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127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车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车架结构,包括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所述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模压一体成型;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通过连接结构形成车架结构。本发明结构简单,重量较轻,且刚性强度较好,便于标准化生产。
【专利说明】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车架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车架结构,尤其是指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车架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城市公共汽车的车架结构一般采用钢制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钢制结构的车架部分为一个封闭的焊接结构,通过多个构件焊接而成,内部设有承载式的整体金属骨架,外壳采用钣金冲压模具成型,然后逐一贴合安装在金属骨架上。然而,所述车架结构的缺陷在于:
一,钢制结构的车架,车身重量较大,且不易模块化操作。
[0003]二,钢制结构的车架通常设计为骨架式,其中单个构件体积较大,使得焊接操作复杂,需采用金属焊接工艺,使得产品重量不易控制,局部容易产生变形,生产工序繁琐,生产周期长,且要求较大的生产场所。
[0004]三,钢制结构的车架其骨架大,使得模具较复杂,同时,钣金车身外壳成型工序繁琐,所使用的模具较多。
[0005]四,钢制结构的车架其骨架接口较多,在焊接过程中,容易造成局部变形,使得骨架部分与钣金外壳部分装配困难。
[0006]五,钢制结构的车架构件较多,且通过焊接组装,使得整个车架结构的刚性强度不足,车身吸能缓冲能力差,冲击强度和屈服强度低。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车架结构,其结构简单,重量较轻,且刚性强度较好,便于标准化生产。
[0008]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车架结构,包括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所述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模压一体成型;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通过连接结构形成车架结构。
[0009]进一步,所述连接结构为铆钉,在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连接处通过铆钉连接而形成车架结构。
[0010]进一步,在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通过铆钉连接处缠绕覆盖碳纤维复合材料层。
[0011]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车架结构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模压一体成型的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组成。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以下优点:
一,整个车架结构都由碳纤维复合材料组成,使得车身重量较轻,且整个车架结构由六部分组成,方便模块化操作,便于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0012]二,整个车架结构无需采用焊接工艺,使得整个车架结构的刚性强度较好,车身吸能缓冲能力强,以及冲击强度和屈服强度高。
[0013]三,整个车架结构由六部分组成,结构较为简单,所使用的模具较简单,且模具数量较少,节约生产成本。
[0014]四,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通过连接结构形成车架结构,其装配较为简单、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现有技术车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车架结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车架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车架结构胶合粘接装配横向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车架结构胶合粘接装配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车身底盘与左侧围板及右侧围板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车身底盘与左侧围板及右侧围板连接结构局部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车身底盘与左侧围板连接结构示意图(覆盖增强纤维层);
图9是本发明车身底盘与右侧围板连接结构示意图(覆盖增强纤维层);
图10是本发明前挡风玻璃罩与左侧围板及右侧围板连接结构分解图;
图11是本发明前挡风玻璃罩与左侧围板及右侧围板连接结构示意图(覆盖增强纤维层);
图12是本发明顶盖与左侧围板及右侧围板连接结构分解图;
图13是本发明顶盖与左侧围板及右侧围板连接结构示意图(覆盖增强纤维层);
图14是本发明顶盖与前挡风玻璃罩连接结构分解图;
图15是本发明顶盖与前挡风玻璃罩连接结构示意图(覆盖增强纤维层);
图16是本发明顶盖与车后尾盖连接结构分解图;
图17是本发明顶盖与车后尾盖连接结构示意图(覆盖增强纤维层)。
[0016]标号说明
前挡风玻璃罩I压入式凹槽(11、12)
阶梯式凹槽13车后尾盖2
阶梯式凹槽21左侧围板3
右侧围板4斜坡结构(31、41)
压入结构(32、42)阶梯式凹槽(33、43)
车身底盘5斜坡式凹槽(51、52)
顶盖6阶梯结构(61、62、63、64)
铆钉7碳纤维复合材料层8
定位平台10左侧垂直移动平台20
右侧垂直移动平台30前围垂直移动平台40
后围垂直移动平台50吊装平台60。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0018]参阅图2至图17所示,本发明揭示的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车架结构,包括前挡风玻璃罩1、车后尾盖2、左侧围板3、右侧围板4、车身底盘5及顶盖6。
[0019]所述前挡风玻璃罩1、车后尾盖2、左侧围板3、右侧围板4、车身底盘5及顶盖6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模压一体成型。
[0020]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前挡风玻璃罩1、车后尾盖2、左侧围板3、右侧围板4、车身底盘5及顶盖6通过连接结构形成车架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为铆钉7,在前挡风玻璃罩1、车后尾盖2、左侧围板3、右侧围板4、车身底盘5及顶盖6连接处通过铆钉7连接而形成车架结构。
[0021]如图6及图7所示,左侧围板3及右侧围板4上设置斜坡结构(31、41),对应地,在车身底盘5上分别设置斜坡式凹槽(51、52 ),斜坡结构31与斜坡式凹槽51以及斜坡结构41与斜坡式凹槽52分别通过结构胶粘合,并用铆钉7铆接。
[0022]如图10及图11所示,前挡风玻璃罩I与左侧围板3及右侧围板4连接结构,在左侧围板3及右侧围板4上分别设置压入结构(32、42),对应地,在前挡风玻璃罩I上分别设置压入式凹槽(11、12),压入结构32与压入式凹槽11以及压入结构42与压入式凹槽12分别通过铆钉7铆接。
[0023]如图12及图13所示,顶盖6与左侧围板3及右侧围板4连接结构,在左侧围板3及右侧围板4上分别设置阶梯式凹槽(33、43),对应地,在顶盖6分别设置阶梯结构(61、62),阶梯式凹槽33与阶梯结构61以及阶梯式凹槽43与阶梯结构62分别通过铆钉7铆接。
[0024]如图14及图15所示,顶盖6与前挡风玻璃罩I连接结构,在顶盖6上设置阶梯结构63,对应地,在前挡风玻璃罩I上设置有阶梯式凹槽13,阶梯结构63与阶梯式凹槽13通过铆钉7铆接。
[0025]如图16及图17所示,顶盖6与车后尾盖2连接结构,在顶盖6上设置阶梯结构64,对应地,在车后尾盖2设置阶梯式凹槽21,阶梯结构64与阶梯式凹槽21通过铆钉7铆接。
[0026]如图8、图9、图11、图13、图15及图17所示,在前挡风玻璃罩1、车后尾盖2、左侧围板3、右侧围板4、车身底盘5及顶盖6通过铆钉7连接处缠绕覆盖碳纤维复合材料层8,以增强刚性强度,同时,外观较为美观。
[0027]本发明整个车架结构都由碳纤维复合材料组成,使得车身重量较轻,且整个车架结构由六部分组成,方便模块化操作,便于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整个车架结构无需采用焊接工艺,使得整个车架结构的刚性强度较好,车身吸能缓冲能力强,以及冲击强度和屈服强度高;整个车架结构较为简单,所使用的模具较简单,且模具数量较少,节约生产成本。
[0028]本发明在装配时,一,如图4所示,首先把车身底盘5固定在定位平台10上,定位平台10采用钢结构件焊接而成,利用车身底盘5上预留的工艺装配孔与定位平台10连接,车身底盘5直接采用吊装设备放置在定位平台10上,利用紧固件锁紧在定位平台10上。
[0029]二,把左侧围板3固定左侧垂直移动平台20上,左侧垂直移动平台20采用钢结构管件焊接而成,左侧垂直移动平台20设置有左右滑动机构,上下升降调节机构,可自由调节位置,容易调整尺寸,左侧围板3预留有工艺装配孔,左侧围板3直接利用吊装设备放置在左侧垂直移动平台20上,利用紧固件锁紧在左侧垂直移动平台20上。
[0030]三,把右侧围板4固定右侧垂直移动平台30上,右侧垂直移动平台30采用钢结构管件焊接而成,右侧垂直移动平台30设置有左右滑动机构,上下升降调节机构,可自由调节位置,容易调整尺寸,操作方便。右侧围板4预留有工艺装配孔,右侧围板4直接利用吊装设备放置在右侧垂直移动平台30上,利用紧固件锁紧在右侧垂直移动平台30上。
[0031]四,把前挡风玻璃罩I固定在前围垂直移动平台40上,前围垂直移动平台40采用钢结构管件焊接而成,,前围垂直移动平台40设置有前后滑动机构,上下升降调节机构,可自由调节位置,容易调整尺寸,操作方便。前挡风玻璃罩I预留有工艺装配孔,把前挡风玻璃罩I直接利用吊装设备放置在前围垂直移动平台40上,利用紧固件锁紧在前围垂直移动平台40上。
[0032]五,如图5所示,把车后尾盖2固定在后围垂直移动平台50上,后围垂直移动平台50采用钢结构管件焊接而成,,后围垂直移动平台50设置有前后滑动机构,上下升降调节机构,可自由调节位置,容易调整尺寸,操作方便。车后尾盖2预留有工艺装配孔,把车后尾盖2直接利用吊装设备放置在后围垂直移动平台50上,利用紧固件锁紧在后围垂直移动平台50上。
[0033]六,把顶盖6固定在吊装平台60上,吊装平台60采用钢结构管件焊接而成,吊装平台60设置有前后滑动机构,上下升降调节机构,可自由调节位置,容易调整尺寸,操作方便。顶盖6预留有工艺装配孔,把顶盖6直接利用吊装设备放置在吊装平台60上,利用紧固件锁紧在吊装平台60上。
[0034]七,前挡风玻璃罩1、车后尾盖2、左侧围板3、右侧围板4、车身底盘5及顶盖6分别通过铆钉7连接,然后在连接位置上覆盖碳纤维复合材料层8,进行加温固化成型的连接工艺,保证了外观的同时也增强了其刚性强度。
[0035]本发明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名词,只是为了描述的方便,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案设计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设计关键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所述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由碳纤维复合材料模压一体成型;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通过连接结构形成车架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为铆钉,在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连接处通过铆钉连接而形成车架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挡风玻璃罩、车后尾盖、左侧围板、右侧围板、车身底盘及顶盖通过铆钉连接处缠绕覆盖碳纤维复合材料层。
【文档编号】B62D31/02GK104176134SQ201410396749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3日
【发明者】王景山, 林仁宝, 廖书辉, 黄海林 申请人:厦门鸿基伟业复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