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折叠状态的手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3168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折叠状态的手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行车折叠状态的手提装置。



背景技术:

高铁在中国的普及,其快速、便宜、方便、安全深得人心,坐高铁出门旅游,应该是个趋势;但一下车后,交通工具的方便性、经济性又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影响老年人坐高铁旅游。但他们的自行车、三轮车都骑得很顺溜,如果下车后有此类交通工具,肯定是他们的所爱,不但锻炼了身体,还增加了游乐性。制造出折叠后,能带上高铁的,符合铁路行李要求的自行车、三轮车就能适合他们的需求。

象中国这样的情况,世界上应该很多国家也是这样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本发明,使自行车折叠后容易提拿。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自行车折叠状态的手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包括:前叉、前叉握把、后上叉、后上叉握把,所组成的装置;

所述前叉:位于自行车前方两侧,用于固定前轮和实现自行车转向,在其一侧的前叉上端圆周上横向固定有一实心钢棒,称之为前叉握把,在前叉握把顶端为凹陷状,便于自行车折叠后,前叉握把和后上叉握把重合时相互有一个支撑力;

所述前叉握把:实心圆柱体,横向固定于前叉上端圆周上,在其顶端处为向内凹陷状,而后上叉握把顶端为向外凸起状,这样的形状使得前叉握把和后上叉握把在自行车折叠时相互重合并互相支撑,前叉握把下方圆周上有形状类似手指形状的凹槽,便于手握握把时更加舒适;

所述后上叉:分两侧固定于自行车后轮上方,与后下叉共同组成自行车后叉,在与前叉握把同侧的后上叉上同样固定有一实心钢棒,称之为后上叉握把,注意,自行车折叠后位于前叉上的前叉握把和位于后上叉上的后上叉握把将重合在一起,其重合后的总长度适合手握并提行;

所述后上叉握把:位于前叉握把同侧的后上叉上端,为实心钢棒,在其顶端为向外凸起状,便于自行车折叠后,前叉握把和后上叉握把重合时相互支撑。

有益效果:折叠后的自行车便于手提,很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自行车前叉握把和后上叉握把所在位置示意图,其中前叉为(1)、前叉握把为(2)、后上叉为(3)、后上叉握把为(4)。

图2为自行车折叠时前叉握把和后上叉握把重合状态图,其中前叉握把为(2)、后上叉握把为(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1、图2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本发明自行车折叠状态的手提装置,其特征还在于包括:前叉(1)、前叉握把(2)、后上叉(3)、后上叉握把(4),所组成的装置。

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叉(1):位于自行车前方两侧,用于固定前轮和实现自行车转向,在其一侧的前叉(1)上端圆周上横向固定有一实心钢棒,称之为前叉握把(2),在前叉握把(2)顶端为凹陷状,便于自行车折叠后,前叉握把(2)和后上叉握把(4)重合时相互有一个支撑力;

所述前叉握把(2):实心圆柱体,横向固定于前叉(1)上端圆周上,在其顶端处为向内凹陷状,而后上叉握把(4)顶端为向外凸起状,这样的形状使得前叉握把(2)和后上叉握把(4)在自行车折叠时相互重合并互相支撑,前叉握把(2)下方圆周上有形状类似手指形状的凹槽,便于手握握(2,4)把时更加舒适;

所述后上叉(3):分两侧固定于自行车后轮上方,与后下叉共同组成自行车后叉,在与前叉握把(2)同侧的后上叉上同样固定有一实心钢棒,称之为后上叉握把(4),注意,自行车折叠后位于前叉(1)上的前叉握把(2)和位于后上叉(3)上的后上叉握把(4)将重合在一起,其重合后的总长度适合手握并提行;

所述后上叉握把(4):位于前叉握把(2)同侧的后上叉(3)上端,为实心钢棒,在其顶端为向外凸起状,便于自行车折叠后,前叉握把(2)和后上叉握把(4)重合时相互支撑。

工作原理:

顶端向内凹陷的前叉握把(2)固定在自行车前叉(1)上端圆周上,在同侧的后上叉(3)上端固定顶端向外凸起的后上叉握把(4),在自行车折叠后,自行车两轮轴心由碰锁结构固定,位于前叉(1)上的前叉握把(2)和位于后上叉(3)上的后上叉握把(4)将重合,二者顶端的凹凸形状将使得前叉握把(2)和后上叉握把(4)重合时相互支撑固定,前叉握把(2)和后上叉握把(4)重合后的总长度适合手握并提行;

而打开自行车骑行时,前叉握把(2)和后上叉握把(4)分离,总长度变为重合时的一半,不会占用额外空间且不影响自行车美观。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