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动式顶杆装置及轨道转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8011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动式顶杆装置及轨道转辙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动式顶杆装置及轨道转辙系统。



背景技术:

在高速铁路道岔中,由于尖轨自身弹性变形、滑床台板的摩擦阻力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尖轨在转换过程中必然存在不足位移。不足位移是道岔不平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迫使车轮运行方向发生突变,导致列车过岔时动力响应过大,从而影响行车安全性。

目前降低不足位移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通过改变滑床台板结构来降低其对尖轨的摩擦阻力;另一个则是在两根尖轨之间设置轨距保持装置,例如拉杆,来调整尖轨的不足位移。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降低滑床台板的摩擦阻力不能有效解决尖轨不足位移过大的问题,而且其保持能力较差,易出现反弹。目前的轨距调整装置,其安装位置在尖轨轨腰处,安装时需在尖轨轨腰打孔,降低了尖轨的整体稳定性,无法满足高速道岔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动式顶杆装置,其能够实现两侧尖轨的分动,并且可以消除尖轨的不足位移;安装方便,无需在轨腰打孔,稳定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转辙系统,其包括上述的分动式顶杆装置。其能够实现两侧尖轨的分动,并且可以消除尖轨的不足位移;安装方便,稳定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分动式顶杆装置,其包括分动组件和两个用于连接尖轨的夹持组件。分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两个夹持组件中的一者连接,第四连接端与两个夹持组件中的另一者连接。第二连接端设置有用于第三连接端作远离和靠近第二连接端的运动的导向结构,第三连接端设置有与导向结构滑动配合的滑动件,第二连接端与第三连接端可滑动地连接。其能够实现两侧尖轨的分动,并且可以消除尖轨的不足位移;安装方便,无需在轨腰打孔,稳定性更好。

一种轨道转辙系统,其包括上述的分动式顶杆装置。其能够实现两侧尖轨的分动,并且可以消除尖轨的不足位移;安装方便,稳定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分动式顶杆装置通过设置导向结构和滑动件,使第二连接端与第三连接端可滑动地连接,实现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滑动地连接,进而实现了两个夹持组件之间的可滑动地连接;即通过导向结构和滑动件二者之间可相互相对滑动,使得两个夹持组件之间可相互相对滑动,实现了两个夹持组件之间的分动,两个夹持组件之间可相对独立的运动,防止运动上的相互干扰,避免导致运动误差,有助于减小尖轨的不足位移。

由于导向结构和滑动件二者之间可相互相对滑动,两个夹持组件之间的距离可调,分动式顶杆装置通过调节自身伸缩量和长度可满足不同宽度的尖轨之间的调节。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还可以通过导向结构和滑动件来实现相互施力,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通过相互施力来消除对方的不足位移,保证尖轨密贴,从而提高轨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保证列车行驶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动式顶杆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分动式顶杆装置的第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的分动式顶杆装置的第二视角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的分动式顶杆装置的在尖轨转辙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标:100-分动式顶杆装置;110-分动组件;111-第一连接部;111a-第一连接端;111b-第二连接端;111b1-外螺纹;112-第二连接部;112a-第三连接端;112b-第四连接端;120-夹持组件;121-轨底托板;121a-凹槽;122-扣板;123-紧固螺栓;130-导向结构;131-内螺纹;140-滑动件;141-限位凸缘;142-注油管路;150-调节件;160-绝缘段;170-注油装置;180-套筒;181-灌注孔;190-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动式顶杆装置100。分动式顶杆装置100包括分动组件110和两个用于连接尖轨的夹持组件120。两个用于连接尖轨的夹持组件120连接于分动组件110的相对的两端,两个用于连接尖轨的夹持组件120之间可相对远离和靠近。

由于两个用于连接尖轨的夹持组件120之间可相互相对滑动,使得两个夹持组件120之间可相互相对滑动,实现了两个夹持组件120之间的分动,两个夹持组件120之间可相对独立的运动,防止运动上的相互干扰,避免导致运动误差。

进一步地,分动组件110包括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2,第一连接部111包括第一连接端111a和第二连接端111b,第二连接部112包括第三连接端112a和第四连接端112b,第一连接端111a与两个夹持组件120中的一者连接,第四连接端112b与两个夹持组件120中的另一者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端111b设置有用于第三连接端112a相对于第二连接端111b作直线运动的导向结构130,第三连接端112a设置有与导向结构130滑动配合的滑动件140,第二连接端111b与第三连接端112a可滑动地连接。

导向结构130和滑动件140二者之间可相互相对滑动,使得两个夹持组件120之间的距离可调,可满足不同宽度的尖轨之间的调节需要。两个夹持组件120之间通过导向结构130和滑动件140实现可相互相对滑动,实现了两个夹持组件120之间的分动,两个夹持组件120之间可相对独立运动,防止运动时两个夹持组件120之间出现相互干扰,避免尖轨运动误差,有助于减小尖轨的不足位移。

进一步地,导向结构130可以为滑动套筒,滑动件140可以为滑动杆。反之,导向结构130也可以为滑动杆,滑动件140也可以为滑动套筒。在本实施例中,导向结构130为滑动套筒,滑动件140为滑动杆,沿导向结构130的轴向,滑动件140可滑动地套设于导向结构13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导向结构130还可以是滑槽,滑动件140还可以是滑块;同理,导向结构130可以为滑块,相应的滑动件140可以是滑槽。但不仅限于此,导向结构130和滑动件140之间可实现相互远离和靠近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些实施例中,导向结构130和滑动件140之间还可以是可相对作曲线运动,例如该曲线运动的曲线弧度与尖轨在转辙时的运动弧度相同。但不仅限于此。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1、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导向结构130的靠近第一连接端111a一端具有内螺纹131,第二连接端111b具有与内螺纹131配合的外螺纹111b1,第二连接端111b与导向结构130通过螺纹配合连接。

导向结构130可通过螺纹进行调节,使导向结构130绕外螺纹111b1沿第二连接端111b的轴向运动,以达到调节导向结构130远离第一连接端111a的程度。在滑动件140不从导向结构130脱出的前提下,导向结构130距离第一连接端111a越远,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可伸缩量越大,滑动件140可沿导向结构130远离第一连接部111的最大距离也就越大,分动式顶杆装置100也就可用于间距更大的尖轨和转辙时调节量更大的尖轨的调节。

当两尖轨的间距较大或尖轨在转辙时的横向调节量较大时,旋转导向结构130使其进一步远离第一连接端111a,此时,滑动件140沿导向结构130滑动并远离导向结构130的过程中,滑动件140可以朝远离导向结构130一侧滑动更大的距离而不会从导向结构130中脱出,分动式顶杆装置100便可适应尖轨的横向调节量较大的情况。

可以通过调节导向结构130远离第一连接端111a的程度,以达到分动式顶杆装置100可以适应不同间距的尖轨以及转辙时不同调节量的尖轨的目的。分动式顶杆装置100适用于不同间距的尖轨的调节,适用范围广,调节方便灵活,使用方便。

进一步地,分动组件110还包括调节件150,调节件150具有与外螺纹111b1配合的调节内螺纹,调节件150与第二连接端111b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外螺纹111b1与调节内螺纹相配合,调节件150位于导向结构130的靠近第一连接端111a一侧。

调节件150用于锁定导向结构130,防止在非人为的情况下导向结构130沿第二连接端111b滑动,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导向结构130沿第二连接端111b滑动而出现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伸缩量发生改变的情况,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分动式顶杆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其滑动件140从导向结构130中脱出。加强了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工作稳定性与安全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调节件150为调节螺母。

进一步地,滑动件140具有沿其径向凸设的用于限制滑动件140进一步朝导向结构130滑动的限位凸缘141。在滑动件140朝导向结构130滑动的过程中,当限位凸缘141与导向结构130相抵后,滑动件140则不能进一步相对导向结构130朝导向结构130滑动。此时若滑动件140朝导向结构130进一步运动,滑动件140将会推动导向结构130随滑动件140一同运动。

由于限位凸缘141的限位作用,第一连接部111通过利用滑动件140朝导向结构130滑动向第二连接部112靠近的过程中,存在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12之间的距离值的最小值,当限位凸缘141与导向结构130相抵时,即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12之间的距离值为最小值,此时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长度最小。通过调节导向结构130远离第一连接端111a的程度,可以达到调节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12之间的距离值的最小值的目的,即可以达到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最小长度的目的。导向结构130距离第一连接端111a越远时,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最小长度越长;导向结构130距离第一连接端111a越近时,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最小长度越短。

通过调节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最小长度可以使分动式顶杆装置100满足不同尖轨间距的需要,使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适用范围更广,提高了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实用性。

在尖轨转辙过程中,当斥离尖轨在转辙机的牵引作用下向基本轨运动时,由于分动式顶杆装置100可实现分动,密贴尖轨会保持不动。在斥离尖轨的运动过程中,滑动件140与导向结构130相对滑动并相互远离。当斥离尖轨转动到位后,密贴尖轨又在转辙机的牵引作用下朝斥离尖轨运动。在密贴尖轨的运动过程中,滑动件140与导向结构130相对滑动并相互靠近,当限位凸缘141与导向结构130相抵后,密贴尖轨继续朝斥离尖轨运动,于是限位凸缘141将推动导向结构130随限位凸缘141一起运动,即第一连接部111推动第二连接部112一起运动,即密贴尖轨会推动斥离尖轨一起运动。在密贴尖轨的推动下,斥离尖轨会与基本轨密贴,斥离尖轨的不足位移被消除,此时,斥离尖轨也就变成了密贴尖轨,而密贴尖轨成为了斥离尖轨。反向转辙时同理。

分动式顶杆装置100利用第一连接部111和第二连接部112之间相互推动、相互施力,达到了消除密贴尖轨的不足位移的目的,保证密贴尖轨与基本轨密贴,提高轨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保证列车行驶安全。

进一步地,滑动件140具有注油管路142,注油管路142的一端贯穿滑动件140的靠近导向结构130一端,注油管路142的另一端贯穿滑动件140的侧壁且位于限位凸缘141的远离导向结构130一侧。注油管路142用于向导向结构130中注入润滑油或其他润滑剂,以保证在长时间使用之后滑动件140在导向结构130中滑动时不会发生卡阻,进而保证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灵活性与使用稳定性。

进一步地,可以使用注油装置170通过注油管路142向导向结构130注入润滑油或其他润滑剂。注油装置170可以是注油杯。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些实施例中,注油管路142的另一端开可以是位于限位凸缘141。导向结构130的内壁还可以设置油粘垫,一方面能够起防尘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阻止润滑油或其他润滑剂从导向结构130中流出。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夹持组件120包括轨底托板121和扣板122,轨底托板121具有用于夹持尖轨的凹槽121a,扣板122用于将尖轨限位于凹槽121a。轨底托板121和扣板122之间通过紧固螺栓123可拆卸连接。

夹持组件120利用可拆卸的轨底托板121和扣板122对尖轨进行连接固定,一方面安装、拆卸方便,另一方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在尖轨轨腰打孔,保证了尖轨的整体稳定性,使尖轨满足高速道岔的使用要求。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端111a与两个夹持组件120中的一者的轨底托板121和/或扣板122铰接,第四连接端112b与两个夹持组件120中的另一者的轨底托板121和/或扣板122铰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111a与两个夹持组件120中的一者的轨底托板121铰接,第四连接端112b与两个夹持组件120中的另一者的轨底托板121铰接。铰接结构减缓了两个夹持组件120在转辙过程中的沿尖轨延伸方向的相互作用力,保证尖轨可以正常进行转辙;同时也减缓了两个夹持组件120在安装过程中沿尖轨延伸方向的位置偏差,保证分动式顶杆装置100能正常运转。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111和/或第二连接部112具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段1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1具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段160。绝缘段160可以是由绝缘环氧树脂胶和有机玻璃中的至少一者制成。绝缘段160能够隔绝两侧尖轨之间的轨道电流,使其满足现场轨道电路的要求。

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11的绝缘段160套设有套筒180,套筒180具有用于灌注绝缘材料形成绝缘段160的灌注孔181。

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工作原理是:由于滑动件140具有限位凸缘141,故第一连接部111与第二连接部112支之间只能传递推力而不能传递拉力。通过转动导向结构130可以调节分动式顶杆装置100的最短长度,以适应不同的安装要求。

在尖轨进行转辙的过程中:如图4中的(a)所示,斥离尖轨在转辙机的牵引作用下朝远离密贴尖轨的一侧运动,导向结构130与滑动件140相对滑动并相互远离,此时密贴尖轨保持不动,两侧尖轨分开运动。当斥离尖轨扳动到位后,由于存在不足位移,斥离尖轨与基本轨之间存在间隙190,如图4中的(b)所示。此时,斥离尖轨不再运动,密贴尖轨则在转辙机的牵引作用下朝斥离尖轨所在的一侧运动,导向结构130与滑动件140相对滑动并相互靠近,两侧尖轨分开运动,限位凸缘141与导向结构130相抵,如图4中的(c)所示;此时密贴尖轨继续朝斥离尖轨运动,密贴尖轨会通过分动式顶杆装置100对斥离尖轨施加推力,使斥离尖轨与基本轨密贴,消除间隙190,如图4中的(d)所示,从而降低或消除斥离尖轨的转换不足位移。此时,斥离尖轨就成为了密贴尖轨,之前的密贴尖轨则成为了现在的斥离尖轨。当尖轨方向进行转辙时,同理。

分动式顶杆装置100能够实现两侧尖轨的分动,并且可以消除尖轨的不足位移;安装方便,无需在轨腰打孔,稳定性更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轨道转辙系统,该轨道转辙系统包括分动式顶杆装置100。该轨道转辙系统能够实现两侧尖轨的分动,并且可以消除尖轨的不足位移;安装方便,稳定性更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动式顶杆装置100能够实现两侧尖轨的分动,并且可以消除尖轨的不足位移;安装方便,无需在轨腰打孔,稳定性更好。本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转辙系统包括分动式顶杆装置100。该轨道转辙系统能够实现两侧尖轨的分动,并且可以消除尖轨的不足位移;安装方便,稳定性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