。
[0046]车辆空调单元10配置在第一排座椅16与第二排座椅18之间的车辆天花板部(后文中,简称为“天花板部”)22处。当从下方(车厢14侧)观看时形成T形的开口部24A(参见图1)形成到构成车辆天花板部22的车顶内衬24,并且风扇盖26装接到开口部24A的内缘部。即,风扇盖26通过开口部24A朝着车厢14侧露出。
[0047]车辆空调单元10设置有,例如电动机28和风扇30,该风扇30由于电动机28的运行而旋转并且产生气流,并且电动机28和风扇30由风扇盖26覆盖。电动机28和风扇30因此没有露出到车厢14侧。
[0048]风扇30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并且在风扇30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处定位在风扇盖26上的前壁部26A设置有进气口 32,利用风扇30的旋转空气通过该进气口 32进入。由风扇盖26构成的流通路径34连接在进气口 32与风扇30之间。
[0049]如图1所示,在风扇3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处,充当流通路径部件的吹出部36、38分别设置到风扇盖26。在风扇30位于中央处的情况下,吹出部36、38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风扇30由护罩40覆盖。凸缘部40A设置到护罩40,并且Y状导管42的基部连结到凸缘部40A,该导管42构成为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分别朝着左和右分支的第一导管部42A和第二导管部42B。
[0050]第一导管部42A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左侧弯曲,并且连结到吹出单元36,并且第二导管部42B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右侧弯曲,并且连结到吹出部38。注意,由于吹出部38的构造与吹出单元36的构造基本相同,所以吹出单元36的构造在此处说明,并且省略关于吹出部38的说明。
[0051 ]吹出单元36设置有大致U状的流通路径44,该流通路径44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流通路径44构成为包括:第一流通路径44A,其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第二流通路径44B,其从第一流通路径44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朝着车辆后侧和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折回成大致U状;以及第三流通路径44C,其从第二流通路径44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
[0052]第二导管部42B连结到第一流通路径44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45,该第一流通路径44A定位在流通路径44的起始端部,并且气流F0从风扇30引入。此外,定位在流通路径44的终端部的第三流通路径44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47构成为闭合的端部。此外,风门48设置到吹出部36,以调整气流F3的流速,气流F3从第一流通路径44A经过第二流通路径44B而流入第三流通路径44C。
[0053]下面将进行关于吹出部36的构造的具体说明。如图2所示,吹出部36由上结构本体50和充当单元主体的下结构本体52的上/下两部分结构构成,两部分均由树脂材料形成。在使得上结构本体50覆盖下结构本体52的构造中,上结构本体50向下开口,并且下结构本体52向上开口。
[0054]上壁部50A设置到构成吹出单元36的上部的上结构本体50,从而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前壁部50B设置到上壁部50A的前端部,从而朝着下侧弯曲。倾斜壁部50C从前壁部50B的下端部延伸,从而朝着车辆后侧倾斜。接触块50D从倾斜壁部50C的下端部延伸,该接触块50D朝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和上侧弯曲,使得接触块50D能够与在形成到车顶内衬24的开口部24A周边处的部分接触。
[0055]此外,后壁部50E设置到上壁部50A的后端部,从而朝着下侧弯曲。接触块50F从后壁部50E的下端部延伸,从而朝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和上侧弯曲,使得接触块50F能够与在形成到车顶内衬24的开口部24A的周边处的部分接触。此外,肋50G设置到上壁部50A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从而朝着下侧突出,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
[0056]下壁部52A设置到构成吹出单元36的下部的下结构本体52,从而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倾斜壁部52B设置到下壁部52A的前端部,从而朝着上侧弯曲。倾斜壁部52C从倾斜壁部52B的前端部延伸,并且朝着上侧弯曲,从而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面对上结构本体50的倾斜壁部50C,并且形成与倾斜壁部50C的重叠部。指定距离C1 (稍后说明)设置在倾斜壁部52C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前壁面52C1与倾斜壁部50C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的后壁面50C1之间。
[0057]此外,后壁部52E从下壁部52A的后端部延伸,从而朝着上侧弯曲,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面对上结构本体50的后壁部50E。指定距离C2(稍后说明)设置在后壁部52E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后壁面52E1与后壁部50E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前壁面50E1之间。此外,分隔壁部52D设置到下壁部52A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从而朝着上侧突出,该分隔壁部52D的先端部沿着上结构本体50的肋50G延伸。
[0058]如上所述,第一流通路径44A由上结构本体50的上壁部50A、前壁部50B和倾斜壁部50C、以及下结构本体52的分隔壁部52D、下壁部52A、倾斜壁部52B和倾斜壁部52C形成。此夕卜,第三流通路径44C由上结构本体50的上壁部50A和后壁部50E、以及下结构本体52的分隔壁部52D、下壁部52A和后壁部52E形成。此外,第二流通路径44B(参见图1)由诸如上结构本体50的上壁部50A和下结构本体52的下壁部52A这样的部分形成。
[0059]如所描述的,在设置于上结构本体50的倾斜壁部50C的后壁面50C1与设置于下结构本体52的倾斜壁部52C的前壁面52C1之间,指定距离C1设置到吹出单元36。这从而形成了充当吹出口的主流吹出口 56。主流吹出口 56朝着车辆后侧倾斜地开口,并且形成为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圆孔状(参见图1)。
[0060]此外,指定距离C2设置在设置于上结构本体50的后壁部50E的前壁面50E1与设置于下结构本体52的后壁部52E的后壁面52E1之间。这从而形成了充当另一个吹出口的流向调整流吹出口58。流向调整流吹出口58向下开口,并且形成为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圆孔状(参见图1)。[0061 ]以这种方式,如图1所示,主流吹出口 56和流向调整流吹出口 5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互相对置地配置到吹出单元36。具体地,在车辆前后方向前部处,主流吹出口 56设置到吹出单元36,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后部处,流向调整吹出口 58设置到吹出单元36。从风扇30流经导管42并且流入吹出单元36的气流F0分别从主流吹出口 56和流向调整流吹出口 58吹出。
[0062]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设定成使得从主流吹出口56吹出的气流F1沿着下壁部52A的前表面,从下结构本体52的倾斜壁部52C的前壁面52C1流动,并且与气流F3交叉,气流F3从流向调整流吹出口 58向下侧吹出。此外,流向调整流吹出口 58配置在从下结构本体52的下壁部52A的车辆上下方向高度位置距离D1的向上距离量处。此外,流向调整流吹出口 58配置在从下结构本体52的下壁部52A距离D1的向上距离量处。
[0063]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个引导部件60设置到下结构本体52的下壁部52A的第一流通路径44A侧,从而沿着气流F0流向而配置。引导部件60构成气流偏向部件的一部分,该气流偏向部件用于将流入吹出单元36的气流F0朝着主流吹出口 56引导。多个引导肋62、64同样设置到下结构本体52的下壁部52A的第三流通路径44C,从而沿着气流F3流向配置以将气流F3朝着流向调整流吹出口 58引导。
[0064]如图3所示,引导部件60构成为薄板状,其具有当沿着气流F0流向观看时的矩形轮廓,图中未示出,该引导部件60的长度方向正交于气流F0。引导部件60由诸如橡胶部件或者合成树脂这样的弹性部件形成,并且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0065]如图4所示,构成气流偏向部件的一部分的固定轴66在固定在主流吹出口56的附近的情况下,装接到引导部件60的一个长度方向的端部。构成气流偏向部件的一部分的可动轴68也装接到引导部件60的另一个长度方向的端部。
[0066]可动轴68配置在固定轴66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处,并且引导部件60沿着与气流F0流向(一个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在第一流通路径44A中。在可动轴68的两端部能够与引导槽70接合的情况下,充当引导部的引导槽70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形成到下结构本体52的下壁部52A和上结构本体50的上壁部50A两者。可动轴68从而能够沿着气流R)流向移动。注意,图省略了在下壁部52A侧的引导槽。
[0067]如图5所示,在气流F0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处,构成移位部件的一部分的固定滑轮72、74分别配置在第一流通路径44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