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7597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管的控制装置,尤其是自行车折叠管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折叠自行车由于使用方便,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折叠自行车的折叠和展开都要手动来完成,尤其是对于折叠自行车上的折叠管,管件之间的运动以及锁紧装置的锁紧和解锁都需要手动操作,操作过程比较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折叠管的控制装置,使骑车人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完成折叠管的折叠和展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叠管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管件、第二管件、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件上,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二管件上,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通过所述第一转轴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轴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转轴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转轴铰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连杆绕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无相对转动;该折叠管的控制装置还包括差速器、驱动单元、辅助单元和执行单元;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主轮、第一半轴齿轮、第二半轴齿轮、行星齿轮、和行星齿轮轴;所述行星齿轮、通过所述行星齿轮轴安装在所述差速器主轮上,所述行星齿轮、可以绕所述行星齿轮轴转动,所述行星齿轮、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半轴齿轮相啮合,所述行星齿轮、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相啮合;所述差速器主轮的轴线、所述第一半轴齿轮的轴线和所述第二半轴齿轮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管件上固定有基座,所述差速器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驱动单元与所述差速器主轮相连,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差速器主轮转动;所述辅助单元包括第一绕线盘、第一拉线、插销、弹簧和辅助单元基座;所述第二管件上固定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绕线盘与所述差速器的第一半轴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绕线盘上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基座上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可以触碰所述第二限位块;所述辅助单元基座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件上,所述插销安装在所述辅助单元基座上;所述第一拉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绕线盘上、另一端与所述插销相连;所述弹簧的一端顶住所述插销、另一端顶住所述辅助单元基座;所述插销上设有斜面,所述插销可以插入所述定位块的定位孔中;所述执行单元与所述第二转轴、所述差速器的第二半轴齿轮相连,所述第二半轴齿轮通过所述执行单元带动所述第二转轴转动。

作为本发明上述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差速器主轮为齿轮;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电机、第一齿轮减速器和控制电路单元;所述电机和所述第一齿轮减速器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齿轮减速器相连,所述第一齿轮减速器的输出轴上设有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差速器主轮相啮合;所述控制电路单元与所述电机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单元控制所述电机的转动。

作为本发明上述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电路单元包括第一微动开关、第二微动开关、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双极双投式开关和电池;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是非自动复位的开关;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有两组端子,即第一极第一端子、第一极第二端子和第一极公共端子,第二极第一端子、第二极第二端子和第二极公共端子;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件上,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可以触碰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发机构,使所述第一微动开关产生切换动作;所述第二微动开关固定在所述定位块上,当所述插销插入所述定位块的定位孔中时,所述插销可以触碰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触发机构,使所述第二微动开关产生切换动作;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一极第一端子、第二极第二端子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一极第二端子、第二极第一端子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一极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常闭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公共端子与所述电机的第一端子电连接;所述电机的第二端子与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二极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常闭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公共端子电连接。

作为本发明上述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电路单元包括第一微动开关、第二微动开关、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继电器、双极双投式开关和电池;所述第一继电器有一组端子,即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和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是非自动复位的开关;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有两组端子,即第一极第一端子、第一极第二端子和第一极公共端子,第二极第一端子、第二极第二端子和第二极公共端子;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件上,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可以触碰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发机构,使所述第一微动开关产生切换动作;所述第二微动开关固定在所述定位块上,当所述插销插入所述定位块的定位孔中时,所述插销可以触碰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触发机构,使所述第二微动开关产生切换动作;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一极第一端子、第二极第二端子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一极第二端子、第二极第一端子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一极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常闭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一个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个端子与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二极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常闭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电机的第一端子与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一极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电机的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与所述双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二极公共端子电连接。

作为本发明上述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电路单元包括第一微动开关、第二微动开关、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三极双投式开关和电池;所述第一继电器有一组端子,即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和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所述第二继电器有一组端子,即第二继电器公共端子和第二继电器常开端子;所述三极双投式开关是非自动复位的开关;所述三极双投式开关有三组端子,即第一极第一端子、第一极第二端子和第一极公共端子,第二极第一端子、第二极第二端子和第二极公共端子,第三极第一端子、第三极第二端子和第三极公共端子;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件上,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可以触碰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发机构,使所述第一微动开关产生切换动作;所述第二微动开关固定在所述定位块上,当所述插销插入所述定位块的定位孔中时,所述插销可以触碰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触发机构,使所述第二微动开关产生切换动作;所述三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一极第一端子、第二极第二端子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三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一极第二端子、第二极第一端子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常闭端子与所述三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一极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一个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个端子与所述三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三极第一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常闭端子与所述三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一极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一个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个端子与所述三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三极第二端子电连接;所述电机的第一端子与所述三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一极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电机的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与所述三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三极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三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三极公共端子与所述三极双投式开关的第二极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常开端子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电连接。

作为本发明上述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电路单元包括第一微动开关、第二微动开关、第三继电器、第四继电器、第一按钮开关、第二按钮开关和电池;所述第三继电器有三组端子,即第三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和第三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第三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和第三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第三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和第三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所述第四继电器有三组端子,即第四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和第四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第四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和第四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第四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和第四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所述第一按钮开关和所述第二按钮开关都是自动复位的常开按钮开关;所述第一微动开关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件上,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可以触碰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触发机构,使所述第一微动开关产生切换动作;所述第二微动开关固定在所述定位块上,当所述插销插入所述定位块的定位孔中时,所述插销可以触碰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触发机构,使所述第二微动开关产生切换动作;所述第一按钮开关的一个端子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按钮开关的另一个端子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常闭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微动开关的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线圈的一个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个端子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按钮开关的一个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按钮开关的另一个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常闭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微动开关的公共端子与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线圈的一个端子电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线圈的另一个端子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与所述电机的第一端子电连接;所述电机的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电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电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与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电连接。

作为本发明上述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差速器主轮为绕线盘;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四绕线盘、手柄、第四拉线和第五拉线;所述第四绕线盘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四绕线盘与所述差速器主轮通过所述第四拉线和所述第五拉线相连,所述手柄固定在所述第四绕线盘上。

作为本发明上述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执行单元包括第二绕线盘、第三绕线盘、第二拉线和第三拉线;所述第二绕线盘与所述差速器的第二半轴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绕线盘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绕线盘与所述第三绕线盘通过所述第二拉线和所述第三拉线相连。

作为本发明上述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执行单元包括第一执行齿轮和第二执行齿轮;所述第一执行齿轮与所述差速器的第二半轴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执行齿轮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执行齿轮与所述第二执行齿轮相啮合。

作为本发明上述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执行单元包括第三执行齿轮、第四执行齿轮和第二齿轮减速器;所述第三执行齿轮与所述差速器的第二半轴齿轮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执行齿轮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减速器固定在所述第一管件上;所述第二齿轮减速器是具有自锁功能的蜗轮蜗杆式减速器,所述第二齿轮减速器包括第二齿轮减速器输入齿轮和第二齿轮减速器输出齿轮;所述第三执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减速器输入齿轮相啮合,所述第四执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减速器输出齿轮相啮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骑车人只要按动控制电路单元的开关或者转动手柄,折叠管的控制装置就能完成折叠管的折叠和展开,操作过程简单,使折叠自行车的折叠和展开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a向视图;

图3是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b向视图;

图5是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c向视图;

图6是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h-h剖视图;

图7是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p-p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y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一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一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电路图;

图11是图4的h-h剖视图,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管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2是图4的h-h剖视图,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管从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3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转轴的第二种连接方式;

图14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连杆与第二转轴的第三种连接方式;

图15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一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电路图的改进;

图16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二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二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电路图;

图18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三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三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电路图;

图20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四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四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电路图;

图22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所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d向视图;

图24是图22所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t-t剖视图;

图25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折叠管的控制装置第七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如图1、2、3、4、5、6、7、8、9、10所示,一种折叠管的控制装置,包括第一管件1、第二管件2、第一连接板3、第二连接板4、第一连杆5、第二连杆6、第一转轴7、第二转轴8、第三转轴9和第四转轴10;第一连接板3固定在第一管件1上,第二连接板4固定在第二管件2上;第一连杆5的一端设有右旋的螺纹,第一连杆5的另一端设有左旋的螺纹;第一连杆5的一端与第二转轴8通过螺纹连接,第一连杆5的另一端与第四转轴10通过螺纹连接,由于第一连杆5两端的螺纹方向相反,因此绕第一连杆5的轴线转动第一连杆5,可以调整第二转轴8与第四转轴10之间的距离;第一连接板3的一侧与第二连接板4的一侧通过第一转轴7铰接,第一连接板3的另一侧与第一连杆5的一端通过第二转轴8铰接,第二连接板4的另一侧与第二连杆6的一端通过第三转轴9铰接,第一连杆5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6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轴10铰接;当第一连杆5绕第二转轴8的轴线转动时,第一连杆5通过第二连杆6带动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转动;由于第一连杆5的一端与第二转轴8通过螺纹连接,因此当第一连杆5绕第二转轴8的轴线转动时,第二转轴8也会随第一连杆5转动,也就是说,第二转轴8与第一连杆5绕第二转轴8的轴线无相对转动。

第二连杆6上设有凸块61;第二管件2上固定有定位块70,定位块70上设有定位孔71。

该折叠管的控制装置还包括差速器100、驱动单元200、辅助单元300和执行单元400。

差速器100包括差速器主轮110、第一半轴齿轮120、第二半轴齿轮130、行星齿轮140、150和行星齿轮轴160;差速器主轮110为齿轮,差速器主轮110上设有凸耳111、112,行星齿轮轴160与凸耳111、112相连;行星齿轮140、150通过行星齿轮轴160安装在差速器主轮110上,行星齿轮140、150可以绕行星齿轮轴160转动,行星齿轮140、150的一侧与第一半轴齿轮120相啮合,行星齿轮140、150的另一侧与第二半轴齿轮130相啮合;差速器主轮110的轴线、第一半轴齿轮120的轴线和第二半轴齿轮130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第一管件1上通过螺钉固定有基座15,差速器100安装在基座15上。

根据差速器的原理,当差速器主轮110转动时,差速器主轮110可以通过行星齿轮140、150带动第一半轴齿轮120和第二半轴齿轮130转动,如果第一半轴齿轮120和第二半轴齿轮130中的任意一个被外力阻挡而不能转动,它们中的另一个仍可以在差速器主轮110的带动下转动。

驱动单元200与差速器主轮110相连,驱动单元200驱动差速器主轮110转动。驱动单元200包括电机m、第一齿轮减速器210和控制电路单元220;电机m和第一齿轮减速器210安装在基座15上;电机m的输出轴与第一齿轮减速器210相连,第一齿轮减速器210的输出轴上设有输出齿轮211,输出齿轮211与差速器主轮110相啮合;控制电路单元220与电机m电连接(电连接通过电线实现,说明书附图中电线未示出),控制电路单元220控制电机m的转动。

如图9和图10所示,控制电路单元220包括第一微动开关sq1、第二微动开关sq2、第一二极管v1、第二二极管v2、双极双投式开关sa1和电池g。微动开关有公共端子、常闭端子和常开端子,当微动开关的触发机构没有被触发时,公共端子与常闭端子接通、与常开端子断开,当微动开关的触发机构被触发时,微动开关产生切换动作,使其公共端子与常闭端子断开、与常开端子接通;双极双投式开关sa1是非自动复位的开关,即按下开关的按钮使开关切换状态,当手松开按钮之后开关保持在当前状态而不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双极双投式开关sa1有两组端子,即第一极第一端子a1、第一极第二端子a2和第一极公共端子a0,第二极第一端子b1、第二极第二端子b2和第二极公共端子b0;第一微动开关sq1固定在第一管件1上,第二连杆6上的凸块61可以触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触发机构,使第一微动开关sq1产生切换动作;第二微动开关sq2固定在第二管件2的定位块70上;在第一管件1上通过螺钉固定有控制盒17,第一二极管v1、第二二极管v2、双极双投式开关sa1和电池g安装在控制盒17内。

如图10所示,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第一端子a1、第二极第二端子b2与电池g的正极电连接;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第二端子a2、第二极第一端子b1与电池g的负极电连接;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与第一二极管v1的正极电连接;第一二极管v1的负极与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常闭端子电连接;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与电机m的第一端子m1电连接;电机m的第二端子m2与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电连接;第二二极管v2的负极与第一二极管v1的正极电连接;第二二极管v2的正极与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常闭端子电连接;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公共端子与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电连接。

辅助单元300包括第一绕线盘310、第一拉线320、插销330、弹簧340和辅助单元基座350;第一绕线盘310与差速器100的第一半轴齿轮120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可通过胶接、焊接、螺栓或销钉连接、一体成型等方法实现),第一绕线盘310上设有第一限位块311,基座15上设有第二限位块151,第一限位块311可以触碰第二限位块151;辅助单元基座350固定在第一管件1上,插销330安装在辅助单元基座350上;第一拉线32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绕线盘310上、另一端与插销330相连;弹簧340的一端顶住插销330、另一端顶住辅助单元基座350;插销330上设有斜面331,插销330可以插入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并触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触发机构,使第二微动开关sq2产生切换动作。

执行单元400与第二转轴8、差速器100的第二半轴齿轮130相连,第二半轴齿轮130通过执行单元400带动第二转轴8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杆5绕第二转轴8的轴线转动。执行单元400包括第二绕线盘410、第三绕线盘420、第二拉线430和第三拉线440;第二绕线盘410与差速器100的第二半轴齿轮130固定连接,第三绕线盘420与第二转轴8固定连接,第二绕线盘410与第三绕线盘420通过第二拉线430和第三拉线440相连。当第二半轴齿轮130转动时,第二半轴齿轮130带动第二绕线盘410转动,第二绕线盘410通过第二拉线430和第三拉线440带动第三绕线盘420转动,第三绕线盘420带动第二转轴8转动,第二转轴8带动第一连杆5绕第二转轴8的轴线转动,第一连杆5通过第二连杆6带动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转动;当第二半轴齿轮130正向转动时,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展开方向转动;当第二半轴齿轮130反向转动时,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折叠方向转动。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折叠管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的过程:

如图11(a)所示,当折叠管处于折叠状态时,插销330插在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因此第二连接板4不能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展开方向转动。按动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按钮,使第一极公共端子a0与第一极第一端子a1接通、第二极公共端子b0与第二极第一端子b1接通;此时,电池g、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第一端子a1、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第一二极管v1、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常闭端子、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电机m、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第一端子b1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电流方向为从电机m的第一端子m1流向电机m的第二端子m2,电机m正向转动;电机m通过第一齿轮减速器210带动差速器主轮110正向转动;刚开始时,由于第二连接板4不能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展开方向转动,因此第二半轴齿轮130不能正向转动,差速器主轮110只能带动第一半轴齿轮120正向转动;第一半轴齿轮120带动第一绕线盘310正向转动,第一绕线盘310通过第一拉线320拉动插销330,使插销330向解锁方向运动并压缩弹簧340;如图11(b)所示,当插销330运动一段距离后,插销330从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退出,由于没有了插销330的阻挡,第二半轴齿轮130可以在差速器主轮110的带动下正向转动,第二半轴齿轮130带动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展开方向转动;第一半轴齿轮120带动第一绕线盘310正向转动,直到第一半轴齿轮120在弹簧340的作用下停止正向转动(为了防止弹簧340受力过大,可以在基座15上增设一限位块,当第一绕线盘310的第一限位块311触碰到该限位块时,第一半轴齿轮120由于受到该限位块的阻挡而停止正向转动);如图11(c)和图11(d)所示,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展开方向转动,当第二连杆6上的凸块61触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触发机构时,第一微动开关sq1产生切换动作,使其公共端子与常闭端子断开,此时电机m断电停转,折叠管处于展开状态。

二、折叠管从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的过程:

按动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按钮,使第一极公共端子a0与第一极第二端子a2接通、第二极公共端子b0与第二极第二端子b2接通;此时,电池g、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第二端子b2、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电机m、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公共端子、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常闭端子、第二二极管v2、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第二端子a2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电流方向为从电机m的第二端子m2流向电机m的第一端子m1,电机m反向转动;电机m通过第一齿轮减速器210带动差速器主轮110反向转动,差速器主轮110通过行星齿轮140、150带动第一半轴齿轮120和第二半轴齿轮130反向转动;如图12(a)和图12(b)所示,第一半轴齿轮120带动第一绕线盘310反向转动,从而放松第一拉线320,此时插销330在弹簧340的作用下向锁紧方向运动,直到第一绕线盘310上的第一限位块311触碰到基座15上的第二限位块151时,第一半轴齿轮120由于受到第二限位块151的阻挡而停止反向转动;如图12(c)所示,第二半轴齿轮130带动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折叠方向转动,当第二管件2上的定位块70触碰插销330的斜面331时,插销330在定位块70的压力作用下向解锁方向运动;如图12(d)所示,当第二连接板4转动到使插销330和定位块70上的定位孔71对应时,插销330在弹簧340的作用下向锁紧方向运动,插销330插入定位孔71中并触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触发机构,第二微动开关sq2产生切换动作,使其公共端子与常闭端子断开,此时电机m断电停转,折叠管处于折叠状态。

第一连杆5与第二转轴8的连接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如图13所示的方式,第二转轴8上设有一穿孔81,第一连杆5穿过第二转轴8的穿孔81并通过挡圈51锁定在第二转轴8上;也可以采用如图14所示的方式,第二转轴8上设有一穿孔81,第一连杆5上设有一螺纹孔52,螺钉53穿过第二转轴8的穿孔81并与第一连杆5通过螺纹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如图3、13、14所示的第一连杆5与第二转轴8的连接方式均为现有技术。

另外,如图15所示,可以在电池g上串联一总开关s,总开关s是非自动复位的开关,当按动总开关s的按钮使总开关s闭合接通时,电路正常工作;当按动总开关s的按钮使总开关s断开时,电池g从电路中断开,整个电路断电。同样地,对于第二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例的电路,也可以在电池g上串联该总开关s。

第二实施例: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是驱动单元200的控制电路单元220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单元220包括第一微动开关sq1、第二微动开关sq2、第一二极管v1、第二二极管v2、第一继电器k1、双极双投式开关sa1和电池g。第一继电器k1有一组端子,即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和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当继电器的线圈未通电时,继电器公共端子与继电器常开端子断开,当继电器的线圈通电时,继电器公共端子与继电器常开端子接通;双极双投式开关sa1是非自动复位的开关,即按下开关的按钮使开关切换状态,当手松开按钮之后开关保持在当前状态而不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双极双投式开关sa1有两组端子,即第一极第一端子a1、第一极第二端子a2和第一极公共端子a0,第二极第一端子b1、第二极第二端子b2和第二极公共端子b0;第一微动开关sq1固定在第一管件1上,第二连杆6上的凸块61可以触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触发机构,使第一微动开关sq1产生切换动作;第二微动开关sq2固定在第二管件2的定位块70上,插销330可以插入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并触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触发机构,使第二微动开关sq2产生切换动作;在第一管件1上通过螺钉固定有控制盒17,第一二极管v1、第二二极管v2、第一继电器k1、双极双投式开关sa1和电池g安装在控制盒17内。

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第一端子a1、第二极第二端子b2与电池g的正极电连接;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第二端子a2、第二极第一端子b1与电池g的负极电连接;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与第一二极管v1的正极电连接;第一二极管v1的负极与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常闭端子电连接;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与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一个端子电连接;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另一个端子与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电连接;第二二极管v2的负极与第一二极管v1的正极电连接;第二二极管v2的正极与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常闭端子电连接;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公共端子与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电连接;电机m的第一端子m1与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电连接;电机m的第二端子m2与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电连接;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与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折叠管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的过程:

按动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按钮,使第一极公共端子a0与第一极第一端子a1接通、第二极公共端子b0与第二极第一端子b1接通;此时,电池g、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第一端子a1、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第一二极管v1、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常闭端子、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第一端子b1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通电,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与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接通,使电机m通电,电流方向为从电机m的第一端子m1流向电机m的第二端子m2,电机m正向转动;电机m驱动差速器主轮110正向转动,从而使插销330从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退出、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展开方向转动,该部分的工作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当第二连杆6上的凸块61触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触发机构时,第一微动开关sq1产生切换动作,使其公共端子与常闭端子断开,此时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断电,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与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断开,电机m断电停转,折叠管处于展开状态。

二、折叠管从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的过程:

按动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按钮,使第一极公共端子a0与第一极第二端子a2接通、第二极公共端子b0与第二极第二端子b2接通;此时,电池g、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第二端子b2、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公共端子、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常闭端子、第二二极管v2、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双极双投式开关sa1的第一极第二端子a2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通电,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与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接通,使电机m通电,电流方向为从电机m的第二端子m2流向电机m的第一端子m1,电机m反向转动;电机m驱动差速器主轮110反向转动,从而使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折叠方向转动、插销330插入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该部分的工作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当插销330插入定位孔71中并触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触发机构时,第二微动开关sq2产生切换动作,使其公共端子与常闭端子断开,此时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断电,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与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断开,电机m断电停转,折叠管处于折叠状态。

第三实施例:如图18和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是驱动单元200的控制电路单元220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单元220包括第一微动开关sq1、第二微动开关sq2、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三极双投式开关sa2和电池g。第一继电器k1有一组端子,即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和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第二继电器k2有一组端子,即第二继电器公共端子k21和第二继电器常开端子k22;三极双投式开关sa2是非自动复位的开关,即按下开关的按钮使开关切换状态,当手松开按钮之后开关保持在当前状态而不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三极双投式开关sa2有三组端子,即第一极第一端子a1、第一极第二端子a2和第一极公共端子a0,第二极第一端子b1、第二极第二端子b2和第二极公共端子b0,第三极第一端子c1、第三极第二端子c2和第三极公共端子c0;第一微动开关sq1固定在第一管件1上,第二连杆6上的凸块61可以触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触发机构,使第一微动开关sq1产生切换动作;第二微动开关sq2固定在第二管件2的定位块70上,插销330可以插入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并触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触发机构,使第二微动开关sq2产生切换动作;在第一管件1上通过螺钉固定有控制盒17,第一继电器k1、第二继电器k2、三极双投式开关sa2和电池g安装在控制盒17内。

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一极第一端子a1、第二极第二端子b2与电池g的正极电连接;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一极第二端子a2、第二极第一端子b1与电池g的负极电连接;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常闭端子与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电连接;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与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一个端子电连接;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另一个端子与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三极第一端子c1电连接;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常闭端子与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电连接;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公共端子与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的一个端子电连接;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的另一个端子与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三极第二端子c2电连接;电机m的第一端子m1与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电连接;电机m的第二端子m2与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电连接;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与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三极公共端子c0电连接;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三极公共端子c0与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电连接;第二继电器常开端子k22与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电连接;第二继电器公共端子k21与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折叠管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的过程:

按动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按钮,使第一极公共端子a0与第一极第一端子a1接通、第二极公共端子b0与第二极第一端子b1接通、第三极公共端子c0与第三极第一端子c1接通;此时,电池g、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一极第一端子a1、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常闭端子、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三极第一端子c1、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三极公共端子c0、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二极第一端子b1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通电,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与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接通,使电机m通电,电流方向为从电机m的第一端子m1流向电机m的第二端子m2,电机m正向转动;电机m驱动差速器主轮110正向转动,从而使插销330从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退出、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展开方向转动,该部分的工作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当第二连杆6上的凸块61触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触发机构时,第一微动开关sq1产生切换动作,使其公共端子与常闭端子断开,此时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断电,第一继电器公共端子k11与第一继电器常开端子k12断开,电机m断电停转,折叠管处于展开状态。

二、折叠管从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的过程:

按动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按钮,使第一极公共端子a0与第一极第二端子a2接通、第二极公共端子b0与第二极第二端子b2接通、第三极公共端子c0与第三极第二端子c2接通;此时,电池g、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二极第二端子b2、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二极公共端子b0、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三极公共端子c0、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三极第二端子c2、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公共端子、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常闭端子、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一极公共端子a0、三极双投式开关sa2的第一极第二端子a2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通电,第二继电器公共端子k21与第二继电器常开端子k22接通,使电机m通电,电流方向为从电机m的第二端子m2流向电机m的第一端子m1,电机m反向转动;电机m驱动差速器主轮110反向转动,从而使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折叠方向转动、插销330插入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该部分的工作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当插销330插入定位孔71中并触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触发机构时,第二微动开关sq2产生切换动作,使其公共端子与常闭端子断开,此时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断电,第二继电器公共端子k21与第二继电器常开端子k22断开,电机m断电停转,折叠管处于折叠状态。

第四实施例:如图20和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是驱动单元200的控制电路单元220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单元220包括第一微动开关sq1、第二微动开关sq2、第三继电器k3、第四继电器k4、第一按钮开关sb1、第二按钮开关sb2和电池g;第三继电器k3有三组端子,即第三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k31和第三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k32,第三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k33和第三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k34,第三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35和第三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36;第四继电器k4有三组端子,即第四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k41和第四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k42,第四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k43和第四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k44,第四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45和第四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46;第一按钮开关sb1和第二按钮开关sb2都是自动复位的常开按钮开关,即当没有按下开关的按钮时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当按下开关的按钮时开关接通,当松开开关的按钮时开关自动恢复到原来的断开状态;第一微动开关sq1固定在第一管件1上,第二连杆6上的凸块61可以触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触发机构,使第一微动开关sq1产生切换动作;第二微动开关sq2固定在第二管件2的定位块70上,插销330可以插入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并触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触发机构,使第二微动开关sq2产生切换动作;在第一管件1上通过螺钉固定有控制盒17,第三继电器k3、第四继电器k4、第一按钮开关sb1、第二按钮开关sb2和电池g安装在控制盒17内。

第一按钮开关sb1的一个端子与第三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36电连接;第一按钮开关sb1的另一个端子与第三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35电连接;第三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36与电池g的正极电连接;第三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35与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常闭端子电连接;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与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的一个端子电连接;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的另一个端子与电池g的负极电连接;第二按钮开关sb2的一个端子与第四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46电连接;第二按钮开关sb2的另一个端子与第四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45电连接;第四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46与电池g的正极电连接;第四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45与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常闭端子电连接;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公共端子与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的一个端子电连接;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的另一个端子与电池g的负极电连接;第三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k32与电池g的正极电连接;第三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k31与电机m的第一端子m1电连接;电机m的第二端子m2与第三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k33电连接;第三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k34与电池g的负极电连接;第四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k42与第三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k32电连接;第四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k41与第三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k33电连接;第四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k43与第三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k31电连接;第四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k44与第三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k34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一、折叠管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的过程:

按下第一按钮开关sb1的按钮,使第一按钮开关sb1接通;此时,电池g、第一按钮开关sb1、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常闭端子、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通电,第三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k31与第三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k32接通,第三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k33与第三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k34接通,第三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35与第三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36接通,从而使电池g、第三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k32、第三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k31、电机m、第三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k33、第三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k34构成一个闭合回路,电机m通电,电流方向为从电机m的第一端子m1流向电机m的第二端子m2,电机m正向转动;电机m通电之后可以松开第一按钮开关sb1的按钮,由于此时第三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35与第三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36接通,因此即使第一按钮开关sb1断开,电池g、第三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36、第三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35、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常闭端子、第一微动开关sq1的公共端子、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仍构成一个闭合回路,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仍然通电,电机m仍然正向转动;电机m驱动差速器主轮110正向转动,从而使插销330从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退出、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展开方向转动,该部分的工作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当第二连杆6上的凸块61触碰第一微动开关sq1的触发机构时,第一微动开关sq1产生切换动作,使其公共端子与常闭端子断开,此时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断电,第三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k31与第三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k32断开,第三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k33与第三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k34断开,第三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35与第三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36断开,电机m断电停转,折叠管处于展开状态。

二、折叠管从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的过程:

按下第二按钮开关sb2的按钮,使第二按钮开关sb2接通;此时,电池g、第二按钮开关sb2、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常闭端子、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公共端子、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通电,第四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k41与第四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k42接通,第四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k43与第四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k44接通,第四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45与第四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46接通,从而使电池g、第四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k42、第四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k41、电机m、第四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k43、第四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k44构成一个闭合回路,电机m通电,电流方向为从电机m的第二端子m2流向电机m的第一端子m1,电机m反向转动;电机m通电之后可以松开第二按钮开关sb2的按钮,由于此时第四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45与第四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46接通,因此即使第二按钮开关sb2断开,电池g、第四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46、第四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45、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常闭端子、第二微动开关sq2的公共端子、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仍构成一个闭合回路,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仍然通电,电机m仍然反向转动;电机m驱动差速器主轮110反向转动,从而使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折叠方向转动、插销330插入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该部分的工作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当插销330插入定位孔71中并触碰第二微动开关sq2的触发机构时,第二微动开关sq2产生切换动作,使其公共端子与常闭端子断开,此时第四继电器k4的线圈断电,第四继电器第一公共端子k41与第四继电器第一常开端子k42断开,第四继电器第二公共端子k43与第四继电器第二常开端子k44断开,第四继电器第三公共端子k45与第四继电器第三常开端子k46断开,电机m断电停转,折叠管处于折叠状态。

第五实施例:如图22、23、24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是:第二连杆6上无凸块61;差速器主轮110为绕线盘;驱动单元200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

驱动单元200包括第四绕线盘230、手柄240、第四拉线250和第五拉线260;第四绕线盘230安装在基座15上,第四绕线盘230与差速器主轮110通过第四拉线250和第五拉线260相连,手柄240通过螺钉与第四绕线盘230固定连接。当转动手柄240时,手柄240带动第四绕线盘230转动,第四绕线盘230通过第四拉线250和第五拉线260带动差速器主轮110转动。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

当要使折叠管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时,骑车人正向转动手柄240,使差速器主轮110正向转动,从而使插销330从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退出、第二连接板4在第一连杆5的带动下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展开方向转动,当第一连杆5转动到极限位置而不能继续转动时,停止转动手柄240,此时折叠管处于展开状态;当要使折叠管从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时,骑车人反向转动手柄240,使差速器主轮110反向转动,从而使第二连接板4在第一连杆5的带动下相对第一连接板3向折叠方向转动、插销330插入定位块70的定位孔71中,此时停止转动手柄240,折叠管处于折叠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单元200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步进电机或者伺服电机等自动控制系统。

第六实施例: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是执行单元400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执行单元400包括第一执行齿轮450和第二执行齿轮460;第一执行齿轮450与差速器100的第二半轴齿轮130固定连接,第二执行齿轮460与第二转轴8固定连接,第一执行齿轮450与第二执行齿轮460相啮合。当第二半轴齿轮130转动时,第二半轴齿轮130带动第一执行齿轮450转动,第一执行齿轮450带动第二执行齿轮460转动,第二执行齿轮460带动第二转轴8转动,第二转轴8带动第一连杆5绕第二转轴8的轴线转动,第一连杆5通过第二连杆6带动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转动。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折叠管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以及从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的过程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

第七实施例: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是执行单元400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执行单元400包括第三执行齿轮470、第四执行齿轮480和第二齿轮减速器490;第三执行齿轮470与差速器100的第二半轴齿轮130固定连接,第四执行齿轮480与第二转轴8固定连接,第二齿轮减速器490固定在第一管件1上;第二齿轮减速器490是具有自锁功能的蜗轮蜗杆式减速器,第二齿轮减速器490包括第二齿轮减速器输入齿轮491和第二齿轮减速器输出齿轮492;第三执行齿轮470与第二齿轮减速器输入齿轮491相啮合,第四执行齿轮480与第二齿轮减速器输出齿轮492相啮合。当第二半轴齿轮130转动时,第二半轴齿轮130带动第三执行齿轮470转动,第三执行齿轮470带动第二齿轮减速器输入齿轮491转动,第二齿轮减速器输入齿轮491通过第二齿轮减速器490内的蜗轮蜗杆带动第二齿轮减速器输出齿轮492转动,第二齿轮减速器输出齿轮492带动第四执行齿轮480转动,第四执行齿轮480带动第二转轴8转动,第二转轴8带动第一连杆5绕第二转轴8的轴线转动,第一连杆5通过第二连杆6带动第二连接板4相对第一连接板3转动。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折叠管从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的过程以及从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的过程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作重复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