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油压刹车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2782发布日期:2019-04-09 22:12阅读:579来源:国知局
自行车油压刹车把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特别是涉及一种手扳动刹车握把可完全施力于活塞杆达成省力目的的自行车油压刹车把手。



背景技术:

按已知的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为第M336909号,专利名称为自行车油压式刹车把手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一刹车本体1、一橡胶材内部中空的调压套2、一半圆环状的锁固件3、一油压装置4、一刹车把手5。该刹车本体1具有互相垂直的一容置空间1a与一油压室1b,该容置空间1a与油压室1b之间设有倾斜的一作动油路1c及一润滑油路1d,刹车本体1的两侧各设有一进油孔1e与容置空间1a相通,进油孔1e借一进油螺栓1f螺合,该油压室1b的一端连接一输油孔1g,另一端枢设有一把手枢座1h。该调压套2套设于该容置空间1a内,该调压套2远离该油压室1b的方向具有一定位面2a,一固定件2b与该定位面2a贴合并与该调压套2螺合,该锁固件3与该刹车本体1螺合,并将该调压套2及固定件2b封设在内。该油压装置4设有一活塞杆4a组设在该油压室1b,该活塞杆4a的前后端各套设具有弹性的一油封4b与一封圈4c并与该油压室1b密合,该活塞杆4a前方套设一弹性件4d,如弹簧,该活塞杆4a的后面设有半圆形的一凹槽。该刹车把手5的一端设有把手枢孔5a及活动件孔5b,该活动件孔5b套有一活动件5c,该刹车把手5是以把手枢孔5a与刹车本体1的把手枢座1h枢接,该把手枢孔5a的前缘设有一微调孔5d并装有微调件5e,如螺钉,一顶杆4e的一端穿设在活动件5c上,另一端为半圆形与该活塞杆4a半圆形的凹槽配合。

借此,当使用者需要刹车时,扳动该刹车把手5使活动件5c推动该顶杆4e,顶杆4e尾端再推顶活塞杆4a压缩弹性件4d,且保持常开的作动油路1c受活塞杆4a的位移被封闭,使油管中的刹车油受到挤压而使油压升高达到刹车效果。反之,当放开刹车把手5时,管内油压及弹性件4d的复位反弹,使活塞杆4a后退,使油压室1b与作动油路1c形成相通,油压恰由作动油路1c的倾斜通道释压。

由于扳动刹车把手5借活动件5c推动顶杆4e,以使顶杆4e推动活塞杆4a朝向输油管1g方向位移,因顶杆4e与活塞杆4a的施力点与液压缸的中心线L不共线。当使用者扳动刹车将顶杆4e施力于活塞杆4a时必有分力产生,无法达到全效的刹车目的而感到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已知自行车油压式刹车把手结构,因施力方向无法与油压活塞杆的中心线形成完全施力的角度,造成骑乘者需要施以较大的力量来推动活塞,进而研发出本实用新型在扳动刹车把手并带动制动器旋转时,使制动器的每一施力点皆和液压活塞的中心线共线,不会有分力,使骑乘者施力于自行车的刹车把手的力道全部用于驱动液压活塞位移,可达到省力顺畅的刹车目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油压刹车把手,包括:一刹车握把、一本体、一连动件及一枢轴,该刹车握把具有一枢接端;该本体包含一储液槽、一液压缸及一活塞杆,该活塞杆可滑移地安装于该液压缸;该连动件具有朝不同方向延伸的一抵顶部及一第一作动部,该连动件设置于该刹车握把与该活塞杆之间,并以该第一作动部与该抵顶部分别作动该活塞杆及该刹车握把,该活塞杆包含有一第二作动部并以该第二作动部与该第一作动部接触,当该活塞杆分别位于该液压缸内的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时,该第一作动部对该第二作动部的一施力点与该液压缸的中心线共线;该枢轴穿设该本体、该连动件及该枢接端,使该连动件及该刹车握把共同枢接在该本体上。

其中,该储液槽朝向该刹车握把的一开口以一螺栓封闭,该储液槽是用来储存液体,该储液槽借一第一油路与该液压缸连通,该连动件以该抵顶部抵顶于该储液槽的螺栓。

其中,该液压缸邻近该刹车握把方向具有一组配空间与该液压缸相通,该组配空间的直径大于该液压缸的直径使该组配空间与该液压缸间形成一环壁,该组配空间套设一套筒,该套筒的内径与该液压缸的内径相同,该活塞杆穿套于该套筒与该液压缸内,并于该套筒及该液压缸内滑移,该套筒和该环壁之间构成一环槽空间,该储液槽内的液体由一第二油路进入该环槽空间,该液压缸与该活塞杆之间设置有一弹性件,以提供活塞杆来回滑动移位的回复力量。

其中,该本体朝向该刹车握把方向延伸有一对凸出部,该凸出部设有一第一孔,该套筒设有一对延伸部凸伸出于本体,该延伸部设有朝向该凸出部延伸出的一衬套,该延伸部设有一第二孔贯通该衬套的两端,该连动件设有一第三孔,该刹车握把的枢接端设有一连接部连接两侧壁,各该侧壁设有一枢孔,该枢轴穿设其中一衬套的第二孔及刹车握把其中一侧壁的该枢孔,并且该枢轴穿过该连动件的第三孔,再穿过该刹车握把另一侧壁的该枢孔及另一衬套的该第二孔。

其中,该连接部连接该两侧壁,使该连接部与该两侧壁内部形成一装设空间,该连接部设有一第四孔,该装设空间装设该连动件、一定位座及一定位杆,该定位座设有一凹部、一限位槽及一螺孔,该凹部与该定位杆外壁配合,该定位杆设有一定位孔,该第四孔供一调整件穿入并与该定位座的螺孔螺合且该调整件末端抵顶于该连动件,该限位槽组配一弹性组件,该弹性组件的一端抵顶于该连动件的抵顶部,该弹性组件的另一端抵顶于该限位槽的内壁。

其中,该抵顶部设有一第一抵顶表面、一第二抵顶表面及有一第三抵顶表面,且该第一、第二、第三抵顶表面设置于该抵顶部与该第一作动部之间,该弹性组件的一端抵顶于该第二抵顶表面,该调整件的末端抵顶于该连动件的该第三抵顶表面,该抵顶部以该第一抵顶表面抵顶该螺栓。

其中,该连动件的第一作动部朝向该活塞杆的表面为一第一作动表面,该活塞杆的第二作动部包含一连接件,该连接件的外周缘为一第二作动表面,当该活塞杆分别位于该液压缸内的该第一位置及该第二位置时,该第一作动表面和该第二作动表面接触的施力点与该液压缸的中心线共线。

其中,该连动件的第一作动表面包含有数个曲率半径,该数个曲率半径不相同。

其中,该数个曲率半径皆不小于1mm且不大于50mm。

其中,该数个曲率半径的数量不少于三个。

借此,当扳动刹车握把时,该连动件受到调整件的下压,使该连动件以该枢轴的中心进行旋转时,该第一作动部的弧形第一作动表面,会改变其与活塞杆的第二作动表面的施力点,且弧形第一作动表面的每一施力点皆与该活塞杆的中心线共线,不会有分力,进而使骑乘者在刹车时,手握刹车握把的扳动力道全部施力于活塞杆位移,可达到省力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M336909号,专利名称为自行车油压式刹车把手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M336909号,专利名称为自行车油压式刹车把手结构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分解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分解立体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未刹车状态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5B为图5A所示的部分放大图。

图6A~图6C为本实用新型中连动件与活塞杆的第二作动表面接触的动作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刹车状态的动作图。

图7B为图7A所示的部分放大图。

附图中的符号说明:

已知技术中的符号说明:

L:液压缸的中心线;1:刹车本体;1a:容置空间;1b:油压室;1c:作动油路;1d:润滑油路;1e:进油孔;1f:进油螺栓;1g:输油孔;1h:把手枢座;2:调压套;2a:定位面;2b:固定件;3:锁固件;4:油压装置;4a:活塞杆;4b:油封;4c:封圈;4d:弹性件;4e:顶杆;5:刹车把手;5a:把手枢孔;5b:活动件孔;5c:活动件;5d:微调孔;5e:微调件;

本实用新型中的符号说明:

100:第一外壳;200:第二外壳;R1、R2、R3:曲率半径;A1:液压缸的中心线;T1、T2:第一作动表面和第二作动表面接触的施力点;10:本体;11:储液槽;12:液压缸;13:螺栓;14:第一油路;15:第二油路;16:组配空间;161:环槽空间;17:环壁;18:凸出部;181:第一孔;20:套筒;21:延伸部;22:衬套;221:第二孔;23:枢轴;30:连动件;31:抵顶部;311:第一抵顶表面;312:第二抵顶表面;32:第一作动部;321:第一作动表面;33:第三孔;35:第三抵顶表面;40:定位座;41:调整件;42:凹部;43:限位槽;44:定位杆;45:螺孔;46:弹性组件;47:定位孔;50:刹车握把;51:枢接端;52:侧壁;53:连接部;54:第四孔;55:装设空间;56:第五孔;57:枢孔;60:活塞杆;61:凹颈;62:弹性环;63:第二作动部;64:连接件;641:第二作动表面;65: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内容及技术说明,现以实施例来作进一步说明,但应了解的是,该等实施例仅为例示说明之用,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制。

请参阅图3、图4及图5A、图5B所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油压刹车把手,包括:一本体10、一套筒20、一连动件30、一定位座40、一刹车握把50及一活塞杆60,该本体10被一第一外壳100及一第二外壳200对合包覆在内,该本体10包含:一储液槽11及一液压缸12,该储液槽11是用来储存液体,如油液,该储液槽11的一开口面对该刹车握把50方向,该储液槽11的开口借一螺栓13旋紧螺合以封住该开口,该液压缸12与该储液槽11同向设置,该储液槽11与该液压缸12之间设有一第一油路14与一第二油路15,该液压缸12邻近该刹车握把50方向具有一组配空间16与该液压缸12相通,该组配空间16的直径大于该液压缸12的直径,使该组配空间16与该液压缸12间形成一环壁17,该本体10设有朝该刹车握把50方向延伸的一对凸出部18,该凸出部18设有一第一孔181。

该套筒20,套设于该组配空间16,该活塞杆60组配在该套筒20及该液压缸12内,使该活塞杆60可在该套筒20及该液压缸12内来回滑动移位,该套筒20和该环壁17之间构成一环槽空间161,该储液槽11内的油液可由第二油路15进入该环槽空间161供活塞杆60来回滑移润滑作用。

该套筒20朝该刹车握把50方向延伸出一对延伸部21,该对延伸部21凸伸出于该本体10,并夹合于该两个凸出部18之间,该延伸部21的外侧面设有分别朝向各凸出部18延伸的衬套22,各该延伸部21设有一第二孔221,该第二孔221贯通该衬套22的两端,该衬套22套入该本体10的凸出部18的第一孔181。

该连动件30,具有朝向不同方向延伸的一抵顶部31及勾状的一第一作动部32,该连动件30设置于该刹车握把50与该活塞杆60之间,该抵顶部31抵顶于该本体10,该抵顶部31与第一作动部32之间设有一第三孔33,该套筒20的内径与该液压缸12的内径相同,该抵顶部31具有与该螺栓13外侧的径面抵顶的一第一抵顶表面311,该抵顶部31相反于该第一抵顶表面311具有一第二抵顶表面312,该第一作动部32朝向该活塞杆60设有凹弧形的一第一作动表面321,该第一作动表面321包含至少两个曲率半径R1、R2,该两个曲率半径R1、R2的长度不同,该两个曲率半径R1、R2的长度皆不小于1mm且不大于50mm。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作动表面321包含至少三个曲率半径R1、R2、R3,请再参阅图6A~6C所示,该三个曲率半径R1、R2、R3的长度皆不小于1mm且不大于50mm,该抵顶部31与该第一作动部32之间具有一第三抵顶表面35。

该定位座40,设有一凹部42、一限位槽43及一螺孔45,并包含有一定位杆44及一调整件41,该定位杆44的径向穿设一定位孔47,于本实施例中该调整件41为一螺钉,该调整件41穿过该刹车握把50再与螺孔45螺合,且该调整件41穿过定位杆44的定位孔47抵顶于该连动件30的第三抵顶表面35,该凹部42与该定位杆44的外壁配合,该限位槽43组装可轴向伸缩的一弹性组件46,如弹簧,该弹性组件46的一端抵顶于该连动件30的第二抵顶表面312,该弹性组件46的另一端抵顶于该限位槽43的内壁,使该抵顶部31的第一抵顶表面311受该弹性组件46的弹力作用抵顶于该螺栓13。

该刹车握把50,供骑乘者手握使刹车制动,该刹车握把50具有一枢接端51与该本体10枢接,该枢接端51具有相面对的一对侧壁52及拱形的一连接部53连接该对侧壁52,使枢接端51内部形成一装设空间55,该连动件30、该定位座40及该定位杆44装设于该装设空间55内,并借由调整该连接部53与该调整件41的距离来调整该连动件30的初始位置。该连接部53设有与该装设空间55相通的一第四孔54,该调整件41穿过该第四孔54再与定位座40的螺孔45螺合,该调整件41穿过该定位杆44的定位孔47且末端抵顶于该连动件30的第三抵顶表面35,各该侧壁52设有一第五孔56及一枢孔57,该定位杆44穿设在该对侧壁52的第五孔56,该对侧壁52组配在该套筒20的两个该延伸部21之间,该两个延伸部21组配于该本体10的两个该凸出部18之间,并使该延伸部21的衬套22套进于本体10的凸出部18的第一孔181内。

一枢轴23由其中一衬套22的第二孔221穿入再穿过刹车握把50其中一侧壁52的枢孔57,再穿过该连动件30的第三孔33之后,再穿过该刹车握把50另一侧壁52的枢孔57及另一衬套22的第二孔221,使该套筒20、连动件30及刹车握把50枢接在该本体10上。

该活塞杆60穿套于该套筒20与液压缸12内,并于该液压缸12内沿着该液压缸的中心线A1滑动,该活塞杆60远离该刹车握把50的一端设有一凹颈61,该凹颈61套设一弹性环62,且于液压缸12与该活塞杆60远离该刹车握把50的一端之间设置有一弹性件65,借以提供活塞杆60在液压缸12中滑动时所需的回复力量,该活塞杆60远离该刹车握把50的后端的直径小于该活塞杆60本体的直径,并位于该液压缸12内,该活塞杆60面对该刹车握把50的另一端设有U形的一第二作动部63,该第二作动部63枢接圆杆形的一连接件64,该连接件64的轴向与该活塞杆60的轴向互为垂直,该连接件64的外周缘为一第二作动表面641,该第一作动部32以该第一作动表面321推顶该第二作动表面641,使活塞杆60向后移,且该第一作动表面321与该第二作动表面641相接触的施力点T1与该液压缸的中心线A1共线,使该连动件30施力于该活塞杆60时不会有分力,并可使该活塞杆60沿着液压缸的中心线A1在该液压缸12内位移。

组装时,请同时参考图4及图5A所示,首先将套筒20套入组配空间16内,并将该活塞杆60穿过套筒20沿着该液压缸的中心线A1设置于该液压缸12内,该套筒20的衬套22套入该本体10的凸出部18的第一孔181,该枢轴23先穿设其中一衬套22的第二孔221及刹车握把50其中一侧壁52的枢孔57,并穿过该连动件30的第三孔33之后,再穿过该刹车握把50另一侧壁52的枢孔57及另一衬套22的第二孔221,使套筒20、连动件30及刹车握把50共同枢接在本体10上。

接着,将该定位座40组配在刹车握把50的装设空间55,再把该定位杆44由该刹车握把50的两个侧壁52的其中一个侧壁52的第五孔56穿到另一侧壁52的第五孔56,使定位杆44的两端分别与该两个侧壁52的第五孔56套合。

另外,将该弹性组件46的一端抵顶于该连动件30的第二抵顶表面312,该弹性组件46的另一端抵顶于该限位槽43的内壁,以该调整件41穿过该刹车握把50的第四孔54而与该定位座40的螺孔45螺合并穿过该定位杆44的定位孔47且末端抵顶于该连动件30的该第三抵顶表面35。

在此安装结构下,该连动件30的第一作动表面321抵顶于该活塞杆60的第二作动表面641,且该第一作动表面321与该第二作动表面641的施力点T1与该液压缸的中心线A1共线。

请再参阅图7A、图7B所示,当骑乘者需要行使刹车时,扳动该刹车握把50,带动该定位座40的调整件41推顶该连动件30的第三抵顶表面35,使连动件30旋转,并以该连动件30的第一作动表面321推动该第二作动表面641,该第一作动表面321和该连接件64的第二作动表面641接触的施力点T2与该液压缸的中心线A1共线,使该连动件30施力于该活塞杆60时不会有分力,让该活塞杆60沿着液压缸的中心线A1以该液压缸12位移,进而使该第一油路14被活塞杆60封住,使液压缸12内的油液受到挤压,压力升高以达到刹车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该连动件30的第一作动表面321与该活塞杆60的第二作动表面641的施力点T1与该液压缸的中心线A1共线。当扳动刹车握把50时,该连动件30受力于调整件41并以该枢轴23旋转,该第一作动部32的该第一作动表面321与该连接件64的该第二作动表面641的施力点由T1移动至T2,如图5A、图5B及图7A、图7B所示。且每个施力点T1、T2皆与该液压缸的中心线A1共线,使该连动件30推抵于该活塞杆60的推力与该液压缸的中心线A1共线,该活塞杆60沿着液压缸的中心线A1向该液压缸12位移时不会有分力,使骑乘者在刹车时,手握刹车握把50的扳动力道全部施力于驱动活塞杆60位移,以封住该第一油路14,使液压缸12内压力升高达到刹车作用,本实用新型相较于已知技术如图1、2所示的自行车油压式刹车把手结构更为省力。

反之,当骑乘者放开该刹车握把50时,液压缸12内的油液与弹性件65的反弹回复张力,促使该活塞杆60向后退而回到原来的位置,使该第一油路14与该液压缸12相通,该连动件30的第一作动部32受到第二作动表面641后推回复到原位,并使调整件41因连动件30的复位而反推带动刹车握把50复位回到图5A所示的状态。

如此在刹车时,会改变该连动件30的第一作动表面321与活塞杆60的第二作动表面641接触的施力点T1、T2,使每一施力点T1、T2皆与该液压缸的中心线A1共线,不会有分力,使骑乘者手握刹车握把50的扳动力道全部施力于活塞杆60,达到省力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