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车轮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3790阅读:1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车车轮支撑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动车车轮支撑架。



背景技术:

电动三轮车以其适用性强,机动灵活,维护简单,维修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可以灵活地穿行于狭小的马路间。电动三轮车具有倒车开关,可以方便的实现倒顺行驶功能,这在道路狭窄的胡同、小巷非常实用,无论行驶停车均非常方便。广泛应用于家庭、城乡、个体出租、厂区、矿区、环卫、社区保洁等短途运输领域。世界上第一辆电动三轮车车于1881年诞生,发明人为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特鲁夫,这是一辆用铅酸电池为动力的三轮车,而在1873年,由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用一次电池作动力发明的电动汽车,并没有列入国际的确认范围。后来就出现了铅酸、镍镉、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作为电力的电动车。

电动车车轮支撑架使电动车在停放的时候可以更加稳定,但是目前阶段的电动车车轮支撑架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稳定性差,使用时比较费劲,灵活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车轮支撑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稳定性差,使用时比较费劲,灵活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车车轮支撑架,包括开合固定卡,所述开合固定卡的左右两侧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安装在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的右侧安装有防脱套,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安装有弯曲折叠卡,所述弯曲折叠卡的左侧安装有丝杠传动机构,所述支撑杆的外侧安装有松紧调节装置,所述松紧调节装置的内部安装有弹簧,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安装有固定脚架,所述固定脚架上安装有滚轮。

优选的,所述固定板与连接杆通过铰链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丝杠传动机构的下方与松紧调节装置通过拉扯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共设置有两个,且固定脚架安装在两个支撑杆之间。

优选的,所述滚轮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滚轮安装在固定脚架的左右两侧,且滚轮与固定脚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一种电动车车轮支撑架的上方安装有开合固定卡,通过开合固定卡可以很好的将装置固定在电动车的车轮上,安装和拆卸都比较方便,且稳定性高,在固定脚架上安装有滚轮,通过滚轮可以使支撑架在使用时,非常轻松方便就可以将其拉起,节省了很多力气,在支撑杆的中间位置安装有弯曲折叠卡,配合丝杠传动机构和松紧调节装置,可以使支撑杆可以完成折叠和伸直的转换,大大提高了装置的灵活性,且动力比较大,稳定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一种电动车车轮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一种电动车车轮支撑架的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开合固定卡;2-铰链;3-连接杆;4-支撑杆;5-松紧调节装置;6-弹簧;7-固定脚架;8-固定板;9-防脱套;10-丝杠传动机构;11-弯曲折叠卡;12-拉扯杆;13-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电动车车轮支撑架,包括开合固定卡1,开合固定卡1的左右两侧安装有连接杆3,连接杆3安装在固定板8上,固定板8的右侧安装有防脱套9,固定板8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杆4,支撑杆4的上安装有弯曲折叠卡11,弯曲折叠卡11的左侧安装有丝杠传动机构10,支撑杆4的外侧安装有松紧调节装置5,松紧调节装置5的内部安装有弹簧6,支撑杆4的底部安装有固定脚架7,固定脚架7上安装有滚轮13,固定板8与连接杆3通过铰链2转动连接,丝杠传动机构10的下方与松紧调节装置5通过拉扯杆12连接,支撑杆4共设置有两个,且固定脚架7安装在两个支撑杆4之间,滚轮13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滚轮13安装在固定脚架7的左右两侧,且滚轮13与固定脚架7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具体使用方式;该设备在使用时,通过开合固定卡1在铰链2的转动下将其打开,并将其固定在电动车的车轮的两侧,通过弯曲折叠卡11可以使支撑杆4进行折叠和拉伸,当需要将电动车固定时,将支撑杆4调整为伸直状态的过程中,通过弯曲折叠卡11的转动,使丝杠传动机构10转动,从而带动拉扯杆12拉扯,使其带动松紧调节装置5,使其内的弹簧6进行拉伸,配合固定脚架7上的滚轮13的转动,使支撑杆4对电动车进行固定。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