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液容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060261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长度方向和组装部312的轴向平行,每个排气道33的上端延伸到顶盖311的底面(即顶盖311与组装部312连接的一面),下端则在组装部312的底端(即组装部312远离顶盖311的一端)形成开口。导流部32大致呈中空的圆柱形,其一端连接在顶盖311的底面中央,并且该导流部32与组装部312同轴地设置。导流部32上开设有多个导流通道(图未示),该等导流通道一端开口于导流部32的底端(即导流部32远离顶盖311的一端),另一端开口于导流部32侧面上与顶盖311的底面接近的位置。
[0028]该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均可采用塑料材料制成,为了节省制造工序,上壳体10 (包括其入口部11、挡板12、延伸板131及注液部19)与下壳体20 (包括其分隔体、出口部21及定位部29)均可用例如注塑等手段一体成型。制成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后,将上壳体10的开口侧(即上壳体10的底部)与下壳体20的开口侧(即下壳体20的顶部)相对,使所述上壳体10的内部空间和所述下壳体20的内部空间相互连通,然后用例如热板焊接、超声波焊接等手段将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焊接在一起,具体的焊接方式可以是把上壳体10的侧壁的底部边缘与下壳体10的侧壁的顶部边缘连接在一起,两个侧部边缘相互对准的延伸板131的底部边缘和第一隔板221的顶部边缘连接在一起,另外两个侧部边缘相互对准的延伸板131的底部边缘和第二隔板222的顶部边缘连接在一起。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将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进行连接固定,并在二者之间用密封圈密封。之后,再将注液部19套入组装部312内部,旋转容器盖30,利用组装部312内壁上和注液部19外壁上的螺纹将容器盖30可拆卸地固定在上壳体10的注液部19顶端,利用容器盖30将注液部19的顶端至少部分地封闭,即完成该冷却液容器100的组装。在该容器100组装完毕后,其内部空间仅能够通过入口部11、出口部12及注液部19和外界相通,不会再设置其他的任何与外界相通的开口。
[0029]在使用时,该冷却液容器100通过其入口部11和出口部21接入汽车的冷却液循环系统中,并被设置成使得冷却液从入口部11输入容器100中。入口部11的上述内径范围有助于使冷却液的流量处于适当的范围内,既能使冷却液以预定的速度正常循环,也能使得冷却液进入容器100时形成均匀的液流,不会产生过大的冲击力。当冷却液从入口部11在上壳体10内部形成的开口中流出时,液流前端会受到挡板12的阻挡,使得液流的流向转向下方,注入第一腔室201中,这样冷却液不会在容器100中飞溅,不会激起过多的泡沫。随着容器100中冷却液总量的增加,冷却液会依次地通过分隔件的通孔225、224、226进入第二腔室202、第三腔室203、第四腔室204,最后从第四腔室204通过出口部21流出容器100,重新进入循环。由于冷却液是逐个地进入各个腔室的,因此在流入全部四个腔室之前只会对部分腔室内部形成压力,而不会很快地对容器100的全部内壁形成压力,可以防止整个容器100内部的压力过快地升高,有利于延长容器100的使用寿命。通孔224、225及226、以及间隙132a和132b的上述流通面积范围有助于使冷却液在四个腔室中的流速处于适当的范围内。当需要给汽车补充冷却液时,将容器盖30从注液部19上旋下,向容器100中加注冷却液即可。在冷却液循环系统中的冷却液压力较大时,可以将部分冷却液导入该容器100中贮存,或者进一步从该容器100中排出,以便减少循环系统的管路中冷却液的流量。
[0030]另外,由于冷却液是逐个地进入各个腔室的,与现有的大多数冷却液容器相比,冷却液在进入容器100中的时候流动路径相对较长且更加曲折,液体中包含的气泡有更多的时间浮上液面并破裂,可以实现更加彻底的气液分层。入口部11的内径和出口部21的内径的上述比值范围也有助于将冷却液通过容器100的流速限制在理想的范围内,既能使得冷却液在容器100内部有足够的流动时间,以便使其中的气泡充分地从液体中上浮并破裂,又能确保冷却液具有足够快的循环速度。由于出口部20设置在下壳体20下方,因此从出口部20排出到循环系统的其他部分的冷却液已经经过了足够时间的气液分层处理,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冷却液中的气泡,有利于提高冷却液循环系统的工作效率,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当容器100中的气体压力较大时,气体可以在压力作用下通过导流部32开设的导流通道传输到顶盖31的底面附近,然后通过排气道33排出容器100之外,从而减轻容器100内的压力。
[0031]可以理解,除了螺纹连接方式以外,所述容器盖30也可以由其他手段组装到注液部19上,只要容器盖30能够至少部分地将注液部19顶端封闭,防止容器100中的冷却液溅出及外部杂物落入容器100中,并且能够从注液部19上拆下及重新组装到注液部19上即可。分隔体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能够把下壳体20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彼此直接连通或间接连通的腔室,且冷却液在从容器100中流过时可以经过所有腔室即可。腔室的数目也不必限于四个。对应地,延伸板131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也可以根据分隔体的形状而加以改变。
[00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液容器(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冷却液容器100)的内部结构有助于改善冷却液在其中的流动状况及降低冷却液对容器的压力,在使用时有助于排出冷却液中的气体,有利于提高冷却液循环系统的工作效率,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同时,该容器只需要设置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入口部和出口部)与冷却液循环系统的管路进行连接,而现有的大多数冷却液容器需要设置三个甚至更多的开口与冷却液循环系统的管路进行连接,因此该容器的结构比现有技术更加简单,有利于节约制造成本和工时。
[0033]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以上关于“上”、“下”、“左”、“右”等方位的描述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冷却液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容器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和容器盖,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固定在一起,且所述上壳体的内部空间和所述下壳体的内部空间相互连通;所述上壳体上形成有中空的注液部和中空的入口部,所述注液部和所述入口部都从所述上壳体的外部凸设出来,并且都与所述上壳体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容器盖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注液部上,并将所述注液部的顶端至少部分地封闭;所述下壳体包括分隔体和中空的出口部,所述分隔体包括隔板,所述隔板的部分边缘和所述下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