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导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1731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导流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车辆用导流装置公知有各种装置。在这些车辆用导流装置中,当车辆在打开在车顶形成的开口的状态下行驶时,越过其上端缘的气流与从车室内被吸出的气流会相互干扰而在开口面产生周期性的气压变动,这导致共振从而产生被称为风振颤声的低频的不舒适的振动音。因此,为了抑制产生风振颤声,提出了各种车辆用导流装置的方案。
[0003]例如,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车辆用导流装置,其上表面由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具有阶梯差的高面部与低面部形成,将上述高面部与低面部结合的侧面伴随着趋向车辆的后方而偏向扩大低面部的面积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当车辆在开放开口的状态下行驶时,虽然一气流向车辆用导流装置的后方流动从而周期性地产生成为风振颤声的原因的涡流,但是其他气流沿着低面部与侧面向后方流动,从该侧面剥离产生涡流。通过由该剥离产生的涡流有效地扰乱成为风振颤声的原因的涡流,抑制了产生风振颤声。尤其是上述侧面伴随着趋向车辆的后方而偏向扩大低面部的面积的方向,从而由侧面产生的气流的剥离效果变大,使能够有效地扰乱成为风振颤声的原因的涡流的涡流的产生变得活跃,从而进一步抑制产生风振颤声。
[0004]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车辆用导流装置,通过在其上缘设置凹凸使从车顶的上表面突出的部分相对于车辆的宽度方向不连续,并且在上缘的凸部的前表面设置有从侧方观察剖面形状朝向前方为凹的弯曲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上缘设置的凹凸将开口面上的气流扰乱,使成为风振颤声的产生原因的涡流扩散。另外,通过上缘的凸部的前表面的弯曲面,使沿着车顶上表面的气流上升,向开口卷入的量减少。通过以上能够抑制产生风振颤声。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案登录第2548408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68241号公报
[0007]在专利文献1、2的车辆用导流装置中,通过得到抑制产生风振颤声的一定的效果,推测出也能得到抑制由此引起的车室内的异响产生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随着混合动力车的普及、车辆的高性能化,车室内的静音性能显著提高,因此提高了用户作为异响感知的级别。此外,因为音响和导航等声音信息的利用频率也增加了,所以对车室内的静音性能的要求变得严格。因此,希望进一步抑制成为车室内的异响产生的原因的风振颤声的产生。
[0008]此外,对于抑制产生风振颤声,加大车辆用导流装置的从车顶的上表面的突出量,使越过其上端缘的气流从开口的后端向后方流动是有效的。然而,若加大车辆用导流装置的从车顶的上表面的突出量,则会产生风噪(风削音)变大这一其他问题。因此,为了提高车室内的静音性能,需要抑制风噪的增加并且也抑制产生风振颤声。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抑制产生风振颤声的车辆用导流装置。
[0010]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导流装置具备以沿着在车辆的车顶形成的开口的前边缘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并且比上述车顶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风切部,在上述风切部的上部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交替地形成有多个凹部以及凸部,在上述各凸部的上端设置有朝向邻接的上述凹部引导气流的引导部。
[0011]根据该结构,若车辆在开放上述开口的状态下行驶,则越过上述风切部的上端缘的气流细分为越过上述凹部的气流(下层气流)、越过上述凸部的气流(上层气流)以及被上述引导部从上述凸部朝向上述凹部引导的气流(中层气流)。因此,能够有效地扩散成为风振颤声的原因的剥离涡流,能够进一步抑制风振颤声的产生。
[0012]优选所述凹部的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距离设定为比所述凸部的所述方向的距离长。
[0013]优选各所述凸部以相对于所述凹部向上方呈球面状隆起的方式成型,在所述凸部的上端立设有三棱柱状的引导部。
[0014]优选所述引导部在俯视观察下呈以前端为顶点并且与该顶点相连的两边左右对称地向后方延伸的等腰三角形。
[0015]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导流装置具备以沿着在车辆的车顶形成的开口的前边缘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并且比上述车顶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风切部,在上述风切部的上部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交替地形成有多个凹部以及凸部,在上述各凸部的车辆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形成在比上述凹部靠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方在前后方向贯通的切口。
[0016]根据该结构,若车辆在开放上述开口的状态下行驶,则越过上述风切部的上端缘的气流细分为越过上述凹部的气流(下层气流)、越过上述凸部的气流(上层气流)以及通过上述切口的气流(中层气流)。因此,能够有效地扩散成为风振颤声的原因的剥离涡流,能够进一步抑制风振颤声的产生。
[0017]优选所述凹部的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距离设定为比所述凸部的所述方向的距离短。
[0018]优选各所述凸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凹部向上方呈四分之一圆柱体状隆起的第一凸部,并且具有从所述第一凸部的后端的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两端向上方突出为堤状的一对第二凸部。
[0019]优选各所述第二凸部与所述第一凸部相比陡峭地向上方立起。
[0020]优选各所述凸部在夹持于两所述第二凸部间的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形成在比所述凹部靠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方在前后方向贯通的四边形的切口。
[0021]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进一步抑制风振颤声产生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表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车顶的立体图。
[0023]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4]图3是放大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5]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6]图5是放大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0…车顶;10a…开口 ;20…车辆用导流装置;21、31…导流主体;22、32…风切部;26、36…凹部;27、37…凸部;28…引导部;38…切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9](第一实施方式)
[0030]以下,对车辆用导流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将车辆的前后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方以及下方分别称为“上方”以及“下方”。
[0031]如图1所示,在汽车等车辆的车顶10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开口 10a,并且支承有沿着该开口 1a的前边缘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车辆用导流装置20,以能够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还支承有可动面板11。此外,可动面板11例如用玻璃板成型为大致四边形,并伴随着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开闭开口 10a。
[0032]车辆用导流装置20例如具有由树脂材料构成的导流主体21。如结合图2所示,该导流主体21具有以沿着开口 1a的前边缘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风切部22,并且具有从该风切部2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向车辆的后方延伸突出的一对臂部23。导流主体21在两臂部23的后端以能够绕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与车顶10连结。导流主体21安装为通过以两臂部23的与车顶10的连结部位为中心进行转动能够使风切部22向上移动,即能够进行所谓的倾斜上升动作。此外,导流主体21的倾斜上升动作(风切部22的向上移动)例如通过弹簧等施力部件(省略图示)施力来进行。风切部22伴随着可动面板11的打开动作,从该可动面板11侧被释放而向上移动,比车顶1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展开状态)。或者,风切部22伴随着可动面板11的关闭动作,从该可动面板11侧被压入而收进车顶10的上面的下方(收纳状态)。
[0033]在风切部22的上部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交替地形成有多个凹部26以及凸部27。艮P,风切部22通过上述多个凹部26以及凸部27在车辆的高度方向反复凹凸。凹部26的车辆的宽度方向的距离设定为与凸部27的该方向的距离相比足够长。此外,在导流主体21的展开状态下,凹部26以及凸部27的上端缘均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