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77458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公交车,特别是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车,属于汽车自动驾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研究调查,5公里以内的汽车出行占城市汽车出行近60%,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停车资源枯竭、燃气汽油资源浪费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新增城市人口导致巨量的交通需求,机动车保有量增多,现有交通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中国现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车,短途出行时,使用无人驾驶公交车替代自驾车,缓解交通拥堵,节约了停车资源和燃气汽油资源,降低了环境污染的程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车,包括车架和套设于车架上的车体,所述车架的前端设有控制系统、第一供能装置、转向系统和记录仪,所述车架的两侧对称设有轮胎组,所述车架的后端设有驱动装置。所述车体的顶部位置设有导航系统,所述车体的侧面固定有召车感应器,所述车体的前端和后端均设有视觉感知系统。所述第一供能装置、转向系统、视觉感知系统、导航系统、召车感应器、记录仪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控制系统与主控室通讯连接。视觉感知系统能够识别交通指示灯,并且帮助探知行人、自行车等车辆行驶路线上遭遇的移动障碍,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导航系统使得无人驾驶公交车按照指定路线行驶。无人驾驶公交车的视觉感知系统和记录仪采集该车的位置数据和空载信息,实时将信息通过控制系统上传至主控室,主控室将车辆信息处理、存储,供客户查询。客户通过手机APP、手机短信、PC桌面等召车,召车感应器接收客户信息,并将客户GPS位置信息通过控制系统传递给主控室,主控室根据GPS信息对客户所属的地理位置进行判断,将用户的位置信号传递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指挥无人驾驶公交车行驶到客户所在位置。

前述的车架上还对称设有前座椅和后座椅,所述前座椅下部设有减震系统。通过对称的前后座椅设置,避免了座椅同向设置导致的空间拥挤现象,提高了用户乘车的舒适度。另外,减震系统进一步缓解了车辆运行过程中因道路不平引起的颠簸。

前述的车架前端和后端均设有防撞系统,所述防撞系统包括防撞栏杆和防撞支撑,所述防撞栏杆设于车架的横梁上,所述防撞支撑设于车架的纵梁上。

前述的转向系统包括转向电机、转向柱和转角编码器,所述转向电机和转向柱固定于车架上,所述转角编码器设于转向柱上。转向系统的自动控制功能主要以转向电机为执行机构,在转向柱增加转角编码器完成转向角度的判断与调整。

前述的车体的顶部还设有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与控制系统电连接。空调系统能够对无人驾驶公交车内的温度进行调整,满足乘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乘车的舒适度。

前述的车体的车门对侧设有触摸屏,所述触摸屏与控制系统电连接,通过触摸屏上的车载地图选择目的地,然后将目的地信号通过控制系统传递给主控室,进行全程自动驾驶。

前述的车体的前侧安装有前车灯,所述车体的后侧安装有后车灯,用于照明以及提供信号。

前述的车架的后端还设有第二供能装置,所述第一供能装置和第二供能装置均为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相对于燃气以及燃油等功能方式,更清洁、无污染,很好地保护了环境。

前述的控制系统为PLC控制器,为一种具有微处理机的数字电子设备,用于自动化控制的数字逻辑控制器,可以将控制指令随时加载内存内储存与执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短途出行时,使用智能、低碳、安全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替代自驾车,缓解交通拥堵的程度,节约了停车资源和燃气汽油资源,降低了环境污染的程度。另外该无人驾驶公交车避免了人为驾驶发生的安全隐患,能够到指定位置接客户,提高了乘车的舒适度,用科技改变短途出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的含义:1-车架,2-车体,3-控制系统,4-第一供能装置,5-驱动装置,6-轮胎组,7-防撞系统,8-防撞栏杆,9-防撞支撑,10-转向系统,11-前座椅,12-后座椅,13-空调系统,14-第二供能装置,15-视觉感知系统,16-触摸屏,17-导航系统,18-前车灯,19-后车灯,20-减震系统,21-召车感应器,22-记录仪。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种无人驾驶公交车包括车架1和套设于车架1上的车体2,车架1的前端设有控制系统3、第一供能装置4、转向系统10和记录仪22。车架1上还对称设有前座椅11和后座椅12,前座椅11下部设有减震系统20。通过对称的前后座椅设置,避免了座椅同向设置导致的空间拥挤现象,提高了用户乘车的舒适度。另外,减震系统20进一步缓解了车辆运行过程中因道路不平引起的颠簸。车架1前端和后端均设有防撞系统7,防撞系统7包括防撞栏杆8和防撞支撑9,防撞栏杆8设于车架1的横梁上,防撞支撑9设于车架1的纵梁上。车架1的两侧对称设有轮胎组6,车架1的后端设有驱动装置5。车体2的顶部位置设有导航系统17,车体2的侧面固定有召车感应器21,车体2的前端和后端均设有视觉感知系统15。第一供能装置4、转向系统10、视觉感知系统15、导航系统17、召车感应器21、记录仪22均与控制系统3电连接,控制系统3与主控室通讯连接。视觉感知系统15能够识别交通指示灯,并且帮助探知行人、自行车等车辆行驶路线上遭遇的移动障碍,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导航系统17使得无人驾驶公交车按照指定路线行驶。无人驾驶公交车的视觉感知系统15和记录仪22采集该车的位置数据和空载信息,实时将信息通过控制系统3上传至主控室,主控室将车辆信息处理、存储,供客户查询。客户通过手机APP、手机短信、PC桌面等召车,召车感应器21接收客户信息,并将客户GPS位置信息通过控制系统3传递给主控室,主控室根据GPS信息对客户所属的地理位置进行判断,将用户的位置信号传递给控制系统3,控制系统3指挥无人驾驶公交车行驶到客户所在位置。控制系统3为PLC控制器,为一种具有微处理机的数字电子设备,用于自动化控制的数字逻辑控制器,可以将控制指令随时加载内存内储存与执行。

转向系统10包括转向电机、转向柱和转角编码器,转向电机和转向柱固定于车架1上,转角编码器设于转向柱上。转向系统10的自动控制功能主要以转向电机为执行机构,在转向柱增加转角编码器完成转向角度的判断与调整。车体2的顶部还设有空调系统13,空调系统13与控制系统3电连接。空调系统13能够对无人驾驶公交车内的温度进行调整,满足乘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乘车的舒适度。车体2的车门对侧设有触摸屏16,触摸屏16与控制系统3电连接,通过触摸屏16上的车载地图选择目的地,然后将目的地信号通过控制系统3传递给主控室,进行全程自动驾驶。车体2的前侧安装有前车灯18,车体2的后侧安装有后车灯19,用于照明以及提供信号。车架1的后端还设有第二供能装置14,第一供能装置4和第二供能装置14均为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相对于燃气以及燃油等功能方式,更清洁、无污染,很好地保护了环境。

实施例2:如图2和图3所示,该种无人驾驶公交车包括车架1和套设于车架1上的车体2,车架1的前端设有控制系统3、第一供能装置4、转向系统10和记录仪22,车架1的两侧对称设有轮胎组6,车架1的后端设有驱动装置5。车体2的顶部位置设有导航系统17,车体2的侧面固定有召车感应器21,车体2的前端和后端均设有视觉感知系统15。第一供能装置4、转向系统10、视觉感知系统15、导航系统17、召车感应器21、记录仪22均与控制系统3电连接,控制系统3与主控室通讯连接。视觉感知系统15能够识别交通指示灯,并且帮助探知行人、自行车等车辆行驶路线上遭遇的移动障碍,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导航系统17使得无人驾驶公交车按照指定路线行驶。无人驾驶公交车的视觉感知系统15和记录仪22采集该车的位置数据和空载信息,实时将信息通过控制系统3上传至主控室,主控室将车辆信息处理、存储,供客户查询。客户通过手机APP、手机短信、PC桌面等召车,召车感应器21接收客户信息,并将客户GPS位置信息通过控制系统3传递给主控室,主控室根据GPS信息对客户所属的地理位置进行判断,将用户的位置信号传递给控制系统3,控制系统3指挥无人驾驶公交车行驶到客户所在位置。短途出行时,使用该种智能、低碳、安全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替代自驾车,缓解交通拥堵的程度,同时避免了人为驾驶发生的安全隐患,能够到指定位置接客户,用科技改变短途出行。

实施例3:如图2和图3所示,该种无人驾驶公交车包括车架1和套设于车架1上的车体2,车架1的前端设有控制系统3、第一供能装置4、转向系统10和记录仪22,车架1的两侧对称设有轮胎组6,车架1的后端设有驱动装置5。车体2的顶部位置设有导航系统17,车体2的侧面固定有召车感应器21,车体2的前端和后端均设有视觉感知系统15。第一供能装置4、转向系统10、视觉感知系统15、导航系统17、召车感应器21、记录仪22均与控制系统3电连接,控制系统3与主控室通讯连接。视觉感知系统15能够识别交通指示灯,并且帮助探知行人、自行车等车辆行驶路线上遭遇的移动障碍,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导航系统17使得无人驾驶公交车按照指定路线行驶。无人驾驶公交车的视觉感知系统15和记录仪22采集该车的位置数据和空载信息,实时将信息通过控制系统3上传至主控室,主控室将车辆信息处理、存储,供客户查询。客户通过手机APP、手机短信、PC桌面等召车,召车感应器21接收客户信息,并将客户GPS位置信息通过控制系统3传递给主控室,主控室根据GPS信息对客户所属的地理位置进行判断,将用户的位置信号传递给控制系统3,控制系统3指挥无人驾驶公交车行驶到客户所在位置。车架1上还对称设有前座椅11和后座椅12,前座椅11下部设有减震系统20。通过对称的前后座椅设置,避免了座椅同向设置导致的空间拥挤现象,提高了用户乘车的舒适度。另外,减震系统20进一步缓解了车辆运行过程中因道路不平引起的颠簸。车架1前端和后端均设有防撞系统7,防撞系统7包括防撞栏杆8和防撞支撑9,防撞栏杆8设于车架1的横梁上,防撞支撑9设于车架1的纵梁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