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折叠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8328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折叠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折叠车,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电动折叠车。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代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居民的生活空间变得相对狭小,于是,为了尽可能利用有限的生活空间,物品的“可折叠化”也成为一种趋势,交通工具,例如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也不例外。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种类的可折叠的电动自行车,它们一般采用横向折叠以使两车轮呈大致重合的方式以减少占地空间。该类折叠车的优点是,容易折叠,占地面积小,但同时存在如下缺点:由于采用横向折叠,因此车轮横向占用空间较大,且因折叠之后横向上宽度大,携带搬运上下楼不方便;横向折叠之后的折叠车摆放在家里时不能够充分紧贴墙壁放置,影响通行;没有彻底解决车座和车把的折叠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纵向折叠自行车的思路,并基于此思路设计了一种纵向折叠的自行车。由此,用户不仅能够容易地将其折叠后搬运上楼,而且放置在家中时可以紧贴墙壁放置,不影响起居行走,且与横向折叠相比,占用空间得到进一步降低。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了上述技术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动折叠车,其包括五通体机壳、动力装置、车架系统、前轮装置、车座装置、 后轮装置。其中,所述五通体机壳包括前三角壳体、后三角壳体、壳体,进一步,所述前三角壳体包括前三角壳体空心圈、前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用于固定中管的中管固定孔、固定座、弹簧销;所述后三角壳体包括两个后三角壳体空心圈、后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弹簧销;所述壳体包括壳体空心圈、壳体空心内圈,所述壳体空心内圈的外径小于所述壳体空心圈的内径;所述车架系统包括头管、上管、下管、中管、上支撑叉、下支撑叉、加强杆、支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连接导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折叠车,其中,所述中管通过所述中管固定孔连接于所述五通体机壳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折叠车,其中,当使用完毕需要将其折叠时,打开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述后轮装置以固定所述后轮装置的杆为旋转轴向下旋转,直至与所述前轮装置的前轮相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折叠车,其中,当使用完毕需要将其折叠时,打开所述第三连接件之后,可将所述中管从所述前三角壳体的所述中管固定孔中自下而上取出,并向后旋转直至呈与所述上管的后端平行的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折叠车,其中,所述车座系统的车座连接杆能够在所述中管中向下移动,直至车座降至最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折叠车,其中,拧开连接车把连接件与头管的车把转动件,转动车把连接杆,直至车把与车轮在同一平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动折叠车,其中,该折叠车可由电力或人工驱动,当采用电力驱动时,电源采用锂电池,该锂电池被半隐藏入下管中。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纵向折叠的电动自行车,其折叠后不仅能够容易地搬运上下楼,而且放置在家中时可以紧贴墙壁放置,不影响起居行 走,且与横向折叠相比,占用空间得到进一步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折叠之前的立体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折叠之后的立体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折叠之后的俯视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折叠之后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和五通体机壳连接之后形态的立体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前三角壳体的立体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后三角壳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6为组合本实用新型的前三角壳体、后三角壳体和壳体而成的五通体机壳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管前接头公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管前接头母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上管前接头母的正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连接件的正视图;

图11为未与第二接头连接的第三连接件的正视图;

图12为未与第二接头连接的第三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13为第二接头的正视图;

图14为第二接头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五通体机壳

101、前三角壳体

102、后三角壳体

103、壳体

104a、前三角壳体空心圈

104b、后三角壳体空心圈

105a、前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

105b、后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

106、中管固定座

107、固定座

108、壳体空心圈

109、壳体空心内圈

110、弹簧销

111、中心孔

200、动力装置

201、电池

202、踏板

300、车架系统

301、头管

302、上管

303、下管

304、中管

305、上支撑叉

306、下支撑叉

307、加强杆

308、支杆

309、第一连接件

3091、上管前接头公

3092、上管前接头母

310、第二连接件

311、第三连接件

3111、折叠手柄

3112、偏心轴

3113、锁扣

3114、折叠固定座

3115、第一接头

3116、第二接头

3117、搭扣

3118、齿形结构

312、连接导件

313、后轮固定部

400、前轮固定部

500、车座装置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折叠车包括五通体机壳100、动力装置200、车架系统300、前轮装置400,车座装置500、后轮装置600。

继续参考图1和2,并进一步参考图3-6可知,五通体机壳100包括前三角壳体101、后三角壳体102,将其嵌合之后,将壳体103插入两者的中心孔111中,由此前三角壳体101、后三角壳体102与壳体103紧密接合,即可得五通体机壳100。

其中,前三角壳体101包括前三角壳体空心圈104a、前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105a、用于固定中管304的中管固定孔106、固定座107、弹簧销110。前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105a内侧与前三角空心圈104a相连接,且其圆周向中心线与前三角壳体空心圈104a的圆周向中心线大致重合。中管固定孔106设置于前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105a的一侧的中部,固定座107的一端设置于前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105a的一侧的边缘,另一端设置有两个通孔,靠近固定座107与前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105a连接段的通孔处设置有弹簧销110。

后三角壳体102包括两个后三角壳体空心圈104b、后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105b、弹簧销110。两个后三角壳体空心圈104b的外侧分别与后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105b的内侧连接,并分别位于后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105b的两侧,边缘分别与后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105b的边缘相齐。后三角壳体弧形连接板105b上设置有弹簧销开孔和弹簧销110。

壳体103包括壳体空心圈108、壳体空心内圈109,所述壳体空心内圈109的一端与所述壳体空心圈108的一端连接,壳体空心内圈109上设置有与弹簧销110对应的销孔,用于在折叠和不折叠状态下起到固定作用。

进一步,壳体空心内圈109的外径略小于壳体空心圈108的内径。

参考图1-3可知,车架系统300包括头管301、上管302、下管303、中管304、上支撑叉305、下支撑叉306、加强杆307、支杆308、第一连接件309、第二连接件310、第三连接件311、连接导件312。

其中,下管303的一端连接于五通体机壳100的前三角壳体101的弧形连接板105上,另一端连接于头管301上;上管302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309连接于头管301,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310连接于中管304的一侧;上支撑叉305和下支撑叉306均呈左右对称的V字形,上支撑叉 305的末端(即V字形开口侧的端部)与下支撑叉306的末端(即V字形开口侧的端部)通过后轮固定部313接合为一体;上支撑叉305的前端(即V字形的尖端)通过第三连接件311连接于中管304的、与连接有第二连接件310侧相对的另一侧,下支撑叉306的前端(即V字形的尖端)连接于五通体机壳100的后三角壳体102的弧形连接板105上,上支撑叉305与下支撑叉306分别设置有支杆308,以提高上下支撑叉的支撑能力;加强杆307的一端连接于五通体机壳100的后三角壳体102的弧形连接板105上,另一端连接于上支撑叉305的支杆308上;连接导件312的一端设置有两个通孔,另一端通过螺丝连接于中管304的一侧且可以围绕螺丝转动,连接导件312有通孔的一端靠内侧的通孔与五通体机壳100的前三角壳体101上的固定座107一端的两通孔中距弧形连接板105较远的那个通孔连接,在车折叠时,向该通孔中插入弹簧销,由此将固定座107与连接导件312通过弹簧销连接,且连接导件312可以以该通孔为轴进行转动。

如图3和7~9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309包括上管前接头公3091、上管前接头母3092,上管前接头公3091固定于头管301上,与安装于上管302上的上管前接头母3092通过销键连接并且能够围绕销键转动。由此,当打开第三连接件311从中管固定孔106释放中管304时,通过上管302的转动,可以容易地释放中管304。上管前接头公3091的接头外侧设置有凸块,上管前接头母3092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凸块配合的凹块。

第二连接件310结构如第一连接件309,由中管前接头公(未示出)和中管前接头母(未示出)组合而成,且其亦通过销键连接并且能够围绕销键转动,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3和10~14所示,第三连接件311包括折叠手柄3111、偏心轴3112、锁扣3113、折叠固定座3114、第一接头3115、第二接头3116、搭扣3117。其中,锁扣3113的两端均设置有通孔,偏心轴3112安装于锁扣3113距折叠固定座3114较远的一端的通孔中,且与折叠手柄3111通过螺丝连接。当扳动折叠手柄3111时,锁扣3113与折叠手柄3111同时以通孔为轴转动;锁扣3113的另一端通过螺丝与折叠固定座3114连接且能够以螺丝为旋转轴转动。折叠固定座3114设置于第一接头3115上,搭扣3117 设置于第二接头3116上,第一接头3115与第二接头3116的接触面分别设置有相配合的齿形结构3118。

如图1和2所示,动力装置200包括设置于车架系统300的下管303上电池201(例如锂电池)、设置于五通体机壳中的壳体103中的中心孔111中的电机(未示出)、设置于电机上的踏板202、连接电机和后轮装置600的传动链条(未示出)。

电机通过传动链条将动力传送至后轮装置600带动前轮装置200转动,从而,当发动电机时,本实用新型的折叠车可以行驶。换句话说,后轮装置600为主动轮,前轮装置200为从动轮。锂电池半隐藏入下管,锂电池外形与下管弧线构成喇叭状。电机和电池的位置使折叠车的重心下移至两轮轴线下方,有效提高了整车的稳定性,

继续参考图1-14并参考图15可知,当使用完毕需要将折叠车折叠时,打开第三连接件311,所述后轮可以以固定该后轮装置的轴为旋转轴向下旋转超过90度,直至与所述前轮相切,其原理如下:扳动第三连接件311的折叠手柄3111带动偏心轴3112转动,增大锁扣3113两端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以锁扣3113的另一端为中心转动锁扣3113,将偏心轴3112移出第二接头3116的搭扣3117。然后,按图15的1方向以第一连接件309与第二连接件310为支点将中管304抬起,再按2的方向同时绕第二连接件310与连接导件312与固定座107接口连接处同时转动,直至固定座107与连接导件312呈一直线,中管304转至上管309与下管303中间,固定座107上的弹簧销110套入连接导件312的通孔中,拉开后三角壳体102上的弹簧销110,将电动车后轮装置600以五通体机壳100为中心按如图15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转动一定角度后,弹簧销恰好套入空心内圈的销孔起到固定作用,踏板再折叠。由此,折叠车折叠为图2所示的形状。

产业上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纵向折叠的自行车,其折叠后不仅能够容易地搬运上下楼,而且放置在家中时可以紧贴墙壁放置,不影响起居行走,且与横向折叠相比,占用空间得到进一步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