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5583阅读:5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特别是一种可伸縮的汽车发动机舱盖撑 杆机构。
背景技术
现在的汽车发动机舱盖支撑机构普遍使用气弹簧结构或者单个撑杆的形式。使用一根或 两根气弹簧支撑的发动机舱盖,开关时轻便,可减轻开关舱盖的工作强度,但气弹簧造价高 不利于汽车成本控制,也有一定的失效伤人的可能。 一般来说,发动机舱盖的开启并不频繁, 因此经济类车辆普遍选用单撑杆来支撑发动机舱盖,单撑杆支撑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布置 容易,但是单撑杆支撑时,在打开发动机舱盖时必须双手同时工作,即一手将发动机舱盖向 上掀,另一只手去拿支撑杆来将发动机舱盖支撑起,并且撑杆必须固定到某个固定的位置, 不熟悉的人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寻找撑杆的安放位置,这使得开启发动机舱盖变得很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开启发动机舱盖需要两只手协同操作而引起的复杂过 程,即一只手向上掀起发动机舱盖,另外一只手去拿发动机舱盖撑杆进而将发动机舱盖撑起 的过程,从而提供一种能够随着发动机舱盖向上移动而自动伸长并最终支撑起发动机舱盖的 撑杆机构,关闭发动机舱盖时,该撑杆机构能够自动收縮进发动机舱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包 括活塞杆、套杆,其特征在于,活塞杆的第一端位于套杆内部,在活塞杆上靠近活塞杆第一 端附近固装有锁止机构,在套杆上靠近套杆第一端附近设有锁止孔,所述活塞杆可在套杆内 相对套杆滑动,所述活塞杆上的锁止机构与套杆上的锁止孔的位置相对应时,锁止机构可自 动锁止活塞杆与套杆的相对移动,活塞杆的第二端与发动机舱盖固定相连,套杆第二端可转 动连接于发动机舱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釆用活塞杆和套杆的相对滑动实现伸縮功能,并通过锁止销来固定套杆与活塞杆的相对运动,使得在需要时保证活塞杆与套杆的位置的相对固定;活塞杆与发动机
舱盖固定相连,从而活塞杆的运动情况与发动机舱盖的运动情况一致,套杆下端利用球铰链 与发动机舱内某处相连,从而实现了套杆的转动运动功能,保证了发动机舱盖可顺利的开启。 开启发动机舱盖时,活塞杆随着发动机舱盖运动,并且活塞杆与套杆产生相对移动从而实现 了自动伸长的功能,当锁止机构锁止活塞杆与套杆后,活塞杆便相对套杆固定而不能在产生 相对移动,此时可以对发动机舱盖产生稳定的支撑作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用手去扶持撑杆,
对发动机舱盖的支撑是由活塞杆与套杆的相对移动伸长而自动完成的;关闭发动机舱盖时, 只需用手按下锁止销的末端使锁止销向套杆内退回一定位移,接下来便由套杆和锁止销之间 的相互作用使锁止销退回到套杆内部,活塞杆与套杆产生相对移动而縮短,直到发动机完全 关闭活塞杆和套杆完全收縮进发动机舱内。所以发动机舱盖的开启与关闭的操作就变得很简 单了。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的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一种锁止机构4的剖视示意图3为锁止销41受套杆3上的锁止孔32的孔壁的压力作用示意图4为开有两个锁止孔的套杆以及在锁止销上开有小槽后的结构示意图5为发动机舱盖2的开启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的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活塞杆 1第二端12与发动机舱盖2固定连接在一起,套杆3第二端以可转动的形式连接于发动机 舱内某处,根据具体的车型可将套3杆该端连接在发动机舱内的不同地方,本实用新型中选 用球铰链5可转动连接于发动机舱内的钣金件上,球铰链5连接的好处是套杆3可发生任意 方向的转动,这样很有利于发动机舱盖2的开启与关闭,即当开启发动机舱盖2时,套杆3 向上转动从而撑起发动机舱盖,当关闭发动机舱盖2时,套杆3向下转动从而有利于套杆3 收縮进空间有限的发动机舱内;活塞杆1的第一端11伸进到套杆内部,并且活塞杆1可在 套杆3内相对套杆3作滑动运动,在活塞杆1上靠近活塞杆第一端11附近装有锁止机构4。
如图3所示,锁止机构4位于活塞杆1上,该锁止机构包括锁止销41、弹簧411和底 座412,锁止销41位于活塞杆1内,并可以从套杆3上的锁止孔32 (该锁止孔32将在下文 中描述)伸出,锁止销41下端连接弹簧411的一端,弹簧另一端连接于固定在活塞杆1上的底座412上。弹簧对锁止销41有一个推力的作用,正是在弹簧的推力作用下,锁止销41 才得以从套杆3的锁止孔32伸出;当用外力按压锁止销41时,从而锁止销41压縮弹簧, 最终弹簧收縮,锁止销41退回得到活塞杆1内从而接触对活塞杆和套杆相对滑动的锁止作 用。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一种锁止机构4的剖视示意图,该锁止机构4类似 于现在自动伸縮圆珠笔的结构,该锁止机构4包括锁止销41、内管42、弹簧43、底座44, 锁止销41的第一端具有环形棘齿45,内管42的第二端也具有环形棘齿46,且内管42的第 二端小直径部分伸进到锁止销41的第二端的空腔中,弹簧43 —端伸进内管42的第一端的 空腔中,形成抵触连接,其另一端与底座44固定连接在一起,底座44固定在活塞杆1上, 在底座44的内壁上具有数个导轨47,该导轨47起着给锁止销41运动导向的作用。当用外 力按压锁止销41的第二端时,锁止销41第一端的环形棘齿45推压内管42第二端的环形棘 齿46,内管42推压弹簧43,弹簧43被压縮,于是内管42向下移动,锁止销41也跟着向 下移动,内管42下移的同时有一个旋转的趋势,因为锁止销41的环形棘齿对内管42产生 的作用力不不是沿着内管42的轴向的,而是与内管42的轴向有一定的角度,但因为底座 44内壁上导轨47的阻挡作用使得内管42不能发生转动,当内管42第二端的环形棘齿46 超导轨47的末端时,内管42发生旋转,从而旋转一小角度,此后导轨47末端正好卡止于 内管42的环形棘齿46上,此时锁止销41到达最里端的位置,锁止销41第一端的环形棘齿 45对着内管42的环形棘齿46的另一斜面上;当锁止销41处于最里端的位置时,再给锁止 销41的第二端一个向下的外力,同样内管42会在锁止销41的压力下下移,当内管42下移 到其环形棘齿46中间的最高点超过导轨47的末端时,内管42会发生一小角度转动,此时 解除对锁止销41第二端的外力作用,内管42会在弹簧43的弹力作用下相对底座44向上移 动,同时发生转动,最终导轨47卡进内管42环形棘齿46间的凹槽48内,锁止销41此时 位于最外端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优选设计锁止销41的第二端为圆弧形或者斜面,其作用主 要是有利于套杆3对其施加压力,详细内容将在下文叙述。
在套杆3上靠近套杆第一端附近设有锁止孔32,锁止孔32的大小与锁止销41的直径 大小相对应,其使得锁止销41能够自如的穿过,总之,锁止孔32的直径比锁止销41的直 径稍大。上文提到将锁止销41的第二端制成圆弧形或者倾斜的形状,这主要是从锁止销41 的受力情况来考虑的,如附图3所示,为锁止销41受套杆3上的锁止孔32的孔壁的压力作 用示意图,当活塞杆1相对套杆有相对滑动趋势的时候(如需关闭发动机舱盖2的时候), 锁止孔壁32会与锁止销41的第二端接触并产生力的作用,此力F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的法 线方向,若接触面为斜面,则经力的分解后,其中一分力Fl便沿着锁止销的轴线方向,从而该分力产生对锁止销41的压力作用,将锁止销41向最里端推移;若接触面不为斜面则不 会产生沿锁止销41轴线方向的分力,因而不可能使得锁止销41产生向最里端移动。优选设 计锁止孔32的孔壁也具有与锁止销41末端斜面或圆弧面对应的斜面或者圆弧面。
下面对发动机舱盖的撑杆机构的工作过程及原理进行描述,如附图1所示,此时发动机 舱盖2处于关闭状态的示意图,在此状态下开启发动机舱盖,则因为活塞杆1与发动机舱盖 2固定连接,所以活塞杆1随着发动机舱盖2向上运动,活塞杆1的第一端11则在套杆3 内相对套杆3滑动,套杆3则绕其下端的球铰链5而发生向上的转动运动。当活塞杆1在套 杆3内滑动到其上的锁止机构4中的锁止销41与套杆3上的锁止孔32相对准时,再将发动 机舱盖2向上抬起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得活塞杆1相对套杆3再向上滑动一定距离,使得套杆 3上的锁止孔32的孔壁对锁止销41施加一个接触压力,从而引起锁止机构4的运动并移动 一定的位移,然后再慢慢地放下发动机舱盖2,活塞杆1也跟着下移,当锁止销41再次对 准锁止孔32时,锁止销41将从锁止孔32中弹出,此时活塞杆1被锁止销41卡住不能再相 对套杆3作滑动运动,所以此时发动机舱盖2便被活塞杆1和套杆3撑起而不能再上下移动, 完成了发动机舱盖2的开启。如图5所示,为发动机舱盖2的开启的状态,此时活塞杆l和 套杆3 —起将发动机舱盖2支撑着(对于上文所述第一种锁止机构,当锁止机构第一次与锁 止孔对准时锁止销便会从锁止孔伸出,因而并不需要继续上移再给锁止销41 一个压力了)。
在以上开启发动机舱盖2的过程中,只需要用手将发动机舱盖2向上抬起到锁止销41 从锁止孔32弹出即可,而不需要另外去用手扶持撑杆机构,简化了发动机舱盖2的开启操 作。在整个开启过程中,由活塞杆1和套杆3组成的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便自动的实现了对 发动机舱盖的撑起操作。
关闭发动机舱盖2时,需要用一只手将发动机舱盖2扶住,另一只手去按压锁止销41 的第二端,使得锁止销41向下运动到其第二端端面部分与套杆3的锁止孔32的孔壁接触, 此时慢慢松开扶住发动机舱盖2的那只手,发动机舱盖2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活 塞杆1也跟着向下运动,此时套杆3上的锁止孔32的孔壁便对锁止销41末端产生了一个压 力的作用,锁止销41在此压力的作用下继续向下运动,直到锁止销41的末端完全退回到套 杆3的内部,此时锁止销41基本已经到达了锁止机构4自身决定的锁止销41的最里端。发 动机舱盖2继续向下运动,活塞杆1的第一端便又在套杆3内滑动,套杆3绕其下端的球铰 链5发生向下的转动,直到发动机舱盖2完全关闭为止,套杆3和活塞杆1便收縮进发动机 舱内。
作为优选,可以在套杆3上靠近套杆第一端附近设有两个锁止孔,如附图4所示,该 两个锁止孔的大小一致,在套杆3的轴向上相隔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开启发动机舱盖时锁止销41位于哪一个锁止孔中,从而选择发动机舱盖2的不同开启成程 度。
作为优选,可以在锁止销41上靠近锁止销端部附近开有小槽6,所述小槽6的宽度比 套杆3的壁厚稍大。如附图4所示,在此种情况下,当开启发动机舱盖2后,锁止销41上 的小槽6与套杆3上的锁止孔32的孔壁相互卡合在一起,这样能防止锁止销41因为受到意 外碰撞时而向套杆3内部退回导致开启的发动机舱盖2自动下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关闭 发动机舱盖2之前应先用手向锁止孔32中心拨动一下锁止销41,然后再向下按压使锁止销 41向套杆3内部退回,然后活塞1杆便在套杆内滑动,发动机舱盖2下移,直到完全关闭 为止。
权利要求1、一种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包括活塞杆(1)、套杆(3),其特征在于,活塞杆(1)的第一端位(11)于套杆(3)内部,在活塞杆(1)上靠近活塞杆第一端(11)附近固装有锁止机构(4),在套杆(3)上靠近套杆第一端(31)附近设有锁止孔(32),所述活塞杆(1)可在套杆(3)内相对套杆(3)滑动,所述活塞杆(1)上的锁止机构(4)与套杆(3)上的锁止孔(32)的位置相对应时,锁止机构(4)可自动锁止活塞杆(1)与套杆(3)的相对移动,活塞杆(1)的第二端(12)与发动机舱盖固定相连,套杆(3)第二端(33)可转动连接于发动机舱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4)包括 锁止销(41)、弹簧(43)和底座(44),弹簧(43) —端与底座(44)固定链接,弹簧(43) 另一端与锁止销(41)连接并支撑着锁止销(41)。
3、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销(41)的末 端为圆弧形状或者斜面。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销(41) 上靠近锁止销端部附近开有小槽(6),所述小槽(6)的宽度比套杆(3)的壁厚稍大。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4)包括 锁止销(41)、底座(44)、弹簧(43)、内管(42),所述底座(44)与活塞杆(1)固定链 接,弹簧C43) —端与底座(44)固连,其另一端与内管(42)形成抵触接触,所述内管(42) 后端具有环形棘齿(46),锁止销(41)的前端具有与内管(42)后端的环形棘齿(46)向 配合的环形棘齿(45),底座(44)的内壁上具有给锁止销(41)导向的导轨(47)。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杆(3)上靠近套 杆第一端附近设有两个锁止孔,该两个锁止孔沿套杆的轴向相隔一定的距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舱盖撑杆机构,包括活塞杆、套杆,其特征在于,活塞杆的第一端位于套杆内部,在活塞杆上靠近活塞杆第一端附近固装有锁止机构,在套杆上靠近套杆第一端附近设有锁止孔,所述活塞杆可在套杆内相对套杆滑动,所述活塞杆上的锁止机构与套杆上的锁止孔的位置相对应时,锁止机构可自动锁止活塞杆与套杆的相对移动,活塞杆的第二端与发动机舱盖固定相连,套杆第二端可转动连接于发动机舱内。通过设置活塞杆在套杆内滑动,并在活塞杆上安装锁止机构,实现了开启发动机舱盖时撑杆机构自动撑起发动机舱盖,简化了发动机舱盖的开启过程。
文档编号B62D25/10GK201427610SQ20092013243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7日
发明者磊 宋, 朱江磊, 东 王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