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7612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婴儿车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尤其涉及一种收合操作更顺畅且折叠后体积小的婴儿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婴儿载具的广泛使用,人们对婴儿载具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婴儿载具在使用时使婴儿感到舒适安全,而且还希望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收合成较小体以达到美观、节省空间、方便收纳的效果。

例如,现有的婴儿车架一般都具有折叠功能,当不使用的时候,其车架本体可折叠起来,而车手也可以向下弯折以贴合于前、后脚架,从而节省空间以便收纳。但现有婴儿车架为实现收折其上会设置多个枢转连接机构,这些枢转连接机构的设计,一方面增加了婴儿车架结构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使婴儿车架的收合操作不够简便、顺畅。另外,婴儿车架折叠后一般呈一长条状,而折叠后的婴儿车架并不具有定位结构将其定位,这样婴儿车架在携带、运输等过程中容易打开,不利于携带或运输等。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收合操作更顺畅、折叠后具有较小的体积并能定位的婴儿车架,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收合操作更顺畅、折叠后具有较小的体积的婴儿车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收合操作更顺畅、折叠后具有较小的体积且不会呈现松散状态的婴儿车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婴儿车架,其包括一对车手、一对前脚、一对后脚、一对第一连杆、一对第二连杆及一对座管,每一所述车手的下端与一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枢接于第一枢接点,每一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一所述前脚枢接于第二枢接点,每一所述前脚的上端对应与一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枢接于第三枢接点,每一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对应与一所述车手枢接于第四枢接点,所述第一枢接点、所述第二枢接点、所述第三枢接点及所述第四枢接点连接形成一四连杆结构,一所述后脚的上端对应与一前脚的上端枢接于第五枢接点,每一所述座管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后脚、一所述第一连杆枢接于第六枢接点及第七枢接点,且每一所述座管与对应的所述前脚相交叉,所述第二枢接点、所述第五枢接点、所述第六枢接点及所述第七枢接点连接形成另一四连杆结构,藉由两所述四连杆结构带动整个婴儿车架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变。

较佳地,所述车手通过固定于其下端的车手关节与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的第一连杆关节相枢接。

较佳地,所述车手关节与所述第一连杆关节之间还设置有一车架锁定件,所述车架锁定件用于对展开状态的所述婴儿车架进行锁定,并能解除锁定以收合所述婴儿车架。

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杆关节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车手关节上正对所述第一容置槽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车架锁定件可滑动地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之间。

较佳地,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穿设有一枢转轴,所述车架锁定件沿所述枢转轴滑动。

较佳地,所述车手内还滑动地设置有一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车架锁定件相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移动时推动所述车架锁定件脱离所述第一容置槽,以使所述第一连杆关节可相对所述车手关节转动。

较佳地,所述驱动机构的下端固定有一第三驱动件,所述车手关节上开设有一第三容置槽,所述第三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之间具有一夹角,所述第三驱动件滑动地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车架锁定件相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三驱动件的端部具有两相对的卡合片,两所述卡合片之间形成一卡合区,且两所述卡合片上贯穿地开设有一第二斜孔,所述车架锁定件凸伸有一卡合柱,所述卡合柱的侧壁上凸设有一卡合凸,所述卡合柱设置于所述卡合区内,且所述卡合凸设置于所述第二斜孔内。

较佳地,所述驱动机构上还设置有一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一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机构复位。

较佳地,所述第三驱动件上开设有一滑动孔,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滑动孔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车手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两端分别抵触于所述连接件及所述驱动机构。

较佳地,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两端分别抵触于所述车手关节及所述驱动机构。

较佳地,所述驱动机构上具有向外凸伸形成的一第一抵触部,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一端抵触于所述第一抵触部。

较佳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三驱动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之间还设置有一第二复位件,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两端分别抵触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及所述第二驱动件。

较佳地,所述车架锁定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相对应的一底部,从所述底部垂直凸伸形成所述卡合柱。

较佳地,所述车架锁定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触于所述第三容置槽的侧壁及所述卡合柱的端部。

较佳地,所述车手包括上车手及下车手,所述上车手可伸缩地容置于所述下车手的上端,所述驱动机构容置于所述下车手内,所述车手关节固定于所述下车手的下端,所述上车手收合于所述下车手内时推动所述驱动机构滑动。

较佳地,所述上车手与所述下车手之间设置有一卡合机构以定位所述上车手与所述下车手的相对位置。

较佳地,所述卡合机构包括一卡合销,所述卡合销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上车手的下端,所述下车手上开设有与所述卡合销相对应的第二卡合孔,所述卡合销可分离地卡合于所述第二卡合孔内。

较佳地,所述卡合机构还包括一牵引件、一滑动件及一第三弹性件,所述滑动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上车手的下端,所述牵引件固定于所述滑动件上,且所述滑动件上开设有一第三斜孔,所述卡合销上设置有一凸柱,所述凸柱穿设于所述第三斜孔内,通过所述牵引件拉动所述滑动件滑动,从而通过所述第三斜孔驱动所述卡合销滑动,且所述滑动件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卡合销的滑动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三弹性件与所述滑动件的端部相抵触以对所述滑动件进行复位。

较佳地,所述下车手的下端固定有呈中空结构的一管塞,所述滑动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管塞内,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触于所述滑动件的端部与所述管塞之间,所述管塞、所述上车手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供所述卡合销伸出的一第二通孔及一第三通孔。

较佳地,所述婴儿车架还包括一收合操作部,所述收合操作部设置于所述上车手上并与所述卡合机构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的婴儿车架,其车手、前脚之间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枢接而形成一四连杆结构,后脚的上端对应与前脚的上端枢接,座管的两端分别与后脚、第一连杆枢接,从而使前脚、后脚、座管及第一连杆之间形成另一四连杆结构,藉由两所述四连杆结构带动整个婴儿车架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变,收合操作更顺畅、折叠后具有较小的体积。收合时通过车手上设置的收合操作部可实现婴儿车架的单手致动收合,收合操作简便,且该婴儿车架的结构简单。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婴儿车架,其包括一收合卡合件,所述收合卡合件于所述婴儿车架展开时隐藏于所述婴儿车架内,且于所述婴儿车架收合时凸伸出所述婴儿车架外;其中,所述婴儿车架上更具有一第一卡合孔,当所述婴儿车架收合时,所述收合卡合件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孔内。

较佳地,所述婴儿车架还包括一对车手、一对前脚、一对后脚及一对第一连杆,每一所述前脚的上端对应与一所述后脚的上端相枢接,每一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车手的下端、一所述前脚相枢接,所述车手上设置有所述收合卡合件;其中,所述收合卡合件于所述婴儿车架展开时隐藏于所述车手内,且于所述婴儿车架收合时凸伸出所述车手外,所述第一连杆上开设有与所述收合卡合件相对应的第一卡合孔。

较佳地,所述收合卡合件设置于所述车手内,且所述车手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所述收合卡合件伸缩的一第一通孔。

较佳地,所述车手内设置有一斜面引导机构,所述斜面引导机构移动时推动所述收合卡合件凸伸出所述车手外。

较佳地,所述斜面引导机构上沿其移动方向贯穿地开设有长孔,所述收合卡合件可滑动地容置于所述长孔内。

较佳地,所述斜面引导机构上还开设有连通所述长孔的第一斜孔,所述第一斜孔与所述长孔之间具有一夹角,所述收合卡合件包括一收合钩及垂直于所述收合钩的一定位插销,所述收合钩可滑动地容置于所述长孔内,且所述定位插销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斜孔内。

较佳地,所述收合卡合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抵触于所述收合钩的端部与所述车手的内壁之间。

较佳地,所述车手包括呈伸缩结构的上车手及下车手,所述斜面引导机构容置于所述下车手内,当所述上车手收合于所述下车手内时推动所述斜面引导机构滑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的婴儿车架,其车手上设置有收合卡合件,所述收合卡合件于婴儿车架展开时隐藏于车手内,且于婴儿车架收合时凸伸出车手外,且所述第一连杆上开设有与收合卡合件相对应的第一卡合孔内。婴儿车架收合时,收合卡合件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孔内;婴儿车架收合后具有较小的体积,且通过收合卡合件与第一卡合孔的配合保证收合状态的稳定性,使婴儿车架不会呈现松散状态,便于携带及运输。且收合时通过车手上设置的收合操作部可实现婴儿车架的单手致动收合,收合操作简便,且该婴儿车架的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车手收缩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收合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2中上车手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卡合机构锁定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卡合机构释锁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分解图。

图9是图8中车架锁定件释锁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车架锁定件与驱动机构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婴儿车架收合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二实施例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驱动机构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婴儿车架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4中下车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4中婴儿车架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下车手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收合卡合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20是图14中婴儿车架收合后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婴儿车架1的第一实施例中,其包括一对车手11、一对前脚12、一对后脚13、一对第一连杆14、一对第二连杆15及一对座管16,一对车手11的上端之间通过一横杆连接,从而使两车手11呈u型结构;且每一车手11的下端与一第一连杆14的上端枢接于第一枢接点a1,每一第一连杆14的下端与一前脚12的中部枢接于第二枢接点a2,每一前脚12的上端对应与一第二连杆15的下端枢接于第三枢接点a3,每一第二连杆15的上端对应与一车手11的中部枢接于第四枢接点a4,所述第一枢接点a1、第二枢接点a2、第三枢接点a3及第四枢接点a4依次首尾连接形成一封闭的四连杆结构;每一后脚13的上端对应与一前脚12的上端枢接于第五枢接点a5,每一座管16的两端分别与一后脚13的中部、一第一连杆14的中部枢接于第六枢接点a6及第七枢接点a7,且每一座管16与对应的前脚12相交叉。所述第二枢接点a2、第五枢接点a5、第六枢接点a6及第七枢接点a7依次首尾连接形成另一四连杆结构,藉由两所述四连杆结构带动整个婴儿车架1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变。

继续参阅图1-图3所示,本发明婴儿车架1中,车手11呈可伸缩结构,因此,车手11内设置有卡合机构20以定位车手11伸缩后的相对位置,且两车手11之间的横杆上设置有与卡合机构20相连接的收合操作部10,通过该收合操作部10可驱动卡合机构20释锁;这样当使用时车手11呈拉伸状态,当收叠时车手11呈收缩状态,以减小收合后的婴儿车架1的体积。较佳地,收合操作部10以牵引件21(详如后述)连接两侧车手11内的卡合机构20,因此可以单手操作达到两侧同时释锁。

结合图1-图3、图7-图9所示,车手11的下端则通过固定于其上的车手关节114与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14的上端的第一连杆关节141相枢接,车手关节114与第一连杆关节141之间还设置有车架锁定件40,所述车架锁定件40用于对展开状态的婴儿车架1进行锁定;另外,车手11内还设置有与车架锁定件40相连接的驱动机构30,当车手11收缩到最小距离后,可推动所述驱动机构30滑动,以使该驱动机构30驱动车架锁定件40释锁而收合所述婴儿车架1。

再次参阅图1-图3所示,前脚12的上端固定有一前脚关节121,第二连杆15通过固定于其下端的第二连杆关节151枢接于前脚关节121上,后脚13通过固定于其上端的后脚关节131枢接于前脚关节121上,且当婴儿车架1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连杆关节151抵触于后脚关节131上,以加强婴儿车架1的稳定性。

如图1-图6所示,所述车手11包括上车手111及下车手112,所述上车手111可伸缩地容置于下车手112的上端,且上车手111的下端固定有卡合机构20。卡合机构20与收合操作部10藉由牵引件21连接,并可分离地卡合于下车手112上,以定位上车手111及下车手112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具体地,下车手11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合孔112a。本实施例中,在下车手112的上端开设有一个第二卡合孔112a,当车手11处于拉伸状态时,卡合机构20卡合于该第二卡合孔112a内。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于下车手112上设置复数卡合孔,以实现车手高度调整的功能。

所述下车手112的下端固定有所述车手关节114,且驱动机构30容置于下车手112内;这样,当上车手111收合于下车手112内时,会推动驱动机构30滑动,驱动机构30驱动车架锁定件40释锁以收合所述婴儿车架1;因此,通过操作所述收合操作部10可实现婴儿车架1的单手致动收合。

下面结合图1-11所示,对本发明卡合机构20、驱动机构30及车架锁定件40的具体结构分别进行说明。

如图4-图6所示,所述卡合机构20固定于上车手111的下端,并与下车手112可分离地卡合。具体地,上车手111的下端固定有呈中空结构的管塞113,卡合机构20容置于该管塞113内并可滑动地伸出上车手111的侧壁外,以卡合于下车手112上的第二卡合孔112a内。

所述卡合机构20包括牵引件21、滑动件22、卡合销23及第三弹性件24,所述滑动件22滑动地设置于管塞113内,且滑动件22可沿车手11的上下方向滑动,牵引件21的一端固定于滑动件22的上端,牵引件21的另一端与收合操作部10固定连接,通过操作收合操作部10可拉动滑动件22运动。滑动件22上开设有第三斜孔221,卡合销23上设置有凸柱231,该凸柱231垂直于卡合销23的本体,凸柱231穿设于所述第三斜孔221内;且上车手11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凸柱231相对应的长形孔111b,该凸柱231凸伸出管塞113外并穿设于所述长形孔111b内,从而滑动地连接于上车手111的侧壁上。第三弹性件24套设于牵引件21外,且其两端分别抵触于滑动件22的端部与管塞113之间,第三弹性件24用以对所述滑动件22进行复位。

另外,在管塞113、上车手111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供所述卡合销23伸出的第二通孔113a及第三通孔111a;下车手112上端开设的第二卡合孔112a与卡合销23相对应。当车手11处于拉伸状态时,卡合销23穿过第二通孔113a、第三通孔111a而卡合于第二卡合孔112a内,如图5所示;当操作收合操作部10时,收合操作部10通过牵引件21拉动滑动件22滑动,从而通过第三斜孔221驱动卡合销23滑动而收入上车手111内,所述滑动件22的滑动方向与卡合销23的滑动方向相垂直,卡合销23脱离第二卡合孔112a后,如图6所示,此时可推动上车手111使其收容于下车手112内。

当上车手111完全收容于下车手112内时,上车手111下端固定的管塞113推动驱动机构30移动,从而推动车架锁定件40释锁以收合婴儿车架1。

如图7-图10所示,所述驱动机构30滑动地设置于下车手112内,且驱动机构30的下端与车架锁定件40相连接,其上端与上车手111可分离地相抵触。所述驱动机构30依次可区分为第一驱动件31、第二驱动件32及第三驱动件33,第一驱动件31、第二驱动件32容置于下车手112内,且第一驱动件31上开设有长孔31a,一销钉31b穿设于长孔31a内并连接于下车手112的侧壁上,从而将第一驱动件31滑动连接于下车手112内;第三驱动件33滑动地容置于车手关节114内,且第三驱动件33与车架锁定件40相连接,通过第三驱动件33滑动从而驱动车架锁定件40释锁。较佳地,第一驱动件31、第二驱动件32为一体成形,第二驱动件32通过铆钉(未绘示)连接第三驱动件33的上端。但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驱动件、第二驱动件及第三驱动件可为一体成形,也可以分别为独立组件。

如图8、图9所示,所述第三驱动件33的下端具有两相对的卡合片331,两卡合片331之间形成卡合区332,且两卡合片331上贯穿地开设有第二斜孔333。所述车架锁定件40具有一底部41,从所述底部41的中部垂直凸伸形成一卡合柱42,卡合柱42的侧壁上凸设有卡合凸43,卡合凸43垂直于卡合柱42的长轴方向。安装后,卡合柱42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卡合区332内,卡合凸43设置于所述第二斜孔333内,枢转轴115穿设于卡合柱42内并连接于车手关节114、第一连杆关节141上,且卡合柱42与车手关节114的内壁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44,所述第二弹性件44的两端分别抵触于车手关节114的内壁及卡合柱42的端部,第二弹性件44用于进一步加强车架锁定件40与第一连杆关节141之间卡合的紧密性。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44亦可省略,同样不影响本发明各种功能的实现。这样,当第三驱动件33向下滑动时,通过所述第二斜孔333对卡合凸43产生驱动力,从而驱动车架锁定件40沿枢转轴115滑动而脱离第一连杆关节141,当卡合凸43由第二斜孔333的远离第二驱动件32的一端滑动到邻近第二驱动件32的一端时(参见图8、图9所示),车架锁定件40完全脱离第一连杆关节141,实现车架锁定件40的释锁,第一连杆关节141与车手关节114之间可相互枢转。

参阅图9、图10所示,在驱动机构30上还设置有第一复位件35,第一复位件35用于在打开车架1的过程中驱动所述驱动机构30复位。具体地,所述第三驱动件33上开设有滑动孔33a,该滑动孔33a优选为腰形孔,一连接件34穿设于该滑动孔33a内并固定连接于下车手112的侧壁上,从而将该第三驱动件33滑动连接。第一复位件35套设于第三驱动件33外,且其一端抵触于所述连接件34,其另一端抵触于沿第二驱动件32的径向向外凸伸形成的第一抵触部32a。这样,当驱动机构30向下滑动时,该第一复位件35被压缩;而当打开婴儿车架1的过程中,第一复位件35恢复形变而推动驱动机构30向上滑动,于是带动第三驱动件33复位。第三驱动件33复位时,重新推动车架锁定件40卡入第一连杆关节141。优选地,连接件34为一销钉,第一复位件35为一弹簧,当然并不以此为限。

继续参阅图7-图10所示,所述第一连杆关节141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141a,车手关节114上正对所述第一容置槽141a开设有第二容置槽114a,第一容置槽141a、第二容置槽114a与车架锁定件40的底部41相对应,车架锁定件40可滑动地收容于第一容置槽141a与第二容置槽114a之间,枢转轴115穿设于第一容置槽141a、卡合柱42及第二容置槽114a从而将三者连接,因此,车架锁定件40可沿该枢转轴115滑动。当婴儿车架1处于打开状态时,车架锁定件40收容于第一容置槽141a内,且卡合凸43位于第二斜孔333的远离第二驱动件32的一端,如图8所示,车架锁定件40处于锁定状态;第三驱动件33向下滑动时,通过所述第二斜孔333对卡合凸43产生驱动力,从而驱动车架锁定件40沿枢转轴115滑动,当卡合凸43滑动到第二斜孔333的邻近第二驱动件32的一端时,如图9所示,车架锁定件40完全脱离第一容置槽141a,实现车架锁定件40的释锁,第一连杆关节141与车手关节114之间可相互枢转。

另外参见图8所示,车手关节114上开设有第三容置槽114b,第三容置槽114b与第二容置槽114a之间具有一夹角,第三驱动件33滑动地容置于第三容置槽114b内,且所述第二弹性件44的两端分别抵触于第三容置槽114b的侧壁及卡合柱42的端部。

下面结合图1-图11所示,对本实施例婴儿车架1的收合过程进行描述。

如图1-图6所示,收合时,操作车手11上的收合操作部10,该收合操作部10拉动牵引件21,从而使牵引件21拉动滑动件22沿车手11向上滑动,滑动件22滑动时通过第三斜孔221对凸柱231产生作用力,从而驱动卡合销23沿上车手111的径向向内滑动,也即卡合销23的滑动方向与滑动件22的滑动方向相垂直。当凸柱231由第三斜孔221的邻近收合操作部10的一端滑动到远离收合操作部10的一端时(参见图5、图6所示),卡合销23完全脱离下车手112上的第二卡合孔112a并收入上车手111内,此时,可推动上车手111向下滑动直至整个上车手111收合于下车手112内。

如图4-图10所示,当上车手111收合于下车手112内时,上车手111下端的管塞113顶推驱动机构30的第一驱动件31,从而推动第三驱动件33向下滑动。第三驱动件33滑动过程中,通过其上的第二斜孔333对车架锁定件40的卡合凸43产生作用力,从而驱动车架锁定件40沿枢转轴115滑动。当卡合凸43由第二斜孔333的一端滑动到另一端时,车架锁定件40完全脱离第一容置槽141a,从而使第一连杆关节141可相对车手关节114枢接,由此通过操作所述收合操作部10可实现婴儿车架1的单手致动收合。

然后,沿图3中箭头f所示方向向下推动车手11,车手11相对于第一枢接点a1、第四枢接点a4枢转,且车手11带动第一连杆14、第二连杆15分别绕第二枢接点a2、第三枢接点a3枢转,通过连接第一枢接点a1、第二枢接点a2、第三枢接点a3及第四枢接点a4而形成的四连杆结构,使婴儿车架1的枢转更顺畅;第一连杆14运动则会带动座管16运动,并藉由座管16带动后脚13绕第五枢接点a5转动,藉由第二枢接点a2、第五枢接点a5、第六枢接点a6及第七枢接点a7连接形成的另一四连杆结构方便地带动婴儿车架1的前脚12及后脚13的收合。通过两四连杆结构带动婴儿车架1方便地枢转收合,收合过程更顺畅,且收合后的婴儿车架1的体积较小,收合后的婴儿车架1如图11所示。

另外,驱动机构30向下滑动的过程中,第一复位件35被压缩。而车架锁定件40沿枢转轴115滑动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件44被压缩。在婴儿车架1打开的过程中,第一复位件35恢复形变而推动驱动机构30向上滑动,从而使第三驱动件33复位,由此重新推动车架锁定件40卡入第一容置槽114a内。

由于本发明婴儿车架1,其车手11、前脚12之间通过第一连杆14、第二连杆15枢接而形成一四连杆结构,后脚13的上端对应与前脚12的上端枢接,座管16的两端分别与后脚13、第一连杆14枢接,从而使前脚12、后脚13、座管16及第一连杆14之间形成另一四连杆结构,藉由两所述四连杆结构带动整个婴儿车架1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变,收合操作更顺畅、折叠后具有较小的体积。且收合时通过车手11上设置的收合操作部10可实现婴儿车架1的单手致动收合,收合操作简便,且该婴儿车架1的结构简单。

如图12、图13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婴儿车架(图示省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架1相比,差别仅在于:驱动机构30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均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下面仅对两者的区别特征进行描述,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具体地,所述驱动机构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驱动件31、第二驱动件32及第三驱动件33,第一驱动件31、第二驱动件32容置于下车手112内,第三驱动件3滑动地连接于车手关节114上。第一驱动件31上开设有长孔31a,一销钉31b穿设于长孔31a内并连接于下车手112的侧壁上,从而将第一驱动件31滑动连接于下车手112的侧壁上。第一驱动件31的下端与第二驱动件32的上端滑动连接,第二驱动件32的下端与第三驱动件33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三驱动件33的下端与车架锁定件40相连接,通过第三驱动件33滑动从而驱动车架锁定件40释锁。其中,第三驱动件33的具体结构及其与第二驱动件32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均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本实施例中,第一复位件35套设于第二驱动件32外,且其一端抵触于车手关节114上,其另一端抵触于沿第二驱动件32的径向向外凸伸形成的第一抵触部32a。具体地,车手关节114的内壁上具有向内凸伸形成第二抵触部114c,第一复位件35的一端容置于车手关节114内并抵触于该第二抵触部114c上。同理,当驱动机构30向下滑动时,该第一复位件35被压缩;而当打开婴儿车架的过程中,第一复位件35恢复形变而推动第三驱动件33复位,从而重新推动车架锁定件40卡入第一连杆关节141。

继续参阅图12、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32与第三驱动件33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复位件36。第一驱动件31的下端具有第一滑动连接部31c,该第一滑动连接部31c与第一驱动件31的本体之间呈台阶状,所述台阶的侧壁形成第三抵触部31d。第二驱动件32的上端具体有与第一滑动连接部31c相对应的第二滑动连接部32b,第一滑动连接部31c与第二滑动连接部32b相配合滑动连接。第二复位件36套设于第一滑动连接部31c、第二滑动连接部32b之外,且其两端分别抵触第三抵触部31d、第一抵触部32a。

因此,车手11收缩时,上车手11推动第一驱动件31向下滑动,从而压缩第二复位件36,当第一滑动连接部31c抵触第一抵触部32a时,第二滑动连接部32b的顶端也刚好抵触第三抵触部31d,因此第一驱动件31推动第二驱动件32、第三驱动件33向下滑动。婴儿车架打开时,第二复位件36进一步推动第二驱动件32复位。

如图14-图20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婴儿车架2与上述两实施例的婴儿车架的差别仅在于:还包括收合卡合件50。其他结构为上述第一、第二实施例中的任一种,下面仅对两者的区别特征进行描述,相同部分不再赘述。

如图14、图15所示,收合卡合件50设置于车手11上,所述收合卡合件50于婴儿车架2展开时隐藏于车手11内,且于婴儿车架2收合时凸伸出车手11外,且第一连杆14上开设有与收合卡合件50相对应的第一卡合孔142,所述婴儿车架2完全收合时,所述收合卡合件50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孔142内,以防止收合后的婴儿车架2打开。

如图14-图19所示,收合卡合件50设置于下车手112上,下车手112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所述收合卡合件50伸缩的第一通孔112b(见图14、图17所示)。下车手112内设置有斜面引导机构60,所述斜面引导机构60移动时推动所述收合卡合件50凸伸出所述车手11外。

继续参阅图14-图19所示,所述斜面引导机构60上沿其移动方向贯穿地开设有长孔61,该长孔61优选为腰形孔,该斜面引导机构60上还开设有连通所述长孔61的第一斜孔62,所述第一斜孔62与长孔61之间具有一夹角,收合卡合件50相对于斜面引导机构60可滑动地容置于所述长孔61内,并藉由定位插销52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斜孔62内。

具体地,所述收合卡合件50具体包括收合钩51、定位插销52及第一弹性件53,定位插销52垂直于收合钩51的长轴方向设置,收合钩51可滑动地容置于长孔61内,且定位插销52卡合于第一斜孔62内,第一弹性件53的两端抵触于收合钩51的内部与下车手112的内壁之间,第一弹性件53用于进一步保持收合钩51卡合于第一卡合孔142内的稳定性。

结合图14-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当收合卡合件50收合于下车手112内时,收合钩51收容于长孔61的远离收合操作部10的一端,定位插销52亦收容于第一斜孔62的远离收合操作部10的一端(如图16所示)。当收合操作时,驱动斜面引导机构60沿下车手112向下滑动,斜面引导机构60藉由第一斜孔62驱动定位插销52滑动而使收合钩51凸伸出第一通孔112b。当定位插销52滑动到第一斜孔62的邻近收合操作部10的一端时,收合钩51完全凸伸出第一通孔112b(如图18所示)。

较佳地,本实施例中的斜面引导机构60系一体成形设置于驱动机构30上,例如设置于第一驱动件31上。这样当上车手111收合于下车手112内时,上车手111接触并推动驱动机构30滑动,同时使斜面引导机构60滑动,从而通过第一斜孔62对定位插销52产生力的作用,以驱动收合钩51滑动并凸伸出第一通孔112b外。相应地,在婴儿车架2打开的过程中,第一复位件35恢复形变而推动驱动机构30复位,同时使斜面引导机构60向上滑动而复位,此过程中,斜面引导机构60的第一斜孔62驱动定位插销52滑动而使收合钩51收入第一通孔112b内。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可为上述第一、第二实施例中的任一种,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

优选地,当驱动机构30设置为上述第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时,在婴儿车架2收合过程中,第一复位件35、第二复位件36均被压缩;婴儿车架2打开的过程中,第一复位件35恢复形变而推动驱动机构30复位,且第二复位件36亦恢复形变而进一步驱动第一驱动件31复位,因此同步带动斜面引导机构60向上滑动而复位,斜面引导机构60的第一斜孔62驱动定位插销52滑动而使收合钩51收入第一通孔112b内;通过分开设置的第一驱动件31、第二驱动件32,使卡合钩51能更好的复位。

本实施例中婴儿车架2的收合过程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架1的相同,因此不再重复描述。当婴儿车架2收合后,所述收合卡合件50卡合于第一卡合孔142内,保证收合状态的稳定性,使婴儿车架1不会呈现松散状态,而第一弹性件53用于进一步保证收合钩51与第一卡合孔142卡合的稳定性,收合后的婴儿车架2如图20所示。

同时,由于驱动机构30向下滑动而驱动车架锁定件40释锁后,第一连杆关节141相对于车手关节114枢转后,使车架锁定件40抵触于第一连杆关节141上而无法复位,因此,驱动机构30不能向上复位,从而可保证收合钩51一直稳定地凸伸于第一通孔112b外,保证其卡合于第一卡合孔142内的稳定性,第一弹性件53用于进一步加强两者的稳定性。婴儿车架2打开过程中,第一复位件35恢复形变而驱动驱动机构30复位,同时使斜面引导机构60复位以此带动收合卡合件50收入第一通孔112b内。因此,本实施中所述第一弹性件53省略时,亦同样不影响本发明各种功能的实现。

由于本发明的婴儿车架2,其车手11上设置有收合卡合件50,所述收合卡合件50于婴儿车架2展开时隐藏于车手11内,且于婴儿车架2收合时凸伸出车手11外,且所述第一连杆14上开设有与收合卡合件50相对应的第一卡合孔内142。婴儿车架2收合时,收合卡合件50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孔142内;婴儿车架2收合后具有较小的体积,且通过收合卡合件50与第一卡合孔142的配合保证收合状态的稳定性,使婴儿车架2不会呈现松散状态,便于携带及运输。且收合时通过车手11上设置的收合操作部10可实现婴儿车架2的单手致动收合,收合操作简便,且该婴儿车架2的结构简单。

另外,本发明分别以第一实施例的婴儿车架1说明车架结构、车手卡合机构20、驱动机构30及车架锁定件40,以第二实施例说明另一种驱动机构30,并以第三实施例说明婴儿车架2的可伸缩的收合卡合件50,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婴儿车架1也可以使用婴儿车架2的收合卡合件50,而婴儿车架2的车架结构、卡合机构20、驱动机构30及车架锁定件40与婴儿车架1基本上相同。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特征可以互相结合实施而不冲突。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