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婴儿推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7548阅读:550来源:国知局
可折叠婴儿推车车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车,特别涉及一种可折叠婴儿推车。



背景技术:

本目前供婴幼儿乘坐的婴儿推车都采用可折叠结构,以方便乘坐完后折叠存放和携带,目前常见的婴儿车折叠结构大多都是两折结构,折叠后整体体积大,不利于出口海运装柜,不方便存放和携带。目前市场大多便携式轻便推车都不带前扶手折叠,要么不带前扶手如果忘记绑安全带小孩会下滑造成伤害,要么带了前扶手折叠时必须拆掉导致折叠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婴儿推车,该可折叠婴儿推车结构简单,折叠后体积小,便于使用和携带。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折叠婴儿推车车架,包括前支架、后支架、推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侧围杆和定位装置,以童车打开使用方向为基准,所述两个推杆的下端分别与一根第二连杆上端铰接,两个第二连杆的下端分别与两个前支架上端铰接,两个侧围杆上端 分别与两个推杆下部侧壁铰接,两个侧围杆下端分别与两个后支架上端铰接,两个后支架侧壁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杆下部侧壁铰接,两个第一连杆一端分别与两个后支架侧壁铰接,两个第一连杆另一端分别与两个前支架侧壁铰接,所述推杆、第二连杆、后支架和侧围杆形成一个四连杆结构,后支架、第一连杆、前支架和第二连杆形成一个四连杆结构,定位装置能够保持第二连杆与推杆和前轮支架中任意一个固定连接形成一体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前扶手,前扶手呈U形结构,前扶手侧壁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杆和侧围杆铰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两个座位杆和两个座位滑套,所述座位滑套固定于第二连杆侧壁上,座位杆一端能够滑动的插设于该座位滑套内,座位杆另一端与后支架上端侧壁或侧围杆下端铰接,座位杆、第二连杆及其上的座位滑套和后支架或侧围杆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连接杆,连接杆两端分别与两个座位杆侧壁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两个翻板,两个翻板分别与两个座位杆另一端固定连接,且翻板与座位杆之间形成设定夹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前轮和后轮,两个前轮分别安装于两个前支架下端,两个后轮分别安装于两个后支架下端,且两个后轮同轴连接,两个前支架下端以及后轮轴上还分别设有刹车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后支 架铰接位置夹设于后支架上端和后支架与第二连杆铰接位置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后支架铰接位置位于后支架与第二连杆铰接位置与后支架下端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装置包括折叠按钮、绳索、限位销和一弹性件,所述限位销能够沿推杆径向滑动设定距离设于推杆内,弹性件一端固定定位于推杆内,弹性件另一端紧抵限位销一端面,限位销另一端恰伸出到推杆外侧,第二连杆侧壁上设有一插孔,限位销另一端恰与第二连杆侧壁上插孔位置正对并能够插设于该插孔内,折叠按钮安装于推杆外侧壁上,折叠按钮与绳索一端固定连接,绳索能够滑动穿设于推杆内,绳索另一端与限位销一端固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脚踏板,脚踏板两端分别与两个前支架侧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经过三折结构对婴儿推车进行折叠,折叠后体积小巧,便于存放和携带,且整体结构简单,重量轻,折叠和打开时操作方便,打开状态支撑稳定,婴儿乘坐舒适,座位靠前可轻松实现平躺,新生儿也能使用,前扶手通过巧妙的连杆机构实现带前扶手折叠,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第一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第二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折叠状态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折叠状态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折叠状态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折叠状态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打开状态结构原理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状态结构原理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可折叠婴儿推车车架,包括前支架1、后支架2、推杆3、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侧围杆6和定位装置,以童车打开使用方向为基准,所述两个推杆3的下端分别与一根第二连杆5上端铰接,两个第二连杆5的下端分别与两个前支架1上端铰接,两个侧围杆6上端分别与两个推杆3下部侧壁铰接,两个侧围杆6下端分别与两个后支架2上端铰接,两个后支架2侧壁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杆5下部侧壁铰接,两个第一连杆4一端分别与两个后支架2侧壁铰接,两个第一连杆4另一端分别与两个前支架1侧壁铰接,所述推杆3、第二连杆5、后支架2和侧围杆6形成一个四连杆结构,后支架2、第一连杆4、前支架1和第二连杆5形成一个四连杆结构,定位装置能够保持第二连杆5与推杆3和前轮10支架中任意一个固定连接形成一体结构。

打开状态时,定位装置将第二连杆5与推杆3固定连接或将第二连杆5与前轮10支架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二者形成一体 结构,当第二连杆5与推杆3固连时,推杆3和第二连杆5形成的一体结构、后支架2和侧围杆6实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那么第二连杆5与后支架2二者之间的夹角无法发生变化,二者形成了稳定的连接关系,在后支架2、第一连杆4、前支架1和第二连杆5这个四连杆结构中又形成一个三角形稳定的支撑关系,当第二连杆5与前轮10支架固定连接时,前轮10支架和第二连杆5形成的一体结构、后支架2和第一连杆4则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那么第二连杆5与后轮11支架二者之间的夹角无法发生变化,二者形成了稳定的连接关系,在推杆3、第二连杆5、后支架2和侧围杆6形成的四连杆结构中又形成一个三角形稳定的支撑关系,这样就实现了整个车架的稳定支撑状态,使婴儿车处于稳定的打开状态,折叠时,打开定位装置,此时第二连杆5与推杆3或前轮10支架之间能够受力发生相对转动,此时,向前推动推杆3,推杆3、第二连杆5、后支架2和侧围杆6所在的四连杆结构发生变化,推杆3与侧围杆6之间的夹角被扩大到接近平角,第二连杆5与后支架2之间的夹角也被扩大到接近平角,同时另一个四连杆结构也因后支架2和第二连杆5之间夹角变化而发生变化,后支架2上部与第二连杆5下部夹角缩小接近于0°,前支架1下端朝向后支架2方向发生转动,前支架1与第二连杆5朝向二者所在四连杆结构内侧方向变大接近360°,如此这个四连杆结构最终形成交叠在一起的类直线结构,如此整个车架被折叠在一起,由于整个车架形成了“Z”形的三折结构,使得整个车架折叠后体积非常小,便于存放和携带,其折叠和打开只需操作一下定位装置即可,操 作方便,支撑时由两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进行支撑,使用时支撑稳定。

还设有前扶手13,前扶手13呈U形结构,前扶手13侧壁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杆5和侧围杆6铰接,前扶手13在婴儿乘车时可以用于手扶,同时也可对婴儿起到阻挡作用,避免其跌出车外,前扶手13与第二连杆5侧围铰接,实现收车前扶手13联动,折叠不用拆掉前扶手13。

还设有两个座位杆14和两个座位滑套15,所述座位滑套15固定于第二连杆5侧壁上,座位杆14一端能够滑动的插设于该座位滑套15内,座位杆14另一端与后支架2上端侧壁或侧围杆6下端铰接,座位杆14、第二连杆5及其上的座位滑套15和后支架2或侧围杆6形成一个三角形结构,该三角形结构的座位杆14所在边长为长度可以变化的,婴儿车折叠时由于后支架2和第二连杆5之间的夹角增大,以及侧围杆6和第二连杆5之间的的夹角减小,座位杆14在座位滑套15内滑动,使座位杆14所在边边长增大,进而形成折叠状态,座位杆14用于形成推车内座位的支撑,使得推车座位在乘坐时平整舒适,不易发生变形,不易损坏车座。

还设连接杆7,连接杆7两端分别与两个座位杆14侧壁固定连接,形成对两个座位杆14的固定,同时加强对座位的支撑。

还设有两个翻板8,两个翻板8分别与两个座位杆14另一端固定连接,且翻板8与座位杆14之间形成设定夹角,所述翻板8与座位杆14之间最佳形成90°夹角。

还设有前轮10和后轮11,两个前轮10分别安装于两个前支 架1下端,两个后轮11分别安装于两个后支架2下端,且两个后轮11同轴连接,两个前支架1下端以及后轮11轴上还分别设有刹车板12。

所述第一连杆4一端与后支架2铰接位置夹设于后支架2上端和后支架2与第二连杆5铰接位置之间。

所述第一连杆4一端与后支架2铰接位置位于后支架2与第二连杆5铰接位置与后支架2下端之间。

所述定位装置包括折叠按钮9、绳索、限位销和一弹性件,所述限位销能够沿推杆3径向滑动设定距离设于推杆3内,弹性件一端固定定位于推杆3内,弹性件另一端紧抵限位销一端面,限位销另一端恰伸出到推杆3外侧,第二连杆5侧壁上设有一插孔,限位销另一端恰与第二连杆5侧壁上插孔位置正对并能够插设于该插孔内,折叠按钮9安装于推杆3外侧壁上,折叠按钮9与绳索一端固定连接,绳索能够滑动穿设于推杆3内,绳索另一端与限位销一端固连,折叠时,只需要按压折叠按钮9带动绳索滑移,进而拉动限位销压缩弹性件退出第二连杆5侧壁上的插孔,进而实现第二连杆5与推杆3能够相对转动,打开车架时,当第二连杆5转动到插孔与限位销位置正对时,限位销在弹性件弹力作用下自动插入第二连杆5插孔内实现第二连杆5与推杆3的止动连接,实现车架的稳定支撑,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此外还可以是其它结构如通过卡扣扣合连接,通过螺丝连接等等。

还设有脚踏板16,脚踏板16两端分别与两个前支架1侧壁固定连接,脚踏板16方便婴儿脚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