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侧围板件预装翻转机构及其翻转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01968发布日期:2018-06-15 22:40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身侧围板件预装翻转机构及其翻转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汽车侧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侧围板件预装翻转机构及其翻转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车身侧围板件一般都是通过输送平放到侧围预拼工位的,然后需要让侧围板件翻转90°,再通过滑移机构与下部车身合拼在一起。目前,车身侧围板件主要通过人工翻转,翻转准确度差,工作人员工作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身侧围板件预装翻转机构及其翻转方法,以达到翻转准确度高、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身侧围板件预装翻转机构,包括支撑框架、设置在支撑框架上的翻转架,所述的翻转架一端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的翻转架另一端连接有由电机驱动的第二转轴。

所述的翻转架上设有侧围安装导向销。

所述的第一转轴通过第一轴承与第一轴承座连接,所述的第一轴承座与支撑臂相连接,所述的支撑臂设置在支撑框架的第一支撑台上。

所述的第二转轴与第一同步带轮通过键槽连接,所述的第一同步带轮与第二同步带轮通过同步带连接,所述的第二同步带轮与所述电机通过键槽连接。

所述的第一同步带轮上设有限位块,所述的第一同步带轮旁侧设有行程开关。

所述的行程开关连接在连接座上。

所述的翻转机构还包括由所述行程开关控制的限位气缸,所述的限位气缸的活塞杆在伸出状态顶在第一同步带轮侧壁上限制其转动。

所述的第二转轴通过两个轴承分别与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连接,所述的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均设置在连接座上。

一种车身侧围板件预装翻转机构的翻转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侧围板件通过侧围安装导向销导向安装在翻转架上;

b)电机通过第二同步带轮、第一同步带轮控制第二转轴转动,从而带动翻转架及第一转轴转动,翻转架转动到设定角度时,第一同步带轮上的限位块触碰行程开关,限位气缸活塞杆伸出顶在第一同步带轮侧壁上限制其转动,翻转架停止转动;

c)进入下一步工序,将侧围板件与下部板件合拼在一起。

所述的b步骤中设定角度为90°。

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和方法,具有以下优点:电机通过第二同步带轮、第一同步带轮控制第二转轴转动,从而带动翻转架及第一转轴转动,翻转架转动到设定角度90°时,第一同步带轮上的限位块触碰行程开关,限位气缸活塞杆伸出顶在第一同步带轮侧壁上限制其转动,翻转架停止转动;本发明翻转准确度高、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翻转机构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第一同步带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第二同步带轮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2中,1、支撑框架;2、翻转架;3、第一转轴;4、电机;5、第二转轴;6、侧围安装导向销;7、第一轴承座;8、支撑臂;9、第一支撑台;10、第一同步带轮;11、第二同步带轮;12、同步带;13、限位块;15、行程开关;16、连接座;18、限位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4所示一种车身侧围板件预装翻转机构,包括支撑框架1、设置在支撑框架1上的翻转架2,翻转架2一端连接有第一转轴3,所述的翻转架2另一端连接有由电机4驱动的第二转轴5。翻转架2上设有侧围安装导向销6。

第一转轴3通过第一轴承与第一轴承座7连接,第一轴承座7通过锁紧螺母与支撑臂8相连接,支撑臂8设置在支撑框架1的第一支撑台9上。第二转轴5与第一同步带轮10通过键槽连接,第一同步带轮10与第二同步带轮11通过同步带12连接,第二同步带轮11与电机4通过键槽连接。第一同步带轮10上设有限位块13,第一同步带轮10旁侧设有行程开关15。行程开关15连接在连接座16上。

翻转机构还包括由行程开关15控制的限位气缸18,限位气缸18的活塞杆在伸出状态顶在第一同步带轮10侧壁上限制其转动。第二转轴5通过两个轴承分别与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连接,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均设置在连接座16上。

一种车身侧围板件预装翻转机构的翻转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侧围板件通过侧围安装导向销6导向安装在翻转架2上;

b)电机4通过第二同步带轮11、第一同步带轮10控制第二转轴5转动,从而带动翻转架2及第一转轴3转动,翻转架2转动到设定角度时,设定角度为90°,第一同步带轮10上的限位块13触碰行程开关15,限位气缸18活塞杆伸出顶在第一同步带轮10侧壁上限制其转动,翻转架2停止转动;

c)进入下一步工序,通过滑移机构将侧围板件与下部板件合拼在一起。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