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垫角度适应性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3806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座垫角度适应性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座垫角度适应性调整装置,主要应用于自行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自行车的座管主要用以提供座垫接设,以作为座垫及车架两者间的支撑与连接。目前市面上对于座管的设计,必须可承受骑乘者的体重下压力量、以及来自于地面的冲击力,同时又必须能稳固使座垫定位,且于符合前述条件下作适当的材质应用与结构上的设计使得以达到轻量化的需求。

除前述基本要求外,现今自行车座管亦增加调整功能以调整座垫的高度及角度,使不同体型的骑乘者可依身材调整座垫位置,为较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亦进而能提升骑乘时的舒适性。

然而,现有习知的座管虽然可提供骑乘者调整座垫的高度及角度,但皆设计为必须手动进行调整,骑乘者必须先下车调整完毕后才可再次进行骑乘,在使用上较为不便。况且,骑乘者并无法精确地预测骑乘路段,尤其是山路地形,时有上坡及下坡的路段,手动调整的方式几乎无法让骑乘者及时操作使用,在骑乘时无法依据各种路段地形自动地调整座垫角度,无法变更骑乘者的乘坐重心位置的情况下,将容易造成骑乘者的膝盖不适,进而产生运动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有枢转结构以承接座垫,使得座垫得以依据各种骑乘环境自动地调整倾乘角度,进而可提升骑乘舒适度的座垫角度适应性调整装置,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座垫角度适应性调整装置,适用于一自行车,其主要包含:一座管、一内管、一吸震体及一枢接座;该座管,为一中空管体;该内管,设置于该座管顶端,其具有一管件以及该管件顶部设有一通口,该通口连通至该内管的内部,且该内管的一侧向外延伸以形成一枢接部;该吸震体,设置于该内管的内部,且该吸震体的一端自该通口凸伸而出;以及该枢接座,其顶面提供该自行车的一座垫架设,该枢接座的一后端连接该内管的该枢接部,且该枢接座的一前端顶靠至该吸震体上,该枢接座可活动性地依据该后端与该枢接部的连接为轴心进行下、上摆动,该枢接座的该前端则对应倾斜压抵该吸震体或回复原位。

较佳地,该枢接座的顶面的二侧分别设有一夹片,各该夹片分别夹合固定一座弓,该座弓提供该座垫进行连结架设。

较佳地,其进一步包含一固定轴,该枢接座透过该固定轴穿入该枢接部及该枢接座的该后端所设的孔洞中以与该内管连结,且该枢接座依据该固定轴为轴心得以进行摆动。

较佳地,该内管的顶部更设有一限位部,该限位部位于该通口的上方,该枢接座的该前端的摆动位置则限于该限位部与该通口之间。

较佳地,该吸震体为具弹性的结构。

较佳地,该吸震体相对于凸伸出该通口的另一端设有固定件,该固定件用以固定于该管件内。

较佳地,该固定件为螺柱结构,而该管件则形成有相对应的内螺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透过上述技术手段的具体实现,利用可活动枢转的枢接座来承接座垫,当骑乘者骑乘自行车于各种不同地形时,枢接座可自动地相对内管及座管进行枢转,让座垫可依据地形高低对应呈一倾斜角度,进而适应性地调整骑乘者的乘坐重心位置,使得用户于各种骑乘环境皆可获得较佳的乘坐舒适感,避免长时间骑乘而造成运动伤害。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座垫角度适应性调整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座垫角度适应性调整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座垫角度适应性调整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座垫角度适应性调整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座垫角度适应性调整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其分别为本创作座垫角度适应性调整装置的实施例第一示意图、第二示意图、第三示意图、第四示意图及第五示意图。实施例中,此座垫角度适应性调整装置可适用于自行车领域中,以成为自行车其中一个组成构件,其主要包含有座管50、内管10、吸震体20、枢接座30及固定轴40。座管50连接自行车车架,座管50为一中空管体可供容置内管10,内管10设置于座管50顶端,其具有一管件101以及管件101的顶部设有一通口11,通口11连通至内管10的内部,且内管10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有一枢接部12,该枢接部12设有可供长条物件穿入的孔洞。另外,内管10的顶部还设有一限位部13,限位部13位于通口11的上方。吸震体20为弹性结构,其设置于内管10的内部,且吸震体20的一端自内管10的通口11凸伸而出。枢接座30的一后端31连接内管10的枢接部12,其中,该枢接座30的后端31亦设有可供长条对象穿入的孔洞,在枢接座30与内管10连接时,枢接部12与枢接座30的后端31二者所设的孔洞彼此相对应,再利用固定轴40穿入于对应的孔洞中以进行固定。枢接座30的一前端32位于内管10的通口11与限位部13之间,且该前端32顶靠在吸震体20上。枢接座30的顶面的二侧分别设有一夹片33,各夹片33分别夹合固定一座弓34,透过所设的座弓34可让座垫200架设于枢接座30的顶面上,其中,各座弓34可设计呈长条管状。

上述中,枢接座30为可相对内管10及座管50进行枢转的构件,枢接座30可依据其后端31与枢接部12的连接处所设的固定轴40为轴心进行下、上摆动,使得枢接座30的前端32可对应倾斜压抵吸震体20或是摆动回复原位,其中,经由内管10的限位部13的限制,枢接座30的前端32被限于通口11与限位部13的之间进行摆动。详细地来说,当使用者骑乘自行车于各种不同地形时,枢接座30可适应地自动相对内管10及座管50进行枢转,使得座垫200可依据地形高低对应呈一倾斜角度,例如,当使用者骑乘于上坡路段时,座垫200将会相对地面倾斜,此时枢接座30将会枢转,使得枢接座30的前端32向下压抵吸震体20,而座垫200的前缘亦将对应呈向下倾斜状,如图5所示,通过使用者的重力自动将座垫200调整为最适合使用者的乘坐角度。由此,可让使用者在各种骑乘环境皆可获得较佳的乘坐舒适感,避免长时间骑乘而造成运动的伤害。

另外,吸震体20相对于凸伸出通口11的另一端设有固定件21,如图1和图4所示,固定件21用以固定于管件101内,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中固定件21为螺柱结构,而管件101则形成有相对应的内螺纹,利用固定件21螺合于管件101内,而将吸震体20固定于管件101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