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7422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架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架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核电、石化、风电建设的发展,对超大型履带起重机(特别是其底盘)的起量重量和起吊高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在核电建议领域,第二代和第三代核电站均采用模块化安装,其对吊装的高度和吊装定位的精确度准均有很高的 要求。例如,最大的起吊重量已远远超过1000T,因此对履带起重机的要求也在2600T级别以上。现有技术中的1000T、1600T及2000T的履带起重机的履带底盘的车架结构形式十分巨大,这给转场和运输带来不能克服的困难。为此,现有技术中将底盘的车架设计为车架模块的方式,例如,该车架模块采用四个承载梁模块和一个中心车架模块拼接而成。其中,各模块均通过动力销轴连接,以使各模块的重量控制在50T至60T,宽度在3. 6米,高度在
3.5米以下,从而保证了履带底盘施工作业时稳定性问题。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车架模块在组装时由于定位精度不高,组装和拆卸起来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车架模块,以解决现有技术组装和拆卸不方便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架模块,包括中心车架模块,中心车架模块包括第一车架体和设置在第一车架体上的第一挂钩;多个第一承载梁模块,多个第一承载梁模块围绕中心车架模块的周向设置,第一承载梁模块上设置有第一挂接部,第一承载梁模块通过第一挂接部挂在中心车架模块的第一挂钩上,第一承载梁模块与中心车架模块可拆卸地连接。进一步地,中心车架模块还包括沿第一车架体的周向设置的第一凸耳,第一挂钩设置在第一凸耳上,第一凸耳上设置有第一销孔;第一承载梁模块还包括第二车架体以及沿第二车架体的周向设置的第二凸耳,第一挂接部与第二凸耳连接,第二凸耳上设置有与第一销孔相对应的第二销孔;车架模块还包括可插入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的第一销轴,中心车架模块和第一承载梁模块通过插入第一销孔和第二销孔的第一销轴可拆卸地连接。进一步地,第一挂接部是销轴,销轴的两端分别与一个第二凸耳连接。进一步地,车架模块还包括围绕中心车架模块设置的第二承载梁模块,且第二承载梁模块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承载梁模块之间;第一承载梁模块还包括沿第二车架体的周向设置的第二挂钩;第二承载梁模块包括第三车架体和沿第三车架体的周向设置的第二挂接部,第二承载梁模块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挂接部挂在一个第一承载梁模块的第二挂钩上。进一步地,第一承载梁模块还包括沿第二车架体的周向设置的第三凸耳,第二挂钩设置在第三凸耳上,第三凸耳上设置有第三销孔;第二承载梁模块还包括沿第三车架体的周向设置的第四凸耳,第二挂接部与第四凸耳连接,第四凸耳上设置有与第三销孔相对应的第四销孔;车架模块还包括第二销轴,第一承载梁模块和第二承载梁模块通过插入第三销孔和第四销孔的第二销轴可拆卸地连接。进一步地,第三车架体上设置有第一水平定位部,第二车架体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水平定位部相配合的第二水平定位部。进一步地,第三车架体的 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水平定位部,第二车架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二水平定位部。进一步地,第一水平定位部和第二水平定位部分别包括两个相交的定位面。进一步地,第一承载梁模块和第二承载梁模块围绕中心车架模块依次间隔地首尾连接。进一步地,第一承载梁模块和第二承载梁模块上分别设置有可拼接的轨道安装面。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承载梁模块通过第一挂接部挂在中心车架模块的第一挂钩上,还可使第一承载梁模块与中心车架模块的连接位置(例如销孔)相互对齐,从而方便地将销轴插入该连接位置,将二者方便地固定起来。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车架模块的俯视图;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中心车架模块的主视图;图3示意性示出了图2的俯视图;图4示意性示出了第一承载梁模块的主视图;图5示意性示出了图4的左视图;图6示意性示出了图4的俯视图;图7示意性示出了第二承载梁模块的主视图;图8示意性示出了图7的俯视图;以及图9示意性示出了图7的左视图。图中附图标记10、中心车架模块;11、第一车架体;12、第一挂钩;13、第一凸耳;14、第一销孔;20、第一承载梁模块;21、第二车架体;22、第一挂接部;23、第二凸耳;24、第二销孔;25、第二挂钩;26、第二水平定位部;26a、定位面;26b、定位面;27、第三凸耳;28、第三销孔;30、第二承载梁模块;31、第三车架体;32、第二挂接部;33、第一水平定位部;33a、定位面;33b、定位面;34、第四凸耳;35、第四销孔;40、轨道安装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如图I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车架模块包括中心车架模块10,中心车架模块10包括第一车架体11和设置在第一车架体11上的第一挂钩12 ;多个第一承载梁模块20,多个第一承载梁模块20围绕中心车架模块10的周向设置,第一承载梁模块20上设置有第一挂接部22,第一承载梁模块20通过第一挂接部22挂在中心车架模块10的第一挂钩12上,第一承载梁模块20与中心车架模块10可拆卸地连接。特别地,第一承载梁模块20为两个。组装时,可以将第一承载梁模块20通过第一挂接部22挂在中心车架模块10的第一挂钩12上,这样,就可利用第一挂接部22与第一挂钩12的位置关系,使第一承载梁模块20在其自重的作用下,与中心车架模块10抵靠在一起。此外,还可通过这种挂接的方式,使第一承载梁模块20与中心车架模块10的连接位置(例如销孔)相互对齐,从而方便地将销轴插入该连接位置,将二者方便地固定起来,以大大缩短组装与拆卸的时间,同时降低了人力、物力消耗。优选地,中心车架模块10还包括沿第一车架体11的周向设置的第一凸耳13,第一挂钩12设置在第一凸耳13上,第一凸耳13上设置有第一销孔14。第一承载梁模块20还包括第二车架体21以及沿第二车架体21的周向设置的第二凸耳23,第一挂接部22与第二凸耳23连接,第二凸耳23上设置有与第一销孔14相对应的第二销孔24。车架模块还包括可插入第一销孔14和第二销孔24的第一销轴,中心车架模块10和第一承载梁模块20通过插入第一销孔14和第二销孔24的第一销轴可拆卸地连接。将用于连接的第一销孔14和第二销孔24分别设置在第一凸耳13和第二凸耳23上,并将第一挂接部22与第二凸耳23连接,使得第一凸耳13和第二凸耳23在挂接时很容易地将相应的连接位置(即第一销孔14和第二销孔24)相互对齐。优选地,第一挂接部22是销轴,销轴的两端分别与一个第二凸耳23连接。这样,在挂接的时候,两个第一凸耳13分别位于两个第二凸耳23的外侧,可在第一挂接部22的轴向对中心车架模块10和第一承载梁模块20进行限位。如图7至图9所示,车架模块还包括围绕中心车架模块10设置的第二承载梁模块30,且第二承载梁模块30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承载梁模块20之间。第一承载梁模块20还包括沿第二车架体21的周向设置的第二挂钩25。第二承载梁模块30包括第三车架体31和沿第三车架体31的周向设置的第二挂接部32,第二承载梁模块3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挂接部32挂在一个第一承载梁模块20的第二挂钩25上。这样,第二承载梁模块30就可以通过挂接的方式挂在相邻两个第一承载梁模块20之间,从而降低了模块的重量。当挂接完毕后,可以通过第一承载梁模块20和第二承载梁模块30上对应设置的销孔,将二者销轴等连接起来。优选地,请结合图5,第一承载梁模块20还包括沿第二车架体21的周向设置的第三凸耳27,第二挂钩25设置在第三凸耳27上,第三凸耳27上设置有第三销孔28 ;第二承载梁模块30还包括沿第三车架体31的周向设置的第四凸耳34,第二挂接部32与第四凸耳34连接,第四凸耳34上设置有与第三销孔28相对应的第四销孔35 ;车架模块还包括第二销轴,第一承载梁模块20和第二承载梁模块30通过插入第三销孔28和第四销孔35的第二销轴可拆卸地连接。优选地,第三车架体31上设置有第一水平定位部33,第二车架体21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水平定位部33相配合的第二水平定位部26。优选地,第三车架体3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水平定位部33,第二车架体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二水平定位部26。通过第一水平定位部33和第二水平定位部26,可以使第一承载梁模块20与第二承载梁模块30在水平面的X和Y方向上实现定位,以便于顺利地通过销轴将二者连接起来。优选地,第一水平定位部33和第二水平定位部26分别包括两个相交的定位面。例如,第一水平定位部33包括两个相交的定位面33a和33b,第二水平定位部26包括两个相交的定位面26a和26b。由于第一水平定位部和第二水平定位部均具有两个相交的定位面,因此可以同时提供X和Y向的定位。特别地,这两个相交的定位面相互倾斜地设置,以便在安装的时候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提高了组装时的效率。优选地,第一承载梁模块20和第二承载梁模块30围绕中心车架模块10依次间隔地首尾连接。特别地,第一承载梁模块20和第二承载梁模块30的个数均为两个且分别交替地设置。当第一承载梁模块20、第二承载梁模块30和中心车架模块10组装后,第一承载梁模块20和第二承载梁模块30形成一个环状结构,中心车架模块10设置在该环状结构的空心部位。优选地,第一承载梁模块20和第二承载梁模块30上分别设置有可拼接的轨道安
装面40。当第一承载梁模块20和第二承载梁模块30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后,其上各自的轨道安装面相对拼接成一个完整的轨道面,以安装工程机械的回转机构。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车架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心车架模块(10),所述中心车架模块(10)包括第一车架体(11)和设置在所述第一车架体(11)上的第一挂钩(12); 多个第一承载梁模块(20),所述多个第一承载梁模块(20)围绕所述中心车架模块(10)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承载梁模块(20)上设置有第一挂接部(22),所述第一承载梁模块(20)通过所述第一挂接部(22)挂在所述中心车架模块(10)的所述第一挂钩(12)上,所述第一承载梁模块(20)与所述中心车架模块(10)可拆卸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车架模块(10)还包括沿所述第一车架体(11)的周向设置的第一凸耳(13),所述第一挂钩(12)设置在所述第一凸耳(13)上,所述第一凸耳(13)上设置有第一销孔(14); 所述第一承载梁模块(20)还包括第二车架体(21)以及沿所述第二车架体(21)的周向设置的第二凸耳(23),所述第一挂接部(22)与所述第二凸耳(23)连接,所述第二凸耳(23)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销孔(14)相对应的第二销孔(24); 所述车架模块还包括可插入所述第一销孔(14)和所述第二销孔(24)的第一销轴,所述中心车架模块(10)和所述第一承载梁模块(20)通过插入所述第一销孔(14)和所述第二销孔(24)的所述第一销轴可拆卸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接部(22)是销轴,所述销轴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凸耳(2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模块还包括围绕所述中心车架模块(10)设置的第二承载梁模块(30),且所述第二承载梁模块(30)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承载梁模块(20)之间; 所述第一承载梁模块(20)还包括沿所述第二车架体(21)的周向设置的第二挂钩(25); 所述第二承载梁模块(30)包括第三车架体(31)和沿所述第三车架体(31)的周向设置的第二挂接部(32),所述第二承载梁模块(30)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二挂接部(32)挂在一个所述第一承载梁模块(20)的第二挂钩(25)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梁模块(20)还包括沿所述第二车架体(21)的周向设置的第三凸耳(27),所述第二挂钩(25)设置在所述第三凸耳(27)上,所述第三凸耳(27)上设置有第三销孔(28); 所述第二承载梁模块(30)还包括沿所述第三车架体(31)的周向设置的第四凸耳(34),所述第二挂接部(32)与所述第四凸耳(34)连接,所述第四凸耳(34)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销孔(28)相对应的第四销孔(35); 所述车架模块还包括第二销轴,所述第一承载梁模块(20)和第二承载梁模块(30)通过插入所述第三销孔(28)和所述第四销孔(35)的所述第二销轴可拆卸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车架体(31)上设置有第一水平定位部(33),所述第二车架体(21)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水平定位部(33)相配合的第二水平定位部(2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车架体(3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水平定位部(33),所述第二车架体(2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二水平定位部(26)。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定位部(33)和所述第二水平定位部(26)分别包括两个相交的定位面。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梁模块(20)和所述第二承载梁模块(30)围绕所述中心车架模块(10)依次间隔地首尾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梁模块(20)和所述第二承载梁模块(30)上分别设置有可拼接的轨道安装面(4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车架模块,包括中心车架模块,中心车架模块包括第一车架体和设置在第一车架体上的第一挂钩;多个第一承载梁模块,多个第一承载梁模块围绕中心车架模块的周向设置,第一承载梁模块上设置有第一挂接部,第一承载梁模块通过第一挂接部挂在中心车架模块的第一挂钩上,第一承载梁模块与中心车架模块可拆卸地连接。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承载梁模块通过第一挂接部挂在中心车架模块的第一挂钩上,还可使第一承载梁模块与中心车架模块的连接位置(例如销孔)相互对齐,从而方便地将销轴插入该连接位置,将二者方便地固定起来。
文档编号B62D55/10GK202743355SQ20122047944
公开日2013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9日
发明者高一平, 何光辉, 喻言 申请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