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安全带扣壳体的安全带扣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793214阅读:来源:国知局
塞连接部50,所述插塞元件51被插入到形成在第一外壳部分30上的插塞元件接纳部52中。插塞连接部50允许第一外壳部分30沿着箭头方向SB朝向第二外壳部分40的枢转运动,以产生闩锁连接部60。
[0033]闩锁连接部60包括杆形闩锁元件70,所述闩锁元件70—体地形成在第一外壳部分30的外壳基部31上且在朝向第二外壳部分40的方向上从外壳基部31成角度地特别地垂直地延伸。闩锁元件70因此平行于或至少大体上平行于侧壁32延伸,所述侧壁32从第一外壳基部31在第二外壳部分40的方向上延伸。
[0034]杆形闩锁元件70配有两个下闩锁边沿71和72以及两个上闩锁边沿73和74,所述闩锁边沿通过垂直于闩锁元件70的纵向方向进行的切割形成且用于将闩锁元件70锁定在闩锁接纳部80中。闩锁接纳部80形成在第二外壳部分40中且在第一外壳部分30的方向上或在闩锁元件70的方向上从第二外壳部分40的外壳基部41垂直或至少大体上垂直延伸。
[0035]如在图1中通过示例所示,闩锁接纳部80可通过第二外壳部分40的侧壁42界定;侧壁42在第一外壳部分30的方向上从第二外壳部分40的外壳基部41垂直地或至少大体上垂直地延伸。
[0036]闩锁接纳部80配有通过两个闩锁鳍部90和91形成的上闩锁鳍部对和通过两个下闩锁鳍部92和93形成的下闩锁鳍部对。上闩锁鳍部对中的两个闩锁鳍部30和91在闩锁接纳部80中在相同的高度处彼此对置且在沿着插入方向S观察时彼此前后布置。两个下闩锁鳍部92和93也是同样的,两个下闩锁鳍部92和93也在闩锁接纳部80内侧在相同的高度上彼此对置且在沿着插舌的插入方向S观察时彼此前后布置。闩锁鳍部在插入方向S上的彼此前后布置具有如下效果,即第一外壳部分30不能够逆着插入方向S相对于第二外壳部分40移动,且两个外壳部分30和40之间的插塞连接部50不能够被释放。考虑到闩锁鳍部的弹簧作用,另外在此保证插塞连接部50正如闩锁连接部60的情况也无晃动。
[0037]四个闩锁鳍部90、91、92和93每个由闩锁板形成,所述闩锁板具有两个平行的板表面100和101和两个成角度的板表面,即第一成角度的板表面102和第二成角度的板表面103(参考图1和图3)。在横截面上观察时,闩锁板和闩锁鳍部是梯形的。利用第一成角度的板表面102,闩锁鳍部每个一体地形成在第二外壳部分40上。只要所述闩锁元件70已插入到闩锁接纳部80中,成角度的板表面103在每个情况中就与闩锁元件70协作。在产生闩锁连接部60的情况下,每个闩锁鳍部90、91、92和93的每个第二成角度的板表面103支承在闩锁元件70的相应配属的闩锁边沿71、72、73和74上。
[0038]图2在另一个三维分解视图中示出了在将安全带扣壳体10的两个外壳部分30和40组装之前的根据图1的安全带扣壳体10。将可见的是,通过将两个外壳部分30和40相对彼此沿着插入方向S移动,能够在插塞元件51和插塞元件接纳部52的区域中形成插塞连接部50。
[0039]图3示出了根据图1和图2的在插塞连接部50已产生之后的安全带扣壳体10,且可进行第一外壳部分30沿着箭头方向SB在第二外壳部分40的方向上的枢转。在根据图3的视图中,杆形闩锁元件70尚未被插入到其闩锁接纳部80中。
[0040]图4示出了在通过第一外壳部分30沿着箭头方向SB的枢转运动,闩锁元件70已经被部分地插入到闩锁接纳部80中之后的根据图1和图3的安全带扣壳体10。将可见的是,闩锁元件70的末端已经与上闩锁鳍部对的闩锁鳍部90形成接触且将所述闩锁鳍部90至少略微地弯曲开。
[0041]图5示出了在闩锁元件70已经完全插入到闩锁接纳部80中且通过外壳基部31的弹性变形(参考图1)而已经被以与闩锁元件70的长度L(参考图1和图3)实际所允许的相比更深地推入到闩锁接纳部80中之后的安全带扣壳体10。外壳基部31的弹性变形意味着,在作用在外壳基部31上的外部压力已经停止之后,闩锁元件70设计为通过外壳基部31沿着箭头方向P从闩锁接纳部80退出,但是这被闩锁鳍部90、91、92和93防止。通过在闩锁元件70上的此拉伸力,闩锁元件70被保持而不在闩锁接纳部80内晃动。
[0042]闩锁鳍部和闩锁元件之间的角度α优选地在20°至70°的角度范围内,且优选地为
45。。
[0043]图6示出了根据图1至图5的安全带扣壳体10的最终组装状态。将可见的是,侧壁32的外壳边沿33靠在侧壁42的外壳边沿43上,使得该两个侧壁32和42相互支承。外壳基部31生成了拉伸力Z,所述拉伸力Z旨在将闩锁元件70从闩锁接纳部80退出。然而,通过四个闩锁鳍部90、91、92、93防止了从闩锁接纳部80的这种退出,所述四个闩锁鳍部90、91、92、93将闩锁元件70固定在闩锁接纳部80中。
[0044]图6另外更详细地示出了四个闩锁鳍部90、91、92和93的布置。将可见的是,闩锁鳍部的两个成角度的板表面103(参考图1)大体上平行于第二外壳部分40的外壳基部41定向,且每个支承在闩锁元件70的相关联的闩锁边沿上。下闩锁边沿71和72以及上闩锁边沿73和74同样大致平行于外壳基部41延伸,使得实现了闩锁鳍部在闩锁边沿上的支承。
[0045]图6另外示出了增强元件200,所述增强元件200远离杆形闩锁元件70的纵向方向LR成角度地优选地垂直地延伸,且成单件地连接到第一外壳部分30的侧壁32。增强元件200的功能是机械地减轻闩锁元件70和外壳基部31之间的连接点上的载荷,并避免其中闩锁元件70从外壳基部31断开的情况。
[0046]图7示出了安全带扣壳体10的第二图示实施例,所述安全带扣壳体10包括第一外壳部分30和第二外壳部分40。与根据图1至图6的示意性实施例相对比,根据图7的示意性实施例具有仅单个闩锁鳍部对300,该单个闩锁鳍部对300由两个闩锁鳍部301和302构成。所述两个闩锁鳍部301和302用于将闩锁元件70锁定且因此在第一外壳部分30和第二外壳部分40之间产生闩锁连接部60,如参考图1至图6已解释。
[0047]此外,在根据图7的示意性实施例中,所述两个闩锁鳍部301和302的布置被选择为使得该两个闩锁鳍部301和302相对于插舌到安全带扣壳体10中的插入方向S彼此前后布置。闩锁鳍部的此布置有利地保证了第一外壳部分30不能够相对于第二外壳部分40逆着插入方向S移动,且该两个外壳部分30和40之间的插塞连接部50不能够被释放。考虑到闩锁鳍部301和302的弹簧作用,在此还保证插塞连接部50正如闩锁连接部60的情况无晃动。
[0048]附图标记列表
[0049]10安全带扣壳体
[0050]20安全带扣[0051 ] 30外壳部分
[0052]31外壳基部
[0053]32 侧壁
[0054]33外壳边沿
[0055]40外壳部分
[0056]41 外壳基部
[0057]42 侧壁
[0058]43外壳边沿
[0059]50插塞连接部
[0060]51插塞元件
[0061 ] 52插塞元件接纳部
[0062]60闩锁连接部
[0063]70闩锁元件
[0064]71闩锁边沿
[0065]72R锁边沿
[0066]73闩锁边沿
[0067]74闩锁边沿
[0068]80闩锁接纳部
[0069]90R锁鳍部
[0070]91闩锁鳍部
[0071]92闩锁鳍部
[0072]93闩锁鳍部
[0073]100板表面
[0074]101板表面
[0075]102板表面
[0076]103板表面
[0077]200增强元件
[0078]300闩锁鳍部对
[0079]301闩锁鳍部
[0080]302闩锁鳍部[0081 ]L长度
[0082]LR纵向方向
[0083]P箭头方向
[0084]S插入方向
[0085]SB箭头方向
[0086]Z拉伸力
[0087]α角度
【主权项】
1.一种用于车辆座椅安全带的插舌的安全带扣(20),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