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底盘隔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9742发布日期:2019-02-19 19:15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底盘隔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底盘隔震装置,主要适用于提高隔震效果。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消费者对驾乘要求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高档汽车为了追求汽车驾乘的平稳性,底盘隔震装置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的隔震器通常是通过滑动摩擦副来消耗震动产生的水平方向的能量,进而阻隔能量对车辆造成的影响,而滑动摩擦副一般由四氟乙烯板与不锈钢板构成,只靠摩擦副消能有限,并不能有效的隔绝水平方向的震动,而震动产生的垂直方向的能量通常是通过隔震垫阻隔能量,但是隔震垫阻隔的能量有限,从而对垂直方向的震动的隔震效果较差,并且隔震器的摩擦副水平位移后无法复位,而垂直方向上仅仅只靠隔震垫的弹性复位,复位效果较差,而且隔震器的特点是竖向受压刚度很大,而其竖向极限拉应力则远小于竖向极限压应力,因此隔震器可能出现受拉破坏,目前已有的抗拉措施主要是加设金属链条、钢索等,这些链条和钢索具有只受拉不受压的特点,可以防止隔震器受拉破坏,但是这些金属链条或钢索从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隔震器的水平位移,从而影响隔震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隔震效果差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隔震效果好的汽车底盘隔震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汽车底盘隔震装置,该汽车底盘隔震装置包括上外壳与下外壳,所述上外壳与下外壳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摩擦副、第二摩擦副、隔震垫,所述第二摩擦副的上端设置有U型槽,所述第一摩擦副设置在U型槽内,第一摩擦副的左右两端与U型槽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包括竖直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二摩擦板、第三摩擦板,所述第二摩擦板与第三摩擦板之间设置有第三长杆、第四长杆,所述第三长杆的中部与第四长杆的中部相铰接,第三长杆与第四长杆呈X形状布置,所述第二摩擦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三摩擦块,两个第三摩擦块分别与第三长杆、第四长杆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三摩擦板上设置有两个第四摩擦块,两个第四摩擦块分别与第三长杆、第四长杆的另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三长杆与第四长杆的铰接处连接有伸缩杆,伸缩杆与第二摩擦板或者第三摩擦板相连接。

所述两个第三摩擦块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所述两个第四摩擦块之间连接有第七弹簧。

所述第二摩擦副的下端位于隔震垫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上开设有长槽,长槽内设置有相铰接的第一长杆与第二长杆,所述下外壳上位于隔震垫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第一摩擦板,第一摩擦板上设置有第一摩擦块与第二摩擦块,所述第一摩擦块与第一长杆相铰接,所述第二摩擦块与第二长杆相铰接。

所述第一摩擦块与第二摩擦块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

所述第二摩擦副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卡块,卡块与连接杆相连接,所述下外壳上位于第二摩擦副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L型块,L型块的一端与下外壳相连接,L型块的另一端位于卡块的上方。

所述下外壳与第二摩擦副之间位于隔震垫两侧的部位均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卡块与L型块位于卡块上方的部位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

所述第二摩擦副与L型块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所述卡块与L型块位于卡块侧方的部位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所述第三摩擦块与第四摩擦块之间连接有第八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底盘隔震装置中第一摩擦副的左右两端与第二摩擦副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弹性装置包括第二摩擦板、第三摩擦板,第二摩擦板与第三摩擦板之间设置有呈X形铰接的第三长杆、第四长杆,第二摩擦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三摩擦块,两个第三摩擦块分别与第三长杆、第四长杆的一端相铰接,第三摩擦板上设置有两个第四摩擦块,两个第四摩擦块分别与第三长杆、第四长杆的另一端相铰接,第三长杆与第四长杆的铰接处连接有伸缩杆;第一摩擦副和第二摩擦副因震动产生左右方向晃动,通过伸缩杆对第三长杆、第四长杆进行挤压,第三长杆和第四长杆转动,带动第三摩擦块、第四摩擦块在摩擦板上位移并产生摩擦力,以消耗水平方向的晃动能量,从而增加隔震装置在水平方向上的隔震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隔震效果好。

2、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底盘隔震装置中两个第三摩擦块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两个第四摩擦块之间连接有第七弹簧,通过第六弹簧和第七弹簧以增加对晃动能量的消耗;第二摩擦副与L型块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卡块与L型块位于卡块侧方的部位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第三摩擦块与第四摩擦块之间连接有第八弹簧,通过第四弹簧、第五弹簧、第八弹簧对隔震装置进行水平方向的复位。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靠性高、隔震效果好。

3、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底盘隔震装置中第二摩擦副的下端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上开设有长槽,长槽内设置有相铰接的两根长杆,下外壳上设置有摩擦板,摩擦板上设置有两个摩擦块,两个摩擦块分别与两根长杆相铰接,第二摩擦副上下晃动时,通过连接杆对长杆进行挤压,进而通过摩擦板和摩擦块进行摩擦耗能,以增加隔震装置在竖直方向上的隔震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隔震效果好。

4、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底盘隔震装置中第一摩擦块与第二摩擦块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以增加对晃动能量的消耗;第二摩擦副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卡块,卡块与连接杆相连接,下外壳上位于第二摩擦副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L型块,L型块的一端与下外壳相连接,L型块的另一端位于卡块的上方,第二摩擦副向上移动时,L型块对卡块进行限制,防止第二摩擦副发生受拉破坏,从而导致隔震装置出现损坏;下外壳与第二摩擦副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卡块与L型块位于卡块上方的部位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通过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对隔震装置进行垂直方向的复位。因此,本实用新型隔震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弹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的放大图。

图中:上外壳1、下外壳2、第一摩擦副3、第二摩擦副4、隔震垫5、连接杆6、长槽7、第一长杆8、第二长杆9、第一摩擦板10、第一摩擦块11、第二摩擦块12、第一弹簧13、卡块14、L型块15、第二弹簧16、第三弹簧17、U型槽18、弹性装置19、第二摩擦板190、第三摩擦板191、第三长杆192、第四长杆193、第三摩擦块194、第四摩擦块195、伸缩杆196、第六弹簧197、第七弹簧198、第八弹簧199、第四弹簧20、第五弹簧2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3,一种汽车底盘隔震装置,该汽车底盘隔震装置包括上外壳1与下外壳2,所述上外壳1与下外壳2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摩擦副3、第二摩擦副4、隔震垫5,所述第二摩擦副4的上端设置有U型槽18,所述第一摩擦副3设置在U型槽18内,第一摩擦副3的左右两端与U型槽18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弹性装置19,所述弹性装置19包括竖直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二摩擦板190、第三摩擦板191,所述第二摩擦板190与第三摩擦板191之间设置有第三长杆192、第四长杆193,所述第三长杆192的中部与第四长杆193的中部相铰接,第三长杆192与第四长杆193呈X形状布置,所述第二摩擦板190上设置有两个第三摩擦块194,两个第三摩擦块194分别与第三长杆192、第四长杆193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三摩擦板191上设置有两个第四摩擦块195,两个第四摩擦块195分别与第三长杆192、第四长杆193的另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三长杆192与第四长杆193的铰接处连接有伸缩杆196,伸缩杆196与第二摩擦板190或者第三摩擦板191相连接。

所述两个第三摩擦块194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197,所述两个第四摩擦块195之间连接有第七弹簧198。

所述第二摩擦副4的下端位于隔震垫5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连接杆6,连接杆6上开设有长槽7,长槽7内设置有相铰接的第一长杆8与第二长杆9,所述下外壳2上位于隔震垫5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第一摩擦板10,第一摩擦板10上设置有第一摩擦块11与第二摩擦块12,所述第一摩擦块11与第一长杆8相铰接,所述第二摩擦块12与第二长杆9相铰接。

所述第一摩擦块11与第二摩擦块12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13。

所述第二摩擦副4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卡块14,卡块14与连接杆6相连接,所述下外壳2上位于第二摩擦副4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L型块15,L型块15的一端与下外壳2相连接,L型块15的另一端位于卡块14的上方。

所述下外壳2与第二摩擦副4之间位于隔震垫5两侧的部位均连接有第二弹簧16,所述卡块14与L型块15位于卡块14上方的部位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17。

所述第二摩擦副4与L型块15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20,所述卡块14与L型块15位于卡块14侧方的部位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21,所述第三摩擦块194与第四摩擦块195之间连接有第八弹簧199。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设计采用弹性装置增加水平方向上的耗能,以增加隔震装置在水平方向上的隔震效果;设有的第二摩擦副因上下晃动通过连接杆对长杆进行挤压,进而通过摩擦板和摩擦块进行摩擦耗能,以增加隔震装置在竖直方向上的隔震效果;设有的第一弹簧、第六弹簧、第七弹簧能够将震动产生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增加晃动能量的消耗;设有的卡块和L型块能够防止隔震装置受拉破坏,对隔震装置进行保护;设有的第四弹簧、第五弹簧、第八弹簧能够对隔震装置进行水平方向的复位;设有的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能够对隔震装置进行垂直方向的复位,避免影响隔震装置的隔震效果。

采用摩擦板和摩擦块通过摩擦增加竖直方向的耗能:第二摩擦副和隔震垫因震动产生上下方向晃动,通过连接杆和长槽将长杆向下挤压张开,摩擦块在摩擦板上位移并产生摩擦力消耗上下方向的晃动能量。

采用卡块和L型块防止隔震装置受拉破坏:第二摩擦副向上移动时带动卡块,L型块对卡块进行限制,防止第二摩擦副发生受拉破坏,导致隔震装置出现损坏,第三弹簧在卡块上移时被压缩,提供反作用力,降低第二摩擦副受到的受拉力。

采用第四弹簧、第五弹簧、第八弹簧对隔震装置进行水平方向的复位:当第一摩擦副移动时,第八弹簧拉伸或者压缩,产生与第一摩擦副运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对第一摩擦副进行复位;当第二摩擦副移动时,第四弹簧和第五弹簧拉伸或者压缩,产生与第二摩擦副运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对第二摩擦副进行复位。

采用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对隔震装置进行垂直方向的复位:当第二摩擦副移动时,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拉伸或者压缩,产生与第二摩擦副运动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对第二摩擦副进行复位。

采用第一弹簧、第六弹簧、第七弹簧将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当摩擦块因震动产生位移时,第一弹簧、第六弹簧、第七弹簧拉伸或者压缩,将摩擦块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增加对晃动能量的消耗。

第一摩擦副和第二摩擦副因震动产生左右方向晃动,通过伸缩杆对长杆进行挤压,长杆转动,带动摩擦块在摩擦板上位移并产生摩擦力消耗水平方向的晃动能量,以增加隔震装置在水平方向上的隔震效果。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3,一种汽车底盘隔震装置,包括上外壳1与下外壳2,所述上外壳1与下外壳2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摩擦副3、第二摩擦副4、隔震垫5,所述第二摩擦副4的上端设置有U型槽18,所述第一摩擦副3设置在U型槽18内,第一摩擦副3的左右两端与U型槽18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弹性装置19,所述弹性装置19包括竖直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二摩擦板190、第三摩擦板191,所述第二摩擦板190与第三摩擦板191之间设置有第三长杆192、第四长杆193,所述第三长杆192的中部与第四长杆193的中部相铰接,第三长杆192与第四长杆193呈X形状布置,所述第二摩擦板190上设置有两个第三摩擦块194,两个第三摩擦块194分别与第三长杆192、第四长杆193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三摩擦板191上设置有两个第四摩擦块195,两个第四摩擦块195分别与第三长杆192、第四长杆193的另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三长杆192与第四长杆193的铰接处连接有伸缩杆196,伸缩杆196与第二摩擦板190或者第三摩擦板191相连接;所述两个第三摩擦块194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197,所述两个第四摩擦块195之间连接有第七弹簧198。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至图3,所述第二摩擦副4的下端位于隔震垫5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连接杆6,连接杆6上开设有长槽7,长槽7内设置有相铰接的第一长杆8与第二长杆9,所述下外壳2上位于隔震垫5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第一摩擦板10,第一摩擦板10上设置有第一摩擦块11与第二摩擦块12,所述第一摩擦块11与第一长杆8相铰接,所述第二摩擦块12与第二长杆9相铰接;所述第一摩擦块11与第二摩擦块12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13;所述第二摩擦副4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卡块14,卡块14与连接杆6相连接,所述下外壳2上位于第二摩擦副4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L型块15,L型块15的一端与下外壳2相连接,L型块15的另一端位于卡块14的上方;所述下外壳2与第二摩擦副4之间位于隔震垫5两侧的部位均连接有第二弹簧16,所述卡块14与L型块15位于卡块14上方的部位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17;所述第二摩擦副4与L型块15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20,所述卡块14与L型块15位于卡块14侧方的部位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21,所述第三摩擦块194与第四摩擦块195之间连接有第八弹簧199。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