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以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内后视镜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344523阅读:来源:国知局
口 1032上。所述第一窗口 1032呈敞口状,设置在开关按钮22的两侧,可以使得第一透光件35的透光范围更广。后车的左右两个大灯的光源可以同时透过两个第一透光件35后被第一光传感器采集;另,凸块1031的位置位于内后视镜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可以从位置上正好与位于本车后方的汽车呈正对的状态,便于后车的光源能够被准确、即时的被第一光传感器采集到。
[0025]所述镜壳体101呈长方形凹槽状,在将内后视镜安装于汽车内的前挡风玻璃上后,镜壳体101的开口面朝向驾驶室的方向。在所述镜壳体101的下侧壁上嵌设有供行车记录模块的TFT卡插入的TFT卡槽1011、麦克风23、指示灯25。所述扬声器嵌设在所述凸块1031上位于所述开关按钮22的下方或者上方,如此,在当用户利用行车记录仪回放录制的视频时,声音的音量更大,声音输出效果更好。
[0026]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嵌设有所述半球形摄像头21,所述半球形摄像头21嵌设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部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转动。
[0027]所述连接结构14的一端与镜壳体101的底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安装结构12相连,所述连接结构14具体与镜壳体101的底壁的中间部分相连。
[0028]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相应于第二光传感器的位置处开设有一第二窗口1061,所述第二透光件36通过该第二窗口 1061安装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
[0029]关于半球形摄像头安装结构105:
[0030]半球形摄像头21具有半球形壳体,所述半球形摄像头21的视频采集窗位于半球形壳体的弧形顶部,在半球形壳体的外表面上靠近边缘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限位柱1051,所述两限位柱105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半球形壳体的开口面相平行。
[0031]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开设有与半球形壳体外径相匹配的圆形窗口,圆形窗口的边缘向所述镜壳体101内延伸形成一第一圆形挡边1052,在所述第一圆形挡边1052上相应于两限位柱1051的位置处开设有两个第一限位槽1053,所述第一限位槽1053的长度决定半球形摄像头21周向旋转(顺、逆时针旋转)的度数;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的内壁面上位于所述第一圆形挡边1052外周的位置设置有多个第一内螺纹安装柱1057(本方案中设置三个第一内螺纹安装柱1057)。
[0032]所述半球形摄像头安装结构105包括上述两限位柱1051、第一圆形挡边1052以及与所述两限位柱1051限位配合的两个第一限位槽1053;还包括与所述圆形窗口相匹配的圆形盖板1054,所述圆形盖板1054的边缘向第一圆形挡边1052的方向延伸出与所述第一圆形挡边1052相匹配的一第二圆形挡边1055,在所述第二圆形挡边1055上相应于两第一限位槽1053的位置处开设有两个第二限位槽1056,所述第二限位槽1056与第一限位槽1053的槽口相对;当所述圆形盖板1054盖于所述圆形挡边上时,所述第二限位槽1056和第一限位槽1053形成矩形的两限位框,两限位柱1051分别位于两限位框内,以对半球形壳体各个方向的转动进行限位,并且第一限位槽1053的槽底用于抵住所述限位柱1051,防止半球形摄像头21向壳体外脱落。在所述圆形盖板1054的边缘处相应于所述第一内螺纹安装柱1057的位置向外设置有与其相匹配的安装支耳1058,在安装支耳1058上开设有供安装螺栓穿过的过孔,安装螺栓(图未示出)依次穿过所述过孔后与第一内螺纹安装柱1057螺纹配合。可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窗口、盖板等形状还可以有其它不同的变换,此处不再详述。
[0033]本方案中,通过上述半球形摄像头安装结构105,半球形摄像头21可以从各个方向上进行转动,从而使得半球形摄像头21的采集窗可以进行任意角度方向的微调,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场合、不同实例的各种不同的需求,微调的角度与限位框的大小相应,厂家在制造过程中,可以调整限位框的形状、大小,从而调整半球形摄像头21的最大转动角度范围;方便用户使用,第一限位槽1053起到防止半球形摄像头21脱落的作用,其槽底能够从限位柱1051的外表面方向抵挡所述限位柱1051,因此,无论用户如何调整半球形摄像头21的角度,半球形摄像头21均不会从壳体上脱落;本方案的半球形摄像头安装结构105非常简单、无需浪费过多的零部件即可对所述半球形摄像头21进行安装。
[0034]关于第二透光件36以及第二透光件安装结构106:
[003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的第二透光件36和它的安装结构106,这种第二透光件36能够使更大范围的环境光通过它透射于镜壳体101内部的第二光传感器中,更便于第二光传感器能够敏捷的采集到汽车周围的环境光。具体地:新的第二透光件36的安装结构106包括所述第二窗口 1061、由第二窗口 1061的边缘向镜壳体101内部延伸的侧壁1062以及位于所述侧壁1062的里端面的底板1063,所述底板1063和侧壁1062构成第二透光件36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呈喇叭状(即敞口状),在所述安装座的各个侧壁1062上分别开设有一第一卡孔1064。所述第二透光件36的结构与它的安装座的内空形状相匹配,第二透光件36包括与所述第二窗口 1061形状相匹配的透光板、由所述透光板的各个边缘向内延伸的安装壁,在各个安装壁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孔1064相匹配的卡块,所述第二透光件36以及它的安装结构106形成一第二透光组件。优选的,所述卡块为第一单向卡块(或者单向凸块),第一单向卡块的断面呈直角三角形,朝向镜壳体101内的一端的厚度逐渐大于远离壳体的一端的厚度。本方案中,所述第二透光件36的安装结构106非常便于第二透光件36的安装,工作人员仅需要将第二透光件36向安装座内推,再通过第一单向卡块与所述安装座的侧壁
1062上的第--^孔1064卡合即可实现第二透光件36的安装。为工作人员节省了安装时间、
提高了安装效率,无需在镜壳体101和第二透光件36上打螺栓孔,无需增加多余的螺栓安装,由于第一单向卡块的作用,在安装时第一单向卡块可以起到安装时导向作用,防止安装后的第二透光件36脱落,保证了整个内后视镜的完整性和整体性。
[0036]关于内后视镜本体10的减震结构107:
[0037]所述减震结构107包括设于壳体的对角处的第一及第二减震件以及设于所述圆形盖板1054的中心位置处的第三减震件。第一、第二及第三减震件均包括一减震帽1071以及一减震帽安装柱1072,所述第一、第二减震件的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底部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减震件的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底部与所述圆形盖板1054上朝向镜片组件的一面固定连接。
[0038]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外周面向外设置有多个挡块1073,本实施例中,所述挡块1073为四个,四个挡块1073均匀间隔的分布在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外周面。其中一个挡块1073的长度与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轴向长度相等或者约等或者相匹配(以下称长挡块1073),剩余的挡块1073位于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外周面的下端位置处,所述剩余的挡块1073的上端面至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顶端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与所述减震帽1071的内筒深度相匹配,如此,当所述减震帽1071盖于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上时,减震帽1071的下端正好搁置在剩余的挡块1073的上端面,将减震帽1071的水平高度进行限位,对减震帽1071起到支撑作用。在所述减震帽1071的内筒的内周面上相应于所述长挡块1073的位置处设置与其相匹配的第三限位槽(图未示出),所述第三限位槽由所述内筒的内周面向减震帽1071的外周面开设。所述限位槽用于对减震帽1071进行限位,防止减震帽1071在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上旋转,起到稳固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作用,进而使减震件起到的减震效果更好。
[0039]所述减震帽1071安装于减震帽安装柱1072上后,减震帽1071所在的水平位置高于镜壳体101的侧壁的端面所在的水平位置,减震帽1071采用具有压缩性的软性材质制作而成,例如泡棉等等。如此,当所述镜片组件安装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开口处后,镜片104的背面向镜壳体101方向施压,所述减震帽1071朝向镜片104的表面被受压后,向壳体方向压缩,因此起到防止镜片组件、壳体内的零部件等等震动的作用。
[0040]本实施例中,所述长挡块1073大致呈直角梯形块状,其下端远离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外侧面至靠近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内侧面的距离逐渐大于上端的远离所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